这个可怜的人啊!
原来他是为了上最后一堂课,才穿上漂亮的节目服装,而现在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村里的老人今天也来坐在教室的尽头,这好像是告诉我们,他们后悔过去到这所小学里来得太少。这也好像是为了向我们的老师表示感谢,感谢他四十年来勤勤恳恳为学校服务,也好像是为了对即将离去的祖国表示他们的心意……
我正在想这些事的时候,听见老师叫我的名字。是轮到我来背书了。只要我能从头到尾把这些分词的规则大声地、清清楚楚、一字不错地背出来,任何代价我都是肯付的啊!但是刚背头几个字,我就结结巴巴了,我站在座位上左右摇晃,心里难受极了,头也不敢抬。只听见哈墨尔先生对我这样说:
“我不好再责备你了,我的小弗朗茨,你受的惩罚已经够了……事情就是这样。我们每天都对自己说:‘算了吧,有的是时间,明天再学也不迟。’但是,你瞧,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唉!过去咱们阿尔萨斯最大的不幸,就是把教育推延到明天。现在,那些人就有权利对我们说:‘怎么,你们自称是法国人,而你们既不会读也不会写法文!’在这件事里,我可怜的弗朗茨,罪责最大的倒不是你,我们都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万。
“你们的父母并没有尽力让你们好好念书。他们为了多收入几个钱,宁愿把你们送到地里和工厂去。我难道就没有什么该责备我自己的?我不是也常常叫你们放下学习替我浇园子?还有,我要是想去钓鲈鱼,不是随随便便就给你们放了假?”
接着,哈墨尔先生谈到法兰西语言,说这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也是最清楚、最严谨的语言,应该在我们中间保住它,永远不要把它忘了,因为,当一个民族沦为奴隶的时候,只要好好保住了自己的语言,就如同掌握了打开自己牢房的钥匙……随后,他拿起一本文法课本,给我们讲了一课。我真奇怪我怎么会理解得那么清楚,他所讲的内容,我都觉得很好懂,很好懂。我相信,我从来没有这样专心听过讲,而他,也从来没有讲解得这样耐心。简直可以说,这个可怜的人想在他走以前把自己全部的知识都传授给我们,一下子把它们灌输到我们的脑子里去。
讲完了文法,就开始习字。这一天,哈墨尔先生特别为我们准备了崭新的字模,上面用漂亮的花体字写着:“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我们课桌的三角架上挂着这些字模,就像是许多小国旗在课堂上飘扬。每个人都那么专心!教室里是那么肃静!这情景可真动人。除了笔尖在纸上写字的声音外,听不到任何别的声响。这时,有几只金龟子飞进了教室;但谁也不去注意它们,就连那些最小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专心致志地写他们的一横一竖,好像这也是法文……在学校的屋顶上,有一群鸽子在低声“咕咕”,我一面听着,一面想: “那些人是不是也要强迫这些鸽子用德语唱歌呢?”
有时,我抬起头来看看,每次都看见哈墨尔先生站在讲台上一动也不动,眼睛死死盯着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个小学校舍都吸进眼光里带走……请想想!四十年来,他一直待在这个地方,老是面对着这个庭院和一直没有变样的教室。只有那些条凳和课桌因长期使用而变得光滑了;还有院子里那棵核桃树也长高了,他亲手栽种的啤酒花现在也爬上窗子碰到了屋檐。这可怜的人听着他的妹妹在楼上房间里来来去去收拾他们的行李,他们第二天就要动身,告别本乡,一去不复返。他即将离开眼前的这一切,这对他来说是多么伤心的事啊!
不过,他还是鼓起勇气把这天的课教完。习字之后,是历史课;然后,小班学生练习拼音,全体一起诵唱Ba,Be,Bi,Bo,Bu。那边,教室的尽头,霍瑟老头儿戴上了眼镜,两手捧着识字课本,也和小孩们一起拼字母。看得出他也很用心;他的声音由于激动而颤抖,听起来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叫人又想笑又想哭。唉!我将永远记得这最后的一课……
忽然,教堂的钟打了十二点,紧接着响起了午祷的钟声。这时,普鲁士军队操练回来的军号声在我们的窗前响了起来……哈墨尔先生面色惨白,在讲台上站了起来。他在我眼里,从来没有显得这样高大。
“我的朋友们,”他说,“我的朋友们,我,我……”
他的嗓子好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无法说完他那句话。
于是,他转身对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按着它,用最大的字母写出:
法兰西万岁
写完,他仍站在那里,头靠着墙壁,不说话,用手向我们表示:“课上完了……去吧。”
P4-7
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
柳鸣九
都德是法国文学史上在短篇小说创作上取得了较高成就的作家之一。相对而言,他的短篇小说的数量并不大,四个短篇小说集总共不到一百篇,远不能与莫泊桑相比。在他四个结集中,较为重要的是《磨坊文札》(1869)与《月曜日故事集》(1873),为读者所传诵的名作,几乎都收在这两个集子里,为数不过十余篇,但它们以风格、情韵与艺术性取胜,足以奠定都德在法国短篇小说创作中的显著地位。
都德的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是一组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作品。这些短篇小说广泛流传,脍炙人口,早已成为世界短篇小说文库中的瑰宝。《最后一课》堪称世界文学史上短篇小说中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典范。它在不到三千字的篇幅里,以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后将东部的阿尔萨斯与洛林两省割让给普鲁士的历史事件为背景,表现了阿尔萨斯省人民沦为异族奴隶的悲剧。作者利用短篇小说的特点,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方法,在尽可能精练的艺术形式里容纳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社会题材。他选择了在普鲁士人规定阿尔萨斯省学校里不许再教法文的命令下,一个小学校里学生们上最后一堂法文课的场景,把这一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仪式的高度,使普法战争悲剧性的结果通过这一堂课表现得非常鲜明突出。作者采取的角度也十分别出心裁。“最后一课”庄严而令人心碎的情景是通过一个顽童的感受写出来的,他懵懂无知的状态在“最后一课”中所受到的极大震动,他带有稚气的叙述中所流露出来的丧失祖国的沉重与悲痛,都具有一种感人至深的力量,也加强了作品对异族侵略者的控诉。本篇中的人物形象不止一个,都是以高度传神的白描手法勾画出来的,着笔不多,但给人印象十分深刻,他们在上“最后一课”时的心理感受,集中地表现了阿尔萨斯人民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柏林之围》是与《最后一课》齐名的佳作,同样也以感人的故事、新颖的构思反映了普法战争中法兰西民族的悲剧。儒弗上校原是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军人,充满了法兰西荣誉感与爱国观念。普法战争一失利,他就中风瘫痪;巴黎被围的困难时期,他在病床上一直生活在法军节节胜利、直捣柏林的幻想中。他的胜利幻想与眼前战败的悲惨现实形成强烈的对照,既表现了这个重病老人天真而热烈的爱国情感,也烘托出巴黎被围的悲剧气氛。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的幻想必然彻底破灭,而他幻想破灭,终于发现了可怕的现实之日,也就是他生命终止之时。这一不幸的结局使小说具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悲剧力量。《小间谍》通过普鲁士人引诱利用无知的小孩儿出卖消息与情报致使法军大败的故事,表现了多方面的思想内容:既揭露了敌军卑鄙、狡诈与残暴的面目,又描写出法军士兵淳朴的人情;既鞭挞了贪图私利的通敌者,又批判了失足者行为的危害。对不同对象区别对待的态度与对他们作不同描写的艺术效果,反映了作者鲜明的爱憎与通情达理的分寸感,而把无知的误入歧途的小孩儿斯泰纳的悔恨之情,与义勇军全军覆没联系起来加以描写,则表现了作者明确的道德告诫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与其说作者在小说里是着力描写斯泰纳误入歧途的经过,不如说是着力塑造他的父亲斯泰纳老爹这个人物。这是一个具有高度的爱国热情与强烈的责任感的法兰西公民的形象;也是一个慈祥的父亲的形象,还是一个恩怨分明的硬汉的形象,他为了报仇雪耻,与强大的敌军进行了决死的战斗。在作者笔下,这一对父子悲剧故事的感人程度亦不下于儒弗上校。与斯泰纳老爹相似的是另一个短篇小说《旗手》中的主人公,他同样也是一个文化不高、地位低下的“粗人”,在军队里待了整整二十年,也不过得到了一个下级军官的职位,但他在战争失败、全军向普鲁士人缴旗投降的时候,却凭自己的爱国主义勇气与民族荣誉感,敢于面对战胜者进行杀身成仁的反抗。
……
都德的短篇小说不以故事情节而以韵味取胜,首先在于他是一个富有诗人气质的小说家,而不是一个以叙述见长的“讲故事的人”,在他身上最强有力的禀赋并不是观察与想象,而是感受。他敏锐而细致,即使对普通的日常生活也有自己微妙的感受。在一片南国景色前他会产生欣喜如醉的情绪,由此写出一篇动人的故事(《县长下乡》)。即使是自己回到故乡安顿下来的生活细节,他也从中体会出某种意味而铺陈为一个短篇小说(《安居》)。正因为他所写的都是他亲身感受的,是从他那感情丰富的心灵里渗透出来的,所以他的每一个篇章字里行间都滴着他的感情。这一股股感情、一段段心绪、一种种情愫就成为贯穿他作品中的气势,将散文化的部件与成分凝结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也使得作品具有一种诉诸心的力量,使读者感到格外亲切自然,这构成了都德短篇小说的一种重要的魅力。
与文学史上那些或热情奔放、或激昂慷慨、或忧愁抑郁的作家不同,都德在自己短篇小说中的浓郁感情的形态是柔和温存。他以亲切的眼光去看待现实与人生,因此,他所观察到的、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温存与柔和的图景。在他的艺术视野里,较少有尖锐激烈的生活与斗争,即使是涉及重大的冲突与矛盾,他往往也是从缓冲的方面去加以把握,如儒弗上校痛失祖国荣誉的悲剧是从小孙女照顾病人的角度表现出来的,法国割让阿尔萨斯省的巨大悲剧仅仅通过一堂课体现出来。都德以柔和温存的眼光去看待人物,因而,他的人物身上几乎都沐浴着他的温情,即使是对他有所贬责的人物,他也带有几分通情达理的宽厚,他的鞭挞是轻微的,他的讽刺也不辛辣。尽管他感情热烈,但他对人生中世俗的规范与是非标准有时又多少有点儿超然,因而,他的嘲讽中往往带有几分幽默与温和。毫无疑问,美与善的事物与他柔软的心灵是相投的,他敏锐细致的感情善于从中汲取美与善的精髓,这样,他的作品又往往具有含英咀华的诗意,如《繁星》就是这样一篇杰作。
都德短篇小说的风格是他热烈的气质、温和的人生态度、敏锐的感受方式与自己特定的艺术表现方法所综合决定的产物。他这种散文化但充满了感情与诗意的小说风格,在文学发展过程中具有某种示范意义,它与莫泊桑式的短篇小说相对,提供了另一种小说类型的样本。
《都德短篇小说精选》精选了法国著名作家阿尔封斯·都德的短篇小说若干篇,其中包括《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世界短篇小说的经典名篇。它们曾被翻译成各种文字,并常被选为中、小学生的语文教材,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世界各地的读者。
译者为著名翻译家柳鸣九。
阿尔丰斯·都德,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品有散文和故事集《磨坊书简》,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集《月曜日故事集》。他的短篇小说集具有委婉、曲折、富有暗示性的独特风格,1874年的《小弗洛蒙特和大黎斯雷》让他成为当时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作品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由柳鸣九翻译的这本《都德短篇小说精选》选录的就是他的32篇短篇小说,包括《公社的阿尔及利亚步兵》、《赛甘先生的山羊》、《一对老年夫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