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
菩提本无树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638—713),一作惠能,原籍范阳(今北京市和河北保定市北部)人,俗姓卢。父名行瑶,早年做官,后遭贬,于唐武德三年(620)被流放至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娶当地李氏为妻,唐贞观十二年(638)二月初八生慧能。慧能三岁,父故,母守志抚养。稍长,卖柴狩猎养母。一天到市里卖柴,听到一位客人读诵《金刚经》,当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时,忽而有悟。那客人爱其才,赠送慧能银两,供他养母,让慧能到今天的湖北黄梅五祖弘忍处求学佛法。他后来得到了五祖衣钵,又回到广东,住持曹溪(今广东曲江县东南双峰山下)宝林寺。成为中国禅宗第六祖,禅宗南宗的创始人。主张“顿悟”。其言论由弟子法海编录成《坛经》传世。
一提禅诗,首称慧能这首《菩提本无树》,这与一提到禅,大家就想到南宗创始人慧能一样。因为南宗讲顿悟,留下了许多公案、机锋、经典等宝贵财富,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东西,也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况且南宗的发展声势浩大,势不可挡,人才济济,谈禅论诗,自然是非南宗莫属。
这首偈是慧能在五祖弘忍门下写的,也是他的第一首偈。说慧能安置老母,来到黄梅求见五祖。五祖问他:“你是哪里人,到这里来想得到什么?”
慧能说:“弟子是岭南新州百性,远来礼师,只是想学佛参禅,其他没有什么可求的了。”
五祖:“岭南人野蛮不开化,怎么能成佛呢?”
慧能:“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岂有南北之别。”
五祖一听,心里暗暗高兴,感到慧能有慧根佛性,可以培养,本想与慧能深谈下去,但众多的弟子围在左右,就吩咐慧能到后院干活。
慧能却说:“慧能有话启禀和尚,弟子常这样想,人只要不离弃自身的佛性,那就是种了善根,即是福田。”
五祖一听,又是一惊,高兴地说:“这蛮夷,资质高,有天赋,你不必说了,干活去吧!”
从这段对话中,慧能正如五祖所说,资质甚高,不同一般,当另眼相待。五祖害怕有人陷害慧能,就让慧能到马棚、伙房里干活,这样慧能干了八个多月的劈柴、踏碓舂米的粗活。
一日五祖感到力不从心,年高体衰,想选一位继承人传承衣钵,但拿不定主意,于是发话要大家各作一偈,谁若悟大意,付之衣钵。
当时神秀是五祖手下的上座,又为教授师,在这些门徒中,学业最佳,声望最高,大家都认为非神秀莫属,所以谁也不想作偈。神秀不负众望,作一偈写在墙上。偈日: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神秀这偈一出,喝彩声一片,因为这偈表达了神秀渐修成佛的见解。但五祖认为此偈未能见性,只在门外徘徊。慧能在碓房偶听人诵这偈,了解事情始末,同时对神秀偈并不赞同,于是也作了一偈。因为他不识字,只得请人写在神秀偈的旁边。偈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首偈表达了慧能顿悟成佛的见解,其境界已胜神秀一筹,神秀的四句偈是抓住了人的身心两个要素,将它们比喻为“菩提树”、“明镜台”,要求人们“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里“尘埃”即指“六尘”,为色、声、香、味、触、法六境,一般认为此“六尘”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接触,由于“六尘”的贪着取舍,使人心里染污,所……
P7-8
几年前,我的一位同学路过洛阳,聊天时他问我:你日子过得好吗?
淡然心足,平安是福,自我感觉还不错。
不错就好。我现在不知道怎么回事儿,照理说事业算有成,家庭算美满,但我总感觉不如过去开心快乐,心情反而烦躁郁闷,我还是我吗?
我这人平时喜欢看闲书。心里有“读经不如读史,读史不如读子书,读子书不如读稗官笔记”这种观念,脑袋里装了些旧时的杂谈轶事,于是我就给他讲了宋人周密《齐人野语》中的一则故事。
故事说一道人于山间结庵而居,终日炼丹,追求长生不老,一日忽走火入魔,就对徒弟说:“我死后,五天不醒十天就会醒来,你千万不要动我和我所居的东西。”
徒弟记住了师父的话,整天守在庵里。一天有一位访者求见师父,徒弟告知师父已出远门,过几天才能回来。
访者去口说:“你不用蒙我了,我知道你师父死了好几天,早就到了阴曹地府,回不来了,留着那臭皮囊也没一点用,到时臭了,烂了,反而难办。”
那徒弟也纯朴忠厚,不知是好言还是坏话,是善意还是魔法,于是就把师父的尸体火化了。想不到他师父真的回来了,可没有了他的尸体,魂无归处,如是他只能绕着庵大声地喊着:“我在何处?”
一月之内,呼声不绝,附近乡民也感到惶惶不安。这时有一老僧路过此处,听到大家议论,于是等到老道喊“我在何处”时,就高声地责问说:“你说寻‘我’,你却是谁?”自此喊声乃绝。
“你说寻‘我’,你却是谁?”这真道出了问题的实质,给我们一记棒喝。我那位同学也为之一怔,自言自语地说:“我不是我,我又是谁?”事实上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他还是他,只是心态没能调整过来,才有烦躁和郁闷。又抄了几首禅诗给他,要他常常在心里念念,也许有些好处。
想不到后来他在电话里说:“那几首禅诗我倒背如流,也慢慢体会到诗中的禅意,有时我也‘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还真管用,心情比以前舒畅多了。”并要求我多写些这方面的文章。 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家的功利经济意识不断增强,物质生活要求不断提高,而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现象也随处可见,于是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普遍蒙上了一层忧郁的烦恼和紧张的不安。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对自己生活状态感到满意的不多,在逆境中能保持良好心态的更少,不是在埋怨自己的处境,就是在责怪他人的不是,好似别人都对不起自己。而自己却对别人筑起一道高高的墙,把自己封闭起来,独自欣赏,使得自己的心理显得脆弱、浮躁、自卑和焦虑。
许多的人恰如我的那位同学:他有房有车,有家有子,有位有权,有知识有资历;但他虽拥有,却不快乐,虽成功,却不自信。因此,他常常生活在空虚、焦躁、疲惫和郁闷之中,在利与义、物与我、金钱与道德面前,感到困惑和迷茫。
那么,我们如何置身物中,又能超然物外,过着任运自在,无沾无碍的生活。这确实是自古以来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追求自我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禅与禅诗能帮助我们解决这个问题。
禅正是人类通向精神生活中的一盏明灯,远处的圣火,是攀登崎岖山涧的阶石。禅能引发我们去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发现自我的价值;给我们智慧,给我们思想,给我们方法,给我们快乐,使我们在今天紧张的生活里获得真正自由。
而禅诗又是禅中的明珠,禅中瑰宝,禅中精髓,以禅说诗,援佛人诗,意象丰富,境界高远。
禅诗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亲近自然,寓意劝世、智慧人生的思想和境界,使禅理、禅意通过诗的形式传达给我们。
禅诗的作者大都是亲近山水、亲近百姓、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崇佛向禅的士大夫和佛门大德高僧。历史上的他们,让禅诗从我国的山水诗、田园诗、隐逸诗中走出来,形成一种有形式、有内容、有风格的独立诗.体,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禅诗是多姿多彩的艺术天地,一个灿烂耀眼的浩淼星空,一个无垠充实的精神世界,很值得我们去漫步、去遨游、去沉吟、去感悟。当我们进入这个世界、这个天地,再去观察宇宙人生,就有了新的角度,常常耳目一新。
这大概就是我写这本书的缘起。
我在这里对一百多首禅诗、偈颂进行活说,这些话说都是我平时在阅读禅诗、偈颂时所思、所感、所悟的真实情感。但愿大家与我同感。
虽然本书只是涉及历代禅诗长河里的几滴,沧海中的一粟,但仍不失禅诗的耀眼光辉、智慧人生。当阅读到每一首禅诗时,你将置身在一个幽雅恬静、清澈美丽的世界中,你会感到无比清静、无比愉悦、无比放松和自由,从而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一个自强不息、智慧豁达、无沾无碍、快乐自在的精神心态。愿大家都能走进这禅的世界,轻松愉快地活在当下。
在写作本书的过程中,我参阅了许多前圣和时贤的著作,对他们无言的帮助深表谢意。
禅诗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随缘任运,亲近自然,寓意劝世、智慧人生的思想和境界,使禅理,禅意通过诗的形式传达给我们。《笑而不答心自闲(古典禅诗的淡定与自在)》中对一百多首禅诗、偈颂进行话语,这些话语都是作者蒋谱成平时在阅读禅诗、偈颂时所思、所感、所悟的真实情感。当你阅读到《笑而不答心自闲(古典禅诗的淡定与自在)》里每一首禅诗时,你将置身在一个幽雅恬静、清澈美丽的世界中,你会感到无比清静、无比愉悦、无比放松和自由,从而使你在自己的生活中获得一个自强不息、智慧豁达、无沾无碍、快乐自在的精神心态。
一直以来,禅都是修身养性的明灯。而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一路跋涉在物质的藩篱里,所以,我们太需要这盏明灯,希望它拆掉我们思维里的墙,让我们放下这旅行之中沉重的背囊,指引我们迈向一个幽雅恬静、清澈美丽的世界,那里无比清静、无比愉悦、无比放松和自由。而禅诗,正是这盏灯中最耀眼的光辉,是禅中瑰宝,禅中精髓,以禅说诗,援佛入诗,意象丰富,境界高远。从而使我们在生活中获得智慧豁达、快乐自在的精神心态。虽然蒋谱成著的《笑而不答心自闲(古典禅诗的淡定与自在)》只是涉及历代禅诗长河里的几滴,沧海中的一粟,但仍不失禅诗的耀眼光辉、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