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大胆窃取重要茶苗移植到英国殖民地印度,过程中的冒险艰难在《两访中国茶乡》中获得了活灵活现的体现。书中对中国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也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其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及见闻感受。作者以动人心弦的细腻描述,说明了植物学如何与大英帝国携手共创霸业。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两访中国茶乡 |
分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作者 | (英)罗伯特·福琼 |
出版社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植物猎人罗伯特·福琼大胆窃取重要茶苗移植到英国殖民地印度,过程中的冒险艰难在《两访中国茶乡》中获得了活灵活现的体现。书中对中国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也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其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及见闻感受。作者以动人心弦的细腻描述,说明了植物学如何与大英帝国携手共创霸业。 内容推荐 英国植物学家福琼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来华,采集包括茶树在内的中国植物资源。回英国后,他写了几本颇具价值的著作,介绍其中国之行。罗伯特·福琼编著的《两访中国茶乡》对1843年和1848年的两次中国之行作了详细记录。书中对中国的茶树栽培和制茶方法详加阐述,对中国园艺、植物特性与分布、饮茶文化也多有着墨,但大部分描写的还是其在中国的奇妙经历及见闻感受。对部分中国文化,福琼表达了他的怀疑与偏见,但更多的时候,特别是随着其对中国了解的深入,福琼表达了他对中国自然景观与文化的惊奇及赞赏之情。福琼是传教士之外最早进入中国内陆的外国人之一,他对中国文化的观察提供了一个有别于传教士的独特视角。 目录 两访中国茶乡(上篇) 第一章 初见中国,第一印象——登陆香港——港湾概况——维多利亚城——中国城,赤柱与香 港仔——香港岛概况——暴雨的威力——“欢乐谷”——中国人罢市以示抗议——山顶风光 ——气候——岛上的植物——少数几种土生动物——定居点的一些不健康因素——中国居民 的特点——形形色色的外国人——香港作为贸易口岸的发展前景 第二章 离开香港前往厦门——南澳岛的鸦片集散地——南澳岛上自由自在的英国人——岛上的 中国人以及他们的谋生手段——新任总兵的新政策——樱桃白兰地酒改变了他的看法——职 责所在,送往北京的报告——厦门——厦门的商业——农民簇拥下的乡间旅行——没有发辫 ——山岭——鼓浪屿——战争的破坏作用——奇怪的岩石——岛上恶劣的卫生条件——植物 和鸟类——访问地方长官——地方长官的住宅与庭院 第三章 离开厦门——台湾海峡的风暴——狂风把我们吹回深沪湾—— 深沪湾——中国人是怎么交税的——当地人的性格特点——爬山——深沪湾宝塔——有 趣的风景——遭到攻击、抢劫——我仆人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安全回到海边——趟过海滩 的新方式——泉州湾 第四章 登陆舟山——舟山概况——定海县城——农业——主要农作物——麻类植物——制作绳 索的棕榈——用作肥料的红花草——油菜花——植物群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乌桕树 ——绿茶——竹林以及其他树木——水果——杨梅和金橘——定海居民与各类商店——店门 上的英语店招——新语言——对外国人的阶层划分——常见的眼病——晒盐——提取乌桕脂 的方法——人工控温孵鸭法 第五章 第一次访问宁波——灵桥——城市与宝塔——行医的传教士——宁波的气温——中国人 的保暖方式——小炭炉——我的住处——中国赌徒——宁波的商店——丝绸和刺绣——玉石 ——棉布印染——搓绳——古玩店和店里卖的东西——家具街的家具——宁波的银行业—— 贸易前景不好——寺庙和虔诚的信徒——矮化树——培植矮化树的方法——参观官员们的花 园——北山俯瞰——农业——山岭中的本地植物群落——墓地——裸露的棺材 第六章 有关中国人的语言——宁波附近的冰库——简单、实用的冰库——一种新奇的捕鱼方法 ——捕鱼的鱼鹰——鱼鹰怎样捕鱼——买了两对鱼鹰——鱼鹰的生活习性 第七章 1843年底访问上海——我的借宿之处——上海人的偏见与迷信——上海概况——店铺与 商业贸易——食品——进行外贸的重要码头——中国的出口商品;茶叶、丝绸都很容易运到 上海——上海附近地区概况——运河——农业——逝去者的坟墓——森林、树木——花园与 苗圃——好不容易找到几个苗圃——狡猾欺诈的中国人——中国式晚宴——看戏 第八章 回到华南——珠江——虎门要塞——这一带的物产——泣柳——荷花的种植——珠江上 的船只——理发室——壮丽的花船——节日期间的江上风景——水上城市的秩序——水上房 屋——中国人灵巧的游泳与潜水技术——花地苗圃——中国新年——被中国人攻击、劫略— —随后发生的针对英国官员的攻击事件 第九章 访问宁波绿茶产区——山轿——天童禅寺——寺庙周边的风景——和尚讲述的寺庙历史 ——与和尚们共进晚餐——第一次使用筷子——中国人的餐桌礼仪——进餐时的看客——我 的床铺——打野猪——陷阱逃生——竹林驱兽办法——山中景色——阿育王寺——普陀山, 又名礼拜岛——岛上的寺庙与神像——青铜神像——林木与藤灌植物——店铺中出售的神像 ——上海、宁波所见到的敬神仪式——赛神游行——新教传教士——医疗传教协会——罗马 第十章 舟山群岛——小船遇到风暴——非常不安——金塘岛,又名银岛——岛上的居民——看 到外国人他们很吃惊——扬子江——江中众多的沙洲——我们的三桅船搁浅了——寻求中国 人帮助的新方法——吴淞口——鸦片码头——有关鸦片贸易——鸦片对中国人的影响 第十一章 1844年的上海——上海的苗圃与植物——出发前往内陆的山区——运河与桥梁——骑着 马驹去历险——找到一种蓝染料:天青——山岭及其植被——当地人吃惊地看到来了一个外 国人——他们的好奇与真诚——发往英国的植物——又一次深入内陆的旅行——北部中国的 一些大城市——午夜遭贼——访问著名的苏州府城——苏州城概况——发现一种新植物—— 地处贸易中心位置的苏州——百万人口——回到上海 第十二章 中国棉的种植——黄色的棉花——分布地区——棉花产地概述——棉田——肥料,以及 施肥的方式——套种作物——播种时间——播种方法——雨水——夏季田间管理——早期雨 水的重要性——成熟与采摘——棉农以及他们的家庭——晒棉花、弹棉花——棉花交易—— 棉农在交易中的自主性——棉花交易时拥挤的街道——棉花进入货栈重新包装——家庭自用 的棉花——作为柴火的棉花秆 第十三章 中国的气候条件——夏季与冬季——香港的温度——上海的温度——季风——台风—— 台风到来的征兆——亲身经历一次台风——台风对植被的破坏——大雨——旱季与雨季 第十四章 中国农业——有关中国农业先进程度的言论都有些过甚其辞——山区土地——茶田—— 平原土地——夏季作物——水稻及其栽种——中国式的犁与耙——水稻一年几收——浙江省 夏季收获两季稻的办法——收割水稻——梯田——北方从“天青”这一作物中提取蓝色染料 ——夏季山地作物——红薯的栽种——花生——冬季作物——著名的山东白菜——油菜—— 小麦、大麦等——冬季作物成熟——肥料——两种专门栽种的植物肥——植物肥的栽种和使 用办法——覆盖种子的草木灰肥料——草木灰的使用办法——经常使用的其他肥料——粪缸 ——作为粪肥的大便、小便——粪肥的使用办法——庄稼的连续生产和轮作 第十五章 重返舟山——以前都认为舟山不适合居住——最初驻扎在舟山的英军部队的死亡率—— 舟山岛其实很宜人——作为英国殖民地,舟山比香港要优越得多——有关中英南京条约—— 宁波——官员们的花园——中国女人的举止——前往香港译者按:前往香港是作者在《漫游 中国三年记》中第十七章的一部分内容。《漫游中国三年记》后来作为《两访中国茶乡》的 卷一再次出版,这时候,作者把前往香港这部分内容删除了。但标题却仍然保留下来了,应 是作者忘了把它删去。——中国人的坟墓——最佳的坟墓选址——风水先生们的说辞——风 水先生们如何欺骗人们——人们向李太郭先生请教坟墓选址的好坏——有关坟墓的大概介绍 ——亲属们要定期扫墓——不同形状的坟墓——田地里摆放的棺材——存放棺材的祠庙—— 松江府附近的墓地——中国人喜欢在坟墓上种的花儿 第十六章 中国北方的春天——新花卉品种——从宁波到镇海——各色乘船人等——船舱中的早晨 小景——乍浦的满洲城——商店及其贸易——蜂拥而至的围观群众——访问政府官员——官 员们提出免费给我提供一条航船——他们的真实意图——与他们周旋的办法——离开乍浦前 往上海——平湖一带的村镇——访问产丝区——桑树的种植——育蚕——到达上海——领事 馆的信件,内附上海道台的协查通告——令各方满意的回复 第十七章 前往闽江岸边的福州府——雇佣引航员的新办法——闽江口——江岸上的风景——福州 万寿桥——中国轿夫——受到当地人的骚扰——城市与郊区——本地商业——鱼鹰译者按: 本章并无鱼鹰的内容。当是作者在编辑第一版《漫游中国记》时,删除了正文中的有关内容, 但标题的相关部分却忘记删除了。——银行业——福州人的性格特点——喜爱戴花的福州女 人——人口——福州发展外贸的前景——官府对我们的监控——官员们的欺骗性言论——离 开福州府前往茶山——山景——红茶产区——这一带的农业——本地水果 第十八章 搭乘一艘帆船——离开闽江——感冒发烧——帆船上对海神的祭拜仪式——受到海盗攻 击——船上的乱象——胆小的中国人——击退海盗——船员们对我的感激之情——安全泊锚 ——另一支海盗船队——回击海盗及其后果——到达舟山——船员们的忘恩负义——让他们 信守诺言的方法——住在上海的外国人热心地照顾我——大桃子——把植物打包——离开中 国北方——驶向英国——到达泰晤士河——结束 两访中国茶乡(下篇) 第一章 第二次访问中国——上海——新英国城镇——穿上中国服装——走进内陆——剃头—— 嘉兴府及其古老的坟地——湖泊和菱角——采菱的方法——丝绸主产区——出口量增加—— 石门县城——防贼——杭州府——中国后花园——杭州城及其郊区——衣着华丽的杭州人— —城中冒险记——彭埠——作保——中国客栈——雇船前往徽州——杭州在商业和关税征稽 中的重要地位 第二章 离开杭州府——中国航船——风景与土产——奇异的山岭——我们的旅伴——鸦片烟鬼 ——我的身份泄露了——严州府城——两个中国人之间的互相争斗——急流与水碓——价值 很高的棕榈树——鸟——石灰岩与青石——茶树——发现一种新的垂枝柏——垂枝柏之美— —寻获树种——奇特的回声——水面上与陆地上的乞丐——恻隐之心 第三章 威坪镇——船员威胁要报复——坐守天亮,毫无必要——省界关卡——进入徽州——茶 树以及其他庄稼——看中国戏——渡船和渡船上的姑娘——转移货物——床底下的两具棺材 ——某位官员的花园——山上的植物——仆人的建议——离船登岸——不理睬鸦片烟鬼—— 屯溪——屯溪在茶业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农村、土地、物产的特性——第一次看到松萝山 第四章 松萝山——山中和尚与松萝茶——海拔高度——岩层构成——茶树栽培——种子保存方 法——茶树苗——给绿茶染色——染色原料——中国人为什么要给绿茶染色——绿茶饮用者 所吸入的普鲁士蓝和石膏的数量——中国人不喝这样的茶——沃灵顿先生的调查结果 第五章 在王老先生家受到热情招待——四处冒烟的中国民居——我的搬运工和矮个子旅伴—— 他们遇到的危险——中国人的取暖方式——采集茶树种子——一段关于小檗植物的故事—— 获得小檗的幼苗——欺诈成性的中国人——离开著名的松萝山——王试图欺骗轿夫——编造 “大将军”的故事——离开屯溪——山景——顺江而下的乐趣——山间的强风——到达西兴 ——绍兴府——曹娥——百官镇——到达宁波 第六章 金塘岛或曰银岛——岛上的人民与物产——乍浦湾——乍浦湾航线的优势——上海的新 年——花店及其所售鲜花——南天竹——菊花——驶往香港——装满野味的轮船——广州种 子,以及种子的包装方法——有关毒死种子的错误想法 第七章 福州府——官员的猜忌——摆脱盯梢的好办法——山中景色——鼓山寺——和尚与神像 ——佛牙以及其他遗迹——树木、花草——福州府城——城门关闭后,中国式的出城办法——沿着闽江上溯——中国猎人以及他们的猎狗——狩猎野鹿——天童寺风景——路边的小庙 ——和尚与虹吸管——东湖 第八章 离开宁波前往武夷山——我的向导——三角小旗及其来历——又见新安江——江岸春景 ——严州府和大洋镇——雷雨夜中的小溪——船娘——中国版的考德尔夫人和中国式闺训— —自然物产——垂枝柏以及其他树木——我们的船被债主劫持,风帆被拿走——中国式欠债 人——兰溪镇——镇上的房子、苗圃及商业买卖——兰溪谷——丰富的物产——衢州府—— 蚊子和蚊香——到达常山 第九章 常山县及其商业贸易——步行——我的轿子和轿夫——路况——一队搬运工——路边的 客栈——两省交界处——在中国客栈用餐——使用筷子的好处——遇到两个广东商人——玉 山县城——玉山城的商业贸易及其重要地位——广信府——我仆人投机夏布生意——中国式 体面取决于行李多少——乡村情形及其出产物——到达河口镇 第十章 河口镇——地理位置、贸易及其重要性——武夷山的山轿——山路——路边的乞丐—— 美丽的山区风景——和尚和他的钟声——铅山县城——路况——茶叶搬运工——茶叶箱的不 同搬运方式——茶叶产区——土地与茶园——我第一次住进中国客栈——客栈服务——脏兮 兮的客房——自我安慰及用餐 第十一章 第一次看到武夷山——关口——一株高大的松树——树名及其历史——山里面的植物群落 ——植物新品种——闽江源头——住人也住牲口的客栈——崎岖的山路和另一山口——凛冽 的山风——让人忍俊不禁的中国老太太——糖和茶勺——一位热情的客栈老板——点心—— 到达崇安县城——地形、大小及其贸易情况——茶园 第十二章 武夷山——上山——到达寺庙——寺庙及其风景——奇特的岩石——受到和尚们的热情 招待——我们的晚餐以及餐桌礼仪——一场有趣的谈话——黄昏漫步——岩石的构成——土 地——武夷山顶所见——和尚们的墓地——月下小景——中国烧酒——茶树种植——采茶时 需要用到链子和猴子——茶商——茶农们的快乐时光 第十三章 九曲溪——道士——道观——杜赫德先生所描述的武夷山——巨掌按出来的神奇印迹— —购买茶树苗——深夜历险记——前来参观我的人——将植物打包准备启程——星村镇及其 贸易状况——离开武夷山——山景——针叶松林——岩石、山谷、瀑布——荒凉的山路—— 飞鸟以及其他动物——小镇石陂街——当地物产——莲花的多种用途——浦城茶叶——浦城 县城 第十四章 武夷山的土壤——茶园位置——茶树的种植与管理——茶园规模——包扎方式——茶叶 戳记——从茶叶产区到沿海的运输路线——运输方式——运输距离——运输时间——茶叶生 产、加工的费用——茶叶运输到沿海的费用——外国茶商的收购价——中国茶商的利润—— 期待高级茶叶能够降价——苏东坡教你怎么烹茶——苏东坡关于茶叶特性及其益处的言辞 第十五章 茶树的地理分布——中国最好的茶叶产区——茶树树种——同一茶树树种既可产红茶也 可产绿茶——中国制茶工人用印度山毛榉树叶加工茶叶——他们真做成了——红茶和绿茶的 不同缘于加工方式不同——绿茶的加工方式——红茶的加工方式——两种加工方式的不同之 处——沃灵顿先生对此的解释——人们熟知的现象——茶树——红茶茶树产出品质较差的茶 叶——最好的茶叶都由绿茶茶树产出——武夷山茶树——气候、繁衍对茶树的影响——美洲 与澳大利亚的茶树种植——英国植物园里的茶树 第十六章 浦城县的客栈——鸦片鬼和赌徒——中国生活方式的诱人之处——午夜的纠纷——辛虎 以线香为武器——第二天雇不到帮手——辛虎挑上行李,我们出发了——扁担断了——混迹 于乞丐之中——有关中国的乞丐——乞丐头目——施舍——继续赶路——山口和寺庙——两 省交界处的小镇以及驻防士兵——行李盘查,获准上路 第十七章 名刹——周边风景——树林、灌木——和尚们的早课——离开寺庙——有关佛教的一些 想法——基督教传教的重要阵地——传教士们面临的困难——天主教及其努力——基督的慈 悲——新教传教士——他们在中国内地传教的前景——有关中国开放的白日梦——用竹子造 纸——路上遇到的一位老官员——清湖镇——雇船前往西兴——回到上海 第十八章 茶树以及运往香港的其他东西——装船运往印度——又一次搭船回到北方——茶树安然 到达印度——招募制茶工人的办法——访问舟山——借宿之处——抽鸦片的官员——白天他 的外表形容——夏日清晨的舟山——皇帝的命令——定海——普陀山又名礼拜岛——不知何 方语言的古代石刻——在寺庙前放生池里钓鱼的中国人——被和尚们追打——圣洁的莲花— —我的假期结束了——采集茶树种和树苗——回到上海——制茶工人招募到了——离开中国北部 第十九章 有关茶树种子的试验——往远方寄送种子的最好办法——橡树和栗树种子也可如法炮制 ——到达加尔各答——检查运送植物的状况——继续上路——孙德尔本斯三角洲——到达安 拉阿巴德——到达萨哈兰普尔——帝国茶园——中国制茶工人落脚于此——与他们道别—— 有关印度种植茶叶的一些想法——莱尼托风景——王莲 试读章节 南澳岛是个小岛,位于香港与厦门的中间,以鸦片走私的集散地而著名,外国鸦片船与中国走私商人就在这儿进行他们的非法交易。那时候我刚从英国来,脑袋里充满了对中国这个天朝上国的神圣想象。我原以为,我大概只能远远地看一看这个天朝上国,作为夷人,我们的双脚大概是不能踏上这块神圣土地的。所以当我看到鸦片船的船长们在岛上自由地走来走去,我非常吃惊,也非常高兴。船长们已经在岛上修了很多条路,建了一所类似于吸烟室一样的房子,以便夜晚上岸休息时使用。他们还修了马厩,养了一些中国的小马驹,在岛上到处骑着玩,实际上,他们就像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一点也没引起本地中国人的反感。 岛上也聚集了成百上千的中国人,他们在这儿建起了一些棚屋,一个集市,或者说市场,为鸦片船提供补给。就像在欧洲经常看到的那样,一旦鸦片船移到附近别的什么地方停靠,所有这些本地人,他们的房子、市场以及其他一些东西,都会跟着鸦片船一块搬迁,反正他们搬起来也很容易。有个船长告诉我,暂时搬离原来的锚地,是船长们有意为之的。他还告诉我,如果我正好在搬迁后的一两天来到这里,我会发现所有的人都离开了,这个地方已被彻底抛弃。船长的话里面并没有任何夸张之辞。几个月后,我又回到这儿,岛上刚经过一次搬迁,整个小村子搬得一点痕迹都没留下:男人、女人、孩子们,他们的棚屋、渔船以及他们的一切,都跟着鸦片船一起搬迁,然后在新的停靠点附近的海滩上把家安下。 这些村民的谋生手段各异,种种手段实在令人吃惊,其中一种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村民们有着各种各样的小艇,用来给鸦片船运送禽畜如鸭子、鸡以及其他东西等,其中一种小艇,由五六块厚竹板捆扎而成,看起来更像是筏子。可怜的村民们就坐在这种筏子上,划着两片桨,整个筏子以及筏子上运送的东西通常都泡在海水里,村民们供应给鸦片船的那些家禽就处在这样一种极其可怜的状态之下,自然活不长久。 几个月后,香港总督璞鼎查爵士①收到一封来自南澳地方政府官员的抗议信,信中说,英国人在南澳岛上修建房屋,修筑马路,正在把南澳变成另一个香港,但是根据《条约》②,英国人无权这样做。前任中国官员对英国人在岛上的所作所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离职后,新任官员在对待海盗的问题上,以非凡的能力和勇气而著称,抗议信即出自他手③。璞鼎查爵士承认英国人在岛上的行为有违法之处,但他也批评中国政府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些行为的姑息容忍态度,他希望给英国人半年的过渡时间,以便售出或转移他们留在岛上的物品。中国政府答应了这一请求。 我在岛上碰到的那些人那些事足以说明中国人的办事特点。1845年10月,我来到南澳,就岛上的事情做了一些调查。我发现,只要态度谦恭一些,再带上几瓶樱桃白兰地酒,那位善良的前任官员的态度就会缓和很多。鸦片船的船长们收到过他的一封信,信中说,遵守有关规定的表面文章还是要做一些的,比如,船长们必须把房子推倒,但马厩与马驹则可以保持原样,考虑到船长们已经养成的习惯,他们在岛上可以像以前一样生活、娱乐,马照跑,烟照吸。信中甚至暗示,船长们要是愿意的话,可以重建一所新房子,没人会来干预。同时,他肯定也会向北京报告,说进犯岛屿的夷人已被赶跑,甚至无中生有,说发生了一场战斗,俘获并摧毁了一些夷人的船只,以此来夸大渲染他的光辉成就。这就是中国人的办事方式。我照方抓药,在岛上进行植物研究的事也就一路顺畅了。岛上的山与前面提到的那些山一样贫瘠,自然资源,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都与香港类似。 P13-14 序言 漫步在今天的舟山街头与山岭,能想象出160年前,也就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时英军占领下它们是什么样子吗?英军占领舟山大概有五年时间,1846年英国人把舟山还给了中国,四年之后(1850年),英国植物学家福琼再一次登上舟山,他在自己的游记中写道:“岛上所有的英文标记都被抹掉了,裁缝、鞋匠以及其他一些手艺人,他们那些奇特的英语名字以及店招,在那时候是多么有趣啊,可是现在都消失不见了。一切都完全用中文标识,要是不了解这个地方的历史,没人会相信这儿曾经被英国人占据过一两年。”岛上的生活看来是曾经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但福琼几年后再去这些变化就消失了。翻查舟山的各种地方志,比如编于清光绪年间的《定海厅志》,我们看到有一些关于英军占领当地的记载,但这些记载很多都是刻板的或者说正统的官方记录,它们关注的是那些宏大叙事,舟山人民在那几年的生活状况有什么变化,比如福琼提到的这些英文店招,这些裁缝、鞋匠,这些生活的碎片,这些他认为有趣的东西,我们在地方志里看不到。同样,我们在文人们的诗文写作中也看不到这些碎片、这些变化,中国过去的文人向来是不太留意普通老百姓的具体生活状态的,更何况是这些在他们看来“以夷变夏”的新变呢。美国学者史景迁把历史研究比作是拼图,你会看到很多历史的碎片,历史学家的任务就是将这些碎片进行拼图,拼成一幅图画。比如他回忆起自己在做太平天国研究时发现的一些东西,说法国人在进攻太平军时在阵地后方摆上台球桌,当一些人与太平军战斗时,另一些人在后面快乐地打台球。战争与娱乐如何能在同一时空下进行呢?这是怎样的一幅场景,哪一部正史或者说正经文章里面可能会有这样的鲜活画面呢?史景迁接着说他自己最喜欢的文献是私人日记和信件,因为在这些文献里,可以看到很多不一样的碎片——“你将瞬间获得一种能力,可以获得别人的视角,你将成为另一个人,通过这个人的眼睛看到世界,看到那段历史。”不只是像史景迁这样的历史学家,我们普通读者也可以在这种拼图游戏中获得乐趣。当你把所有读到的这些碎片都拼在一起,发现原来在厚重的历史背后,有这么多的细节是如此有趣,通过这些细节来复活别样的历史,阅读于是变成游戏,变成一种赏心乐事。 能使读者获得别人视角的,不只是史景迁提到的私人日记和信件,游记也是私藏这些个人化历史碎片的宝库。比如福琼的游记《两访中国茶乡》,就可以给读者提供这样一双眼睛。他把自己在中国游走的经历都记录下来,通过他的记录、他的眼睛,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那段历史,了解那个特定的阶段里,他眼中的中国各地是什么样子,普通人的生活又受到什么影响。 回到文章开头,英军占领下的舟山有些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总是说,中国传统的力量太大了,在清末,虽然有外界的推动,可是变化仍然很慢。如果只是看文人的诗文或者地方史乘文献,确实会得到这样的印象。但是看看福琼的游记,我们发现舟山在短短一两年内的变化大得让人吃惊,相比朝廷和社会上层,中国民间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速度快得惊人。福琼写道:“(舟山)市场里甚至有很多牛肉出售,这可是违背了中国人的宗教信条的,这些牛肉的标价从八块到十二块不等。他们如此迅速地就适应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给我们提供生活所需,这让我们吃惊不小。商店很快开始供应英式烘烤面包,各式成衣要多少有多少,每个兵营附近都聚集了很多裁缝,海滩附近的商店一大半都是这种裁缝店,一个个都赚得瓢满钵满的,尽管他们制售的每一件衣服,价位都很合理。”牛肉、烘烤面包、英式成衣,这些在那个特定时期在舟山迅速出现的洋玩意,会记录在一本正经的地方志里吗?我们再来看看这些舟山的裁缝们,他们为了招徕英国人的生意,挂起了英文店招,且看这些店招是多么具有国际视野:“定海的店主们认为取一个英文的店招有助于招徕更多的关注,生意也会更好。走在街道上,看着那些不同的店招,实在让人忍俊不禁。这些店招都出自士兵和水手们给店主的建议,诸如‘STULTZ,裁缝,来自伦敦’,‘BUCKMASTER,海、陆军指定裁缝’,‘DOMINIE DOBBS,杂货店’,很多店招都写明店主是‘女王’陛下御用的,其中一个店招上写道‘至高至上维多利亚女王陛下、阿尔伯特亲王殿下御用裁缝’。”很显然,定海裁缝们的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意识,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模式,倘若不是与英国人的频繁交往,背后有英国人给他们出谋划策,他们大概创造不出这样一些即使放到今天也不落伍的门头店招。我们自己呢,受所学历史知识的限制,总以为英军作为占领者,与作为被占领者的舟山人之间,两者不说是尖锐对立,那也应该是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不是看到这样的记载,我们头脑中大概不可能出现中国老百姓与英军在舟山这样密切交往的画面,历史于是呈现出它的另一面,变得鲜活、立体起来。 有关历史,我们头脑中更多地是那些宏大叙事的东西,是那些已经成为化石般的陈迹。翻开一本地方志,我们可以从中知道某个县城的几个城门的布置,知道政府衙门、城隍庙在哪儿,我们也可以从书中知道一些规定,比如县城什么时候宵禁,城门什么时候关闭。可是我们不禁就会想,是不是宵禁以后大街上就真的没人?是不是城门关闭以后,普通人的内外联系就真的切断了,如果有急事怎么办?我们想知道这些生活细节,需要一些碎片把历史拼出来,让整座城市砰然复活。 福琼的游记中就记录了一些这样的碎片,他写上海的城门管理:“尽管天一黑城门就要关闭,但人们还是可以在天黑以后进出,条件是付几个买路钱。当城门为某一个人打开的时候,其他人也就趁机跟着蜂拥出入,付钱的只有打头的那个人。规矩就是这样,所以穷人如果想进出城的话,他只好等着,直到有钱人过来,付钱以后,大家一起进出。”看到这样的记录,我们脑袋中就能鲜活地想象,那个时候的上海,天黑以后,城门里外肯定总是等着一圈穷人,他们在等着某个有钱人替自己把城门买开呢。但且慢,天黑以后是不是就只有这一种进出城的方式呢?我们看到福琼描写的福州城的城门进出方式:“我们的晚宴结束以后,康普顿先生和我悠闲地走向城门,发现它已经因为入夜而关闭了。中国人看到我们想出城,好心地指点我们到一侧的门楼那儿去,告诉我们说,到了那儿就会有出城的办法。按照他们的指点,我们很快来到门楼上,那儿我们看到一幕最奇特最滑稽的场景。一架梯子就放置在城墙边,上头靠着一个射击孔,很多人就像蜂窝里的蜜蜂一样从射击孔里爬上爬下。一位守在那儿的卫兵显然赚了不少钱,因为每个上下的人都要塞给他几文钱,作为梯子的使用费。跟在一队中国人后面,我也从梯子上爬了下去,这让那位天朝守卫人员大跌眼镜,他料不到一位‘洋人,也会来走这种捷径。”我敢断定,150年后的我们,即使是最大胆的想象,恐怕也想象不到,当时福州城的人们还会有着这样一种进出城的方式,而这种进出城的方式,断然不可能出现在福州的那些史乘文献中,也不会形诸文人们的诗文。不管是上海人的出城方式,还是福州人的出城方式,对于两地的人们来说,可能都是司空见惯了,他们不觉得这有什么形诸笔下的必要,可对于“夷人”福琼来说,未免就有些看“西洋镜”的稀奇感觉,正是有赖于他的记录,我们这些后人才知道,在天黑以后,150年前的人们也仍然有着各种各样的进出城方式。在福琼笔下,有城市,有乡村,有茶馆,有寺庙,他来往其间,或者坐船,或者步行,路上有商人、乡民、僧道、盗贼、乞丐、船娘、旅伴……这些物事这些人,原本呆在聚光灯之外的某个角落,不只是我们今人,即使是他们同时代的,也对他们熟视无睹,似乎他们原本就不存在,也没有存在的必要。直到福琼这个外国人的到来,把他诧异的、“少见多怪”的目光投向他们,于是他们在他的笔下砰然复活,我们也得以跟着走进这个熟悉而又未知的世界。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福琼先是受英国皇家园艺学会的派遣,来到中国从事植物采集,将大量中国植物资源运送至英国。1848年,福琼又接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深入中国内陆茶乡,将中国茶树品种与制茶工艺引进到东印度公司开设在喜马拉雅山麓的茶园,结束了中国茶对世界茶叶市场的垄断,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从这一点上说,福琼的中国之行很值得关注。福琼是个科学家,又肩负特殊使命,他对中国的观察、对中国的认识也因此和此前此后的外国人不太一样,比如他对中国农业水平的判断,他对中国传统宗教、信仰的看法,都更接近真实状况,而与此前的传教士和普通外国商人不同。又因为来自首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他在观察中国时不免带上俯视、挑剔等东方主义、殖民主义的视角,使得他的游记也具有开后来西人游记先河的一些特征。所有这些,读者都能在阅读中一一体识,不劳我指出,而我自己更感兴趣的却是上面提到的书中那些细节,那些碎片化的东西,更愿意跟着他坐在新安江的航船上,混在玉山与常山之间的商旅队伍中,体验过去的生活。 敖雪岗 2015年6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