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紫墨红尘/跨度长篇小说文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章高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人们对平安的期望大于对财富的奢望,倘若连个平安的生存环境都没有,那车载船装还有什么意义?世界需要和平,国家需要稳定,人民需要和谐,只有太平才有盛世。文学应把历史的教训传给后人,使灾难永不再来。

刘章高著的《紫墨红尘》中主人公的思想和作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交合的时代精神。他的身上,反映着传统与当代对接中的种种矛盾。相信文明的进步会把许多矛盾化解,纵然是漫长的,总还有希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有了,社会就在不断的扬弃中前进。

内容推荐

刘章高著的《紫墨红尘》是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六七十年代为背景,通过主人公刘立山求学、工作、创业、育子等经历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人物的命运,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及时代的变迁给人们带来的新理想、新生活。

目录

第一章 朵山

第二章 没碾死的细崽

第三章 一出乡关

第四章 风华正茂

第五章 磨砺

第六章 二出朵山

第七章 一百元的飞梦

第八章 九层累土

第九章 耕读的日子

第十章 背后一枪

第十一章 雾里看花

第十二章 野心

第十三章 万丈深渊

第十四章 横扫千军

第十五章 梦魇

第十六章 晚晴

第十七章 天眼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朵山

府志载:“晋有仙女名朵,游此因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历代修志刻版,“朵山”显著于古阳县心腹之地。

山如巨龙,时而翻腾,时而爪伏,蜿蜒九转,卧藏于古阳玄黄之间。自主峰朵山,东西两脉向两侧延伸二十里,卷成三面大半环。东峦昂头一啸,急转直下天波湖;西陵甩尾三迭,半藏半露伸入西湖滩。

龙头龙尾两脉山系,于主峰朵山形视,恰似风水学上的左青龙右白虎,而朵山主峰宛如巨大御椅,背北面南,尽收浩瀚天湖。

传说这天造地设的仙龙之象,原为天子所备——古阳要出真龙天子。山系中有龙山、凤山、印山、御笔山及天子洞、九龙穿珠潭……只可惜,内贼作祟,容不得他人富贵——一法眼地仙诬告天庭,玉皇也不查实,分个是非,寻欢作乐中随手抛下一棋子,直落朵山心窝……

一罗衣先生,经纶满腹,无所不知,却仕宦不达,遂放荡山水间。一日来在朵山山口,见左右二山对峙如门,形状威峻。细察之,恍然日:“狮象把门,必出大人!”继入里,但见田畴洞开,生机盎然,丛山翠岭怀抱一宝葫芦盆地。“好地,好山!”罗衣先生暗暗赞喜。行三里,至宝葫芦腰颈,忽被一团山挡住去路。罗衣先生左行不得,右绕不通,脚一顿,叹口气:“怪山塞心,出不了大人。可惜呀,可惜……”遂折回。

据说罗衣先生已看出:此塞心团山,正是当年玉皇抛下的棋子所化。一山扼喉,宝葫芦瑞气就闭而不出了。

现实中的朵山腹地,从狮象山门入里,纵深八里,群山环抱,阡陌其中。至二门,便是大片古樟天成,围长十米的树比比皆是,遮天蔽日,疑内无人烟,形成天然屏障。未修公路前,入山必翻岭。入里,渐见豁开。村落疏疏,不见黑烟电掣,绝无车马噪声。绿的山,绿的野,碧的水,碧的天,四季鸟语花香,宛如世外桃源。至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尚有虎猴,比水牛还大的羚羊,獐、狸、鹿、猬、穿山甲、猫头鹰……大批珍禽异兽常见。猎人打山货就像菜园里摘菜。

朵山诸村,全数姓刘,而刘姓迁此始于明初,至今六百余年历史。但从地上地下的文化遗迹看,朵山的历史却有明显的断层。先民从何处而来,经历何等盛世与衰替,百姓又何以灰飞烟灭……现史无一字记载,神秘的云烟笼罩着这片深山不知过了多少年。

朵山的山坞,深者五六里,从山脚到山腰几百米高,在古木参天、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中,有先人开垦的层层梯田,大小不等,形状不一,随自然地形垦平。大块二三十平米,小者几平米。梯田的地坳全是乱石垒结,遍布所有沟坡,垦到极致。虽然这古垦之地早已生灭一茬茬大树荆柯,地坦也被洪水冲刷多少岁月,而沟壑怪状,但那如秦昭王筑长城似的墨青排石告诉今人:这是远古先人的杰作,那风浊水磨的光滑就是先人留下的历史密码——人文化石。

朵山的村落、山岭,留下那么多已无后人的名址——周公山、曹道冲、李四堡、陈家山、冯家冲、王家山、齐家畈、周家畈……一处处瓦砾场,一片片古村落墙基,一座座挖掘出来的古窑,诉说着这里曾经的人丁兴旺,诸姓的繁荣。

如果不是如此,那许多文化遗址就无法解释。如果不是人口稠密,那先人何苦要在这水润田肥的优越生态条件下,还要去深山高嵝去刀耕火种那一屁股坐得下的梯田?不是难为饥食,何必如此垦荒?即使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饥荒的情况下,那古垦荒地竟也未得复耕。

是什么使那么多村落种绝物灭,并无一字记载?是战火?似乎不应,朵山非战略要地;是诛灭?岂连众姓,现史未见出过“大人”,关山如世外。

上世纪日寇侵华时,有兵过山门,见古树森森,谓之荒峦,一日无可掠,二恐中伏击,遂不入。太平天国长毛兵亦过门不驻。朵山应无战乱。没有水患,没有地震遗迹。是瘟疫,抑或是强势的刘族进山时把外族一一吞并或驱逐?——千古之谜。上世纪五十年代,周家畈尚遗一子:男,中年,头大脑光,地角方圆,画得一手好画,可惜是个哑巴,自书“周何”。破草帽下衣衫褴褛,拄杖,挎一讨饭篮。篮中必置一笔,走到哪儿画到哪儿,以画求食。无论何人,叫他画山得山,画物形物,画自像必如其人。施主出一纸墨,指点自像,周何“呵呵”两声,对视数秒,即铺纸作画:凡画人必先画眼睛,勾眉圈脸,再披衣冠履——时不足三分,一挥而就,极神似,余线条衣饰流畅如“画圣”吴道子之唐风。随款字一二行。哑巴的字行云流水,极洒脱,诗书画俱绝,唯不落印。谁都想了解他的身世,尤其偌大一个占地几十亩的周庄房舍俱毁,又觉他似非一般俗子。非大家之后,何能出得如此大家风范的书画?若是先天哑巴,又何有如此娴熟的文采?周何的家族曾经辉煌?周何曾遭厄运?或者已改其名——“何”者,何也?但周何总是一个哑巴。

不几年,周何哑巴消失了,不是死亡,不知去向。朵山这最后一个异姓村庄也终于全为废墟。

朵山有史载的六百多年,近于沉寂状态,没出过叱咤风云的人物,但此前有着非常显赫的刘氏祖宗。

据史书和历代谱记,朵山的列祖系如此衍来——

炎黄之后,便有尧舜禹。尧为黄帝五世孙,居陶唐之地,世袭黄帝、颛顼帝、喾帝之后为尧帝。《史记》:“帝尧者,放勋,其仁如天,其知如神。能明驯德,以亲九族,合和万国。”“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帝尧生子监明,监明中夭。尧老,禅让帝位于舜。舜封监明之子永河于刘国(今河南),以地取姓,日刘氏。由是,刘姓为中华民族得姓最早的大姓之一。

《国语·周语》日:“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百世而不改。”刘氏宗谱世系歌云:“唯刘世系本陶唐,尧子名监封刘疆。”故,监明为刘姓第一世祖,永河为二。

《春秋左传》记:“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尧后裔),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夏帝),孔甲赐之姓御龙氏。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今河南鲁山)。”

刘累九子伯益,为夏东赢(今山东)首领,遂依地姓赢。

刘累子孙避居鲁山,默而不喧。直至商高宗武丁帝,为追奉前贤,累之子孙被封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仍以地为姓,称豕韦氏。

商末,豕韦氏被徙封至唐地(今山西翼城西),建唐国,称唐氏。

周朝初,周成王灭唐,将唐遗族改制杜原(今陕西西安南),立杜国。杜国君名杜伯,刘族人又依地改称杜氏。P1-3

后记

这部书磨了六年,却是六十年之厚积。或者,人到了一定岁数,便渴望到书中寻找自己的年轮与共鸣。或者,翻天覆地的社会、坎坷不平的人生,会使人从历史和他人身上寻找对比,寻找借鉴与启迪。其实,这是一部多角度的影照,老、中、青、学子,政、商、文、教、农……都可以从中找到自己品位。我希望:这部书的读者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似从人伦的、历史的视角予审阅,更遂初衷,也更使之有些跨越时空的生命力。

无意于编撰凡人故事,只是想从他的故事中让人悟出些什么,诸如正心、修身、齐家、治国,诸如善小寸积、屈而不死,永远把信念树在高高的凌霄……一个人可以失去一切,但不可丢失信念。信念在,就有希望,就有生命;或者,生命没了,希望还在。人如此,家如此,国亦如此。

人们对平安的期望大于对财富的奢望,倘若连个平安的生存环境都没有,那车载船装还有什么意义?世界需要和平,国家需要稳定,人民需要和谐,只有太平才有盛世。文学应把历史的教训传给后人,使灾难永不再来。

书中主人公的思想和作为,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交合的时代精神。他的身上,反映着传统与当代对接中的种种矛盾。相信文明的进步会把许多矛盾化解,纵然是漫长的,总还有希望。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有了,社会就在不断的扬弃中前进。

普天下都在追逐着心中的幸福。幸福是什么?穷人的幸福是财富,单身的幸福是爱情,王者的幸福是政权是江山,草民的幸福是家庭美美满满……幸福没有固定的指标,最需要的获得了便是幸福。但有个公约数:绝不可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对于生命而言,活着就是幸福。那么多可爱的人都不幸地死去了,而我还活着;每当想起这些熟悉的人物,我就觉得我在享受着幸福。当一桩桩幸福的往事永远地离我而去。我依然顽固地沉浸在曾经拥有的幸福中,愈觉珍贵,愈觉美丽,愈觉富有,于是,便觉此生当值。我用心呼唤着众生,去发掘身边的美丽,去享受世间许许多多不经意却实实存在的幸福。文学纵然再痛,总之应给人带来希望,带来追求,而不是漆黑一团和绝望。

三百多个人物,六十年春秋,匆匆而过。真作假,假作真,水中影,梦中人;似在身边,似是你似是我似是他,似在昨天今天明天……

浩浩荡荡,六十余万字,起伏跌宕,倒也写得顺畅。唯有一章,最是绞杀心痛,字字句句似尖刀在心上割!写着这样的文字,真有想死的念头。我已完全随着我的主人公去了,与他爱恨同一处,很难回到现买中来。

我是在泪水和悲愤中完成这部作品的。向隅六年,如坐禅,如翻经,时而世外静观凡尘纷杂,时而尘世嚣嚣攘攘一众生,不断地变换角色,在无私与自私中穿行。领略着佛的真空、道的公平,探究着欲的疯狂、险恶与可悲。大概没有哪个作家彻底地欢快过,彻底地自由过,而总是在矛盾中困惑不已……原生态中没有完美,正因为瑕瑜互见才显得生活的自然关。若十分的完美,必是作假,假造的完美愈见其丑。

我在无私中走笔,却在自私中掩卷。书成,与此前的脱稿完全相反:前书兴奋,急于面世;而此书悲哀,只想写却犹豫出版。出版又想在远远的地方,让更多的陌生者去阅读这陌生的人,而不想在故乡被猜测和异议。望读者探究其思想,而不拘泥于故事。或者还有点动念:像墓志一样掩埋地下,文字不朽,思想永存。待历史的长风拂去尘土,始知荒唐与吾美.始知作者的良苦用心。

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只有翻天覆地的变革时代才会出现荡气回肠的作品。文学是社会的缩影,它不应该离开社会空唱天堂里的玄音。我想让我的作品能够反映六十年来人们的生活生存状态。文学是人间烟火、五谷杂陈、四季往复、生命的轨迹。文学不是泄私愤、抱私怨,而是给社会以警醒、以反思、以扬善、以进步。贯穿于人类文明史的主轴是人性,刻画人性的错综复杂、千姿百态应是永恒的主题;发生在人物身上的故事、变迁。便折射出社会的清平与晦暗。而中国文学,还义不容辞地必须担当传承优秀中华文化的责任,就像保护自己的祖宗,看好自家的财富,守住神圣道德.不容损毁,不容变质,让它代代相传。

我赞赏个性,做人,做文章都不要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为什么一定要按别人的模型压制呢?没有个性的人,是无棱无角滑光浑圆的俗物,立不直坐不正,放下一摊泥。富有个性,必有欠缺,而“君子宁处缺,不处完”。有时欠缺损伤了个性,有时正因为欠缺才使得个性愈加鲜明,才像个有灵有血活生生的真人。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二十二字震撼千古,就是因了独特的个性。个性就是生命。

我欣赏有理想的人,勤奋,坚毅,精益求精。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艰苦中体味甘甜。尺蠖求伸,耻居人下,不高唱滥调,不摆弄虚华,不指望运气,不依靠谄媚,一步一个脚印,实打实自垒台阶,一级级爬上人生高峰……有理想的人一定注重现实,现实是通往理想的天梯。理想是动态的,是逐步成长的,是从低檐燕雀变成高枝雄鹰再展翅云天的鸿鹄。不要藐视平凡,不平凡就是从平凡中诞生的。人生最可怕的就是自暴自弃。

写作是一种心灵净化,将世界过滤后装进我的人物,让他们再现一个浓缩的社会。我是个多情的人,也是个极富善心的人。当我一遍遍审阅这部文稿时,每一次都被轸怀上亲而泪流满面……他事可补,而孝不足无法再复。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错而无悔。

一稿写完,我搁笔了三月,重读了许多传统文化经典。边读边想,发现前人的智慧博大无穷,所有的今人都没有走出先贤的智局。圣贤点缀着我的作品,时不时闪射着慧光,所有的珠子都串在一条“道”的主轴上。书的首尾两句话:“道隐无名,常与善人,谁也走不出道外——今天的落日,就是明天升起的太阳。”是始初构思时突然弹出来的,但不知这灵感在我心里隐居了多少年。

这部作品改变了我:先前的张扬收敛,所有的价值观重新定位。人生短暂,相遇是缘,珍惜每一天、每一人、每段情,包容一切不犯原则的错,淡泊,宁静,慈悲为怀。

背负一个不谦虚的名字招摇一生。外人不知:辈分为“章”,兄序轮“高”。名为父母之命,父命不可违,以至青年几次想改竞未成。只得老老实实终生自勉,也因它事不爱,心舟载不动许多愁。

也曾商海日进千金,也曾事业风光无数,但最得意的莫过于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漂亮、厚重的书籍!这种成就感超过一切。何也?活着,看见别人接受我的思想;死了,我的声音还留在人间。万乘倾权终尽去,唯闻故客语声扬……我乐此不疲。

感谢生活,感谢盛世,感谢出版社!谢谢读者,翻阅这冗长的文牍,欠缺之处,望善意指教!

作者

2015年8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3: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