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是什么困住了你;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自己才是堵在自己前进路上的高墙!轰动日本的“惊世之作”,绝无仅有的奇迹之书!《傻瓜的壁垒》一年狂销4790000册,持续畅销8年!
以下是作者养老孟司大胆的主张,你赞威还是反对?请读本书的同时,认真思考。
存折里有余额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城市化正在造成“孩子天性”的消失。工作跟自己不合适,这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比“脑子进水”更可怕的是,脑子僵化成花岗岩。自我是一开始就有的,没必要专门去确立一下。如果有人想专门确立,其实并不是想证明自己,而是想确定自己的社会地位。没有什么事情能一蹴而就,其实就说明了没有什么事情是有捷径可走的。当初少走的路,迟早有一天要走更多的弯路才能绕回来。
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问题,人们或多或少对此有过思考,并且认为自己找到的才是正确答案。
可是事实确实如此吗,会不会有些答案已经阻挡了我们看到更多的可能和更大的世界?
《傻瓜的壁垒》作者养老孟司认为最重要的是人们对待事物的看法和思维方式,他在书中探讨了一系列日本社会的常见问题:
灾难、犯罪带来的心灵创伤、恐怖主义、老龄化和少子化社会、就业男女有别、退休养老以及生存价值等,并介绍了日本大众的立场,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普遍看法。
而这些问题离当今的我们也并不遥远——两场马来西亚飞机失事事件、女大学生失联案频发、退休年龄延迟……因而也格外具有借鉴意义。
如果能更多地了解自己与事情和世界的关联,就能更从容地面对这个世界。
但愿这本书能为大家提供参考,并且让大家轻松起来、安下心来,这将是它莫大的荣幸。
我在《傻瓜的围墙》这本书中也曾提及,由NHK进行研究的一项课题:电视对孩子们造成的影响,在那种意义上讲是很重要的。这么一般化的电视,在这之前却没有关于它的研究,这件事说来就已经很让人难以置信了。
电视进入人们的生活已经有五十年了。说起它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经常就会想到恶俗节目很坏,暴力节目也很坏。但是,没有什么实证性的数据,也没有一项基础性的研究。这样就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这种结论的得出说到底也不过是一种印象性的批判罢了,完全不是实证性的。
那么,对这件事进行实证性调查的话,又会发现什么呢?会立刻发现要做这样一项研究,首先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是很费力的一项调查。
因为这是关乎社会体制的一项研究。要认真研究一种体制的话,原本就是一件很难的事。要系统地取得相关数据,影响要素实在是太多了。就算是去调查,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要问清楚他们在什么时间看了什么节目,而且必须问清楚其他的一些生活习惯,还必须长时间地对同一个小孩进行调查研究。
一般大家还认为进行这样一项研究,花了那么多财力和时间,没有得出结论的话,那肯定是不起任何作用的调查。例如在NHK做调查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意见:长时间看电视的小孩和不看电视的小孩之间,统计上如果没有有意义的差别结果出现的话,是不行的。
议论的时候恰巧我也在场,我说:“确实应该是那样,但是,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即使对这个现象投入了那么多的财力和时间,但是最后可能得不出任何具有成效性的结论,大家要有这种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调查关于暴力节目的是非问题上,脑子里已经有一个前提存在了,那就是结膜炎和孩子们的行为之间肯定有什么因果上的联系。但是,如果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前提的话,大体上,结论也会偏向会有坏影响那方面,根本不会得出看暴力节目的小孩只是因为有太多力气需要发泄出来这样的结论吧。
最后,要强调的还是,不管是哪一种结论,在调查研究之后,可能也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结论,明白这点,对看待一个事物是非常重要的。在体制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用因果论这样简单的原理来下结论的。“不是很明白呢”,如果能明白这一点,就很好了。
混沌理论
或许你会认为我讲的是什么啊,乱七八糟,狗屁不通的。但是在科学理论的世界里确实有一种理论是跟上面的思维相通的,那就是“混沌理论”。混沌理论曾在《复杂系》一书中有过介绍且名噪一时,相信有很多人都听过。
混沌理论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思维:以天气为例,根据研究的不断推进,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数学公式来进行说明,所以天气预报也是可以的。
在这个物理公式中有定数,简单来说,例如,明天的气温=(今天的气温×A)+(今天的气压×B)+(今天风的强度×C),这样的一个公式(实际上的公式比这个复杂多了)这个时候A、B、c就是定数,已经测算出的具体的数值,因此要知道明天的天气只需带入今天的气温、气压等数据进行测算就可以了。P141-144
写在前面的话
这本书是作为《傻瓜的围墙》《死亡的围墙》两本书的后续出版。因为在已出版的两本书里,曾写到过一些东西,涉及一些问题,但没有说明白,之后得跟大家把这些问题讲明白,于是就有了这本书。书中提到的那些东西,如果在实际生活中遇到,自己会怎么处理应对?这本书就谈论了大家在实际生活中感同身受的一些问题。
编辑部的人总结了这样一些问题,然后我把这些问题回答出来,就是这本书了。
所以与其谈论一下整本书的梗概,还不如说是对各个问题进行逐个击破的回答更准确。如果有读者不了解,非要追问整本书的来龙去脉,肯定会莫名其妙的。这里就想说明一点:这本书各章节之间是独立的关系,可以随意翻开任意章节进行阅读。
既然说是对各种问题的商谈,那么肯定就有一种读者——对于各种问题,都想要一个标准答案。但是那样岂不是很奇怪吗?自己的事情终归还是要自己拿主意的,商谈,说到底,只是对想法的一种质疑而已。别人能做的,也只是给自己提供一个想法;具体的情况,还是当事人自己清楚。
或许还是会有人不明白,那就拿一件事情来举例说明一下吧。假定在一个演讲会上有一百多个人在我面前,在那一百多个人的眼中,我的姿态肯定是不一样的。现代人都把那点不同看成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但是正因为如此,现代人的不幸也是从这种认识开始的。假如这真的只是一些小小的不同的话,那真正的大不同又是从何处开始的呢?
人生,其实说白了也就是接连不断地反复体验这些小不同的过程。年纪越是增长,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不同也就越积越多。
所谓“老将出马,一个顶俩”,就是这么一回事。因为涉及的是具体的话题,所以谈论起来也还是很有压力的。由于具体的问题形式很容易理解,就产生了问题的一些固定范式。
我也深切地感受到写这本书的难度,如果把它当作小说一类的东西来看待的话,里面也没有出现一个实际存在的人物贯穿始终。但是如果不当作小说,里面又列举了很多实实在在的人、组织。在一些场合下,这还真是一件令人困扰的事情。即使我的批评听起来像是在说坏话,但也可以不这样认为。因为这跟我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而且我也真没有恶意。以“我只是真这么想的”这句话为例来说的话,您如果能理解,那真是万幸。
写这样一本书,近似在人前裸露自己了。因为不知不觉就吐露出真心话了。
一开始自己写文章,只是随性表达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还有可掩饰自己内心的余地。但若以话语为基础,就和写文章不同,会流露出感情,也就是真心话。
我也明白现在的年轻人一味使用手机发短信。因为本来话语末端流露的微妙感情就容易被人敏感地理解,不是吗?与此相对,产生怎样的反应,如今却不能很好地读懂,所以也感到很恐怖。和以前不同,因为现在不全是了解脾性的人,如此发短信不是更安全吗?对方也不能迅速反应过来。当然是这么一回事了。对方在眼前和不在眼前,不是一回事。
这本书也参考了新潮社的后藤裕二和足立真穗之前说过的一些话。至此,这是自《傻瓜的围墙》的第三本。我自己也想,快适可而止吧。一部分内容和筑摩新书的《空无思想的发现》重复了。从一开始就是独立写的文章和参考了后藤老师后写的开头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比较看看,可能会明白其中微妙的不同了。因为筑摩这边一开始就都是自己写的。
今天的日本社会,很显然存在问题。可能是我老了的缘故,这样想也行。若不是那样的话,可能有着老年人对世间做出某种预言的意思。之所以出书就因为是这样想的。出什么问题了吗}我认为是对事物的思维方式、看法,总感觉这些东西有些奇怪。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从《傻瓜的围墙》《死亡的围墙》到这本书都是在用不同的例题叙述同一件事。
再怎么写书,思考的不是我,而是读者。我这个程度的思考也好歹延续到了近七十岁,是运气好还是时代好,这我不得而知。但我的想法是,若是能成为大家的参考就是我的荣幸了。有读者反馈说多亏了这两本小册子,“我”(指的是读者)才轻松起来、安下心来了。这样的人不断增多是我作为作者的本愿。
我现在考虑的事情是,除掉我喜欢的昆虫的话,大致就可以结束了。真言吐露至此,寥寥余生仅以收集昆虫为乐不也足够了吗}我这样任性地想着。
养老孟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