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秀羡林文丛中的《耄耋新作》分册,书中收录了季先生1999年下半年至2001年全年的作品。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流畅,融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读后会使您从中获益匪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耄耋新作(纪念珍藏版)/季羡林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姜永仁//胡光利 |
出版社 | 沈阳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秀羡林文丛中的《耄耋新作》分册,书中收录了季先生1999年下半年至2001年全年的作品。 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流畅,融理论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非常值得一读,读后会使您从中获益匪浅。 内容推荐 《耄耋新作》收录了作者1999年下半年及2001年全年的作品。其中还选取了2000年的部分作品。我们知道,最近十余年间,先生的专著及其他文章数量之多,水平之令人叹为观止。可见一位耄耄老人的惊人毅力和献身精神。可以肯定,先生的文章还要继续做下去,诚如老人家坦言:即使在劳累时小憩片刻,也仍然像“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的荷花,为的是在明年“开出更多更艳丽的花朵”。 目录 再版前言——我为季羡林先生做责任编辑 编者的话 99札记 《江苏当代著名学者丛书》序 《20世纪现代汉语语法“八大家”选集》序 风雨同舟五十年——我和民盟的关系 在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学衔仪式上的演说 《东方文化与东亚民族》序 《缀玉集》自序 谈老年(一) 谈老年(二) 谈老年(三) 《中国作家国外获奖丛书》序 坏人 《南亚丛书》序 《汤用彤全集》序 我害怕“天才” 两个小孩子 对我影响最大的几本书 老年十忌——一忌:忌说话太多 《为无告的大自然请命》序 《中国历代名家散文大系》序 《南极100天》序 对于新疆生产甘蔗和砂糖的一点补充 《人生漫谈》自序 《中国文化书院十五周年华诞纪念论文集》序 老年十忌——二忌:倚老卖老 《汉学研究》序 卷首语 成语和典故 忆念郑毅生先生 21世纪国学研究瞻望 《澳门史》序 梦游21世纪 论朋友 关于《两个小孩子》的一点纠正: 千禧感言 希望21世纪家庭更美好 《20世纪中外文学交流史》序 豪情半怀迎新纪 《世界遗产大典》序 序 《七星文丛》序 关于人的素质的几点思考 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千禧文荟 成功 佛山心影 《西学东传人物丛书》序 我和东坡词 目中无人 大放光明 《燕园师林》第四集序 《五卷书》再版新序 《赵元任全集》序 《百年百篇文学经典·散文卷》序 对陈寅恪先生的一点新认识 悼念赵朴老 《董秋芳译文选》序 龙抄本《牛棚杂忆》序 《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序 开元笔录 谈礼貌 悼念马石江同志 《跨文化丛书·夕卜国作家与中国文化》序 《名家绘清华》序 《人生小品》序 知足知不足 有为有不为 隔膜 《记者无悔》序 论恐惧 《京剧与中国文化》序 推荐黄宝生汉译《摩诃婆罗多》 推荐《世界经典散文新编》 推荐《林徽音文集·文学卷》 我最喜爱的书 清华大学九十华诞祝词 《人生小品》序 一条老狗 漫谈伦理道德 欢呼《芬芳誓言》 从南极带来的植物 《大漠孤烟》序 祝贺母校山东大学百岁华诞 追忆李长之 祝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立十周年 《名家心语丛书》序 思想家与哲学家 悼念周一良 故乡行 《清华园日记》自序 清华园日记 季羡林先生大事年表 试读章节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定出版一套丛书,定名为《江苏当代著名学者丛书》,蒙朱步楼同志垂青,征序于我。这个光荣任务,我本来是不能,不敢,也不应该承担的。因为,除了对初入选的十位著名学者,不管是已故还是健在,怀有很诚挚的崇敬之心外,我同江苏哲学社会科学界联系不多,情况不明,焉敢斗胆乱加评述,乱发议论呢?那样做岂不是有点不知天高地厚了吗?然而,继而一想,最近几年来我对目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处境十分不满,宛如骨鲠在喉;现在有了这样良好的机会,何不一吐为快呢?于是,我就应允了下来,写了这样一篇序。 首先我想对本丛书中“江苏当代著名学者”做一个明晰的界定。因为,一般人一看到这个名称,就会毫不犹疑地认为是“出生在江苏的著名学者”。一般的用法确实如此。然而我细绎这十位学者的籍贯,却发现出生于江苏省者少,而生于外地者多。这一点关系并不重要,因为江苏素称文化之邦,历史上著名学者灿如列星,用不着外地学者来增光添彩,自有其辉煌处。然而,现在既然把外地学者列入,就说明,这里的“江苏著名学者”是指在江苏工作的著名学者。这一点还是说清楚了好,免得产生误会。 现在来谈关于当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处境的问题。最近几年来,我同许多哲学社会科学界的朋友们一样,痛感我们处境的不能尽如人意,直白地说,就是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受到轻视或者歧视。对于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来说,这是很不明智的,很不利的。建设国家,没有科技是绝对不行的;但是,只重理工而忽视文科就能行得通吗?从近代世界历史上来看,日本是现代化比较早的一个国家。明治维新时期,日本人确实全力学习西方的科技;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忽视文科。西方的政治和法律等方面的学问,他们也兼收并蓄,同时又努力发扬本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到了今天,日本终于成了举足轻重的世界科技大国。这一段历史经验是值得记取的。 专就中国而论,我们不是经常说,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吗?这个“特色”怎样表现出来呢?关于这方面的文章简直可以说是连篇累牍,汗牛充栋。我这个人对理论一无能力,二无兴趣。我只读过其中的少数几篇,结果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但是,我觉得,或者我幻想,在科技上表现特色是异常难的。即使你达到世界最高水平,同别的国家比起来,也只是量的差别,很难说有什么“特色”。特色只能表现在中国悠久丰厚的文化积淀上发展起来的科技上。只有这样的科技才能在世界的科技坛上别开生面,独放异彩,为人类科技的发展另辟一条阳关大道。而要想做到这一步,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必须同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携手共进,互助互补。我们现在提倡文理交融,我认为这是下一世纪中国教育和科研发展的必由之路。 就是根据我上面这一点肤浅幼稚的认识,我觉得,我们举国上下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都应该有足够的认识。也就是为了这个缘故,我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以及其他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过去所做出的成绩,表示最高的敬意和感谢;对你们今后的工作,寄予最深切的希望。 骨鲠吐尽,序言打住。切望专家学者们不吝赐教。 P3-4 序言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能够出版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季羡林的著作,为他的书做责任编辑,既是梦寐以求的事,同时也是不敢奢望的事。当这个机会降临时,我不知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中。 2001年8月,我和季老的两名学生如约去了季老家,准备向他约《季羡林文丛》五卷本书稿。季老的家在北大朗润园13号公寓,是一套很普通的三室单元房。第一次去见世人眼中高山仰止的伟大学者,我有些诚惶诚恐。当真正和他面对面时,我才真切地感受到了季老的风趣、随和、朴素,甚至带有几分幽默,就像平日里我们遇见的某一位和蔼、普通的老人,外表没有一丝“留德十年”的痕迹。季老很清瘦,虽然年过九旬,却精神矍铄。我作了自我介绍,并为季老呈上了名片,他认真地看了名片,然后放进上衣兜里。这时季老幽默地说:我没有名片,头衔太多了,名片装不下。这句话,立刻让我全无初次相见的拘谨与生疏。季老说话一口山东腔,不过说洋文却没有口音。季老的大师风采,在我和他第一次见面时便有所领略。 当时,我们策划编纂的这套《季羡林文丛》,旨在对季老那些历经时间考验、深受学者和读者欢迎的文章进行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并收录为册,共包括五卷——《感悟人生》《散文精粹》《学问之道》《耄耋新f乍》《修身与治学》。在与季老共同商榷这套丛书的编辑大纲和选题框架时,他十分认真地听了我的汇报,并强调了丛书的编选原则:首先,他不赞成出那种这里选几篇、那里选几篇拼凑而成的集子,因为那样做,重复总会难免,是对读者不负责任的表现;第二,要坚持高标准,一定要选录能够打动读者心灵的文章;第三,要有新意,宁缺毋滥;第四,编校质量要高标准。他说,他最反对书中错字连篇;季老还说,他也经常查字典,并不以此为丑,因为汉字太复杂了。足见这位东方语言文学大师学风之严谨。我当即向季老承诺,这套丛书的体例会有特点和新意,编校质量一定会按照国家标准去规范。季老的思路非常清晰,也十分健谈,让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对我们出版人以及中国出版业的关切与期望。 汇报完毕,我们提出要和季老合影留念,季老答应了我们的请求。和季老合影时,不知道为什么,我非常希望和他靠得近些,更近些。我知道,季老那时是孤独的,他的几位亲人在几年里相继走向那阴阳相隔、永不回头的彼岸;唯一的儿子亦不在身边。也许是希望更加深切地感受大师的心灵,也许是想把内心的温暖传递给他,也许是两者都有吧…… 在季老家坐了近两个小时,我们即将告辞,这时季老说他要送给我两本近年他出版的书:《千禧文存》和《三真之境》,我受宠若惊,不失时机地问季老可不可以给我签名留念,他也答应了这个请求。于是,他的秘书李玉洁老师拿来书和笔。让我惊奇的是,季老并没有去重新翻检我的那张名片核对我的名字,而是直接在两本书的扉页上分别写下了“沈晓辉女士季羡林2001.8.20”。我十分惊讶于季老超凡的记忆力,当时,他毕竟已是年过九旬了!我想,这也许便是大师的超人之处吧。回来后,这两本书一直珍藏在我的书架里。季老不幸病逝后,我时常取出这两本书翻阅,抚摸季老的签名,心中一片怅然…… 在丛书的编辑加工过程中,季老治学与做人的瑰丽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让人叹为观止,我每每为季老博大精深的学术成就和仁爱之心所感染。他是一个感情极为丰富的人,却很少将内心深处的情感外露,只有在他的散文中,才可以看到真情通过文字倾泻出来,让我们感动。季老虽为一代宗师,可作品并不艰深晦涩,内容非常亲切,语言也很朴素,情思溢于笔端,清澈而纯净。在先生的文字中徜徉,我常常会忘记是在工作,更多的时候,是以一名读者的身份在阅读。他那特有的朴素与学养,感动着中国、感动着世界;他的爱母之情、爱国之心会提示人们永葆人间真情挚爱,做一个真正的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