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大江健三郎传/诺贝尔奖获奖者传记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建湘
出版社 时代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大江健三郎传》(作者:王建湘)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内容推荐

大江健三郎,日本著名小说家。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大江健三郎传》通过对传主的求学经历、奋斗历程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成就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作品语言流畅,故事通俗,并收录了诺贝尔奖委员会对传主的颁奖辞、传主的领奖辞、生平、年表、获奖时代背景、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等,具有很好的参考及史料价值。

《大江健三郎传》的作者是王建湘。

目录

序言

Preface

第一章 来自森林深处的孩子

Chapter 1 A Child from the Depths of the Forest

1.小诗人,怪小孩

A Young Poet, A Strange Child

2.直觉下的语言世界

The Language World under Intuition

3.1944年的灾难

Disaster in 1944

第二章 迷茫的中学时代

Chapter 2 Confusion in High School

1.经历“战后民主主义”

Experience "Post-war Democracy"

2.转学的“拯救”

Transfer from the Original School to Another

3.《法国文艺复兴断章》

"The French Renaissance Fragment"

第三章 飞翔的大学生涯

Chapter 3 Days in College

1.和渡边一夫先生的交流

Exchange with Mr. Kazuo Watanabe

2.迷恋上萨特

Obsessed with Sartre

3.不完全是“战后派”

He is not exactly a "War Faction"

4.才华初露:荣获“芥川奖”

A Gifted Young Writer: Won the "Akutagawa Prize"

5.当不了学者,就写小说吧

Because I can not become a Scholar, I Write Novels

6.怪诞的成名作:《死者的奢华》

Lavish Are The Dead

第四章 幸福与磨难同在

Chapter 4 Coexistence of Happiness and Suffering

1.邂逅爱情

Love Encounter

2.1963年的选择——“与长子共生”

The Choice of 1963: Coexist with the Eldest Son

3.对“性”的思考

Thinking about "Sex"

4.融入个人体验的代表作

Representative Work

第五章 在广岛的痛苦思索

Chapter 5 Pain Thinking in Hiroshima

1.广岛的初接触

The Initial Contact with Hiroshima

2.再访广岛的沉思

Revisit Hiroshima

3.心灵的战栗:《广岛札记》

Hiroshima Notes

第六章 “死亡意识”下的呼唤

Chapter 6 The Call under "Death Awareness"

1.“无法跨越的作品”:《万延元年的足球队》

The Insurmountable Work

2.“冲绳”的争议

Okinawa Controversy

3.“两个重大事件”

Two Major Events

4.墨西哥任教的美好时光

Teaching in Mexico, a Wonderful Time

5.调查未来的危机

Investigate Future Crises

6.孤芳自赏:《同时代的游戏》

Narcissistic: The Game of Contemporaneity

第七章 “再生”的领悟

Chapter 7 Comprehend "Regeneration"

1.哺育“小宇宙”的“雨树”

The "Rain Tree" Who Feeds "Small Universe"

2.觉醒吧,新人

Awakening, New Man

3.自由检讨的“信”

Free Review of "Letter"

4.以“流亡者”的名义叫喊

Shouting in the Name of "Exile"

第八章 诺贝尔文学奖再临东方

Chapter 8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Came to the East Again

1.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Wo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2.拒受文化勋章

Refused to Accept the Cultural Medal

3.灵魂的“空翻”

The “Flip” of Soul

第九章 朝向孩子们的世界

Chapter 9 Towards the Children's World

1.以沉静的目光关注孩子

Concerned about Children with Calm Eyes

2.在自己的树下

Under the Tree

第十章 中国情缘

Chapter 10 Oe Kenzaburo's Chinese Fate

1.五次踏上中国的土地

Five Times to China

2.“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Under the Tree

附录

Appendix

大江健三郎生平

ōe Kenzaburō's Life

获奖辞

Award-winning Remarks

获奖时代背景

Award-winning Background

大江健三郎年表

ōe Kenzaburō Chronology

获奖当年世界大事记

World Events in the Year of Award—winning

试读章节

1.小诗人,怪小孩

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今内子町大濑)出生。大濑村坐落在丘陵重叠的峡谷森林之中,远离了城市的喧闹,四周由茂密的森林环绕,村前小溪潺潺流淌。在这样一片峡谷森林里,有着日本人作为自然神信仰的树木,有着日本传统文化结构的家和村落。

森林在所有日本人的心中具有无穷的神秘力量,日本人信奉森林既是人类的发源之地,也是生命的归宿之地,相信自然界的平等和再生的理念,把树木当做神灵信奉。因为古代日本人生活在森林中,并从中获取生活物资,由于生存必须依赖和利用森林,所以对森林抱有深深的亲切和敬畏,这样就逐渐产生了与森林相关的各种习惯风俗、宗教仪式、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

正是这种带有浓郁原始气息的森林峡谷的自然环境、民间习俗和生活经验让大江这个来自森林深处的孩子,拥有了色彩斑斓记忆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大江对这绵延不绝、遮天蔽日的森林有着与生俱来的亲切感,他自称为“森林之子”。大江回顾自己的历史时说过:“四国的森林峡谷之村——是我可爱的故乡……我的一切情感皆来源于此……在不断创作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小说中描绘的世界不知不觉地成为支撑我的精神力量,四国的森林则成为我创作的源泉。”可以说,四国的森林文化是他的根,是他创作的起点。

大江健三郎家一共有七个兄弟姐妹,在大江上面还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他是家里的第三个男孩,他下面是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大江生长的“峡谷村庄”盛产大米、大豆、纸、鲇鱼等物产,大江家在当地属于相当“上层”的家庭,其祖辈在江户时代就以武士身份采购山中特产,到了明治时期仍然继承祖业并从事造纸业,就是从农民手中购买做纸的材料三桠,经过加工之后,送到内阁印刷局作纸钞用纸。因此,殷实的家庭条件为大江能够一直读书上学提供了保障。

大江家也算是书香门第,其曾祖父曾在大洲藩教过学,虽只处于汉学者的最基层,但这并不深厚的学养随着血脉传承下来。大江的父亲很珍惜《论语古义》以及《孟子古义》等书,经常研读,家里也收藏了一些其他门类的书,这使大江在少年时就能够较早地接触到瑰丽神奇的语言世界。

大江自小热爱森林,热爱自己的故乡,喜欢长时间地观察森林里的事物、倾听森林里的声音。故乡的环境也触发了大江对世界万物的感知能力。对于少年大江而言,自幼所生活的“峡谷村庄”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他曾在故乡的大濑中学落成典礼上的演讲中说:“当我还是小孩的时候,当时战争打得正激烈,我就在想,为什么我的祖先们会选择来到这么一个深山老林,然后,我又觉得祖先们选择这个地方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这里真的是个好地方。然后,我就深深地吸一口甜美的空气,怀念着眼前的风景。”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那一年,也就是1941年(昭和十六年)的4月,大江进入了大濑国民学校上学。在大江上国民学校四年级时,发生了一连串对他来说非常重要的变化。

首先,他发现了何为“思考”。那时,他认为人们只要进行思考,便能够在转瞬间作出回答,一如电子计算机那样,只要按下键钮,无论三次方程式还是其他什么问题都可以即时解答出来,他觉得这就是所谓思考,就是运用像是上苍降赐的能力进行回答,因而尊敬能够当场如此答复的人。可他发现自己却是那种不慢吞吞思考就无法得出结论的无能之辈。他注意到,唯有运用语言并将其一个个累积起来并使之不断清晰和加强,才是在进行思考。

也是在那一时期,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是一个仔细观察事物的人。那时学校组织学生步行一个小时左右前往海边的一个小镇,远足归来后,老师让每个人写一篇有关大海的作文。大江是这样写的:“我为自己生活在山里而感到庆幸。假如我家在海边的话,波浪就会总在眼前滚动,涛声也将回响在耳边,那可就无法安静地生活了。”于是老师就告诉他:“对于居住在海边的那些人,你所写的这些内容是很失礼的。”老师还说,“我是第一次来到这个村子并在这里生活,却觉得山村里的人粗粗拉拉、吵吵闹闹。”

大江对老师的话语感到很不满,回家后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气得连晚饭也没能吃下去。早晨起床后,肚子早已经空空荡荡,大江便沿着他家屋后那个叫做弯拐河滩上的铺石小道,往下面的河滩走去,顺便摘下柿树上已经成熟的果子吃了下去。他一边吃着那柿子,一边看着河对面的山体。四周好像并没有起风,可山林中树上的枝头却在摇摆,树梢也在摇摆。此前大江认为静止不动的山林,却在如此摇曳、摆动。接着,他转而注视眼前的柿树树叶和细小的枝条,它们已经被露水打湿,而自己正映现于那露水之上。看着眼前的景象,他意识到此前从不曾认真观察过,也不曾仔细倾听过,却深信不疑地认为山中是寂静和静止的。大江少年无意间注意到柿树枝头闪烁着光亮的水滴,“受到了使得自己的生活方式足以发生巨大变化的影响。”也就是说,“显然,我借助那微微颤动着的柿树叶片,发现了围拥着峡谷的那座森林的整体状态。如果我总是不去细加观察的话,这一切便不值一提,换言之,便都是一些死物。因此,我现在无法不去注视那些树木和小草。于是,作为被周围深深吸引了的心不在焉的孩子,我被国民学校的校长给盯上了,几乎每天都要遭到殴打。尽管如此,我也不打算改变自己生活方式中的这个新习惯,及直到战后,在长时间凝视着观察雨水的水滴之后,写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首‘诗’。”

这首诗就是后来广为人知的以下四行:

雨水的水滴上

映照出外面的景色

水滴之中

另有一个世界

这个用眼睛仔细观察世界的儿童——大江健三郎,这个小诗人,早在刚满十岁的时候,他的诗就已经存在于世了。大江曾说“小时候我在树上做了一个小木屋,我把它叫做‘我的图书馆’。”被老师叱责是一个转机,使得他体会和觉悟到“如果不认真观看,就等于什么也没看”。这就是大江自己发现的,这就是他少年时代的智慧。此外,大江早早地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要把自己看到以及想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述出来。

在那之后,大江便开始热心于观察外界事物,以至被大家说“只要和大江一起行走,他不一会儿就停下脚步,或是观看或是倾听,真是个滑稽的家伙”。

不仅仅如此,在其他小孩的眼里,少年的大江还是一个十足的“怪小孩”,因为他总喜欢把从祖母那儿听来的“奥福故事”加以想象编排,再说给其他孩子听。当时周围的小孩子还在热衷于玩跳房子、捉迷藏,或是舞枪弄棍,或是玩打陀螺、拨纸牌,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他们最关心的就是“日常发生的事情”也就是“现实”,而大江却满嘴“奥福故事”,所以,也不难想象,他们对这个少年肯定是敬而远之,把他当作怪物看待了。更何况,当时那些“下层”人家的孩子们放学回家之后,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帮家里做事,而在国民学校上学的大江是“上流”人家的三少爷,还非常地“能学习”,当时的小孩子们自然是没有闲工夫去听这种孩子编的“瞎话”。而且老师们的情况也差不多,在当时日本的国民精神总动员体制之下,教师们要努力实行“皇民化教育”,“培养能够为天皇去死的优秀的士兵和能够守住大后方的女子”,所以,在他们看来,那个老是唠叨着犯上作乱的“奥福骚动”的孩子,简直就是来自外星球的怪物。所以,大江被当作是一个“满嘴谎话的孩子”,受到大家的孤立,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

无论是哪个时代,与众不同的人都会受到“共同体”的排斥,排除“异端”从来都是“共同体”的存在方式也是它的原则,但往往是“异端”最终能取得一番令人惊异的成就,古往今来,伟大的人物不都大抵如此吗?

少年大江被学校和孩子们的“共同体”排除在外。但是,大江的母亲,这位“峡谷村庄”里的家长,竟然从东京的出版社那里订购了《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给大江看,这一方面说明这位慧心的母亲具有较高的修养和经济上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她对受到孤立的少年大江的一种安慰。从此,大江遇到了“文学”。P2-6

序言

大江在不少随笔中都说过,自己从小就是个“爱做梦的少年”,是“书虫”,是“文学少年”和“文学青年”。显然,他也写过诗和散文。然而,这些东西却像是“虚构”的一样,至今为止的大江研究中没有只言片语提到过它们。大江从年轻时就持有这样的信条:即所谓文学,其到达之处常常会超越其作者(或是诗人或是作家)的意识。他总是在梦想,这个信条能否也在自己身上应验,如果能够应验的话,那就太好了。他说:“除了写小说之外再无能事的我,就在这个梦境中生活至今。”

大江经历过生活于森林小村庄的自然环境、日本遭受原子弹轰炸以及家中残疾儿的三重生活体验,大江把这些生活体验作为文化问题综括起来思考,这便成为他探讨人类追求生存愿望的根源,以及他取之不尽的创作的源泉和永恒的主题。

从试图逃避苦难到勇于承担苦难的心理历程,这历程像但丁的《神曲》一样崎岖而壮丽,他在承担苦难的过程中发现了苦难的意义,使自己由一般的悲天悯人,升华为一种为人类寻求光明和救赎的宗教情怀。

他在作品中,尽力发挥日本传统文学的丰富想像力、日本古老神话的象征性和纯粹的日本式语言和文体的特色,将战后日本史转型期的重大社会和政治问题形象化地表现出来,并积极探索人在今天是如何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的。大江一直坚持着一个创作态度,它的基础是这样一个原理——“只要人是历史性生物,那么,理所当然,文学的作用就是创造包含着过去与未来的同时代,以及生活在其间的人的典型。”

从森林或山谷村落出发,最终又回到森林或山谷村落里,永远周而复始地以这些传统的东西,扩展为文学的空间,从实质上说,拓展为更具文化内涵的社会空间乃至时代空间,并且加入日本神话和东方的神秘哲理:再生拯救,从而使创作既获得独自的、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又紧密地贴近本土、时代和社会。

著名作家铁凝曾这样评价到:“生于日本四国森林的大江健三郎,通过他的文学生涯和他的鲜明人生,以穿越时空的刚健而又轻灵的笔触,以彻底的自由检讨的姿态,以对日本、对亚洲、对世界、对人类永不疲倦的严厉的审视与希冀,把他人生中明亮的忧伤,苍凉的善意、克制的温暖和文学中积极的美德呈现给读者。”这一评价文采斐然而有精准独到。

大江非常重视作家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并把它作为作家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他透过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坚忍地追问日本和日本人存在的意义。可以说,大江在想像力的世界里,表述了自己对现实的看法,并实现了他的文学主张。他从大学时代登上文坛之后,一直笔耕不辍,创作出了多部经典之作,他就像一棵燃烧着的文学绿树,永远焕发着勃勃生机。那么到底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大江先生不懈地创作?我想那就是一个知识分子难以泯灭的良知和他自己所称的——“我是唯一一个逃出来向你们报信的人”的责任和勇气。

中国读者喜爱大江,不仅仅因为他的作品,还由于他的良知和人格魅力。这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2005年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的纪念日里,在各种场合不断发出正义的呼唤,反对日本政府修改《宪法》和平条款,“为小泉参拜靖国神社感到耻辱”。他自称是“战斗型的人道主义者”。他说:“日本的文学家擅长描写美,比如川端康成、谷崎润一郎等,我也能表现美的事物,但我也表现斗争,这是我的生活方式。”

本传记主要讲述了大江健三郎的生平经历,分为十个章节,包括他的童年生活、中学时代、大学生涯、幸福与磨难同在的家庭,在广岛的痛苦思索、“死亡意识”下的呼唤、“再生”的领悟、世纪末诺贝尔奖的光临、新世纪对孩子们的关注以及他的中国情缘。故事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旨在让更多人了解与关注这位“呼唤”人类生存的诺贝尔奖得主。

大江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的第二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94)的日本作家,这位来自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的“森林之子”,一生都致力于“呼唤”,呼唤人类的友爱、责任和制止核战,呼唤人类的和平。作为一个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以自己的方式解读着人类生存的哲学,寻求着新生的精神家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2:5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