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泰宁
行走是一种荣耀,泰宁担当得起这份荣耀,也应该享有这份荣耀。
清代把不设专官的机构或非专任的官职称为行走,如御前大臣上行走、军机大臣上行走、南书房行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之类;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把额外派遣的官职称为行走,如参事上行走、秘书上行走之类。说起来,这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种无上的荣耀。
称旅游为行走,是因为旅游适合现代社会这种快节奏中的慢生活,也就是时下所说的快城慢游。
踏碎一湖月色
淌过蜿蜒溪水
在古韵灵秀中迷失
在山水丹崖巅逗留
回荡于灵魂深处的召唤
让我们行走
寻找生存的理由
行走泰宁,或品读,或品味,或回味,或流连,无不在山水文化中显现出她的美艳与婉约。
泰宁古城是适合品读的。品读古城,就是阅读古城的人文和历史。行走于古城的大街小巷,品读着历史遗迹,宛如翻开千古长卷,只有慢慢品读,才能顿悟,才有意趣。就“泰宁”这一县名,就值得认真品读。据《泰宁县志》记载,泰宁古城古称“金城场”,西汉时为闽越王无诸的校猎场所,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建县,宋、明两代为泰宁鼎盛时期,有“汉唐古镇、两宋明城”之美誉。当时人文发达,李纲、朱熹、杨时等历史名人曾留隅、讲学于此。泰宁历史上曾出过2名状元、50多名进士,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其文化经济之繁荣,是别处无法比肩的,历代曾称赞日“爵列王廷者相继不绝”。基于此,宋元祜元年(1086年),宋哲宗赵煦钦赐孔子阙里府号“国泰民安”中“泰民”的谐音“泰宁”二字为县名,沿用至今。为何用孔子阙里的府号定为泰宁县名呢?皆因山东曲阜之水向西流了300里,出了大圣人孔子;而泰宁的金溪水向西流30公里,而人文鼎盛,因而更名。这种深厚的文化底蕴,能不好好品读吗?
值得细心品读的还有尚书第古建筑群,这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片古建筑群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间各个时期建筑物1.27万余平方米,集官宅、民居、祠堂、生产生活用的辅房、店面以及古街小巷于一体,气势恢宏,布局合理,工艺精良。对这一片古建筑群,可以用“大型府第”式建筑来概括,这也是泰宁古建筑与别处不同的地方。进入尚书第,有豪门府第高不可攀之感;进入世德堂,有温馨和谐的大家庭之感;进入李氏宗祠,就会融人古戏台的欢乐场中;进入私居小厅,就会产生一种舒适、恬静的感觉;进入老人念经的佛堂,闻着那袅袅的线香,就有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整个尚书第古建筑群从总体到局部都是历史的见证、建筑的精华、文化的传承,极具艺术价值,堪称闽西北、赣东南,乃至江南最典型、最完整的古代民居精品建筑群落之一。这就得放下心来仔细翻阅、认真品读。
更有那梅林戏,值得静下心来好好品读。梅林戏是全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与京戏同源,其唱腔融合了民歌小调和道教音乐,有本地民间曲调,也有皮黄、徽州调、浙江调、南北词及拨子等,具有浓郁的闽西北地方特色。当地百姓流传着一首民谣:“梅林十八坊,十户子弟九担箱;敲起叮当鼓,唱起梅林腔。”可见梅林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深受观众喜爱。行当方面,吸收百家之长,有“七紧八宽九逍遥”之称,生旦净末丑一应俱全,唱念做打别具一格,表演朴实粗犷,韵味深长。还有民间祭祀舞蹈——大源傩舞,原始古朴、热情奔放,其文神稳重、武神刚劲,扁担神威风、孛仔架活跃;还有传统的祭祖、娶新娘、杂耍、歌舞等民俗表演,热闹有趣,令人赏心悦目。这些无不让人肃然而生敬意。不细细品读,能理解其艺术精髓吗?
金湖是值得品味的,但绝不能像徐志摩先生那样大度:“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对于品味风景而言,是彻头彻尾的不负责任。
金湖就像一位饱读诗书而又腼腆端庄的大家闺秀,站于远处,落落大方,不卑不亢。这就显示出了气质,这就意味着品位。金湖就是这么有气质和有品位的。且说那“一柱插地,不假片瓦”的独特结构建筑甘露岩寺,就颇耐人寻味。它用一根粗大的柱子落地,撑托起四幢重楼叠阁,屋顶无需用片瓦,全部建筑是木质的,分上殿、蜃楼阁、观音阁、南安阁四部分组成,用“插拱”的“T”形拱头相连接,没有铁钉,工艺精湛,巧夺天工,是我国建筑史上一大杰作,闻名中外。这一独特的建筑,能不让人细细品味吗?12世纪时,日本名僧重源法师曾三度入闽考察,学习甘露岩寺的建筑工艺。回国后,他重建了举世闻名的奈良东大佛殿,大佛殿所大量使用的“T”形头拱即取样于甘露岩寺,被誉为“大佛样”,成为日本国建筑精品。当然,还有那求四方财的四方竹,还有那晨钟暮鼓的钟鼓石,还有那迎风招展的迎客松,等等,这些都是颇有品位的风景。
走到甘露岩寺,最好在山门前石碑处停留片刻。那石碑上面刻着宋代进士邹恕赞甘露岩的诗:
兰若半空中,云山第几重。
瀑流千丈练,鹤宿五株松。
晓钟禅房黑,霜林木叶红。
悬岩回首望,归思过前峰。P1-4
断断续续地写了几年时间,终于完成了这本《行走泰宁》。原本想录入60篇关于泰宁风景民俗的短文,后一再斟酌,决定筛选出48篇。可以这么说,筛选编入书中的这些短文都是精心之作,渗透着我的精诚与心血,融汇了我对家乡所思所想所感。为家乡做点事的想法得以实现,我的心释然了。留住乡愁、记录乡愁,这是每个写作者最大的心愿。
近三年的时间里,我一直是边拍照片,边撰文稿,用镜头记录下泰宁的美景与独特的风俗,用文字描绘、叙写所见所闻所悟。边走边看边拍,时间久了,有个问题一直萦绕于心,那就是:泰宁有什么?或者说,泰宁的独特性在哪里?这对于一个有着两个世界级品牌的著名旅游景区而言,是很重要的。带着这一问题,我进行了多方的探究与思考。
那么,泰宁到底有什么?或者,泰宁的独特性在哪里?
俗话说,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山水塑造一方人文性格。泰宁当然很独特,而且独具魅力。这种独特和魅力包涵了诸多方面,如泰宁有杉阳明韵的建筑、有风景名胜的丹霞、有人文地理的再现、有独特民俗的展示,更有闲适慢生活的节律,等等。用一句话来说,泰宁乃是“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地方。这种大气的概括.我很喜欢。
我一直觉得,泰宁是古典的、朴素的,又是时尚的、新颖的:是生动的、活泼的,又是舒缓的、悠远的。尚书街便是古典和朴素的范本,而杉阳明韵则是时尚和新颖的集结。粉墙、黛瓦、坡顶、翘角、马头墙,尚书街也罢,杉阳明韵也罢,在清新中透着大气。在灵秀间含着端庄。这种建筑风格的统一,让人在不经意间觉出它的奇妙,在思索中彰显着它的奇特。
然而,泰宁是生动的、活泼的,又是舒缓的、悠远的。这种生动活泼,这种舒缓悠远,只能身临其境地感受,不能用言语传情达意。只要你行走在泰宁的山山水水中,融入泰宁的人文民俗中,就能体悟感受到这种心境了。
那么,应该如何来定义泰宁呢?
今年来,我认真读了读《道德经》和《易经》。《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柔弱胜刚强”,我觉得十分吻合泰宁的风土人情、泰宁人的秉性。看了《易经》后,我感慨颇深,脑海里猛地闪出这样一个概念,那就是:天地交泰,上下通宁,这便是泰宁。当然,这样的定义,读者朋友会不会或者肯不肯认同,我就不得而知了。或许,看完本书后,聪明的读者会有自己的评判和答案的。
写这本书,参考了很多有关民俗的、泰宁有关的史料,在这里,我要感谢前辈先贤们,是他们的智慧,引发了我诸多的思考,让我得以从容地面对。换句话来说,我是站在前辈的肩上,看到了一个我想看到的泰宁,行走了一遍我所熟悉而又陌生的泰宁,这于我是多么有意义啊!因而这感谢,当发自肺腑,是最诚挚的感谢!
是为后记。
泰宁县史志办副主任童杨同志近年悉心编撰《泰宁文史丛书》,其中《行走泰宁》、《解读泰宁》和《邹铉和他的养生之道》即将付梓出版,这是泰宁文学创作和史志工作的一件大事、喜事。
童杨是泰宁籍乡土作家,省作协会员。他坚持文学创作二十余载,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各类体裁均有涉猎,尤擅散文、小说,目前已出版散文集《浓淡桂花香》、《圣洁的面纱》,小说集《最后的符咒》、《躁动》、《傩公·傩婆》、《边缘人》等,作品新颖怡人,文字飘逸隽永,渐成一家之风格,已跻身我省实力派作家行列。
泰宁历史悠久、人文鼎盛、山奇水秀。作为泰宁人,童杨生于斯、长于斯,他对这片土地满怀情感,对这里的一切充满热情,在这里吸取灵感、汲取营养。长期奔走一线的新闻工作经历,为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敏锐的视角,他的著述也基本以泰宁为蓝本、为轴线、为对象。
《泰宁文史丛书》,是一套关于泰宁的文史精粹。《行走泰宁》共48篇,涉及泰宁的山水风土诸方面,对自然风光描绘细致、对民俗风情刻画深入,作家视角书写的古城、金湖、尚书第、梅林戏、傩舞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品读,从中领略“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泰宁意境;《解读泰宁》共33篇,主要写的是泰宁的历史和人文,书中收录的叶祖洽、邹应龙、江日彩等名人轶事、史海遗珠,是泰宁历史长河中的点睛之笔、精彩缩影,透过文字,我们仿佛能看到这些逝去的记忆穿越而来,生动地展现在每个人面前;《邹铉和他的养生之道》,是以解读泰宁元朝著名养生专家邹铉的著述为纲线,汇聚泰宁养生研究的成果,资料翔实,观点新颖,是一本用处很广、不可多得的养生参考书,对促进泰宁旅游发展尤其有积极意义。
三本书汇聚了童杨多年来的成果,是泰宁研究颇具价值的著述。童杨是严谨的,在史籍与文献整理上,他不是简单地搬运,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是难能可贵的。它是用心写下的文字,娓娓道来,饱含深情,随意拣出一篇来琢磨,字里行间无不洋溢作家的思想情感。捧此一书,就像品一杯香茗,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萦绕着一缕乡愁、一丝慰藉。
读完书稿,思之良久,感慨良多。每座城市,都值得用心去追忆,去记录点点滴滴。在时代的喧嚣与浮躁里,我们需要像童杨这样的人,安之一隅,耐住寂寞,静下心去思去想去感,用生命的灿烂去挖掘历史的精彩,让后人在文化的传承中汲取精神营养。他们值得我们崇敬。
作为一个旅游县,我们更希冀旅游与文化比翼齐飞、相得益彰。所幸,我们有童杨这样一群推介家乡、抒写家乡、宣传家乡的贤达志士,才让致力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古城持续绽放出夺目的光芒。
行走精彩,读史亦精彩。但唯有思想与热爱,才会照见城市历史的华彩。
此序。
《泰宁文史丛书》,是一套关于泰宁的文史精粹。本书为其中一册《行走泰宁》(作者:童杨),共48篇,涉及泰宁的山水风土诸方面,对自然风光描绘细致、对民俗风情刻画深入,作家视角书写的古城、金湖、尚书第、梅林戏、傩舞等,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心窗,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品读,从中领略“离凡尘最远,和心灵最近”的泰宁意境。
本书稿为泰宁党史办主编的“泰宁文史丛书”之一《行走泰宁》,书稿为散文集,收入作者童杨精心写就的48篇关于泰宁风景民俗的短文,渗透着作者的精诚和心血,融汇了作者对家乡所思所想所感。在书稿中,作者用文字描绘、叙写所见所闻所悟,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独具魅力的泰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