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本书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我国从古到今一代代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非凡表演和艺术历程,以故事贯穿整个相声艺术发展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相声/中国国粹艺术读本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蒋慧明 |
出版社 |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趣味浓郁的经典故事,全面展现国粹艺术悠久亘长的发展轨迹。赏心悦目,生动反映光辉灿烂的国粹艺术图片,立体凸显中华五千年民族艺术的非凡成果。一部让青年学子轻松愉快地走进国粹艺术大门的普及读本。一部让每个家庭了解国粹文化与营造艺术氛围的首选图书。一部具有多重便捷实用的检索功能的中国国粹艺术百科全书。 本书为“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之一。本书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我国从古到今一代代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非凡表演和艺术历程,以故事贯穿整个相声艺术发展史。 内容推荐 相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艺术形式,艺术家们只用短短的一段话语,就能让大家捧腹不已,其艺术感染力极强。我们观看相声,一般只记住艺术家们在舞台上的精彩表演,而不知道艺术家们在舞台背后创作的艰辛。本书以朴实诙谐的语言,讲述了我国从古到今一代代优秀的相声表演艺术家的非凡表演和艺术历程,以故事贯穿整个相声艺术发展史。读者能从富有趣味的语言中学到更多的相声知识,体会更多的艺术乐趣。 目录 前言
一、溯源篇 1.俳优讽谏 (1)俳优的由来 (2)优孟讽谏楚庄王 2.参军戏 (1)参军戏的由来 (2)三教论衡 3.历代笑话 (1)侯白与《启颜录》 (2)石动笛的故事 4.宋代百戏 (1)宋代百戏中的“说”与“学” (2)歌伎巧对智僧
二、形成篇 1.“像生”与“相声” (1)“相声”二字的由来 (2)口技演夫妇度岁事 2.相声的开山鼻祖 (1)张三禄与朱绍文 (2)朱绍文“自沙撒字” (3)“穷不怕”王府智斗 3.建立行业 (1)“国丧”与相声的形成 (2)相声最初的三大门派 (3)拜师收徒 4.“拆唱八角鼓”与相声 (1)“拆唱八角鼓” (2)彩唱《双锁山》 5.“清门”相声 (1)“清门”与“浑门” (2)卖五器
三、繁衍篇 1.“撂地”作艺 (1)刮风减半,下雨全无 (2)说相声的得说人话 2.相声“八德” (1)万人迷 (2)肃亲王禁相声 3.“一代宗师”—一张寿臣 (1)五档相声 (2)会晤吉鸿昌 (3)歪讲《三字经》 4.笑林“五杰”之张杰尧 (1)“张傻子”张杰尧 (2)贝勒府“现挂”戏权贵 5.相声大会 (1)启明茶社 (2)常氏相声 (3)《牙粉袋儿》抗日
四、新生篇 1.相声改进小组 (1)建国初期相声的危机 (2)相声改进小组 2.老舍与相声 (1)大文豪爱曲艺 (2)老舍、梁实秋说相声 3.“语言大师”侯宝林 (1)从杂耍到艺术 (2)相声“攒底” (3)唱功一流 4.“平民相声”马三立 (1)一生“逗你玩儿” (2)圣人故里戏孔子 (3)悲喜“马大哈” 5.“单口大王”刘宝瑞 (1)继往开来的单口名家 (2)舞台教徒 6.歌颂型相声的兴起 (1)“牧鹅少年”马季 (2)老师“抢”学生 (3)捕捉生活的“笑料”
五、繁荣篇 1.“文革”后的复苏 (1)劫后余生 (2)照相馆里编相声 (3)老叟戏顽童 2.空前繁荣的八十年代 (1)十大笑星 (2)“亲如父子,近如夫妻” (3)“青梅竹马”,黄金搭档 3.名家辈出,“流派”纷呈 (1)清雅求新的北京相声 (2)含蓄传统的天津相声 (3)粗犷火爆的东北相声 (4)女相声今昔
六、当代篇 1.与电视结缘 (1)宇宙牌香烟 (2)虎口遐想 (3)泛相声 2.回归剧场 (1)京津两地的小剧场演出 (2)大兵碰奇志 3.笑洒四方 (1)方言相声 (2)相声在海外 试读章节 (1)宋代百戏中的“说”与“学” 说唱艺术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生活安定,商品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增加,开始达到高潮。这一时期,瓦肆勾栏遍布,百戏杂陈,盛况空前。 两宋时期出现的“瓦舍”,是专门供人游乐的场所,它主要是一个集中了各种民间伎艺,由职业艺人在其中长期卖艺的地方。瓦舍究竟起于何时,并无准确的说法,但据《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书的记载,宋代瓦舍中的民间说唱伎艺种类繁多,以说为主的有小说、讲史、说经、说诨话、说诨经、背商谜、学像生、学乡谈、说药等;以唱为主的有唱赚、覆赚、诸官调、合生、弹唱因缘、小唱、嘌唱、唱耍令、叫果子、唱京词、唱拨不断等。此外,还有流动作艺的路歧艺人表演的唱涯词和陶真,以及士大夫中流行的鼓子词(又称“唱道情”)等。 学者汪景寿在《中国相声史》一书中将宋代百戏中与相声有关的说唱形式分为说、学和文字游戏三类,认为它们与后世相声中的主要表演手段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说诨话和说诨经等宋代说唱伎艺是由唐代的“说话”,即市人小说和僧人“俗讲”发展而来的。诨,是开玩笑的意思,即抓哏取笑。说诨话和说诨经就是带有笑料的“说话”和“讲经”。唐代兴起的“俗讲”即寺庙里的僧人讲经,为了宣传佛法吸引观众,他们用通俗的语言讲唱佛经里的故事,中间还穿插一些生动有趣的民间故事,因此大受欢迎。唐代的文溆法师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讲唱大师。通过敦煌出土的“变文”里保存的“俗讲”话本来看,其结构与后世的相声十分相似。 宋代有位相当有名的“说诨话”的艺人张山人,伎艺超群,“以诙谐独步京师”(《碧鸡漫志》)。 张山人,本名张寿,山东兖州人。相传他于宋仁宗至和三年(1056年)来到汴梁(今河南开封),在街头巷尾以说诨话卖艺为生。他擅长作一种“十七字诗”,俗称“瘸腿诗”或“打油诗”,今称“三句半”,即前三句五言,末句只两个字,以点明或强调主题。前三句一般平淡无奇,末句的两个字却异峰突起,对比之下更显滑稽可笑,妙趣横生。 宋洪迈《夷坚志》载:“张山人自山东入京师,以十七字作诗,著名于元祜、绍圣年间,至今人能道之。其词虽俚,然多颖脱,含讥讽。所至皆畏其口,争以酒食钱帛遗之。”据说当时有人用“瘸腿诗”影射朝廷,官府怀疑是张山人所为,把他抓起来审问,足见他的“瘸腿诗”影响之大。很可惜,张山人的“瘸腿诗”并未流传下来,但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孔三传等人都成了此类高手。 相声中也时有这类内容,如刘宝瑞整理的单口相声《打油诗》里,四个进京赶考的兄弟一路上做的就是“瘸腿诗”:“出门上雕鞍,上马手接鞭,此去谁得中?咱!”“出庄碰见一口材,许多人等将它抬,当时抬到坟茔地,埋!”“出庄碰见一乘轿,前边铜锣开着道,亲戚朋友都贺喜,笑!”“远望古庙内有僧,楼上倒挂一口钟,连打一百零八下,嗡!” 这就是从宋代“说诨话”、“说诨经”中沿袭下来的表现手法,“杂以诨语,以博笑噱”(陈乃乾《三国志·平话跋》)。 此外,“说诨话”、“说诨经”中的“舌辩”也被相声很好地继承下来。这与古代俳优的“滑稽多辩”传统一脉相承的表现手法,在相声中则体现为见景生情,随机应变,以及“口快如刀,如水之流”的“贯口”技巧。 宋代百戏中与相声中的“学”关系最近的就是“学像生”。“像生”一词在古代文献中出现的意思一是指人,如杂剧名“风雨像生货郎旦”指艺人的姿色或伎艺;一是指事物,如“像生花草”等,指做出来的物品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宝钗数落薛蟠的话:“你不用做这些象声儿了。”也是泛指的摹拟别人的言行。而宋代百戏中的“学像生”、“乔像生”则是一种摹拟的伎艺,《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梦粱录》等书中都有较详细的记载。另有“叫果子”(摹拟街头做小买卖的吆喝声)和“学乡谈”(摹拟各地人的方言谈吐世态人情)等形式在相声中都有表现。 宋代百戏中的合生、商谜也是与相声中文字游戏类节目相关的艺术形式。 合生,又叫“合笙”,是一种历史久远的艺术形式,《新唐书》中就有“酒酣,胡人被子、何懿等唱合生,歌言浅秽”的记载。据任半塘、孙楷第等学者的考证,合生是介于杂剧、说书与商谜之间的伎艺。宋代时,合生列为“说话”四家之一,其中侧重滑稽含玩讽的叫做“乔合生”。“乔合生”的特点是指物咏题,应对如流,两个表演者在相互嘲讽的对答中展示各自的机智巧辩和幽默诙谐。 商谜就是猜谜,也是古已有之的语言文字游戏,比如前文中石动筲猜“煎饼”的故事。 (2)歌伎巧对智僧 唐五代时,洛阳城里有位聪慧过人、才思敏捷的歌伎,名叫杨芋萝,善以乔合生的形式讽刺应对,名重一时。当时的少师(古代官名,地位仅次于太师)杨凝式颇为赏识她的才艺,认做干侄女。云辨也是当时一位很有名的僧人,既能写锦绣文章又擅长俗讲,同样敏于应对。每逢有红白喜事,云辨写的祝祀之辞总是恰到好处,能够根据其人身份之高低下笔千言,文采斐然,所以也深为杨凝式所看重。这一天,云辨在长寿寺中讲经,杨凝式来寺院看他,两人相对而坐,歌伎杨芋萝则侍立一旁。忽然,有一只大蜘蛛从房梁上一边吐丝一边往下爬,正好落存杨凝式和云辨的面前。云辨有心要考考杨芋萝的反应,就笑着对她说道:“你若是能以这只大蜘蛛为题,说上一段,我就送给你两匹绢作为奖赏。怎么样?”杨芋萝不假思索,张口就来——“吃得肚婴撑,寻思绕寺行,空中设罗网,只待杀众生。”表面上看咏的是蜘蛛,实则嘲讽的正是云辨本人,因为他生得又肥又壮。杨凝式听罢这番指物咏题的应对之作,当场笑得是前仰后合,直不起腰来,过了好一会儿才大叫:“和尚,赶紧拿五匹绢来吧,两匹绢都不够,你输惨了!”云辨自己也被逗乐了,只得兑现诺言,乖乖地取来五匹绢送给比他还技高一筹的杨芋萝。 P19-22 序言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不管是否愿意,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乃至每一个人都被这个时空一网打尽; 无论是否承认,每一种文化传统,每一种文化元素,甚至每一种文化基因都面临着决定性的选择。 因为,凭借科学技术原创而生发的文化创新正在超强提速,伴随全球一体化而弥散的文化消费令人眩目。 当此考验,开放的中国生机焕然,不仅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增长,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且重视和谐文化的建设,既立足于本土、传统、民族,又面向世界、现代、未来,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人类文明,致力于推动和谐世界的进程,引起全球性的关注。 在实现社会转型,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后工业化等现代化过程中,我们没有惊慌失措,我们没有麻木不仁,我们更没有放弃责任,而是登高望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精心部署实施,解决了观念、人才、技术、资金、市场等方面的困难,进行了各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转型、创新、开发等实践,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协调了文化生产关系,实现了文化转型,确保了国家文化安全,参与了当代世界多元文化的创造与共享。 其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便是我国始自20世纪80年代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倡导、对中华文化遗产所进行的保护行动。由于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文化艺术界的坚守与躬行,全民族的积极参与,至今,我们已经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的领导体制,制定了文化遗产保护的全面规划,采取了包括国际保护、国家保护、民间保护、教育保护、法律保护、学术保护、产业保护在内的一系列举措,实施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展了对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的命名,建立了国家遗产日制度,公布了一批国家文化遗产目录,申报成功了数十个世界遗产项目,加速了文化遗产立法的步伐。 由此所引发的文化盛事不可胜数,但见孔子学院大大方方走向世界。满足了各国人民揭示“中国奇迹”的语言需求;以“百家讲坛”为代表的文化讲古深受欢迎,对华人社会的历史传统“充电”及增强文化认同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传统节日的恢复如雨后春笋,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整理国故正在拓展其广度与挖掘其深度,使儒学的第四次重振雄风渐成可能;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利用,多元一体的精神家园多姿多彩;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不断加强,中华文明日益显现出“和谐万邦”的魅力。 这一切,昭示了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文化前景:一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新已经悄然开始,一个以大繁荣、大发展为标志的文化建设新高潮正在兴起,一场中西文化的平等对话正式开启。 越过高山,跨过险滩,蓦然回首积淀五千年的文化传统,我们慨叹先人的惊人智慧、伟大创造、博大胸怀。 保护遗产,反思历史,我们终于发现它们并非是前进的障碍、发展的负担,反而是精神的支撑、知识的宝藏,更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不竭资源与永久动力。 展望未来,拥抱世界,我们确信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与世界互相理解的唯一桥梁。我们与它相伴始终。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历时两年创意出版了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其目的是向国人、尤其是青少年传承我们民族艺术创造的结晶,也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精粹。对于这项工作,中国文联极为重视,不仅给予资金支持,而且孙家正主席、胡振民副主席亲任编委会主任具体指导;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关心具体表现在为其特批立项,并保障出版书号;中国文联出版社将之确定为精品工程,力求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实施,李舒东、宋建民、奚耀华、朱辉军、王利明等领导及张海君主任等堪称鞠躬尽瘁,编辑和作者们不计名利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令我感动。 庚胜不才,却参与和见证了世纪之交启动中华文明复兴及其遗产保护的全部过程,还非常荣幸地担任这套“中国国粹艺术读本”丛书的主编。这虽非我的能力与地位所及,却是我不可推辞的使命。 我所期待的是:通过这套丛书,中国的国粹艺术能为广大读者所认识、珍爱、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能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保护、利用,中国的精神财富能为全人类所共有、共赏、共享。 如果因为这套丛书的问世而使国人更加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我将感到十分欣慰; 如果由于这套丛书的存在使世界了解中国更加客观、全面、理性、准确、人文,我将感到非常愉悦。 21世纪,人类文明跨入一个全新的时空。 这个时空不排斥古老,它秉持“推陈出新”。 这个时空不拒绝外来文明,亦主张“中为洋用”。 要么,御新时空如神骏;要么,被新时空所异化、吞没。 是为序。 2007年12月30日 (作者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书记处书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