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高密剪纸传承人(范祚信)/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雪
出版社 宁夏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范祚信,汉族,山东高密人。7岁跟随母亲学习剪纸,从艺五十多年,后因技艺高超,调进高密县文化馆剪纸培训班。其专集《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由辽宁出版社出版发行。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其作品取材广泛,技法融江南剪纸之纤巧和江北剪纸之粗犷于一炉,具有中国画中“大写意”的韵味,并运用对立统一的手法,块与线组成黑、白、灰色调,相互衬托,对比强烈,富有韵律感;线条刚劲挺拔,有金石味;造型稚拙粗犷而不呆板,夸张变形而不失真。所剪事物拙朴中藏精巧,玲珑剔透,纯朴可爱。运用阴剪和阳剪手法,巧用黑块和细线,善使锯齿纹和光滑面,有定规而不拘束,剪出了粗犷而精巧,简约而不单调,质朴而灵秀,生动又传神的艺术效果。

内容推荐

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问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人、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

本书则主要向你介绍了有关高密剪纸传承人——范祚信的事迹。

目录

序言

引子

高密三绝和焦岩峰

高密三绝

扑灰年画

聂家庄泥塑

高密剪纸

民间文化保护的拓荒者——焦岩峰

代代相传的范家剪纸

剪纸之家

范祚信作品

刘财花作品

范云英作品

范存铭作品

范艺馨作品

范家剪纸技艺传承

刘氏技艺

范祚信技艺

最擅长的品种

技艺特色

剪纸风格

创新意识

技艺演示

刘财花技艺

最擅长的品种

技艺特色

剪纸风格

技艺演示

范云英技艺

最擅长的品种

技艺特色

技艺演示

范存铭技艺

最擅长的品种

技艺特色

技艺演示

范艺馨技艺

技艺演示

三代人口述史

范祚信口述史

童年和少年

“文革”期间的剪纸

附近的集都赶过

去高密文化馆

感谢专家学者

心愿

访谈后记

刘财花口述史

童年

卖窗花

村里来了工作队

剪纸创作

谁出名都一样

访谈后记

范云英口述史

童年

外面的世界

他们会的俺都会

坚持“土味”

访谈后记

试读章节

剪纸之家

范祚信是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定的166位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之一,也是山东高密剪纸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代表。范祚信及其妻子、女儿、二妹四人均为中国剪纸学会会员。

范祚信1944年出生,7岁随母亲学习剪纸。之后,剪刀就未离开过他的双手。范家老少四代都能剪纸,且技艺颇高。范祚信已故的母亲刘氏自小跟其母亲学了一手好剪纸,后又教给儿女们。刘氏在世时,虽年事已高,仍在含饴弄孙之余手挥剪刀而自娱。她那双布满老茧、饱经沧桑的手还能灵巧地剪龙、剪凤、剪“戏头”,儿孙们都把她当作宝,说她装了一肚子的“花儿样子”。

可以说,范祚信一家都是剪纸好手。范祚信的妹妹范祚兰、范迎春以及弟弟范祚运均向母亲学得一手好剪纸,其作品均参加过市级以上的展览。弟媳妇李春花、儿媳妇宋金香过门随俗,剪纸技艺也学得娴熟。妻子刘财花自小跟着村里一位大娘学习剪纸,嫁到范家之后很快就融入剪纸生活。她和范祚信共同创作了一系列剪纸作品,受到学界的好评和群众的喜爱。

范祚信的女儿范云英。1968年农历十二月十六日出生。她从小生活在剪纸艺术氛围之中,耳濡目染,跟随父母学习剪纸,七八岁时跟着父母赶集卖剪纸,初中毕业后,她到高密县文化馆接受剪纸培训,1986年参加全国剪纸大奖赛,1987年5月随山东潍坊“物产展”代表团赴日本日向市进行剪纸表演,被誉为中国的“魔剪”。之后,她不断参加各种剪纸大赛,屡获殊荣。

范祚信的儿子范存铭。1970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他自幼跟随父母学习剪纸,和姐姐范云英一起跟着父母赶集卖窗花,从小打下了扎实的剪纸功底。初中起,他就有剪纸作品见诸报端,备受好评。

范存铭的大女儿范艺馨,1993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深受家庭熏染,尚在襁褓时就看着母亲、奶奶和周围的大人们剪纸并于5岁开始学习剪纸。上学后,范艺馨在学校经常参加各种美术比赛,获得许多奖项。小女儿范月馨,2000年农历十一月出生。目前,她虽然还是个小孩子,但因身处剪纸之家而深受家庭熏陶。小月馨在玩耍之余会非常认真地练习剪纸,且天分颇高。

范祚信作品

范祚信的一生是剪纸的一生。他从小学习剪纸,成年后一直从事剪纸至今。可以说,他的剪纸具有民间造型生趣、变化丰富、金石味浓等三大特色。1982年,高密文化馆焦岩峰调他到县文化馆剪纸培训班培训剪纸学员。1984年6月,范祚信随团在“高密民间艺术晋京展”上现场表演。此后,他经常巡回各地参加各种表演和展出活动。他的作品《福禄寿喜》曾荣获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剪纸世纪回顾展”一等奖。中央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相继举办过范祚信的剪纸展。 《老鼠娶亲》等作品由多所大学的美术学院收藏。他还曾在日、法、英、德等文字版的《人民中国》《北京周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作品48件。1995年,范祚信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1999年7月,他的专集《中国民间十二生肖剪纸》由辽宁出版社出版发行,书内收各类剪纸作品1400件。2005年,被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间艺术创作研究员”。2007年6月,范祚信被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他现为中国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剪纸协会会员、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会员。

牛拉车

牛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重要畜力,也是剪纸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动物形象。此类作品大多注重表现牛的体魄健壮、任劳任怨的特性。这幅作品巧妙地运用砖砌纹样装饰牛嘴巴,再用大小漩涡形风动纹锯齿纹形成动与静的强烈对比,生动活泼地表现出牛的形象。大牛和小牛比例适中,与大牛健壮如山的形象相比,小牛则稚嫩可爱。特别是眼睛部分点活了画面,给人以清澈天真的美感。

鞋垫花样

旧时,高密的姑娘定亲后,要悄悄做两双绣花鞋垫送给对方,千言万语融汇在纷繁富丽的花样之中,用心用情之真切可见一斑。左边鞋垫上的图案为“蝴蝶牡丹凤凰”,寓意富贵吉祥。牡丹花瓣部分细若游丝,心思精巧;花叶部分用阳剪,成细网格状,具形式美;凤凰身体用阴剪,缀以太阳纹圆点,与上下两朵牡丹虚实掩映得恰到好处;顶端蝴蝶的翅膀、须爪分明,几乎与牡丹合为一体。从构图上看,牡丹、凤凰、蝴蝶成实,与细细的网格状呈对比,层次分明,错落有致。右边的鞋垫花样为“喜鹊蝴蝶梅花”,取“喜上眉梢”之意。与前者不同的是,此处全用细条巧妙地连接各个花朵,却又有花瓣的脉络走向;顶端站立一只充满写意意趣的喜鹊,主题突出。

先师孔子行教像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学派创始人。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本幅作品系范祚信参照唐代画作,在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之际创作。人物刻画细致入微,神态逼真,是范家剪纸代表作品之一。2001年在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美术博览会评选中获“山花奖·民间工艺优秀奖”。2006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就展”中展出,现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P19-22

序言

人类一边前进,一边把它创造的精神财富留在遗产里。这种遗产就是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的存在形态极其丰富和繁复,当代人共同认定的区分方式是分为两大类,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性的、静态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以物为载体的,它首要的价值是对远去的历史文化做确凿的见证。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非物质的、无形的、活态的,以人为载体的;它依靠人的口传心授而世代相传,因此它是活着的历史,也是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自觉地传承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就是传承人。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角。在人类尚没有“文化遗产”的概念之时,广大民间各种世代相传的文化中,唱主角也是这些传承人。他们就是数千年来一直活跃在民间的歌手、乐师、画工、舞者、戏入、武师、绣娘、说书人、各类高明的工匠以及各种民俗的主持者与祭师。这是一种智慧超群者,才华在身,技艺高超。担负着民间众生的文化生活和生活文化。黄土地上灿烂的文明集萃般地表现在他们身上,并靠着他们代代相传。有的一传数百年,有的衍续上千年。这样,他们的身上就承载着大量的历史讯息。特别是这些传承人自觉而严格地恪守着文化传统的种种规范与程式,所以往往他们的一个姿态、一种腔调、一些手法直通着远古。常常使我们穿越时光,置身於这一文化古朴的源头里。所以我们称民间文化为历史的“活化石”。

传承人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它叫我们直接、真切和活生生地感知到古老而未泯的灵魂。这是一种用生命相传的文化,一种生命文化;它的意义是物质文化遗产不能替代的。

有史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文化就是凭仗着千千万万、无以数计的传承人的传衍。它们像无数雨丝般的线索,闪闪烁烁,延绵不断。如果其中一条线索断了,一种文化随即消失;如果它们大批地中断,就会大片地消亡。

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上是农耕时代的产物。可是当前人类的文明正由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业和商业文明转型。工业和商业文明要根本性改变人们的生活内容和生活方式,民间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它必然首当其冲受到冲击和排斥,一部分被工业文明淘汰掉,一部分被商业文明转化为商品。这是金球性的问题,无论多么古老迷人的文化也得不到豁免权。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转型又与急转弯式的社会变革紧密相关。工业和商业文明几乎是横向地“杀入”到农耕社会中来。看上去,它更像一种文明的宰割。随着快速进行的乡镇农村的城市化,生活的现代化,原先固有的文化便被视为时代的弃物而撇在一边。在人们迟迟没有把农耕文明的创造当做遗产时,它们就已经支离破碎,大量地飘失与流散了。

其中最令人忧虑的是传承人的锐减。其原因,或是传承人年事已高甚至离世而去;或是无人承续,后继乏人;或是后人弃农经商,进城打工,改换身份等等,都致使传承线索的中断。这是今天我们深感中华大地的文化日渐稀薄甚至空洞的原故,也是我们要尽快认定和着力保护传承人的根由。

保护传承人的前提是认定传承人。对传承人全面、细致和快速的普查又是认定的前提。

此次展开的对全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普查,得到中宣部的直接支持,定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该项目属於中国民问文艺家协会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一项重要与核心工作。起始于2005年3月。项目对象是杰出的民间文学、艺术、手工技艺和民俗技能传承者四大类。这些传承人应是技艺高超、历史悠久、传承有序,并为某一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传承人的优秀代表。

由于这项工作事关对历史的总结与今后的保护与传承。规范性、程序性、严格的学术鉴定和认定是必须遵循的工作原则。

对传承人的调查是正在进行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性的田野普查中展开的。经过近两年有条不紊的工作,已产生第一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凡4大类166人,都是经过普查发现、申报推荐、专家鉴定、调查核实和网上公示等严格的程序才最终被认定的。他们是中国民间文化各个领域的杰出传人,是活着的历史精华。传承人得到了国家一级评定标准认定的同时,他们所传承的文化也被认定。中华文化的家底在他们身上被一件件认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目标也被具体地锁定。

为了使这项关乎中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得到更确凿的延伸。我们对所有认定的传承人生活的文化背景、地域特征、民俗习惯及其传承史、口述史、技艺过程、艺术特点和代表作,按照统一格式进行进一步的调查与整理。建立完备的档案和数据库,并以图书方式加以表现。本书即是其中的一种。

必须强调,尽快调查与认定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因为我们对传承人之所知十分有限。对其保护的力度,抵不上它消失的速度。

在这第一批传承人的调查中,就多次遇到过闻讯而去,却已人亡艺绝的憾事!这批传承人经过专家鉴定的是166位,但在评定与公示的过程中已有几位辞世,目前剩下的是164位。其中,超过80岁的9位,年纪最大的是纳西族东巴舞者习阿牛(93岁)。

一旦失去传人,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存在。传人去后,只有遗存。遗产的非物质性也就转化为物质性。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比物质文化遗产脆弱得多。它的关键是传人的脆弱。所以,抢救性的普查、科学认定以及切实有效地保护传承人,才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

我们留给后人多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看我们查清、认定和保护住多少杰出的传承人。如果失去传人和传承,这些遗产就只有一个归宿,那就是一动不动地躺在博物馆里,并永远沉默着。

这是巨大又细致的工作,是不能绕过又十分艰难的工作,并且是必须亲临田野第一线的艰苦工作。但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工作。

这桩至关重要的工作刚刚开始,愿更多的人投入其中。

2007.3.28

后记

岁暮天寒。

太阳在云层之间悠然穿过,忽明忽暗的阳光从白色窗帘倾泻到桌上,让人感觉一年光阴仿佛都在这个时刻悉数登场。而这些都不禁让我想起2007年8月和10月间到山东高密调查的那些时光,回想调查和写作的日日夜夜,我想对所有的人说声“谢谢”。

首先感谢范祚信大伯一家,在那段调查的日子里,他们一家人非常热情地招待我。对提出的问题耐心细致地解答,翻箱倒柜地给我找当年的老花样,带我走访村中的剪纸艺人。搜集了大量的实地资料,使得调查工作能顺利进行。

村中博学多识的范锡川叔叔也让我收获颇多。在离开河南村的时候,他特意给我们拿来自家做的大酱,让我们带回去尝尝。最后他对我们说:“读了几年书,识了几个字,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自己。”话很平实,平实得如同秋日收获的庄稼,但字字都透出对生活的参悟和理解。

还要感谢为我提供住宿的范祚信妹夫一家。每次回去他们都热情招待我,让我有回到家里的感觉。

感谢导师邢莉教授这么多年来对我的悉心培养,领我走进民俗学的殿堂,此后,不嫌吾辈愚钝,怀着莫大的信任给了我这次参与课题的机会。从先期的访谈调查到后期的文稿撰写修改,恩师时时关注课题进展情况。工作偶有枯燥孤寂之时,那些来自恩师的鼓励和鞭策常常让我在迷茫懈怠之际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同时,还要感谢林继富老师,林老师为人谦逊平和,在自己也承担繁重课题的情况下,帮助大家修改书稿。经过他的指导,经常让人在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有醍醐灌顶之顿悟。

感谢出版社的编辑们,高屋建瓴,匠心独运,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事宜付出了辛苦的工作。

还要感谢历史上那些创造美妙纹样的不知名的艺人们,时间和生活经过她(他)们的巧手,才演奏出时下的华彩乐章。还要感谢这片热土上的民众,年复一年地探索、实践着美的发现历程……

写到此处,实在心怀忐忑。

真心地希望这本书能够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若能得到学界的些许认可,那是因为无数个淳朴善良的民间艺术家们苦苦耕耘所致,是他们的艺术成就本来应该得到荣誉和称赞,而我不过做了一个记录整理的工作。此外,时间和能力所限,书中定有诸多错讹和不当之处,还望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指教。

王雪

2007年12月31日于中央民族大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4:3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