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明皇既是中兴之君,又是后衰之主,其问道理,颇值得深思。他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严重失真的,应恢复其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李端科所著《回眸千古(杨贵妃)/唐宫红颜系列》端正视听,以客观的角度刻画出全新的杨贵妃,撰写不为人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间的感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回眸千古(杨贵妃)/唐宫红颜系列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端科 |
出版社 | 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明皇既是中兴之君,又是后衰之主,其问道理,颇值得深思。他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严重失真的,应恢复其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李端科所著《回眸千古(杨贵妃)/唐宫红颜系列》端正视听,以客观的角度刻画出全新的杨贵妃,撰写不为人知的唐明皇与杨贵妃间的感情。 内容推荐 李端科所著《回眸千古(杨贵妃)/唐宫红颜系列》是一部历史小说,再现了杨贵妃和唐明皇之间的感情纠葛,所讲述的故事不同于其他版本。 目录 第一回 唐明皇化装选妃贤丞相开启盛世 第二回 惠妃生子托宁王宋璟除恶辞宰相 第三回 唐明皇颁诏封禅杨司户举家观光 第四回 发中藏珠荣华伏后泰山封禅隆重空前 第五回 张说营私巧言免祸吉温投机行贿升职 第六回 贪官败露一筹莫展佞臣勾结两面三刀 第七回 丞相复职行权碰壁侍郎谋势走卒赴艰 第八回 贪功图赏逢喜变忧助寡扶孤移花接木 第九回 奸臣害贤欲擒先纵贤相疾恶以攻为守 第十回 武惠妃失算屈尊唐明皇遮丑拜相 第十一回 伏猎侍郎认错被贬中书侍郎怜旧隐藏 第十二回 争风吃醋闹客店借题发挥吵朝堂 第十三回 幼儿杀妾母受赏明皇弑三子遗憾 第十四回 杨母巧计玉环朝天惠妃花语寿王聘妻 第十五回 寿王花烛恩爱无问皇子闹房不欢而散 第十六回 阴谋难成气归阴痴情未尽二入灵霄 第十七回 泛舟御苑寻欢作乐调戏儿媳伤伦败理 第十八回 棒打鸳鸯杨妃入道移花接木韦妃进宫 第十九回 宫娥千言自杀未遂母亲一语装疯已就 第二十回 杨钊入宫劝从妹寿王翻墙会爱妃 第二十一回 明皇屈尊思倾国奸相弃义施诡计 第二十二回 节度使苦谏太子李献忠屈从奸相 第二十三回 杨玉环忍辱封妃就范唐明皇乞巧设盟惬欢 第二十四回 拙策幽会入东楼巧计佯妒出牢笼 第二十五回 唐明皇遣妃悲无限杨贵妃复召泼愈增 第二十六回 奸相临危金蝉脱壳贵妃寻迹龙潭失魂 第二十七回 吹笛品泽忆寿王遣妃伤己怕魔障 第二十八回 李林甫嫉贤害能节度使忧国伤民 第二十九回 奸相反扑大兴冤狱酷吏杀贬威震岭南 第三十回 唐明皇屈尊讨欢安禄山卑膝取宠 第三十一回 采访使骗奚媚唐李林甫钩心斗角 第三十二回 安禄山受嘲起色胆李林甫投机耍花腔 第三十三回 唐明皇求仙得贤李太白遇艳怜香 第三十四回 贵妃忍辱怜英才李白抗旨眠酒家 第三十五回 朝中君臣百计防奸边镇奸佞千方蔽君 第三十六回 吉温朝奏暮楚图官王供忘恩负义灭族 第三十七回 奸相挣扎戮尸破家贵妃禊游探府会亲 第三十八回 帝妃交心议嗣君兄妹勾结谈前程 第三十九回 安禄山叛乱势如破竹唐明皇奔蜀痛若断肠 第四十回 太子齿拨乱别父皇杨贵妃殉难会旧夫 第四十一回 明皇失爱哭声连天乐工骂贼热血洒地 第四十二回 遇雨闻铃明皇落魄忆旧对奕寿王失魂 第四十三回 哭雕像神魂颠倒见寿王惭悔交加 第四十四回 肃宗借兵收复两京和尚献珠获赏三车 试读章节 济州刺史裴耀卿,便餐相待,并于晚间上表数百言,全系规谏“人君重扰,则不足以告成云云”。 怀州刺史王丘,除供食宿之外,一无他献。 魏州刺史崔沔最为俭朴,午宴只有四碟菜——猪肉、鸡蛋和萝卜、白菜。摆好后便端上来一箩蒸馍。 张说问道:“贵州难道没有酒么?” 崔沔道:“敝州地薄土瘦,交赋后,百姓勉强可以糊口,已禁酒三年。咱若不以身作则,怎能教化百姓?” 张说无奈,即令侍卫将辇车上的美酒取来两瓶。 酒过三巡,明皇问崔沔道:“米价如何?百姓有无逃亡?” 崔沔道:“斗米八文钱,百姓无逃亡者。” 李林甫插言:“东都斗米十文呢!” 崔沔道:“东都米贵系运输使然。而与敝州相邻的青、齐二州,斗米仅五文钱呢!” 明皇为了打破僵局,又欢饮起来。 宴后,明皇携近臣张说、源乾曜、宇文融、李林甫和高力士数人,至崔沔行第,看个究竟。只见正室三间,中为客厅,东是卧室,西是书房。客厅里一桌两椅四凳,都很陈旧。有个凳子还断了一条腿,高力士坐了上去,跌了个马趴。 书房里,书柜书箱林立,仅一桌一椅。除文房四宝外,金玉装饰全无。 卧室里,皆粗衣粗被,无一锦绣。其妇人正在纺线,见了他们,慌忙站起,十分拘谨。 明皇看罢,异常激动,“如此三个刺史,真良吏也。已往使臣不曾奏闱,皆负朕甚矣!”遂迁升此三刺史人京。 行至滑县。滑县县尉吉温十分狡猾,认为此乃千载难逢的献媚良机,遂极尽侈奢之能事,宴以山珍海味,奉献珍珠三斛,锦缎百匹。明皇佯为笑纳,再看个究竟。 吉温不知是计,竟然奏道:“臣奉此薄仪,聊表寸心,请陛下栽培是幸!” 明皇这才愠形于色,怒道:“朝中自姚崇下世和宋琮罢政之后,朕颇感朝堂空虚,急欲擢升新秀。可惜贤卿缺才少德,吾不用也。” 吉温不禁大吃一惊,惶恐万状。 明皇诘责道:“不知贤卿所献珍宝是何种手段得来?” 吉温随机应变道:“臣先祖为古董商人,吾从父吉顼,武后时曾任宰相。这是历代遗传下来的。” 宇文融道:“此财虽来之不义,但他主动奉献,比私藏为好,可收下以饷兵士。” 明皇道:“是否属实,朕遣人清查,俟后定夺,但不知贤卿有何德能?” 吉温又应便道:“臣拜师学过礼法,故愿到刑曹任职报效。” 李林甫为了搜罗门徒,立即奏道:“如今刑曹力薄,急待充实,可纳取一试。” 明皇心想:他若是奸佞,留于地方必鱼肉百姓;若是贤良,带回朝中可以重用。遂宣谕道:“卿陪驾入京可矣。” 吉温喜出望外,跪下谢恩毕,立即整理行装起程。 明皇于十二月十日回銮东都,休假七天即上朝议政。当时因帑藏空虚,急待充实,第一要事是令群臣献策。 户部侍郎宇文融,虽为人奸诈,暴敛百姓,但对于理财确实用心。他在封泰山途中,时刻注意观察地理环境,土质特产,故早有成竹在胸,立即趋前奏道:“自亘古以来,黄河泛滥最多,汴州以东,故道纵横,泥沼遍野,请开垦为田,插秧种稻。若能行之,年约增赋数百万缗。” 右相张说早嫉宇文融权重,怕他超于己上,措辞力驳:“黄河故道多沙丘瘠土,寸草不生。且水稻喜热,宜种南方,若植于北,只怕是徒劳无功。” 李林甫更为奸险,既嫉宇文融,又恨张说,唯恐天下不乱,欲让他俩鹬蚌相争,他好坐收渔利。因目前张说位高,故采用拉宇打张的手段,随道:“北方种稻不乏其例,郑州凤凰台四周,稻米粒大味佳,堪称良种。试后方知,希宰相勿以人废言。” 宇文融本来对李林甫也是恨之入骨的,今见他偏向自己,就来个权宜之计,“人常说‘宰相肚里撑舟船’。似张丞相鸡肠鼠肚,偏三向四,不顺己言者,非也是非,对也是非;合己者,对也是对,非也是对。李侍郎言之有理,事情成败,只有试而知之。且需天时、地利、人和具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如今宰相同群臣不和,恐非天下之福!” 明皇听此,认为屯田之事非今日可定,遂宣布退朝。 宇文融很善于察言观色,觉得明皇对张说的信任似乎动摇,立即尾随李林甫回其府第商议。 李林甫回府更衣后,即闻宇文融求见,便立即让于密室。宇文融刚刚落座,又有滑县尉吉温进见。此人最为谲诈,善于献媚趋势。李林甫早觊觎相位,广罗羽翼,今见此二人私谒,正中下怀。 寒暄毕,李林甫首先开言:“二位贤弟不约而来,愚兄不胜荣幸之至!看来你我志同道合,无须回避,畅所欲言为好。” 宇文融抢先答道:“张说那厮,独揽朝纲,一手遮天。泰山朝觐,御旨四品以上赐爵一等,以下晋级一阶,而他近属,擢升二至三级者居多,其女婿竟达五品。皇帝怪罪下来,亦被他花言巧语瞒过。他明目张胆至此,而其背后门庭若市,徇私纳贿,广罗门徒,其用心可想而知。” 李林甫甚嘉其言,“为社稷担忧,吾亦早有同感,只是实据尚少,为之奈何?” 吉温诡计多端,急忙插言道:“他既肯纳贿,在下尚有一祖传明珠,想必能引他上钩,试他一试如何?” 李林甫拍案叫绝,“此计甚好,定能使他中计!” 宇文融道:“怎奈他的一个儿子是郎官,一个儿子是驸马,还不可掉以轻心。尤其是那张珀,颇有些才智,很受皇帝宠爱,我等万一不成,亦应想个退路才是。” 李林甫虽然认为宇文融言之有理,但为了给他们鼓劲,违心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胜者王侯败者贼,历来如是。大丈夫岂可前怕狼、后怕虎哉?” 吉温又连忙献媚道:“只要同心,南山白额虎可缚也!” 于是三人信心倍增,发誓结盟从事。 欲知后事,且看下回分解。 P25-P27 序言 唐明皇既是中兴之君,又是后衰之主,其问道理,颇值得深思。他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流传民间,家喻户晓。但是这个故事是严重失真的,应恢复其本来面貌以正视听。 造成失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白居易的《长恨歌》——其主旨虽然是批判与讽刺统治阶级“重色思倾国”的荒淫误国,但是由于作者处于当朝,不得不有所忌讳和粉饰。他首先隐去了唐明皇夺取儿媳杨玉环(杨贵妃)的丑闻,说什么“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其次是对他们爱情故事的美化,穿插了道士招魂、贵妃升仙的情节,赋以传奇性的色彩,使此悲剧笼罩上美丽动人的外衣,蒙蔽了读者,使读者误信他们是一对值得同情的生死鸳鸯。 实际上杨贵妃是个倍受蹂躏欺凌、思儿忆夫、忍辱偷生、精神近乎失常的女性,十分值得同情。唐明皇痴情于她,可以说基本属实,但她丝毫不喜爱唐明皇,只是唐明皇单恋她而已。 笔者基于此,既赞扬明皇的“开元”盛世,也揭露他晚年的穷奢极欲、委权奸佞、迭兴冤狱。奸相李林甫城府深密,口蜜腹剑,以甘言啖人,而阴中伤之,不露辞色,辅政十八年,忠良贤士殄灭殆尽。其酷吏“罗钳吉网”,两面三刀,比武则天时代的周兴和来俊臣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天宝末年,形成了三奸鼎立、互相倾轧、钩心斗角的局面,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明皇奔蜀,贵妃殉难,江山几覆。 红颜薄命是旧社会常有之事,而杨贵妃的薄命比一般的红颜更令人同情。她既是“父子见凌辱”,又思娇儿,念俊郎;因被深锁宫门,杀身不易,终以玩世不恭的态度以示反抗——品皇侄嗣宁王的玉笛、戏弄安禄山、绰趣李白……尤其是她临死前要求“再见爱夫寿王一面”,向唐明皇提出了控诉和挑战,并非是“陛下,怎生救妾身一救?”“望吾皇抛奴婢吧……”哀怜或舍己体贴明皇的话(见《杨太真外传》、《长生殿》),而“尸解升仙”和“复活逃往日本”更属无稽之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