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论及圆明园,多限于清咸丰十年,圆明园为外虏一炬,呜呼哀哉云云。殊不知真实之圆明园“槛花堤树,不灌溉而滋荣;巢鸟池鱼,乐飞潜而自集”;“万象毕呈,心神怡旷”。亭台楼榭,奇珍异宝,不可逐一而举,“万园之园”之名绝非夸夸其谈。其间诸多史实,亦令人回味。三朝皇帝共赏牡丹,“样式雷”家族之营造功勋,《四库全书》与“五福五代堂”,六世班禅园内游历,趣闻颇多。予深铭于心者有二:一为道光帝与孝和皇太后之情谊,善始善终,予信诸君读及此处,将无不为之动容;一为圆明园遭蹂躏之经过,每读至此,泪目迷离,已“出离愤怒”矣!
刘阳所著的《五朝皇帝与圆明园》是一本介绍雍正至咸丰五位皇帝与圆明园关系的历史书籍。按照五朝皇帝的顺序把这些发生在圆明园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系统地展现给大家。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是一本结合典籍与历史图片,介绍雍正至咸丰五位皇帝与圆明园关系的历史书籍。他们中的雍正和道光就去世在圆明园内,而嘉庆和咸丰则出生在圆明园。发生在圆明园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了清朝的兴衰;帝王生活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又波澜诡谲,耐人寻味。圆明园正是这样的历史见证者。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由刘阳所著。
1.2三朝皇帝共赏牡丹
康熙六十一年(1722)的春天,圆明园中百花盛开,当时还是雍亲王的雍正请父皇康熙来圆明园中欣赏牡丹,康熙欣然应允,在此之前,他已四次游幸过四皇子的圆明园了。据《康熙实录》记载,康熙皇帝至少曾经五次游幸圆明园,除首次外,康熙五十八年、五十九年春夏之交各有一次,六十一年则为两次。从第二次康熙五十八年起,皆为谷雨至小满之间,牡丹盛开季节莅临。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玄烨曾到圆明园游赏过一次,当时因为缺雨,花开欠盛,后来下了一场地雨,玄烨又于三月二十五日专程来圆明园的牡丹台观赏牡丹。就是这次赏花,改变了雍亲王和小皇孙弘历的命运,甚至也决定了大清未来的命运。
康熙六十一年三月十二日傍晚,康熙皇帝驾临牡丹台,把酒临风,心情愉快。很多历史学家都说,把弘历介绍给康熙,是雍亲王精心策划的一个步骤。不过康熙并没有察觉到这一点。在父子闲聊之际,胤稹闲闲地提起:“您的两个孙子打生下来还没机会见到圣颜呢。”康熙随口答道:“好啊!上次我听侍卫说你有个儿子书读得很好。把他们俩叫出来我看看。”长到十多岁,孙子才有机会见到祖父,这在清康熙朝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康熙皇帝共有二十多个成年的儿子,孙子就更多,加起来据说有一百二十多个,政务缠身的康熙只见过其中的不到一半。
一见到这两个孩子,康熙帝不觉放下了手中的酒杯。弟弟弘昼没有给康熙留下太深的印象,但哥哥弘历却让康熙过目难忘。这孩子相当与众不同。他身材颀长,容貌清秀。特别是两只秋水般澄澈的眼睛里流动着不同寻常的灵气与沉静。刚才行礼的时候,康熙注意到他一举一动既敏捷得体,又不慌不忙,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常有的紧张局促。跟在他身后同岁的弟弟弘昼就明显拘束很多。
凭着丰富的阅人经验,老皇帝确信这个孩子与众不同。他慈爱地招招手,让弘历站到自己面前,询问起他的功课。弘历落落大方地背了几段经书,从头到尾清晰地讲解了一遍。康熙非常喜欢这个孙子的机敏和聪慧,后来他在承德的胤稹花园狮子园,还曾当面连声夸奖弘历的母亲能生这么个儿子是“有福之人”。这样康熙帝就破例传旨将弘历养育宫中,并立即让其随居于畅春园,而且叫自己的两位妃子“悫惠皇贵妃佟佳氏”和“惇怡皇贵妃瓜尔佳氏”在宫中抚养小皇孙弘历。弘历后来顺利登上皇位,在乾隆二年(1737)五月二十日的谕旨中曾经提到:“朕自幼龄仰蒙皇祖慈爱,抚育宫中。又命太妃皇贵妃、太妃贵妃提携看视。两太妃仰体皇祖圣心,恩勤备极周至,朕心感念不忘。”
在弘历之前,近百个孙子中,只有太子长子弘皙曾经被康熙“养育宫中”。这个皇孙极为康熙所喜爱,以至于在康熙晚年太子两立两废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是割舍不了这个弘皙。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朝鲜使臣回国后向国王汇报说:“皇长孙颇贤,难于废立云。”又说:“或云太子之子甚贤,故不忍立他子而尚尔贬处云矣。”也就是说,因为希望这个孙子将来能登上皇位,康熙才在废太子问题十迟迟下不了决心。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有人认为,喜欢弘历,是康熙传位给雍正的一个理由。我们很难说,胤稹把自己的儿子介绍给父亲,不是老谋深算的一步。对于胤稹来说,这一举动从哪方面来说都没有坏处。首先,这是试探老皇帝态度的一个机会。如果老皇帝把自己列入继位的候选人行列,那么必然会关心自己的子息。因为一个政治家必须多算几步。退一步来讲,即使老皇帝不打算把自己列入候选人行列,那么使祖孙们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对自己的政治安全,无疑也大有好处。后来事情的发展甚至超过了雍亲王的期望。
弘历接着又跟随爷爷康熙皇帝去了木兰围场和避暑山庄,扈侍左右。这次行围之后,康熙皇帝特意去了雍亲王在热河的赐园狮子园,指名要看看弘历的生母。不知何故的钮祜禄氏跪在皇帝面前,心中充满疑惑。老皇帝命她抬起头来,细细观看,足足看了半分钟之久,边看边说:“果是有福之人,有福之人!”
P5-6
圆明园的兴建可以追溯到康熙四十六年(1707),后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经营了近一百五十多年,终毁于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大火。圆明园的兴建经历了清王朝政治经济最鼎盛时期,又见证了清王朝的迅速下滑,可以说一座圆明园就是一部清王朝的兴衰史。我之前写的《昔日的夏宫——圆明园》是介绍景点的书籍,《谁收藏了圆明园》是介绍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书籍,而《五朝皇帝与圆明园》则是讲述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在圆明园内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其嫔妃和太后在圆明园的故事。
清朝皇帝对皇家园林的宠爱和依赖超过任何一朝帝王,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代皇帝中,嘉庆和咸丰就是在圆明园出生的,而雍正和道光则是在圆明园去世的。乾隆皇帝虽然去世时间是正月初三,但因为清帝正月初一要在太和殿举行重要的仪式,所以清帝正月都居住在故宫,否则乾隆皇帝也肯定在他最爱的圆明园内去世。
圆明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后就再也没有恢复元气。虽然后来成立了圆明园遗址公园,但许多游客对圆明园也只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对圆明园的了解和认知远不及故宫、颐和园和承德避暑山庄,所以很多发生在圆明园内的重大事件并不为人所熟悉,或者说很多改变清朝乃至中国历史的重大事件很多人并不知道是发生在圆明园。如乾隆接见英国使臣马戛尔尼、乾隆皇帝禅位等重大事情都是发生在圆明园。另外,圆明园也见证了民族团结。乾隆四十五年(1780),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西不远千里来到承德和京城给乾隆皇帝祝寿,在京期间就曾经驻赐在圆明园的月地云居,并欣赏了圆明园的西洋楼喷泉。嘉庆四年(1799)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皇帝随后查处权臣和坤,为其列举了二十大罪状,其中就有两条与圆明园有关。我编写《五朝皇帝与圆明园》也是为了按照五朝皇帝的顺序把这些发生在圆明园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系统地展现给大家。
在编写《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的过程中,我得到了圆明园管理处、中国圆明园学会、海淀区区委宣传部陈明杰部长,圆明园管理处曹宇明主任、邱静小姐、庞晓寒小姐、陈辉女士,故宫出版社王志伟先生,中国圆明园学会副秘书长要砾闵女士、段宇红女士、陆伟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王道成教授,清华大学郭黛姮教授以及端木红先生、赵大涵先生、石岭先生、罗东生先生、唐春小姐等人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另外还有许多不愿意公布姓名的朋友也给予我很大的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太太侯洁和我的女儿刘益嘉,是她们多年来对我事业的鼓励和帮助才有了本书最后的完成。本书截稿日(2014年2月2日)正好是我闺女2周岁生日,借此机会也将本书献给我的女儿刘益嘉小朋友。
本书的部分圆明园流散文物是台湾收藏家周海圣先生的藏品,感谢周先生对我多年来的支持和帮助。部分圆明园全景图和部分分景复原图乃张宝成先生所绘,感谢张宝成先生对本书的支持与帮助。
最后还要感谢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孙元元女士,是她的帮助和努力,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本书的大量资料是我多年来从海内外各大机构和博物馆收集来的,其中有不少资料是首次公布。但圆明园涉及的领域实在太多太大了,很多资料也许不一定准确,或许还有更好更权威的资料我并没有查到,借此也希望读者朋友们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