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装戏的兴起
随着封建帝制在中国的土崩瓦解,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社会变革的产物,川剧时装戏也同京剧及其他剧种同步,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至三四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这一阶段,川剧舞台上大约演出过200多本大中型时装戏,其中上下本戏、连台本戏数量不少。尤其重要的是,出现了一批具有民主革命思想且文学功底深厚的剧作家,如刘怀叙、刘济民、王觉吾、梦觉等,他们的创作顺应时代潮流,紧贴现实生活,反映当下社会的民生状况和社会弊端,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从四川省川剧艺术研究院迄今尚存的100余本时装戏剧本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被戏称为“西装旗袍戏”的川剧时装戏,反映社会生活面之广,文学艺术水平之高,在观众中影响之大,是远非一个“旧瓶装新酒”可以概括的。
川剧时装戏是在辛亥革命民主思想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四川演出时装戏最著名的剧团是1928年在南充组建的新民讲演团。据曾荣华先生回忆,这个新民讲演团是经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川籍人士张澜、罗纶的直接提议并亲自参与组建而成的。在成立大会上,张澜和罗纶都作了大会讲话,他们说:现在的新团体,不是老戏班子,你们不是“戏娃子”,叫“艺员”。“新民讲演团”就是要体现高台教化,补助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不足。演员们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讲话,感到那么看得起演戏的人,当时好多演员都感动得哭了。新民讲演团专门设立了编辑之职位,有三位编辑负责编写剧本:罗纶负责改编传统旧戏,刘怀叙、王觉吾负责编写新戏(当然也编写传统戏)。这三位编辑为新民讲演团提供了足够多的演出新剧本。他们排演的第一个戏叫《安南血》,反映越南人民反抗法国殖民主义者侵略的故事,第二个戏是《亡国恨》,第三个戏是《刺杀伊藤博文》。从内容到形式都面貌一新的演出,立即在当地引起轰动,接下来又陆续改编、创作了《黄花岗》《杀子报》《何光烈枪毙田玉成》(宣传禁烟)《两姊妹》《太太的枪》《哑妇与娇妻》《一封断肠书》《是谁害了她》等一批剧目。当时成都、重庆几乎所有的著名川剧演员都主动投入到时装戏的演出中,并以演出时装戏为时尚。著名小生演员曾荣华被称做“西装小生”,著名旦角演员阳友鹤被称为“旗袍小旦”,他们的艺术实践,推进了川剧艺术革新的步伐。时装戏的兴起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使然,也是川剧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其对川剧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扩大表现领域,注人时代观念。川剧剧目号称“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这虽是艺人口碑传言,但也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川剧传统剧目和所有古老戏曲剧种一样,都是以古代生活为表现对象的。时装戏的出现,扩大了川剧表现社会生活的领域,从古代扩展到现代,从中国演绎至外国,反映了民国初年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时局变化、社会风貌、民众心态及各色人等的不同人生际遇。如反映旧中国在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中,国民思想受“欧风美雨”的异化侵蚀,致使社会风气败坏、道德沦丧的《可惜青春》《哑妇与娇妻》《爱的归宿》《糟糠之妻》;控诉八国联军烧杀抢掠侵略行径的《八国联军》,抨击军阀官僚、劣绅豪强为非作歹、鱼肉百姓的《哀鸿》;同情妇女悲苦命运的《铁蹄下的女伶》《空门媳妇》;反映青年学生、知识分子阶层生活的《一封断肠书》《是谁害了她》(4本);揭露帝国主义侵略、鸦片输入对国家、社会、家庭造成巨大危害的连台本《黑化大观》《黑籍痛史》《何光烈枪毙田玉成》等。这些剧目,大部分是川剧作家有感而发,编写成戏,人情人理,感人至深,也有一些是从其他剧种或话剧移植为川剧。这些以当代生活为表现对象的剧目的出现,必然带来与封建文化异质的新的思想文化观念,使川剧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汇人了社会变革的洪流,具有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成分。
其二,反映时代风云,宣传抗日救国。反映时代风云变幻,宣传抗日救亡是时装戏剧目中一个至为重要的内容。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尚未普及的四川,对于海外洋人是十分陌生的,是川剧第一次将外国的故事、人物展现在四川观众的面前。当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将美国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为中国的第一个话剧剧目之后,新民讲演团演出了据此改编的《黑奴光复记》。同时,表现外国重大历史事件、抵抗侵略的《安南血》《海牙剖腹记》《日本灭朝鲜》《天外雷声》等剧目也纷纷推上川剧舞台。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十分超前而又时尚的。
歌颂抗日英雄、贬斥投降卖国的抗战戏剧,是川剧时装戏中具有突出价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滕县殉国记》《卢沟桥头姊妹花》《热血青年》《枪毙汉奸殷汝耕》等一大批歌颂抗日英雄、鼓舞抗战意志、惩戒汉奸卖国贼的时装戏,构成了抗战戏剧的一大景观,对于宣传抗战、鼓舞士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其三,直面现实社会,展示新人形象。大批时装戏的出现,一改过去古装戏对川剧舞台的垄断。在时装戏中,接受过新学教育的知识分子、抗日军人以及具有爱国思想、民主意识的士农工商成为了舞台的主角,为川剧舞台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一些市井无赖、鸦片烟鬼、纨绔子弟、争风吃醋的姨太太、不学无术的庸医、抛弃糟糠不认父母的军官等,则作为反面人物加以讽刺鞭挞。许多时装连台本戏具有容量大、反映社会生活面广的优势,如《哑妇与娇妻》(5本)、《糟糠之妻》(3本)、《是谁害了她》(4本)、《黑化大观》(4本),这些剧目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通常围绕两条线索来展开多侧面的社会生活场景,同时描述多个人物的前途命运,矛盾纠葛十分复杂,故事情节引人人胜,人物个性鲜明,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因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其四,表现现代生活,革新舞台艺术。时装戏带来的不仅仅是人物形象的变化,随着新人物新形象占据川剧舞台,传统的舞台面貌也焕然一新,从人物造型、服装化妆、舞台布景到表演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当时社会上最为时髦的西装、旗袍代替了蟒袍、宫装,报纸、打火机、纸烟、手帕代替了传统戏演员手中的马鞭、扇子,表演上更加贴近生活。同时,文明戏的舞台布景搬上了川剧舞台,突破了传统舞台上的一桌二椅的局限,开始像话剧一样分场次,绘制天幕,使用灯光布景,打开了川剧舞台美术创作的空间。可以说,时装戏的出现,推进了20世纪20至40年代川剧舞台的变革发展。
P56-59
《川剧》一书于2009年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编委会初版于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后,受到业界同仁和川剧爱好者的热情鼓励,认为它对川剧内部结构和外部条件、历史行程和当代发展认知体系的构建比较具有科学性,系统、全面、准确,有较强的立体感和剧种特色,值得肯定;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有待改进和完善的宝贵意见。恰好,该丛书编委会通知我们本书将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再版。趁此机会,我们对本书的文稿作了一次全面修订和某些必要的补充,书中采用的图片也作了一些局部的充实和调整,以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为读者了解川剧奉献一本更加严谨、更具可信性的参考书。
本书能得到修订再版的机会,并以新的面貌问世,得力于丛书编委会和主编王文章先生的厚爱,文化艺术出版社以及业界同仁、川剧爱好者的支持,在此一并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谢忱。由于修改出版时间紧迫,加之我们学识水平有限,掌握了解的信息也有所不足,疏漏、错误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教。
作 者
2011年11月20日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杜建华、王定欧编著的《川剧》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川剧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川剧》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川剧,是中国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四川东中部、重庆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 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由昆曲、高腔、胡琴、弹戏、灯调五种声腔组成。
杜建华、王定欧编著的《川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川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