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德化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
分类
作者 陈建中//陈冬珑
出版社 文化艺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二、碗坪仑窑

碗坪仑窑位于德化县的盖德乡盖德村,距县城约5公里处公路右侧的山坡上。窑址分布面积5000多平方米。1966年2月普查时发现,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德化县文化馆、盖德乡文化站联合组织发掘。考古发掘布下探方三个,总揭露面积82.25平方米。在窑址发掘清理过程中,发现上下两个窑基层面,出土各种瓷器和窑具1700多件。

 上层揭露窑身部分,窑头、窑尾均已被破坏。窑身部分清理后残长12米, 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壁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在废弃堆积物中发现青釉瓷与黑釉瓷混合共存,该青釉瓷与黑釉瓷共存的堆积层叠压在下层白瓷堆积层之上。出土青釉、黑釉和酱釉瓷497件,产品有碗、盘、碟、罐、壶、瓶,以碗、瓶为主。造型以花口瓶和军持为优。有叠烧、芒口覆烧、套烧、支烧和扣烧等方法。出土窑具和生产工具27件,有垫圈、垫饼、垫柱、匣钵、筒形垫具、试片、磨钵和铁刀等。在中段偏东的古瓷堆积层出土了14枚铜钱。其中,年代早的有“开元通宝”,晚至南宋的“建炎通宝”等。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釉色、制作的特征和残存窑体结构分析,该层为南宋的龙窑。

下层揭露一龙窑的窑头,窑头部分保存较完整,窑身和窑室已被完全破坏。发现的窑头部分呈半椭圆形,窑基尚存,残长约3.70米,宽1.40米,残高约0.07米,窑头券顶已经倒塌,火膛、通火孔和残存窑壁保存尚好。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117件。出土的瓷器产品均为白釉瓷器,器型有碗、盘、碟、洗、钵、壶、瓶、盅、盒等。其中,粉盒的数量最多,质量最好。部分产品因窑腔内火候的差异而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烧制方法以支烧为主。根据瓷器的造型、纹饰、制造和残存窑头结构等特征分析,该层为北宋的龙窑。

碗坪仑窑的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上釉技术主要采用蘸釉和荡釉兼用的方法。北宋器物的碗、盘、粉盒盘口大,花纹丰富多彩。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矮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线条简洁粗放,流畅明快。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随着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南宋碗坪仑窑改变了碗、盘、盒口大的做法,且瓷种也进行了改良,开始生产泛灰的影青釉瓷和黑釉瓷两大系列。产品器型除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生产了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陈设瓷,如荷口花瓶等,以及宗教用的军持等等。这一时期产品质坚胎厚,圈足外敞,器形变化多样,造型端庄,釉色青里闪灰,或黑里闪亮,透明如镜,体现了南宋瓷器注重釉色的时代风格。器表多素面,花纹装饰较前期有显著的减少,前期那种图案规整、线条粗放、丰富多彩的纹饰,已为少量划刻粗糙和模印的瘦长、莲瓣纹、云水纹和简单的弦纹所代替。这一时期产品的装饰开始采用毛笔书写款识的方法,为后期瓷器装饰的多样化开辟了新的途径。

P15-17

后记

2011年初,文化艺术出版社约我将在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德化瓷》一书修订重新出版。经过商量,我与小女冬珑应承了这一任务。我与小女再度深入德化,对德化瓷传统烧制技艺又进行了一次资料搜集和田野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版本的部分内容和图片进行了增补。

我们之所以应承这一任务,一方面是我们长期生活、工作在德化这一陶瓷文化积淀丰厚的地方,对德化、德化瓷传统烧制技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并长期从事德化窑瓷的田野考古、研究工作,曾到英国、新加坡、荷兰、德国等地进行短期专题学术考察和研究;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这一领域的研究对德化瓷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修订仍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人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德化瓷传统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第一章至第三章由陈冬珑负责,第四章至第九章由陈建中负责。在田野调查过程中采集到了一批新的资料,有部分资料特别珍贵。现在,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我们终于完成了修订工作,希望该书的新版本能更好地帮助读者了解德化瓷的烧制,让更多的人来关心、参与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书稿付梓之际,我们心存感激:

首先感谢我们的人门导师叶文程教授、徐本章研究员(已故),感谢主编王文章先生,感谢英国大英博物馆、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泉州市文化局、德化陶瓷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市博物馆、德化县文体局、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所提供的帮助。

感谢为本书文字、图片资料采集提供帮助的林睦柱先生、陈仁杰先生、张奎如先生、王金雷先生、英国的Jean Martin、Jacica Harunsion Hall、法国的Monique Crick、新加坡的郭勤逊先生等,以及关心、支持本书撰写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感谢我们的家人对我们事业的一贯支持。

 感谢丛书的编辑团队,是他们半年多来的联系、指导和辛勤劳动才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陈建中

2011年11月25日于泉州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千年瓷都——德化瓷文化溯源

 第一节 资源概况

 第二节 瓷都历史沿革

 第三节 德化窑瓷的起源

 第四节 考古与研究

第二章 幸存的记忆——德化陶瓷生产的历史遗迹

 第一节 窑址

 第二节 古器物

 第三节 古沉船中的德化瓷

 第四节 收藏品

第三章 艺海流芳——德化強制作技艺

 第一节 取土

 第二节 坯泥的制作

 第三节 制坯

 第四节 施釉工艺

 第五节 装饰工艺

第四章 化土为金——德化窑瓷烧成技艺

 第一节 窑炉

 第二节 装窑

 第三节烧成

 第四节 出窑、选瓷

 第五节包装

第五章 迷人艺术——德化陶瓷艺术品鉴赏

 第一节 瓷种

 第二节年代特征

 第三节 艺术鉴赏

 第四节 鉴赏要点

第六章 魅力文化——德化陶瓷文化的风情习俗

 第一节 窑神和窑坊公

 第二节 窑神祭祀

 第三节 窑炉点火仪式

 第四节 陶瓷文化宗教场所

 第五节 民间故事

 第六节 诗词、楹联

 第七节谚语、俗语

 第八节 陶瓷节

 第九节 德化窑瓷著述

第七章 文明足迹——陶瓷文化的传播

 第一节 外销路线

 第二节 郑和下西洋与德化陶瓷

 第三节 德化陶瓷与中西方文明互动

 第四节 德化陶瓷市场

 第五节 德化陶瓷的交易方式

 第六节 德化陶瓷的运输方式

 第七节 德化陶瓷外销的分布

第八章 薪火千秋——德化窑烧造技艺代代相传

 第一节 家传

 第二节 师承

 第三节 学校教育

 第四节外传

 第五节 雕塑艺术流派

 第六节 陶瓷历史人物

第九章 无限风光——德化窑传统烧制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第一节 支柱产业的形成

 第二节 新一代陶瓷艺术人才茁壮成长

 第三节 传承人谱系后继有人

 第四节 政府保护措施

 第五节 保护工作的组织实施

 第六节 城市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参考书目

后记

序言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内容推荐

陈建中、陈冬珑编著的《德化瓷》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德化瓷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德化瓷》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编辑推荐

德化瓷,说白了就是 在德化县生产地瓷器。福建德化所产的瓷器。始于宋代,明代后得到巨大发展。以白瓷塑佛像闻名。瓷质作乳白色,洁白晶莹。产品以瓶、罐、杯、盘等日用瓷器为主,兼有雕塑艺术的陈设瓷器,多用贴花、印花、堆花作装饰,畅销国外。

陈建中、陈冬珑编著的《德化瓷》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德化瓷烧制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