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锋》
“落笼簿”《楚汉争锋》共36出,旧称十节。今存抄本三种:一为清末“宣统元年蒲月置”抄本,该簿注明“内中欠《说楚》一出”。经与其他晚清同名抄本比对,同样未见《说楚》。可见早期傀儡戏《楚汉争锋》,原有《说楚》一出,但到晚清,因罕于演出,在重抄时多不录了;二为未标明抄置年代的抄本,该簿缺页较多,部分页面侧边严重破损。从该簿的纸质和破损程度推断,显然早于“宣统元年”抄本;三为年代不详抄本。该簿并非一个完整的“落笼簿”,而是若干戏出的摘抄。
两种抄本的戏出顺序、表演提示、曲文话白等,基本无大差异。
该簿本事为暴秦苛政,万民怨恨。徐州沛县亭长刘邦辞家别亲,奉命押解樊哙、萧何等五百囚徒到秦都发落。押解途中,天气炎热,刘邦命小宽牢梏,众囚徒无不感恩。一日,大泽之中,一蛇挡道,口如血盆。刘邦闻报,提剑斩之。忽听空中有一老妇泣日:“吾儿白帝子,化为大蛇挡道,今被赤帝斩之。”樊哙、萧何诸人,因此而知刘邦日后必有帝王之位,遂破开枷锁,共议拥戴刘邦为主,反上芒砀山,招军买马,兴兵伐秦。
时有项羽,江东楚地人氏。随其叔武信君在江东起义,领雄兵百万,渡江而西。其叔立淮王为义帝,亦兴兵伐秦。刘邦访武信君,由其引见义帝,并拜会项羽。两人一见如故,遂祝天盟誓,结为昆仲。淮王义帝降诏,封刘邦为沛公、项羽为鲁公,并以潼关为界,先人关者为君,后人关者为臣;并命沛、鲁分兵,各取河南、河北。项羽接诏,即以“河北路远”为由,拔寨先行。
这时,张良来投刘邦麾下。刘邦大喜,封为军师,并命其提军人大梁。
韩王之后韩信,家居淮阴,贫穷困顿;一身疮疥未痊,但以钓鱼为生,漂母怜而惜之。韩信寄食漂母,宁忍胯下之辱,不堕英雄之志,从容待机以投军。
刘邦兵入潼关,秦子婴素车白马归降。刘邦乃拒关守险,废秦苛政,议定新法,大赦天下。
韩信投楚,项羽颇轻视之。忽然一阵怪风吹过,韩信知为惊报之兆,断言必有贼兵劫营。项羽闻之大怒,欲执而杀之。幸军师范增劝免,乃系韩信,以观后验。是夜,项羽留范增饮于帐中,果然获报:秦将章邯劫掠北寨,武信君被杀。项羽即欲点兵报仇,乃被范增劝止,并举韩信为可用之才。项羽无奈,封韩信为执戟郎。韩信乃献言,可将刘邦入关以后的“三功”反作“三罪”。于是,项羽乃派项伯往霸上向刘邦“问罪”,并纳范增计,于鸿门设“亡秦宴会”以待沛公,以举玉块为号,欲乘机杀之。
项伯应命,代项羽问刘邦“三罪”。张良据理又将“三罪”反作“三功”,且为刘邦、项伯割襟互换,结为姻亲。刘邦允亲,并诣鸿门赴宴。
刘邦驾人鸿门谢罪,项羽尚酩酊未醒。护军都尉陈平报禀,项羽怒而起身,命坚闭辕门,痛责刘邦“拒关守险、约法三章、大赦天下”三罪。刘邦卑谦下礼,委婉释疑,处处尊项羽为君,时时以臣自称,并欲献秦国宝物十八件。项羽转嗔为喜,遂委陈平为盟辅,宴饮行令。陈平心中喜爱刘邦人君相貌,斟酒时暗中作弊,使刘邦浅饮而项羽大醉。范增举玉块进言“此非亡秦宴会”,项羽竞置若罔闻。范增又命项庄舞剑,意在席问杀死刘邦。项伯知是计,乃提剑求与项庄双双对舞,将其化为取乐。此时,沛将樊哙以进宝为名,独自拥盾挨入辕门护主。项羽见樊哙目眦皆裂,言语慷慨,好一壮士模样,甚喜,赐斗酒并生豚肩。范增见此情景,又促项羽莫忘约定。项羽醺醺欲睡,以酒令斥退范增。刘邦乘机跪启不胜酒力,离筵而去。项羽酒醉稍醒,乃请刘邦再赴后筵。于是,张良代主献宝谢酒。
刘邦离去,项羽自悔失误,乃将宝物照星玉斗转赠范增。范增痛心疾首,当面举剑击碎宝物。项羽大怒,欲问其罪。范增坦言:沛公一头,才是真宝。项羽于是又以请议国事为名,欲在刘邦赴会时杀之。但又被张良化解,终不能如愿。
韩信投楚,职受执戟郎,未能施展平生抱负。一日,张良以卖剑为名,说其弃楚投汉,并授以龙门角书,嘱其转请萧何丞相提携,荐举为帅。时当项羽弑杀义帝,迁都彭城,又信听童谣,误烹韩生,致上下嗟叹。韩信乃谋之陈平,得其印信文书,遂放马私奔,越过安平关,直抵褒中。范增闻报,即遣钟离昧领军追擒,但已鞭长莫及。
韩信投汉,不示龙门角书,直接面见刘邦,不意只授典客司狱。到任阅看监簿,即命释放牢中所有仍按秦法拟罪重囚。此事惊动刘邦,乃命萧何勘问。萧何询知缘由,又见韩信言辞高志,堪为帅才,乃荐与刘邦。刘邦心烦不悦,仅改授治粟都尉。韩信诣任后,发现仓粮朽烂,军食无力。又青黄不接,民遭饥饿。韩信乃发散官粮,并约定以新粟纳官,大受饥民感戴。刘邦闻知,大为不悦,责问萧何。萧何奏明原委,仍竭力荐举,刘邦终不听纳。韩信十分失望,决意返回,遂放马私奔,不辞而别。萧何寻访不见,亦急放马,必欲追回韩信。刘邦闻报,急命樊哙追寻萧何。直到陈仓水口,这才说动韩信重归。
萧何追回韩信,无异追回汉家社稷,故舍命保韩信为帅。韩信求按古例行事。于是,刘邦筑坛拜帅,捧毂推轮,对天立誓。韩信既受剑印,即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开始东征破楚。
韩信水淹废丘,席卷三秦,又同张耳提兵取河内,顺伐燕、齐。而刘邦则纳魏豹计,发兵荥阳,欲取彭城。
项羽用范增计,亲临彭城,乃命陈平为帅,去保河内。陈平因项羽已失天时、地利、人和,又忘人大恩,记人小过,赏罚不明,故弃楚归汉。刘邦大喜,仍封旧职。
项羽领军,围困荥阳。刘邦竖起降旗,割地求和。项羽乃令国舅虞子期,请刘邦出城定约:割荥阳鸿沟为界,以东为楚,以西为汉。陈平以万金之损,暗用反间之计,使楚君臣自疑。项羽果然中计,怒贬范增。
是日,汉将纪信代刘邦出城诳楚。项羽大怒,遂发八千子弟投城皋追擒刘邦。楚军在九里山前,陷入十面埋伏。
项羽困于垓下,楚歌四起。八千子弟,人心离散。眼见大势已去,项羽痛别虞妃,自刎乌江。于是,刘邦登基封赏。
该簿以《贬范增》、《打铁车》、《别虞妃》等“北(净)”行重头戏最负盛名,皆为傀儡戏盛演不衰的保留戏出。另有傀儡戏演师称作“钓鱼、宰猪哥”的《胯下辱》等戏目,亦为民间最喜闻乐见的嘴白戏。
P53-57
本书的第一稿,于2007年8月编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王文章院长主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并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感谢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领导的关爱,给予我们修订、补充的机会。在本书获选人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际,遵黄少龙先生嘱,权以下文充作后记。
2008年8月8日,令全球为之瞩目的第二十九届奥运会在北京的“鸟巢”隆重开幕。出人意料的是,在开幕式文艺演出中,代表中国戏曲文化登场的,不是号称“国剧”的京剧,而是来自福建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四将开台》。
事后许多中外媒体的记者和各界朋友,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为什么会选择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中国戏曲文化”探问究竟,我把当初回答张艺谋总导演的“自我陈述”和盘托出,日:其一,中国戏曲形成于宋代,而中国的提线木偶戏形成于汉唐,唐末已在泉州地区流行,可谓孕育中国戏曲的源头之一;其二,传承千年的泉州提线木偶戏,宋元以降,已逐渐形成行当齐备、程式规范,并有包括锣鼓经在内的独特剧种音乐唱腔,是高度戏曲化了的木偶戏,是中国戏曲中一个有个性、有特色、够成熟的戏曲剧种;其三,泉州提线木偶戏及整个“木偶戏家族”,拥有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宗教文化、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受众,因而也是最具普世性及国际性的艺术品种。泉州提线木偶戏早已演遍中国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海峡两岸,并已一百五十余次出访世界五大洲约五十个国家和地区,甚至在联合国总部举办专场演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公演,已被证明是广受世界人民喜爱的艺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演出,不仅面对“鸟巢”中的九万观众,也不仅面对中国的数亿观众,更面对全球数十亿电视观众。因此,无论从历史文化、艺术特色还是从国际影响力的角度看,选择泉州提线木偶戏代表中国戏曲文化,都可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比之过往,目前的泉州木偶剧团展现了较好的发展前景。有人问我发展的瓶颈是什么,我的看法是:后继人才的培养。我一直认为“传承千年古艺”才是泉州木偶剧团工作的第一要务,而不是其他。剧种断代、人亡艺绝了,拿多少钱都换不回来。传承工作的关键在人,在后继人才的培养。泉州提线木偶戏目前只有一个集体传承单位,是一脉单传。我们通过办艺术学校,培养了一批批新人。在改革开放后,生源质量下降,因为只能拿到中专文凭,加上历届政治运动中文艺界都是首当其冲,让人缺少安全感和稳定感,选择的人不多。这就影响到后续人才的培养,增加了传承的难度。今年泉州艺校有个提线木偶表演班毕业,他们主要学的是传统的技艺。考虑到目前剧团紧缺的是有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人才,今年我们又在上海戏剧学院开班,招收了二十五名泉州提线木偶戏的本科生。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通过两条腿走路的办法,培养传承与创新人才。
有许多业内与业外的人士关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者的泉州木偶剧团将如何自处”的问题。个人认为泉州木偶剧团建团至今已近六十年,创造了很多辉煌,是几代艺术家艰苦卓绝努力奋斗的结果。剧团也是一个生命体,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在保护好传统遗产的前提下,不断注入新的活力,才能保持长盛不衰。承蒙泉州市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怀,我们团正在筹建一个成规模的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艺术中心。
规划中的国际木偶艺术中心应有以下几个功能:一、具有演出功能,可以引进国内外优秀的木偶艺术来演出,使泉州真正成为一个国际木偶艺术的重镇。二、举办传习所,不仅培养、传习本地的提线木偶接班人,同时面向国内外开展培训,让世界各地都有泉州木偶的热爱者和传播者,以扩大国际生存空间。三、向网络影视延伸,建立与新媒体结合的创作基地。使之“既古老,又年轻”,充满生命活力。四、相关产品的开发,形成研发基地。剧团既要做好传承又要做好传播,提高自我造血功能,以保证剧团持续不断地走向繁荣和发展。事业与产业要双轮驱动。当然,产业是事业带出来的,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为虎添翼。任何时候都不能为产业的发展而牺牲事业的本体。不能见利忘义,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想今后的五年我们应做好这么几件事:第一是抓传承,从明年起抢救传统剧目《目连救母》(全簿)共约五十五小时的戏,以录音、录像方式记录下来,将传统遗产的精华传给后代。第二是基地建设,尽快让剧团新址落成,尽快启动上面说的几个项目,为综合开发与事业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第三是协助办好院校的教学,培养优秀创新人才,充实传承队伍。第四是争取创作几台新戏,以艺术创新带动人才成长与事业发展。第五是努力建立更为稳定的国际、国内演出渠道和市场,让泉州木偶戏展现更美好的发展前景,也让剧团的木偶艺术家生活得更有尊严。
小木偶是大文化,小木偶也可以有大影响、大作为。我们应该努力让全世界从小木偶身上看到中国文化的精美,看到中国人的聪明和智慧。让世界见证中国木偶艺术的生命力与无限精彩,并给予由衷的敬重。为此,不仅每位木偶戏从业者,甚至文化事业管理者们,都有责任和义务传续千年文化,承担历史使命!
王景贤
2011年10月25日
王文章
伴随着新世纪的开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短短的十几年时间,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总体上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初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在各级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从无到有,逐步建立起来,并已发展为比较健全的四级名录保护体系和传承人保护制度。在进行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的基础上,国务院已公布了三批共1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文化部公布了三批1488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市、自治区也公布了省级保护名录项目8566项,代表性传承人9564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从十多年前的单个的项目性保护,走上了整体性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价值和保护的意义越来越被人们所普遍认知和理解,人们越来越珍视优秀传统文化,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注程度、参与热情越来越高,全社会已经逐步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
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法律保障。围绕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规章制度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现在,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出台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和方针、原则逐步完善和确立。在总结保护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逐渐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恒定性和活态流变性的基本衍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既不是使它凝固不变,也不是人为地使之突变,而是要让它按照自身的规律去自然衍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遵循其本体规律。近些年来,我们提出的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多种针对不同类型项日实施的保护原则与方法,在保护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同时,在准确认识、总结和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质特征的基础上,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确立了保护工作的原则:“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保护方针和原则的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是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机构队伍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不包括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仅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14.3876亿元;2012年,中央财政转移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费增长至6.2298亿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均成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叶l心,16个省、市、自治区文化厅(局)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和队伍基本建立。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近十年来,北京和全圉各地陆续举办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及保护成果展,对于社会公众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意义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近两三年来,主要的展演活动如2009年文化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2010年在北京展览馆举办的“巧夺天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工艺美术大师技艺大展”,2011年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师徒同台展演”,2012年年初文化部等部门在北京农展馆举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等都引起轰动,增强了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六是国际合作和交流不断加强。2004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我国第一批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我国在四川成都成功举办了三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截至2011年11月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达36项,成为世界上人选项目最多的国家。2012年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培训中心在中国(北京)正式成立,这表明了国际社会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充分肯定。
在充分肯定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成绩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然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生存濒危的境况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仍存在传承人年老体弱,人走歌息、人亡艺绝的现象;在保护工作中,重开发、轻保护、轻传承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过度开发、盲目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现象仍有发生;一些地方对保护工作认识不到位,保护工作不落实的情况依然存在。因此,我们应该头脑清醒,思想明确,进一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认真研究解决保护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真抓实干,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持续、扎实、深入的开展。
最近,文化部主要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规划的实施及保护措施落实情况,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情况,以及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三个方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督促检查,以便找准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调整。我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求真务实的态度,把各项保护措施落到实处,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就会越做越好。
在概要回顾总结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本情况和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保护工作的基础,或者说我们科学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规律,不断取得保护工作成绩的基础是什么,我想,首要的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科学认知。今天,我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整体性保护的情况下,更需要继续对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进行认真、科学的梳理和分析,进一步探究它的文化渊源,揭示它的价值,总结它的存在形态和演变历程,以及研究如何在把握本质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科学保护。这样的调查、分析和梳理,可以充分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粹性及其杰出的文化、艺术、历史和科学价值,由此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逐步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文化自觉,关注、重视或主动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正是基于此,我们组织专家学者或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者编撰出版了这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2005年,浙江人民出版社也曾邀我主持编撰一套“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迄今已出版二十多本。这次经作者重新修订后纳入现在这套丛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其项(书)目的选择,则是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确定,每个项目独立成书,分批出版。第一辑收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项,内容涉及传统音乐、传统戏曲、传统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领域。它们形式各异,但都以其厚重的历史、鲜明的特征在中华文明的深厚积淀中留下了鲜明的烙印,并长久地影响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乃至生活方式;如同一朵朵奇葩,千姿百态、绚丽斑斓,与其他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中华文化的悠久博大、辉煌壮丽。
这套丛书的作者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该项目研究的专家学者或项目的传承人,其中不少作者是项目相关领域的权威学者。他们根据自己多年的实地调查和深入研究,本着严谨的态度和专业精神,详尽梳理每一个项目的历史渊源和沿革流变、分布区域和存续状况,细致描述它们的呈现形态,包括风格流派、技艺特征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和代表性作品,并对其历史、文化、艺术、科学等价值进行深入的阐发。这套丛书力图以学术的权威性、叙述的准确性和可读性成为广大读者全面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读物,它的出版不仅有助于中国渎者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也为世界人民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打开一扇窗口。
是为序。
2012年5月6日
黄少龙、王景贤编著的《泉州提线木偶线》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是着重反映泉州提线木偶线的基本面貌、表现形态、美学或工艺上的主要特点、历史,以及目前有代表性的主要传人,同时也简要介绍了当地政府为继承与保护这一文化遗产所做的工作和未来的计划。
《泉州提线木偶线》不仅有助于读者认识与接近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而且必将激励当代人通过这些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与保护,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起来,开创中华民族更为灿烂的未来前景。
泉州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源于秦汉。据文献记载,至迟于唐末五代已在泉州及周边地区流行。此后历经宋、元、明、清以至当代,传承不辍。至今保存700余出传统剧目和由300余支曲牌唱腔构成的独有剧种音乐“傀儡调”(含“压脚鼓”、“钲锣”等古稀乐器及相应的演奏技法)。同时形成了一整套精湛规范的操线功夫(传统基本线规),以及独具特色的偶头雕刻,偶像造型艺术与制作工艺。
黄少龙、王景贤编著的《泉州提线木偶线》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之一,从田野考古调查的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全面探索泉州提线木偶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传承、保护及开发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