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不可享尽 斫树取果喻
【经文】昔有国王,有一好树,高广极大,当生胜果,香而甜关。时有一人来至王所。王语之言:“此之树上将生关果,汝能食不?”即答王言:“此树高广,虽欲食之,何由能得?”即便断树,望得其果。既无所获,徒自劳苦。后还欲竖,树已枯死,都无生理。
从前有个国王,拥有一棵神奇的果树。此树高达数十丈,枝繁叶茂,经常结出奇异的果子,味道甜美无比。有一个人到王宫做客,国王带他去参观果树,满脸自豪地说:“这棵树上能结出世上最甜美的果子,想不想吃?”那人在树下抬头仰望,说:“当然想吃,可是树太高了,怎样才能摘到果子呢?”国王马上命人将果树砍倒,却发现一个果子也没有。国王后悔,又想把果树竖起来,可是树已枯死,哪能复生。
查干湖的冬天盛大而隆重,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正是冬捕的最佳时期。凌晨天亮之前,渔民们就要赶着马车向湖心区进发,冒着零下二三十度的严寒凿冰捕鱼。首先凿开上百个冰眼,然后下网,在冰面下穿杆引线。巨大的渔网绵延达两公里,光下网就要八九个小时。收网的过程同样耗时费力,由于战线过长,每隔一段距离,就要靠马匹拉动绞盘,牵引大网缓慢收拢。六十多人组成的捕捞队,在“渔把头”的指挥下,在冰面上井然有序地忙碌。查干湖冬捕场面壮观,工程浩大,收获更加惊人。三年前,当地渔民一网捕到16.8万公斤鲜鱼,创下了单网冰下捕捞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此高效的捕捞方式,对于查干湖的鱼来说,无异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也许你心存疑虑,会不会“一网打尽”,将渔业资源耗尽?这种担心绝非多余,查干湖渔民的祖先早已想到,并立下规矩,冬捕渔网的网眼必须在6寸以上。宽大稀疏的网眼,意味着捕获量成倍缩减,两公斤以下的小鱼,会悉数漏网而去。正是这种暂时的舍弃,换来了查干湖千百年来的勃勃生机。
吉林查干湖,是中国第六大淡水湖。这种古老的捕鱼方式,极具观赏性,如今已发展成渔猎文化旅游节,每年都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每年冬捕“开湖”之后,第一网捕上来的最大的那条鱼,被称为“头鱼”。喜悦的渔民给活蹦乱跳的“头鱼”系上红绸,在冰面上进行现场拍卖,竞拍异常激烈。今年的“头鱼”是一条三十多斤重的胖头鱼,拍出了三十四万元的天价。“头鱼”有“头彩”之意,相传买到“头鱼”的人,就能获得一年的吉祥好运。这不是“头鱼”的真正价值,当地渔民会将拍卖所得全部用于购买鱼苗,放归湖泊,期待来年的丰收。
我生长在温润的江南,河流纵横,这样壮观的集体捕鱼场面,并不陌生。儿时的记忆里,拉网捕鱼多半是在夏天,一网撒下去,几十个人在岸上拉网,好几个小时才能收网见鱼。网眼密如蚊帐,网到之处,如蝗虫过境,大鱼小虾无一幸免。时至今日,当年的河流依旧流淌,只是河面平静了许多,没有了星星点点的渔船,再也见不到光着膀子拉网的汉子。昔日渔舟唱晚的景象,只能在画家的笔下重温,连摄影师也无能为力了。由于过度捕捞,渔业资源日渐枯竭,渔民被迫弃船登岸,远走他乡,另谋生路。上了岸的渔民,就像离开了水的鱼,举步维艰。
查干湖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绵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他们恪守祖训,猎杀不绝,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捕大留小的道理,浅显易懂,尽人皆知。可是,在垂手可得的利益面前,我们都成了近视眼。上天赐福于人,我们却大肆挥霍,斫树取果,竭泽而渔。贪欲把理智打倒在地,不加节制的强取豪夺,最终让我们跌倒在自己挖的坑里。势不可用尽,福不可享尽。老古话总是充满智慧,势尽必为强弩之末,福尽则祸至。P79-81
睇法就是一种活
法为什么要修行
《非诚勿扰2》里,秦奋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我喜欢这句话。
这个夏天,浙江天台山慈恩寺推出了短期出家活动:男女不限、无需剃度、食宿全免,可携带手机电脑上网,期限从三个月至两年不等。消息发出,很快就成为微博热点话题,短短几日,报名人数就已过千。由于访问量过大,寺院官方网站几度瘫痪。面对如此盛况,慈恩寺住持智渡法师却高兴不起来,恳请记者“不要再宣传”。原本计划招满20人就开班.没想到报名的人太多,远远超出了寺院的接待能力。
短期出家,并非慈恩寺首创,各地历来就有,只不过从未受到如此关注。近年来,不只是火车在提速,社会节奏也在急剧加快,人人都像上足了发条的时针,都市白领就像活在压力锅中,不由自主地拼命往前赶。去寺院参禅学佛,听听晨钟暮鼓,过一段与世无争的日子,不失为一种好的减压方式。
“远离俗世,净化心灵”“生活压力太大,想暂时逃避现世的纷扰”……这是众多报名者的共同心声。“逃避”成为最重要的关键词,折射出人们对佛法的误解:有人认为佛法就是劝人逃避现实,是自我麻醉的精神鸦片;更多人则把佛法等同于迷信,以为只要每天烧香拜佛,就能升官发财,哪怕坏事干尽,菩萨也会保佑他平安无事。因为不了解,才会产生误解。其实,佛法从不教人消极遁世,也并非神秘莫测。
佛法有两个不变的法门:慈悲和智慧。佛是人,而非神,与众生平等,从不高高在上。如果说佛与普通人有什么区别,就在于他拥有洞察世界的大智慧,佛是觉悟了的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佛只能给你方法,无法直接给你想要的结果。俗话说得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人为什么要修行?《四十二章经》里有个形象的比喻:“譬如磨镜,垢去明存。”人心就像一面镜子,放置时间长了,容易被灰尘污染蒙蔽,心灵就会处在黑暗之中。佛法可以帮助我们擦拭心灵,重见光明。修行不是逃避现实,不见得非要去深山古刹,与世隔绝才能修行。古人写了个偈子:“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佛在灵山,你不要到处去找,灵山就在你心中。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只要心中有佛,处处皆可修行。
三十多年前,香港有个年轻人报考无线电视艺员训练班,前三次都失败了。第四次报考,考官见他剃着光头,以为他武艺高强,能演武行,不由得高看他一眼。他不敢欺骗考官,诚实相告,自己从小信佛,刚在寺院参加了为期七天的短期出家活动,头发还没长出来。考官问他:“做演员与出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他答:“有,忘掉自己的存在。”他被录取了。这个年轻人名叫吴镇宇,后来成为了影帝。
演员必须忘掉自己,否则无法进入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演员,每天都在扮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片酬很低,收视率还不高。我们担心被别人忽视,害怕被遗忘,迫不及待地要向全世界证明自己的存在,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因为我们欲望太盛,杂念过多,从未全心投入过自己的角色。我们都走得太远,以致于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修行就是修心。人生就是不断发现自我的过程,学习佛的智慧,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世界,少走弯路。与其等到走投无路,烦恼缠身,再去临时抱佛脚,不如自己努力成长。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佛法就是一种活法,学佛不要求佛。妙趣横生的《百喻经》
佛学典籍浩如烟海,大多晦涩难懂,让人望而生畏。《百喻经》是专为初学佛法的人编写的,它让佛理变得平易近人,即使毫无佛学基础的人,阅读起来也不会有任何障碍。 《百喻经》原名《痴华鬓》,由尊者僧迦斯那从修多罗藏十二部经中抄出,收录九十八则寓言故事,均为释迦牟尼佛所说。南朝齐代,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将其翻译成中文,后来收入《大藏经))。因其故事滑稽可笑,道理浅显易懂,很快就在民间广为流传。1914年,由鲁迅捐资,金陵刻经处首次刊印了《百喻经》单行本。
《百喻经》实际只有九十八个寓言,为何称为“百喻”?历来流传三种说法:一是说取整数而称“百”;第二种说法是,把前面的“序品”和末尾的“跋偈”加起来,正好凑足百数;第三种说法认为,经文原本就有一百个故事,在流传过程中佚失了两则。
《百喻经》全文两万余字,从整体结构来看,类似于当下颇为流行的情景喜剧,里面有一个贯穿始终的主人公,每个故事又可以独立成篇。主人公是个傻头傻脑的“愚人”,行为举止荒诞不经,干出的傻事,总是让人忍不住捧腹大笑。每篇文章形式固定,均采用“两段式”结构:先讲一个寓言故事,再从故事中引申出一个佛理。这种结构形式简单,通俗易懂,即使毫无佛学基础的人,开怀大笑之余,也能若有所悟。
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不难做到,当下不少领域的“专家”都擅长此道,张张嘴就能把人忽悠成丈二和尚。反之很难,要把抽象的佛理说得简洁明了,通俗易懂,还让人乐呵,恐怕只有《百喻经》能做到。里面的寓言大多取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文风朴实亲民,诙谐幽默。用时下的流行语来说,很接地气,群众喜闻乐见。这是一部非常有趣的佛经,如果把它当作一部寓言故事集或笑话集来看,也无不妥。在这里,佛陀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威严长者,不摆架子,不板着面孔说教,更像是一位亲切的说书人。他慈眉善目,面带微笑,娓娓道来,让人如沐春风,对佛的亲近感油然心生。
鲁迅对《百喻经》评价极高:“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文艺,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他先后几次捐资刻印,极力推广这部佛教经典。即使你对佛理不感兴趣,这部佛经也值得一读,那些故事里蕴含的人生智慧,会让你受用一生。
当你大笑自己的那天,你就开悟了。
一本关于正能量的书 《百喻经》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照进现实。如果你平时关注社会新闻,就不难发现,佛经里的那些愚人愚事,都可以从身边找到生活原型,说不定自己也是其中之一。千百年过去,世界每天都在改变,可是人们的烦恼丝毫未变。前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依然会再犯。我想,如果能把这些年读经的感悟写出来,想必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还会比较有趣。
这本书里收录的九十八篇文章,都已发表在《羊城晚报》的“佛语禅思”专栏。边写边发,前后历时两年才完成。在写专栏期间,有读者从报社问到我的手机号码,给我打来电话,也有网友在我的微博上留言。这让我深深感动,同时大受鼓舞,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有那么多素不相识的人在关注我、支持我,让我信心倍增,写作变得更加自觉。
在本书筹备出版的过程中,不少朋友问我:这是一本解释佛经的书吗?我说,不是。早在动笔之初,我就在考虑这个问题,注释《百喻经》的书已经有很多,如果我再去重复劳动,既无新意也不环保,不如换个角度,写写自己读经的感悟吧。如果要给这本书归类的话,我认为把它看作是佛学随笔更为恰当。
这是一本关于智慧的书,而非宗教修行指南。基于此目的,书中引用原著经文时,只保留了最精华的寓言部分,比较晦涩的佛理教义部分未予摘录。长篇大论无济于事,就像长衫大褂无助于行,所以我在写作时尽量控制篇幅,文章基本都在千字以内,读起来不至于太费劲。书越薄废话就越少,大家都很忙,边吃饭还要边刷微博。生活的压力本来就很大,阅读应该是轻松愉悦的,如果不幸遇到一本冗长乏味的书,我会毫不犹豫地用力把它扔掉。
这篇序言已经够长了。我憎恨套话,最后还是要说,佛学博大精深,由于鄙人水平有限,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指正。佛法圆融,每个人见解不同再正常不过,如果您有更加深刻独到的见解,我乐于否定自己,并欣然接受。知错即是开悟,我说的是实话。
姜钦峰的《事情没你想的那么坏》全共收录98篇小品文,分为四卷。本书内容是作者近年读《百喻经》的所感所悟,均已发表在《羊城晚报》的“佛语禅思”专栏,大部分被《读者》《青年文摘》《意林》《格言》《特别关注》《杂文月刊》等名刊转载。《百喻经》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能照进现实。
姜钦峰的《事情没你想的那么坏》不是宗教修行指南。它是一本关于智慧,一本关于正能量的故事书,一本妙趣横生的书,一本写给年轻人佛学入门书。基于这个目的,书中引用原著经文时,只保留了最精华的寓言部分,较晦涩的佛理教义部分未予摘录。
如果你平时关注社会新闻,就不难发现,佛经里的那些愚人愚事,都可以从身边找到生活原型,说不定自己也是其中之一。
千百年过去,世界每天都在改变,可是人们的烦恼丝毫未变。前人犯过的错误,我们依然会再犯。我想,如果能把这些年读经的感悟写出来,想必会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可能还会比较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