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资治通鉴/中华经典解读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北宋)司马光
出版社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内容推荐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元代吴三省曾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身必至于辱先,做事不足以垂后。”可见读《资治通鉴》的重要意义。

让我们掀开史书的篇章,拨开历史的迷雾,跟随精湛优美的文字,一起铭记国家盛衰、民族兴亡对后人的警示吧。

目录

周纪

威烈王二十三年——智伯无德而亡

显王十年——商鞅立木为信

赧王中三十六年——廉颇负荆请罪

赧王中三十六年——田单巧用火牛阵

赧王下五十五年——长平之战

秦纪

始皇帝上九年——春申君贪色而亡

始皇帝下二十二年——王翦装糊涂防猜疑

始皇帝下三十七年——蒙恬被奸臣所害

二世皇帝下二年——李斯不得善终

汉纪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

太祖高皇帝上之上元年——韩信忍受胯下之辱

太祖高皇帝中五年——项羽兵败垓下

太祖高皇帝中六年——张良功成身退

太祖高皇帝下十一年——韩信谋反被夷三族

太宗孝文皇帝中前三年——张释之以法治国

孝景皇帝下前三年——景帝杀晁错平叛乱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上建元六年——汲黯为政,以民为本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侠士犯法,与民同罪

世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元朔二年——主父偃骄横被杀

世宗孝武皇帝中之下元鼎二年——张骞出使西域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上天汉二年——李陵事件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征和二年——汉武帝教子无方

世宗孝武皇帝下之下后元二年一一汉武帝的一生功过

孝昭皇帝上始元五年——苏武北海牧羊

中宗孝宣皇帝上之下地节四年——霍氏灭门

孝元皇帝上初元元年——贡禹奏事避重就轻

孝元皇帝上初元二年——汉元帝亲谗远忠

孝平皇帝上元始元年——王莽专权

王莽上初始元年——王莽称帝

淮阳王更始元年——王莽新朝的覆灭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建立东汉王朝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元年——刘秀善用忠厚之臣

世祖光武皇帝上之上建武二年——刘秀平定陇西

世祖光武皇帝中之下建武十九年——强项令董宣

世祖光武皇帝下建武二十五年——伏波将军马援

显宗孝明皇帝下永平十六年——班超出使西域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二年——明德皇后马氏

肃宗孝章皇帝上建初八年——外戚窦宪仗势欺人

孝安皇帝建光元年——才女皇后邓绥

孝顺皇帝上永建二年——真假隐士

孝恒皇帝本初元年——跋扈将军

孝恒皇帝元嘉元年——崔寔上书建言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梁冀被诛

孝桓皇帝上之下延熹二年——五处士拒绝为官

孝桓皇帝中延熹七年——太学生领袖:郭泰

孝桓皇帝下永康元年——党锢之祸

孝灵皇帝匕之匕建宁二年——郭泰择安去危,申屠蟠见.机行动

孝灵皇帝上之下熹平四年——汉灵帝的三互法

孝灵皇帝中光和六年——黄巾起义

孝灵皇帝中中平元年——十常侍之乱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诛灭宦官集团

孝灵皇帝下中平六年——董卓讨伐战

孝献皇帝乙初平三年——董卓自取灭亡

孝献皇帝丙兴平二年——孙策威震江东

孝献皇帝丁建安元年——挟天子以令诸侯

孝献皇帝丁建安三年——白门楼杀吕布

孝献皇帝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二年——三顾茅庐

孝献皇帝庚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孝献皇帝辛建安十七年——苟或之死

孝献皇帝壬建安十九年——刘备定蜀

魏纪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元年——魏文帝登基

世祖文皇帝上黄初二年——刘备称帝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四年——白帝城托孤

世祖文皇帝下黄初六年——诸葛亮七擒孟获平定南中

烈祖明皇帝上之下太和二年——挥泪斩马谡

烈祖明皇帝中之上青龙二年——诸葛亮星落五丈原

烈祖明皇帝中之下景初元年——魏明帝时期关于用人的争论

高贵乡公下甘露三年——司马昭以仁德夺取寿春

邵陵厉公中正始九年——司马懿装病骗曹爽

元皇帝上景元元年——司马昭之心

元皇帝下景元四年——邓艾出奇兵灭蜀

元皇帝下咸熙元年——刘禅乐不思蜀

 晋纪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元年—一司马炎称帝

世祖武皇帝上之上泰始八年——吴国陆抗克西陵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元年——三国归晋

世祖武皇帝中太康三年——石崇王恺斗富

孝惠皇帝上元康元年——兴风作浪的贾南风

孝惠皇帝上元康七年——清谈之风

孝惠皇帝上之下元康九年——白痴皇帝司马衷

孝惠皇帝上之下永康元年——八王之乱

孝惠皇帝中之上永宁元年——季特的流民大营

孝怀皇帝中永嘉三年——英明的何曾

孝怀皇帝下永嘉六年——谋士的杰出代表:张宾

孝愍皇帝上建兴元年——祖逖闻鸡起舞

孝愍皇帝下建兴四年——西晋灭亡

显宗成皇帝上之下咸和四年——晋成帝用人不当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和七年——石勒听书

显宗成皇帝中之上咸康二年——暴君石虎

孝宗穆皇帝上之上永和二年——桓温北伐

孝宗穆皇帝中之上永和十年——殷浩一错误终身

孝宗穆皇帝下升平四年——一代良相谢安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中太元七年——苻坚拒谏

烈宗孝武皇帝上之下太元八年——淝水之战

烈宗孝武皇帝下太元二十一年——司马曜醉酒被杀

安皇帝庚义熙六年——刘裕大开杀戒

 宋纪

高祖武皇帝永初三年——宋武帝驾崩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元年——刘义符贪玩丧命

太祖文皇帝上之上元嘉四年——统万之战

太祖文皇帝中之上元嘉十i年——刘义隆惨杀功臣

太祖文皇帝中之下元嘉二十七年——国史之狱

顺皇帝升明元年——后废帝刘昱

 齐纪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萧道成即位

世祖武皇帝上之下永明二年——无神论者范缜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郁林王机关算尽

世祖武皇帝下永明十一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东昏侯上永元元年——昏庸荒淫的东昏侯

梁纪

高祖武皇帝天监元年——梁武帝萧衍继位

高祖武皇帝四天监十七年——萧宏位列三公

高祖武皇帝七大通元年——君子湛僧智

高祖武皇帝十中大通二年——魏孝庄帝诛杀尔朱荣

高祖武皇帝十一中大通三年——昭明太子被冤

高祖武皇帝十七太清二年——侯景之乱

 陈纪

高祖武皇帝永定二年——昏庸残暴的齐显祖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齐后主因女色误国

高宗宣皇帝中之上太建八年——北周高祖赏罚不明

高宗宣皇帝中之下太建九年——周武帝胜而不奢

高宗宣皇帝下之下太建十三年——独孤皇后与隋文帝

长城公下至德二年——陈后主陈叔宝

 隋纪

高祖文皇帝上之上开皇九年——隋文帝灭陈

高祖文皇帝上之下开皇十七年——赵绰的诚直之心

炀皇帝上之上大业元年——穷奢极欲的隋炀帝

炀皇帝下大业十二年——瓦岗农民起义

 唐纪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中之中武德四年——房谋杜断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上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

高祖神尧大圣光孝皇帝下之下武德九年——唐太宗善于纳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E之下贞观十年——史上最著名的贤后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进藏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中贞观十七年——谏臣魏征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下贞观十七年——李世民废嫡立庶

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下之下贞观二十三年——李世民驾崩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上麟德元午——武则天垂帘听政

则天顺圣皇后下久视元年——唐室砥柱狄仁杰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上之中开元二年—_唐明皇节俭治国

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下之下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谋反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二建中二年——中唐名将郭子仪

德宗神武圣文皇帝八贞元三年——唐德宗体察民情

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下会昌六年——小太宗李怡

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下天复三年——唐末宦官乱政

后梁纪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二年——后梁太祖荒淫丧命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下乾化_二年——朱友悲剧重演

后唐纪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上同光元年—一戏子皇帝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中之上天成四年——有道明君李嗣源

潞王下清泰二年——高从诲和梁震

后晋纪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匕之下天福三年——“儿皇帝”石敬瑭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上之下天福三年——晋高祖为信用不顾

法度

高祖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中天福五年——南唐主罪责逃兵

后汉纪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上天福十二年——刘知远称帝

高祖睿文圣武昭肃孝皇帝中天福十二年一一后汉高祖无治国

之能

后周纪

太祖圣神恭肃文孝皇帝上广顺元年——后周太祖励精图治

太祖圣神恭肃文武皇帝中显德元午——五个朝代的宰相:冯道

世宗睿武教文皇帝上显德二年——后周世宗不爱其身而爱民

试读章节

燕人攻安平,临淄市掾田单在安平,使其宗人皆以铁笼傅车轊。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及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日:“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及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令日:“城中民出者勿获,困者赈之,使即旧业,以镇新民。”三年而犹未下。或谗之于燕昭王日:“乐毅智谋过人,伐齐,呼吸之间克七十馀城。今不下者两城耳,非其力不能拔,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久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今齐人已服,所以未发者,以其妻子在燕故也。且齐多美女,又将忘其妻子。愿王图之!”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日:“先王举国以礼贤者,非贪土地以遗子孙也。遭所传德薄,不能堪命,国人不顺。齐为无道,乘孤国之乱以害先王。寡人统位,痛之入骨,故广延群臣,外招宾客,以求报仇。其有成功者,尚欲与之同共燕国。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夷其宗庙,报塞先仇,齐国固乐君所有,非燕之所得也。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赐乐毅妻以后服,赐其子以公子之服:辂车乘马,后属百两,遣国相奉而致之乐毅,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由是齐人服其义,诸侯畏其信,莫敢复有谋者。

顷之,昭王薨,惠王立。惠王自为太子时,尝不快干乐毅。田单闻之,乃纵反问于燕,宣言日:“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与燕新王有隙,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唯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固已疑乐毅,得齐反问,乃使骑劫代将而召乐毅。乐毅知王不善代之,遂奔赵。燕将士由是愤惋不和。

田单令城中人,食必祭其先祖于庭,飞鸟皆翔舞而下城中。燕人怪之,田单因

宣言日:“当有神师下教我。”有一卒日:“臣可以为师平?”因反走。田单起引还,坐东乡,师事之。卒日:“臣欺君。”田单曰:“子勿言也。”因师之,每出约束,必称神9币。乃宣言曰:“吾唯惧燕军之劓所得齐卒,置之前行,即墨败矣!”燕人闻之,如其言。城中见降者尽劓,皆怒,坚守,唯恐见得。单又纵反问,言:“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冢墓,烧死人。齐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身操版、锸,与士卒分功;妻妾编于行伍之间;尽散饮食飨士。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日:“即降,愿无虏掠吾族家。”燕将大喜,许之。燕军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牛千馀,为绛缯衣,画以五采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其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大惊,视牛皆龙文,所触尽死伤。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杀骑劫,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复为齐。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走至河上,而齐七十馀城皆复焉。乃迎襄王于莒。入临淄,封田单为安平君。

解读

田单是齐国田氏远房的亲属,临淄人,滑王时,任齐都临淄的市掾,是一位资历浅、爵位低、名气微的小官吏。但是,他善于学习,颇爱兵法,对战略战术有过精心研究,后在燕兵伐齐的战争中,以奇计“火牛阵”制胜燕兵,表现了一位出色的军事家才有的非凡才能,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是齐国军界的后起之秀。

司马迁在其史学著作《史记》中曾这样描述这次战役:“兵以正合以奇胜,善之者出奇无穷,奇正还相生,如环之无端。”意思就是说:攻战时必须以正兵当敌,以奇兵制胜。善于用兵的人自能层出不穷地使用权谋;因奇生正,因正生奇,使敌人不可捉摸,像一个环那样让人寻找不到头尾。“出奇制胜”这个成语就因此而来,意思是出奇兵或用奇计取得胜利。

《孙子兵法》中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意思是说,大凡打仗,一般都是用正兵抗敌,用奇兵取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将帅,其战术像天地那样变化无穷,像江河那样奔流不止。

P7-8

序言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成就了诸多优秀的历史著作。这些优秀的历史著作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照耀着后世。《资治通鉴》就是这些明珠中分外夺目的一颗。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分为294卷,洋洋洒洒三百多万字,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跨越1362年。书中描绘了战国至五代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政权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

《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自幼爱好历史,出仕为官以后,仍读史不倦,治史不懈。治平三年(1066年),司马光撰成一部战国至秦共八卷本的编年史,名为《通志》,进呈宋英宗,英宗命其设局续修。此后,司马光无论在政治上如何进退沉浮,书局一直随身而设。1067~V神宗即位,开经筵,司马光进读《通志》,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王安石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于熙宁三年(1070年)出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次年退居洛阳,专心编撰《资治通鉴》,至元丰七年(1084年)成书。从治平三年开局,前后共用了19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在编撰的过程中,所参考的史料除十七史以外,征引杂史诸书达320余种,选取其中的精华而成一家之言。中国古代学者王充对古今关系有过这样精辟的见解:“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读史的最终目的无非知古通今,以期古为今用。《资治通鉴》就是这样一部史书。它通过翔实的历史记载,阐述了历史经验对于封建社会政治统治的重要性,在这一点上,《资治通鉴》所提供的历史教训,是以往任何一部史书都不可比拟的,对于后来历代的统治阶级都发挥了较大的指导作用。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受到中国古代历朝统治者的青睐和赞誉,成为他们常看不厌、常看常新的案头必备的治政为人的教材。马上皇帝元世祖忽必烈非常重视《资治通鉴》,专请儒士为他们讲解其中的治国之道,用蒙古语言写了《通鉴节要》作为教材。明太祖朱元璋更对此书倍加推崇,他每天清晨早起研读《资治通鉴》,认为“习闻明知古代帝王之道,身体力行《通鉴》原则”,并常常以此训诫左右大臣。清圣祖康熙对《资治通鉴》更是达到了痴迷程度,经常翻阅,认为《资治通鉴》“事关前代得失,甚有裨于治道。”曾国藩生前多次阅读此书,并称:“窃以先哲经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温公《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体例是编年体通史,它以时间为叙事线索,浩繁并且琐碎,对于今天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已显吃力。为了让更多的读者朋友更加轻松地一览《资治通鉴》的风采,我们精心编撰了这本《<资治通鉴>全鉴》。在书中,我们按照《资治通鉴》原典的时间顺序,从其中选取了一系列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并在每一段原典之后做了简要的解读,以帮助读者朋友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

编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6: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