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精彩语文课
分类
作者 刘恩樵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现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周国平,1945年生于上海,196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尼采与形而上学》,随感集《人与永恒》,诗集《忧伤的情欲》,散文集《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纪实作品《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南极无新闻一一乔治王岛手记》《岁月与性情》等,1998年底以前作品结集为《周国平文集》(1—6卷),译有《尼采美学文选》《尼采诗集》《偶像的黄昏》等。

大学里曾流传一句话:“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周国平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花季还是老年,都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是周国平的一篇非常优秀的随笔,是一篇谈人的精神世界的哲理性的议论文。作者在文中所体现的深刻的思想,本身就诠释了作者在精神世界里的执著追求,读之,确实能给我们许多的启迪与感悟。

首先,文章非常明确地给我们提出了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观点。评价一个人的尺度可能很多,但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灵魂的高低与盈薄。一个人的卑鄙、平庸或高贵不是由他的身份、地位、财物、长相决定的,而是由他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决定的。人的所有外在的东西与其内心的世界并不是可以简单地划上等号的。在世俗的眼里,人们更多地关注人的外在的东西,因此,也常常被一些外在的东西所迷惑,而其实真正感动人的是他的内在的精神。在纷繁复杂的芸芸众生中,卑鄙、平庸与高贵都来自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这样的例子不用刻意寻找,可以说是俯拾皆是。周国平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就是以古今中外的伟大与平凡的事例,将人类这一高尚的主题深入浅出地给以阐释。

其次,从写作的角度来看,本文更是有可鉴之处。一是其事例论证的写法。应该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这样的观点还是比较抽象的,对于这样抽象的观点,如何让读者能够阅读简要的文字来领悟呢?作者主要运用了事例论证的方法,从人类历史上选取非常典型的事例加以分析,又从人们身边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选取事例,经典与平凡交汇,历史与当下结合,让事实说话,用事例作证,将非常抽象的道理简易了。二是其流畅严整的结构。本文结构匀称,过渡自然,转换流畅。开篇引述名言自然引出观点,然后援用事例作证,每个事例间过渡紧密,每个事例后阐释精当。三是其引用论证的精要。应该说事例论证是本文的主打,然而,文中还使用引用名言的方式来证明观点,引用精要,与事实论证相映生辉,恰到好处。四是其议论语言的简明。议论的语言不是叙述的语言,更不是抒情的语言。文中列举事例概括精当,要言不繁,阐述事理紧扣事例,严谨周密。

再次,对于灵魂的问题,孩子们懂吗?灵魂这个东西,确实很玄乎,很抽象,因此很难懂,我想,单就灵魂而言,没有多少入能够说清楚,就更不用说只有十三四岁的孩子了。对于什么是“灵魂”,孩子确实难懂或不懂。那么,对孩子而言,我们就不可说“灵魂”了吗?回答应该是可以的。既然这样,我们该如何对孩子说“灵魂”呢?我们应该坚持两个原则,一个是事例化原则,一个是宽泛化原则。所谓事例化原则,就是不追求对“灵魂”的定义,而是多让学生阅读“故事”,用事实说话。这也是本文的出发点所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作者没有用人类学或心理学等术语来阐释,而是用事例例证,是有道理的。所谓宽泛化原则是说,我们对孩子讲“灵魂”,不要拘泥于词典里对灵魂的解释,要赋予它宽泛的浅显的意思,让孩子知道一些所谓的“灵魂”是指的什么,它与人的精神、思想、道德等有关,而不要把孩子的视线引到到僻窄的地方。

第四,当文章转化为课文,同样一段文字,它是作为“文章”还是作为“课文”,应该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其不同主要表现在哪里呢?课本是特殊的书,课文是特殊的文。作为课文的文章,或者说作为文章的课文,它们都多了“例子”和“平台”功能。所谓“例子”功能,就是说这篇文章选人课本,它的价值已经成为一个例子——学生进德长智的例子,学语习文的例子,强能增才的例子。所谓“平台”功能,就是说,每篇课文都是学生进德长智、学语习文、强能增才的平台,学生要在这个台子上练筋骨,强功夫。鉴于此,作为课文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它呢?我想,要在课上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写了什么,二是怎样写的,三是学生得到了什么。而这三个问题,都是要在课堂这么个特殊的学习场所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特定的对话与交流的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而不是如文章评论者那样单独地自我阐释。

那么,《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在课堂上究竟该怎么上呢?这应该属于.课堂教学艺术的范畴了。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课堂教学艺术也是没有统一模式的。执教者不妨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身的特点,根据学生的状况而灵活多样、创新独到地设计教学方案。P20-23

目录

第一部分 智慧研课,灵动教学

磨课:衣带渐宽终不悔

一节课有多种上法

要不断地挑战自我

读出自己的味道来

寻找一个恰宜的形式

把文章读厚,把课文教薄

同课亦须纵向异构

对同课异构中“异质”的解析

第二部分 真实课堂,理想点评

宽度、深度与厚度、长度

简约,得体,丰富

语文课堂的“八字宪法”

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约则裕,动则活,化则融

一堂很本真的语文课

序言

与刘老师相识是在课堂。那一天,他在苏州市的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安恩和奶牛》。这是一篇新的课文,刘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生动、活泼、快乐的课堂,以及他充满激情和机智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的职业生命在课堂。在课堂上,他带着学生一起走进一个充满愉悦的精神空间:打开书本,望不断的绿意葱葱,看不尽的诗意绵绵,脚步轻移间,岁月的流痕缓缓而过,历史的回音扣人心弦,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行排列,都可发散出满天的云霞和一片片汪洋……这是语文教学的乐趣。当这种乐趣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滋生起来、膨胀起来,并与学生的情感融化在一起,语文课就灵动了,灵动得如行云流水,让人魂牵梦绕;语文课就细腻了,细腻得如雨丝飘飞,如梦,如诗,如歌,给人以说不出的舒畅。此时,他的心灵乃至整个生命都沉浸在语文教学的乐趣之中,他已经和学生一起进入了诗意的境界。当年,张志公先生曾赞叹于漪老师“教书简直着了魔!”就是指的这种境界。刘老师就是这样的语文老师,他常常说,他的最大的爱好就是上课,他的理想是“与学生一起过一种幸福而完整的语文生活”。在教学中,他把自己融人了他所热爱的课堂,与学生一起咀嚼着语文的滋味,品味着生活的乐趣,体验着生命的意义,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欢笑、一起流泪,同时也享受着自我发展和学生成长相融合的巨大快乐。这就是他,一个对语文教学充满热情,甚至是“着了魔”的人,这样的人是值得羡慕的。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总是在努力地追求具有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他将自己广博的生活阅历,厚实的学养见识,敏锐的眼光与思想,独特的精神气度,浸润在他的每一项课堂活动之中,铸成鲜明的教学个性。当年,于漪的情感教学、章熊的语言思维训练、钱梦龙的“三主”教学、张孝纯的“大语文”教学、欧阳代娜的“语文能力基本过关”的教学、宁鸿彬的“卡片”教学、陆继椿的“一课一得”教学、魏书生的“知识树”教学等,就是他们的教学魅力和教学生命力的独特呈现。刘恩樵老师也一直在追求这一种境界,试图让自己的课堂个性飞扬。我们看到,他的课是从容的,具有非凡的亲和力。在课堂上,他对学生充分地尊重,总是耐心地让学生自由地把自己的阅读感受说出来,鼓励学生“肆无忌惮”地表达,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思想火花不断进发。这样的教学多了一份洒脱,更让学生多了一份满足。他的课是充满智慧的,他认为“发展智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任务”,教师要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他主张“解放思维”,只有这样,“学生沉睡的思维能力才会被唤醒”。为此,在课堂上他努力提高课堂提问的智力价值,提高讲课的智力价值,在自己致力于标新立异的同时,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刘老师充满个性的教学风格,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也是一个善于思考并热衷于研究的人。“教师即研究者”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教师要想获得持续性发展,必须善于思考和研究。只有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探索,才能获得不断的提高。教师的研究更多的是一种行动的研究,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中,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发现和研究教学中有价值的问题。这种研究不仅能解决问题,还可以缩短教学理论和教学实际之间的距离。对教师来说,教学研究就存在于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这样,他的教学就会成为研究式的教学,同时,他的研究也就更有实际意义了。刘老师是一个善于思考并热衷于研究的人。在教学中,他大胆地提出“多读书,少学教材;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的观点,在他看来,语文课堂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学生的语文学习,课外比课堂重要。语文教学研究,除了研究课堂外,更要研究课外。为此,他将语文学习分为三大板块:第一板块,是语文课堂学习;第二板块是语文活动课学习;第三板块是语文课余学习,并尝试着以“农民引水策略”指导阅读教学,变“讲”为“品”,把语文教学引向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常常以研究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的教学工作,以研究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把上课、磨课看作是研究的一部分。他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择其一篇纵深研磨”,在对课的“纵深研磨”的过程中,让自己对阅读教学的理解得到不断的提升。他曾经在三天时间里,把《窗》这篇课文上了三次。三次上《窗》,三种上法。《窗》的同题纵向异构,就是一个鲜活的教学研究案例,其研究的实用性和理论性意义,对语文教学及语文教师的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这本书比较完整的诠释了他关于语文和语文教学的新思考,新认识,新策略,较为清晰地揭示出语文教学的本质和语文教学的灵魂。承刘老师的盛情,要我为他的书稿写几句话,我有感而发,写了上面的话,权作序言。

傅嘉德

2011年3月于伊顿小镇

(傅嘉德,苏州市教科院副院长,江苏省特级教师,正教授级高级教师)

内容推荐

《精彩语文课》主要收录了一线语文教师的部分案例,讲述了如何构建精彩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

《精彩语文课》的作者是刘恩樵。

编辑推荐

一节课有多种上法;要不断地挑战自我;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寻找一个恰宜的形式;把文章读厚,把课文教薄;同课亦须纵向异构;语文课堂的“八字宪法”……《精彩语文课》(作者刘恩樵)主要收录了一线语文教师的部分案例,讲述了如何构建精彩语文课堂的主要内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9: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