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经典的故事“米缸里的老鼠”:在一个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在农家仓库里觅食的老鼠意外地掉进一个盛得半满的米缸里。这意外使老鼠喜出望外,它先是警惕地环顾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危险之后,接下来便是一通猛吃,吃完倒头便睡。
老鼠就这样在米缸里吃了睡、睡了吃。日子在衣食无忧的休闲中过去了。有时,老鼠也曾为是否要跳出米缸进行过思想斗争与痛苦抉择,但终究未能摆脱白花花大米的诱惑。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觉得以米缸现在的高度自己就是想跳出去,也无能为力了。
对于老鼠而言,这半缸米就是一块试金石。如果它想全部据为己有,其代价就是自己的生命。因此,管理学家把老鼠能跳出缸的高度称为“生命的高度”。而这高度就掌握在老鼠自己的手里,它多留恋一天,多贪吃米粒,就离死亡更近了一步。
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都能做到在明显有危险的地方止步,但是能够清楚地认识潜在的危机,并及时跨越“生命的高度”,就没有那么容易了。联想到教育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又何尝不如此呢?对于教师来说,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就是那缸“米”,如果在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不注重学习、提高和补充,只是一味地穿“旧鞋”走“老路”,那么随着今天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不断地深入和发展,固有的知识也会随之而落后、消退直至殆尽,那么所面临的境况也就只有下岗了;而对于学校而言,教师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是任何一个校长都明白的,但通过本学校内的培训、外出学习与进修和采取“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教职员工、尤其是中坚教师的专业素质,毕竟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时间,并且经常会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一定的冲突。于是教师的学习培训再提高工作对于学校来说就变成了“说起来重要,办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口号,致使许多教师无法系统地学习到新理念,新方法,新见解。其实,学校眼前的利益不也就是那半缸“米”码?
如何营造·个学习型组织,让所有的教师都把学习当作终身的事业是我们每一个教育管理者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一方面学校要给老师指明正确的方向,给其压力和动力,让他们长出一对飞翔的翅膀,亲自去开创属于自己的蓝天。如果生命有高度,.首先让老师们自己去发现它,这样一切都还来得及。另一方面,学校也不能很功利地只固守于眼前的这半缸“米”,而更应该不断地超越那“生命的高度”!
想想我们的教育生活里有多少那白花花的半缸“米”?我们这些身为人师者和领导者又有多少次及时跨越了那“生命的高度”?
我经常在无人的深夜里,一个人回味着老师们给我讲过的一个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佩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成的。儿子喜上眉梢,兴奋地推想箭杆、箭头韵模样,耳旁嗖嗖地有箭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佩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一支断箭,箭囊里装着一支折断的箭。
“我一直挎着一支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顷刻问整个人如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间,意志坍塌了。 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
拂开浓浓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语气沉重地说:“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每个人都是一支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那么,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你自己。
信心,让一支断箭也能威风凛凛,有此“断箭”,人生定能精神抖擞!
一个名叫菲特的女教师接手了一个班级,一个由全校抽出的26个学生组成的班级,安排在学校最不起眼的教学楼里。他们当中不乏有吸毒的,有进过少管所的,还有偷盗的等等,几乎每个人都有极不光彩的历史,家长和学校也失去了信心,准备放弃他们。
新学期开始,菲特老师并没有像以前的老师一样,过多地说教,整治班级纪律,给孩子们一个威严的形象,而是给他们一道简单_的选择题:
有三个候选人,他们分别是:
1.笃信巫医,有多年的吸烟史,而且嗜酒如命。
2.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每天中午才起床,每晚都要喝醉酒才睡去,而且有吸鸦片的记录。
3.曾是国家的战斗英雄,一直保持素食的习惯,不吸烟,偶尔喝一点啤酒,年轻时从没做过违法的事。P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