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用细腻的笔法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三位农村青年同时追求一位漂亮、贤惠的姑娘。要娶姑娘为妻,一是取悦于姑娘本身,二是打动姑娘的父亲,而姑娘和她父亲的着眼点不一致,这就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丰富起来,复杂起来,人物因为性格、志趣不同立体化了。数年来的马拉松爱情、婚姻争夺战后,世俗的根深蒂固的财富地位观念,最终将几个青年推向了悲剧的深渊,得到了爱情的丧失了健康,没有得到爱情的人性中恶的因子开始膨胀,一幕幕悲剧开始上演。个人生活因追求爱情而跌宕起伏,个人命运在时代风云裹挟下一次次改变方向……
银翠是一个绝色美人,用自己的爱情诠释了三个性格各异的男人。三个男人饮食她的美色和感情,快乐并幸福着她的青春,悲剧与喜剧交锋,获得与失去错位。最终美人香消玉殒,三个男人为之疯狂,心灵随之而去,他们的爱情画上了破碎的句号。小说带给读者的是阅读的震撼和深沉的思考,用血和泪铸就了一部爱情经典。
我叫大旦,是跑跑山人。我一生共有三个母亲,第一个母亲叫银翠。她是我们那块地面上最漂亮的娘儿,以致若干年后,我父亲在我面前总是说,你的那个大母亲是我们这方圆的拔尖娘儿,她的漂亮这么五十多年来没有人能比得上。你见过白蘑菇吧,她的脸蛋比它还白;你见过倒柳树吧,她的腰身比它还柔和;你还见过二月天的白菜吧,她比白菜还鲜嫩。我父亲说话的时候,脸上是一副得意的神情,好像他得了啥宝物似的。我的第二个母亲听了父亲的话给我说,你要相信父亲的话哩,你的大母亲真心疼呀,是人蕊蕊,像仙女一样哩。
于是我就知道我的大母亲很漂亮。
我的大母亲银翠是刘家河刘豆腐的女儿,刘豆腐和老婆都像豆腐一样白,他俩就孕育了比豆腐更为白嫩的银翠。
刘豆腐的豆腐在我们这块地面上很有名:柔软、醇香、耐放,他的豆腐一从竹箩里榨出来,整个庄子就充满了那种黄豆黏稠的芳香,整个庄子好像被掩盖在九月的黄豆地里。他用竹箩榨出来的豆腐像磨盘一样坚硬,滚一架山也摔不烂。我们这块地面上的人们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刘家河的豆腐滚几架山都摔不烂,那是真金!”成为教导人的谚语,也是人学习的榜样。
刘豆腐成年做着豆腐的生意,周围四邻八庄的人都来他家买豆腐,于是人们都与刘豆腐很熟了。银翠大约七八岁的时候,就给父母亲帮忙做豆腐。她干的活儿就是在父母拐豆腐时,她坐在手磨子旁边往磨眼里灌豆榛。她灌得很妙,当父亲的拐把拐过去时,她快速往磨眼灌一勺,当父亲的拐把拐过来时,她已把勺快速提起。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做豆腐的活她都能干了,不知不觉她出落得如刚出锅的豆腐一样白嫩了,也如一粒从豆荚里跳出的豆子一样饱满了。更重要的是她身上散发着一股黄豆清淡的芳香,如一团气笼罩在她的周围,让人精神大振,食欲增加。
庄里庄外的人来刘家河买豆腐时,都发现刘豆腐家的豆腐比以前更醇香了,但不知道具体香在哪里,反正人们都爱往刘豆腐家跑,把自己的黄豆自动背到刘豆腐家去卖。通向刘家河的路总是那么热闹那么宽大。
那年,十六岁的父亲第一次去刘家河买豆腐。他去的时候并没有拿钱,而是背着半袋黄豆去换豆腐。
我家与刘家河很近,只有二里路,下山,过一条河,再绕过一个山嘴再过一条河就到了。父亲去的时候,刘豆腐和老婆正在做豆腐,大锅里的豆花已经煮沸了,刘豆腐正在点豆浆,这个时刻是做豆腐最重要的时刻,任何人是不允许进豆腐房子的。如果有生人进入了豆腐房子,豆腐会跑掉了,会变坏的。这是做豆腐的人的一个规矩。可是我父亲不知道这个规矩。我父亲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家里又没有人做过豆腐,于是不知道规矩是合情合理的。就是因为这个规矩我父亲和同样年龄的大母亲有了一次手拉手的机会。
我父亲背着半袋黄豆正要进豆腐房时,就被正在院子里晒豆渣的大母亲看到了。她喂地喊了一声,发现父亲没有理睬,就跑过去一把拉住父亲的手,把父亲猛地扯了回来。我父亲被拉得莫名其妙,但当他看到大母亲拉他的手时,他年轻的心中响了一声,这一声微响就拉开了他们的爱情序幕。宣告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时代结束了,一个崭新的有滋有味的时期到来。这如大雾笼罩的世界,太阳一出来,云雾慢慢退去,山头露出来了,世界变得清晰了,原来世界里是有山有水的。于是父亲知道这个世界还有比生命更为宝贵的东西叫爱情。
我父亲知道这个世上还有一个人名叫银翠。
我父亲在这个偶然的机会见到大母亲,他感到惊奇,觉得有什么人提前安排好的。其实没有什么惊奇,这就像我那年将一头公羊和一头母羊拉在一起,在一座山上一起吃草生活一样简单。只是我们不知道这个人是谁罢了。
我父亲一看大母亲拉他的手,发现这双手与别的手不一样,一直握进他的心里去了,与他的手有一种共鸣,在肤肌与肤肌之间摩擦的地方有一支歌在歌唱,声韵震颤着他的每一根神经。他觉得自己轻盈起来,像一根虚拟的泛着七彩光华的虹。
你的手好绵。我父亲说。
你不能进去。银翠说。
你不想放开我的手。我父亲说。
豆腐正在点浆。银翠说。
你的手很有力,捏得我的手好暖和。我父亲说。
我怎么拉着你的手?银翠说。银翠一看见她拉着父亲的手,赶紧把自己的手丢开来。
你不抓好我的手,我就会进你家豆腐房去。
银翠又赶紧牢牢抓住我父亲的手。P1-3
由中央文明办、民政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电总局、中国作协等六部门组织的“情系农家,共创文明”系列公益文化活动之一——百部农民作品陆续出版了。这些作品,浸润着农村改革发展的雨雪风霜,散发着神州大地的泥土芬芳,书写了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无比辉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令人为之自豪,令人为之骄傲!当前已经推出的作品由小说、散文、诗歌、故事、戏剧、书画等组成,堪称体裁多样。这些不同体裁的作品,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所发生的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是新中国农村沧桑巨变的生动写真,是当代农民鲜活形象的人物图谱。通过这些农民作家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60年来我国农村发展的清晰走向,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还看到了在物质方面逐渐富裕起来的农民,已经开始了新的精神文化追求。在新中国的创作史上,还很少有过这样全方位展示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集群式作品;在新中国的出版史上,也很少有过这样成规模出版的农民作者的系列佳作。因此,仅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这些作品集中出版的意义就不容小觑。
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是当代农民反映新中国农村辉煌历程、扫描农村全面跃进历史、倾诉自己人生体验的作品,视角独特,意义不凡。60年来的新中国成就,创造了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30多年的改革风云,书写了一个民族凤凰涅槃的整体记忆;13亿人口大国横空出世的进步嬗变,其对人类贡献无论怎么估计都不为过。尤其是它镌刻在丰饶沃土、广袤农村的改革履迹,更让我们叹为观止。今天,这些农民作品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巨变的现实——从北国的山村到南国的水乡,从西部的黄土高坡到东部的新兴市镇,新中国的建立使苦难落后的农村换了人间,新一代的农民正英姿勃发地前行在希望的田野上;这些作品还让我们理解了中国现代历史的艰难进程,改革开放的深度内涵。面对这些,农民作家们怎能不将激情诉诸笔墨,用多种文学体裁来言说自己的喜悦,勾画自己的憧憬,抒发自己的感喟,表达自己的诉求!可以高兴地说,这些作品正是他们——历史见证者参与者的农民作家自己的切身感受。
不仅如此,这些农民作家艺术家表现自己独特审美追求,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的佳作,风格是质朴的,文本是厚重的。作者特殊的精神站位和农村丰富的文学资源,彰显出农民创作一种独特的审美效应。作品自然流露出的乡土色彩,朴素乡音、独特方言的恰当运用,也是这些作品的一个亮点。
“情系农家,共创文明”活动意义十分重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蓝图非常动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翼是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农民。了解农村、熟悉农民的这些作者,他们所创作的优秀文学作品,农民读者喜闻乐见。因此,只有农民作者队伍壮大了,农村群众的文化活动才可能持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获得绵绵不绝的文化原动力。而帮助他们提高创作水平,则是专业作家责无旁贷的光荣任务。本次活动中,许多作家和农民作者结成帮扶对子,热心辅导农民作者的创作。这既提升了农民作者的文学水准,又使作家自身获取了鲜活的生活素材,创作的艺术灵感。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实现牵手双赢。为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添一份力量,中国作家协会还将把这项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同时,中国社会出版社大力发现、培育、扶持农民作者,出版百部农民作品,为新农村建设送去宝贵的精神食粮,更是一件意义非凡之举措。因此。我很高兴地应邀为之作序,更看重这些农民的作品本身即是镌刻在农村丰饶大地上的改革履迹。
周应合是一只红崖山的野山羊,身上盈溢着野草的气息。走进他用优美文字呈现出的乡村界——《银翠》,你不由会变成一粒种子,深深扎进泥土中,听风、听雨、听农人沉重的叹息……
——诗人、作家 汪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