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浩主编的《三十六计》是一本记录了古人战争策略以及斗争经验的兵书,与从宏观着眼的《孙子兵法》不同,《三十六计》更加微观。它的内容十分复杂和丰富,包含加强国防,训练士兵,选拔将领,选择作战对象,战前的准备和动员,战时的调兵遣将以及战后的补充与休整等。这些内容在本书中得到了巧妙的呈现。
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这六套计策分别针对不同的情况,而各套计中的六条计策又各不相同,每一条计策的论述,每一个经典战例的开展,每一次心理战术的成功运用,无不凝结着古代军事家们的心血。《三十六计》在思想上与《易经》相结合,使其具有了厚重的哲学基础,而在形式上则是与实际相结合,从真实事件出发,凝聚成一条条有着独特名称的计策,这是一次由理论向实践发展的尝试。从最后的结果来看,《三十六计》成功了。现在能够有这么多人去阅读它,去感悟它、借鉴它,就证明了玟一点。
金浩主编的《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中国古代汉族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汉民族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
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批语,大多是援引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
三十六计是古代汉族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另有一好事者,也作了一首伏头藏尾打油诗,曰:下策金玉借,以指劫擒贼;草鱼海间笑,山羊桃中击;树暗痴故走,釜空苦远客;屋梁连人尸,隔魏虢国灭。
三十六计各计计名大多为成语,在了解计策内容的同时还可以了解成语的由来,岂不美哉!
第一套胜战计
一、贺若弼瞒天过海败霸先
589年,隋朝将大举攻打陈国。这陈国乃是557年陈霸先称帝新建,定国号为陈,建都城于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战前,隋朝将领贺若弼因奉命统领江防,经常组织沿江守备部队调防。每次调防都命令部队于历阳(今安徽和县)集中。还特令三军集中时,必须在江岸大张旗鼓,遍支营帐,张扬声势,以迷惑陈国。果真,陈国难辨虚实,起初以为大兵将至,尽发国中士卒兵马,准备迎敌而战。可是不久,又发现是隋军守备人马调防,并非出击,陈国便撤回集结的迎战部队。如此三番五次,隋军调防频繁,蛛丝马迹一点不露,陈国也竟然习以为常,戒备松懈。直到隋将贺若弼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居然未有觉察。隋军如同天兵压顶。令陈兵猝不及防,隋军遂一举拔取陈国的南徐州(今江苏省镇江市)。
二、吕蒙白衣渡江瞒天过海
吴将吕蒙点兵三万,选快船八十余只,择其会水者扮作商人。身穿白衣,在船上摇橹,而把精兵伏于船中。他一面派遣使者致书曹操,使其进兵以袭云长之后;一面先传报陆逊,然后发白衣人驾快船前往浔阳江,昼夜兼行,直抵北岸。江边蜀军的烽火台守军盘问时,吴人答日:“我等皆是客商,因江中阻风,到此一避。”随即将财物送与蜀军守台军士。蜀军军士信以为真,遂任其停泊江边。约至二更,暗号一声,吴军精兵齐出,将烽火台上的蜀军官兵缚倒,八十余船精兵俱起,将紧要处的守台蜀军全部捉入船中。
吕蒙白衣渡江,一举击破关羽的烽火台警报系统,长驱直入,占领了荆州。此计实际上是陆逊给吕蒙出的主意。当初,关羽北上进攻樊城,最担心的就是孙权派人抄了他的后路。因此,关羽仿照烽火台旧制,沿江列布了烽火台,一旦发现东吴军队,即点燃烽火,示警云长。得到警报,即可迅速回兵。
陆逊给吕蒙出的主意就是麻痹关羽,首先让吕蒙装病不出,使关羽觉得最大的对头已经重病缠身,不会对荆州有所动作;其次,吴蜀之间来往客商通常皆着白衣,便采取白衣渡江的方式迷惑蜀军。看守烽火台的蜀兵已经司空见惯了,而且蜀兵还经常接受运物商人的贿赂。因此,虽然有大批白衣人过江,也丝毫没有引起蜀兵的警觉。陆逊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瞒天过海”之计,一举夺得荆州,一向傲慢无礼的关羽因此落得个败走麦城的下场。
三、齐姜借酒遣夫
春秋时期,晋献公年纪大了,特别宠爱妃子骊姬。为了让骊姬的儿子做太子,原先的太子申生被逼死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感到很危险,分别逃到别的国家去避难。
晋献公死后,国家发生了内乱,夷吾及时回国夺得了王位。夷吾当权后,认为重耳对自己有威胁,就想把他杀掉。重耳不得不到处流浪。他先逃到狄国,在那里住了十二年。后来发现经常有人跟踪他.就逃到了卫国。卫国国君觉得他是一个落难的公子,没有多大价值,不肯收留他。重耳没有办法,又跑到了齐国。齐国当时的国君是齐桓公,对重耳很同情,赏赐了很多金银珠宝和宝马良屋。还把王族的女儿齐姜许配给他。重耳终于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经过十几年的漂泊之后,重耳对这种生活特别留恋、珍惜。他失去了先前要回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整天吃喝玩乐,下棋打猎,沉浸在安逸享乐中。
当初和重耳一起逃难的几个大臣都很有才干,他们铁了心跟重耳到处奔波,就是想辅助重耳回国建功立业。现在看见重耳这样没有志气,他们聚集到一片桑树林里,秘密商议劝重耳回国的办法。其中一个叫狐偃的大臣说:“公子愿不愿意回晋国.是他自己的事。但是,他能不能留在齐国,则是我们的事。”
其他的人忙问:“此话怎么讲?”狐偃不慌不忙地说:“公子不是喜欢打猎吗?明天如果天气晴朗,我们邀请他去打猎。等一到郊外,我们就劫持公子回国。”大家都认为这是个好主意。
想不到这番话被正在采桑叶的齐姜的侍女听到了,她就赶紧跑回去告诉了齐姜。齐姜是个很贤惠的妻子,她也觉得重耳现在这样躲在家里混日子不可能有出息,因此听到重耳的手下有这个想法暗自高兴。于是她就劝重耳回国,但是重耳说什么也不愿意。
第二天果然天气晴朗,狐偃等几个大臣来邀重耳打猎。重耳一听说他们来了,就很不耐烦,借口自己身体不好不能去打猎。
齐姜见重耳这样,知道他还是不想回去。她想,该轮到自己行动了。于是她将狐偃等人请到一间密室,对他们说:“今天晚上,我让他喝醉酒,然后你们连夜用车子将他运出去,好不好?”狐偃一听非常高兴,就让其他的人回去打点好行装,在郊外等候。他和另一个人带着车子隐藏在宫门外,就等齐姜的消息。
当晚,齐姜准备好酒宴,请重耳喝酒,对他说:“说实话,我也不愿你走。今天这顿酒,如果你要走,就算为你饯行;如果你不走,就算庆贺我们白头到老,永不分离!”齐姜的话正中重耳的心愿,他听得非常顺耳,所以酒喝得特别主动。于是齐姜频频向他敬酒,不一会儿重耳就喝得烂醉如泥了。齐姜见重耳醉了,赶紧通知狐偃等人,用被褥将重耳盖好,然后将他抬上车,驾车向郊外奔去。
几年后重耳终于回到了晋国,老百姓都非常拥戴他。他不负众望。励精图治,不但使晋国强盛,而且自己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四、秦穆公瞒天过海赎贤臣
公元前659年,秦穆公得到王位后,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整顿,使秦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同时,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换回虞国亡臣百里奚,并任为相国,此举也成为千古美谈。
百里奚原为虞国大夫,晋国灭掉虞国之后,百里奚成了晋国的俘虏。此前,百里奚曾力谏虞君应看透晋国的亡虞阴谋。被俘后,他当然不愿为晋国服务。对于这样一个人,晋献公无奈,只得把他作为自己女儿的陪嫁奴仆,送往秦国。在赴秦的路上,百里奚乘人不备,偷偷地逃往楚国宛县。结果,楚人把他当作别国诸侯派来的奸细抓了起来,后来看他上了岁数,又挺老实.便让他去放牛、牧马。
秦穆公娶来晋献公的女儿后,在翻看陪嫁奴仆的名单时,发现少了一个叫百里奚的人,于是便问了起来。经别人介绍,秦穆公才了解到百里奚是个很有才能的谋士,只可惜虞君昏庸,英雄无用武之地,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秦穆公十分惋惜,立即派人四下打听百里奚的下落,当得知百里奚此刻正在楚国放马时,便想用重金去楚国把百里奚赎回来。P6-9
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是人类具有思想,并能将其以文字、语言的形式进行传播。古今中外无数思想巨著流传至今,这是我们拥有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跨越时空,穿越历史,永不贬值。
如今,只需一书在手,我们便可以在儒勒·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之中探寻深海奥秘;借用狄更斯的眼睛观察十九世纪英国社会群像;跟随简·奥斯汀的脚步感受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恬静的乡村生活和浪漫的爱情故事……一部部经典,闪耀的都是人类进步的思想光辉,凝结的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它们激励着人类前进的步伐,推动着文明发展的进程,更为后人奠定攀登高峰的基石。牛顿曾说:“如果我看得更远一些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今,如此多的巨人的光辉在前,为我们照亮前方的道路,我们是何其幸运!
阅读经典是青少年获取知识、拓宽眼界的最好方法。同时,好书能够培养青少年丰富的想象力,提高青少年的人文素养。可以说,书籍是青少年朋友成长道路上最好的伙伴。根据国家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我们精心打造此套丛书,愿广大青少年能在阅读好书的过程中陶冶情操,增广见闻,感受书籍给人类带来的精神愉悦和智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