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的原始木筏和小船,到今天的高科技舰船,船舶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演变。人类的祖先“观落叶因以成舟”,逐步学会了制造和驾驶船只;他们“兴鱼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利用江河湖道从事航行运输。现在,无愧于“大力士”称号的巨型货轮,虽重担压肩,却乘风破浪、勇往直前,为世界经济的发展默默地作着奉献……
船舶之美,激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一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以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船,诗意翩翩,引人遐想。来吧,翻开《船舶胜览》(作者杨立敏),一起进入充满诗意的船舶世界!
船舶之美,激发了无数诗人的灵感,一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中的轻舟,以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客船,诗意翩翩,引人遐想。来吧,翻开《船舶胜览》(作者杨立敏),一起进入充满诗意的船舶世界!
《船舶胜览》介绍了邮轮、货船、驳船、油轮等内容。
海上炮库——战列舰
战列舰是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并能远洋作战的大型军舰。它具有很强的突击能力,体积非常庞大,并装备有厚厚的装甲防护层。战列舰的前、后甲板上装有大大小小的火炮上百门,因此被称为“海上炮库”。
战列舰是人类创造出的最庞大、最复杂的武器系统之一,在其极盛时期——20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列舰是唯一具备远程打击手段的战略武器平台。每次航空母舰远洋航行时,它总是相伴左右,为航母保驾护航。当整个舰队一起行动时,它往往又跟在舰队的后面,在需要时以猛烈的火力掩护其他舰艇进攻。
战列舰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之一,因此曾一度被称为主力舰。但近代以来,由于核动力、舰载机、导弹和电子装备的大量使用,战列舰的优势所剩无几,其地位日渐削弱,相继退出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依阿华”级战列舰主要参加太平洋海区的作战活动,为航空母舰护航和支援两栖作战,以其高速性以及强大的高射火力为航空母舰特遣舰队提供防空火力,先后参加了进攻马绍尔群岛作战、马里亚那海战、莱特湾海战、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
“二战”结束后,除“密苏里”号留作训练舰外,其余3艘舰在船厂封存备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决定对“依阿华”级战列舰进行现代化改装。这次现代化的改装尽管给“依阿华”级战列舰的前途带来了一丝曙光,但复出的战列舰仍未能摆脱衰亡的下场。1990年,第四次服役刚刚8年的“新泽西”号和刚服役6年的“依阿华”号被再次封存。1992年3月31日“密苏里”号也退出了现役,一度逞威于海上的“霸主”终于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名船链接——“密苏里”号
“密苏里”号战列舰为美国海军“依阿华”级战列舰中的第三艘,排水量45000吨,长270.4米,宽33.0米,吃水8.8米,航速33节。1944年6月11日下水服役,1945年1月“密苏里”号作为第三舰队旗舰正式加入美国太平洋舰队,1945年2~7月先后参加了硫磺岛战役、冲绳岛战役和对日本本土的攻击作战。“密苏里”号见证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历史性时刻:1945年9月2日9时2分,停泊在日本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成为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的地点。
“密苏里”号战列舰最初装有3座三联装406毫米主炮、149门各种口径的副炮和高炮,还载有3架水上飞机。全舰通体有装甲防护,一般部位厚150毫米,重要部位厚达400毫米,是“二战”后世界上装甲最厚的水面战舰。
“密苏里”号的最后一次现代化改装完成于1986年,次年5月10日重新加入美国海军现役。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迅速驶向波斯湾。“沙漠风暴”战斗打响后,“密苏里”号和“威斯康星”号战列舰及潜艇最先向伊拉克目标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1991年2月4日凌晨,“密苏里”号战列舰在装备高级水雷避碰声纳的美舰“柯茨”号护航下,通过水雷区到达指定攻击阵位,9门406毫米大炮将伊军的指挥中枢、弹药库、火炮阵地、导弹阵地、雷达站等破坏,给多国部队地面进攻以强有力的火力支援。
1992年3月31日,在热烈的礼炮声和号角声中,“密苏里”号缓缓驶回美国洛杉矶港,退出现役。1998年,美国海军签署捐赠协议,将其停靠在珍珠港,向公众开放展出。
名船链接——“大和”号
“大和”号战列舰是日本帝国海军“大和”级战列舰的一号舰,排水量71111吨,长263米,宽38.9米,吃水10.4米。在当时日本海军中,“大和”号舰龄最短,排水量最大,火力最强,装甲最厚重,被誉为无坚不摧、固若金汤的“海洋钢铁城堡”。因此,迷信大舰巨炮制胜论的日本海军对它的期望值很高,认为凭借“大和”号这样的战列舰,就可驰骋太平洋,与美国舰队抗衡了。
然而,在美军航母特混舰队的打击下,“大和”号几乎无所作为。它作为日本联合舰队旗舰参加了中途岛海战,出师受挫;继而投入马里亚纳海战、莱特湾海战,均未取得令人注目的战果。1945年3月26日,美军开始实施冲绳岛登陆战。日本出动包括“大和”号在内的水面舰艇舰队企图支援;中绳日军作战,并下达了“大和”号自杀性出击作战的“天一号”作战命令。4月7日,“大和”号率领的舰队被美军发现并攻击,战斗中,“大和”号被美军航母特混编队击沉,其沉没地点在日本九州岛西南50海里,东经128°04′,北纬30°43′处。“大和”号葬身海底,标志着日本帝国海军从明治建军起的70余年历史宣告结束,日本军国主义的末日也临近了。
名船链接——“胡德”号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皇家海军于1915年获悉德国正在建造“马肯森”级战列巡洋舰,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战时应急计划”,英国计划1916年开工建造4艘战列巡洋舰,但最后只有“胡德”号建成;其满载排水量47430吨,长262.3米,宽31.8米,吃水9.8米,航速31节。
“胡德”号服役后,曾被任命为本土舰队旗舰。1920~1929年,“胡德”号多次作为大英帝国和皇家海军的形象大使巡游世界;特别是1923年11月~1924年9月,“胡德”号率领“反击”号战列巡洋舰以及皇家海军第一轻巡洋舰中队的5艘战舰进行了代号“帝国巡游”的环球航行。期间,编队共航行61 401千米,6次跨经赤道,共访问了26个港口,75万人次的访客登上过它的甲板,舰上共举办了37700次舞会或宴会。这次航行使得“胡德”号成为最受世人瞩目的战舰之一,被视为英国皇家海军的骄傲。P22-27
海洋,生命的摇篮,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希望;她,孕育着经济的繁荣,见证着社会的发展,承载着人类的文明。步入21世纪,“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成为响遍全球的号角和声势浩大的行动,中国——一个有着悠久海洋开发和利用历史的濒海大国,正在致力于走进世界海洋强国之列。在“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唱响蓝色经济的今天,为了引导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海洋、增强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意识,鼓励更多的海洋爱好者投身于海洋开发和科教事业,以海洋类图书为出版特色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海洋大学的学科和人才优势,倾力打造并推出这套“畅游海洋科普丛书”。
中国海洋大学是我国“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之一,不仅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海洋科教人才的使命,也担负着海洋科学普及教育的重任。为了打造好“畅游海洋科普丛书”,知名海洋学家、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著名海洋学家文圣常院士、管华诗院士、冯士□院士和著名海洋管理专家王曙光教授欣然担任丛书顾问;丛书各册的主编均为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他们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严谨的科学精神、朴实又不失优美的文笔编撰了丛书。
作为海洋知识的科普读物,本套丛书具有如下两个极其鲜明的特点。
丰富宏阔的内容
丛书共10个分册,以海洋学科最新研究成果及翔实的资料为基础,从不同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全方位介绍了海洋各领域的基础知识,向读者朋友们呈现了一幅宏阔的海洋画卷。《初识海洋》引你进入海洋,形成关于海洋的初步印象;《海洋生物》《探秘海底》让你尽情领略海洋资源的丰饶;《壮美极地》向你展示极地的雄姿;《海战风云》《航海探险》《船舶胜览》为你历数古今著名海上战事、航海探险人物、船舶与人类发展的关系;《奇异海岛》《魅力港城》向你尽显海岛的奇异与港城的魅力;《海洋科教》则向你呈现人类认识海洋、探索海洋历程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机构及世界重大科考成果。
新颖独特的编创
本丛书以简约的文字配以大量精美的图片,图文相辅相成,使读者朋友在阅读文字的同时有一种视觉享受,如身临其境,在“畅游”的愉悦中了解海洋……
海之魅力,在于有容;蓝色经济、蓝色情怀、蓝色的梦!这套丛书承载了海洋学家和海洋工作者们对海洋的认知和诠释、对读者朋友的期望和祝愿。
我们深知,好书是用心做出来的。当我们把这套凝聚着策划者之心、组织者之心、编撰者之心、设计者之心、编辑者之心等多颗虔诚之心的“畅游海洋科普丛书”呈献给读者朋友们的时候,我们有些许忐忑,但更有几许期待。我们希望这套丛书能给那些向往大海、热爱大海的人们以惊喜和收获,希望能对我国的海洋科普事业作出一点贡献。
愿读者朋友们喜爱“畅游海洋科普丛书”,在海洋领域里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