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名人系列编委会编著的《孔子(中国人格的塑造者)》内容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华夏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也有是孔庙祭祀孔子。
图说名人系列编委会编著的《孔子(中国人格的塑造者)》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专题、名人名言栏目,并与内容同步配以生动、有趣、丰富的“知识链接”和“资料链接”,《孔子(中国人格的塑造者)》精选大量与孔子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了孔子传奇的一生,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孔子,并能从中获取丰富的人文历史知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
叔梁纥晚年得子,那份喜悦不难想象。弥月的这一天,他大摆喜宴,招待亲友,一时贺客盈门,热闹非凡。叔梁纥把襁褓中的幼儿抱出来让亲友们欣赏,这孩子生得眉宇开阔、三停平等,而且啼声宏亮,确实不同凡响。由于爱子是秉受尼山灵气所生,叔梁纥当场替他取名为丘,字仲尼。
这孩子的确有异于常人的禀赋,在他牙牙学语阶段,很多事情一经指点就能领悟,而且永久不忘。
孔子在三岁(注:全书对孔子年龄的计算均按古法,为虚岁。)的时候,叔粱纥已是古稀之年。有一次偶感风寒,身体略有不适。由于他是练过武功的人,并未把小毛病放在心上。但他毕竟是上了年纪的人,抵抗力大不如前,病情由轻转剧,一天天地沉重,于是赶紧请医诊治,无奈为时已晚。从发病迄今,仅短短几天时间,他就撇下娇妻爱子而撒手人寰了。
年轻的征在遽遭此变,简直痛不欲生。她是知书达理的名门闺秀,虽然这种打击使她哀恸逾久,但这个千斤重担还得由她一肩承挑,因此,她不得不强抑悲恸之情,遵礼治丧、安葬,并负起养育子女的责任。
她首先把一家人从陬邑搬回曲阜的故里,由于叔梁纥生前为官清廉,没有留下很多的财富和产业,征在必须克勤克俭,量入为出,才能使一家人无冻馁之虞。
这时候,施氏所生的伯尼已经九岁,由于足部有毛病不良于行,经常受到同年龄孩子们的欺凌、侮辱和讥嘲,使得他把上学这件事视为畏途,说什么也不肯再去读书。征在看在眼里,着实同情他,不忍深责,于是索性由自己来教导。伯尼的资质虽钝,但对于是非善恶却能了然于心,继母的慈祥关怀使他感激莫名,因此格外地恭敬孝顺,对弟弟孔子更是非常地友爱。
伯尼比孔子大六岁,征在教伯尼读书的时候,孔子只好独自一人玩要。他曾经跟着哥哥去看人家的祭祀仪式,他专注地观看,牢牢地记在心里,后来他弄来一些小木器,当作祭祀用的器皿,依照记在心里的程序,煞有介事地搞起祭祀仪式来。
母亲见他这么好学,心里非常高兴,于是开始教他识字,本来预定要半个月才能学完的进度,他却两三天就都记熟了。没过多久,他就能跟哥哥伯尼在一起读书了。由于他资质聪颖,领悟力又强,真可说一目十行,而且牢记不忘。到后来,连母亲都感到有点无法应付了。征在心想,这孩子有异于常人的禀赋,一则我要忙于家务;二来,再这样下去,我所知道的已不能满足儿子的求知欲。寻思再三,征在决定把他送到外公那里就读。
主意既定,征在就趁着方便的时候,把孔子带了过去,并向父亲说明原委。颜老先生看到自己的外孙如此聪敏伶俐、活泼可爱,高兴得开怀大笑,欣然答应。他说:“关于礼、乐、书、数这四种,我可以尽情地教他,至于御、射两科,我仅知一二,将来恐怕还得另外请教高人。”
征在微笑着说:“父亲!我不想让他长大了以后去当军人,御、射两科暂时不要教他,就请您把前四种尽心传授吧。”
颜老先生是一位满腹经纶的饱学之士,他最疼爱自己的这位幼女,何况她乍下的这个小外孙,是如此地聪明伶俐,不同于一‘般孩童,而且好学好问,使得做外公的越看越觉得可爱,决心把自己生平所学悉心传授给这个小外孙。
征在看到老父欣喜的神态,并且愿意倾己所学教导自己的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连声道谢不迭。从此了却一桩心愿,怎不令她喜极而泣呢?
可怜的孔子,三岁丧父,家境卜分清苦,以致学无常师,而他偏又好学不倦,征在自忖儿子将来必成大器,有关他的教育问题,一直令她操心不已,如今把孩子交到外公手里,也可以告慰亡夫在天之灵了。
就这样,孔子每天随侍在外公左右,聆受教诲,不懂的地方立即发问,一经指点,马上领悟,而且永远不忘。光阴荏苒,不出几年,浩繁的卷帙他已读了不少,关于教民安乐,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已经颇有心得。
有一天,外公对孔子说:“这几年来,你跟着我读书进修,颇有进步。你应该致力于做一个君子,将来你出仕为官的时候,应当近守文武之法,远宗尧舜之道,顺天时,察地理,小则可以致民安乐,大则可以治围平天下,你要切记这一番话。我已经年迈,精力日衰,看不到你日后的成就,只要你本着这一。点去做,我也就可以含笑九泉了。”
孔子在十五岁的时候就立志向学,好好读书做一个学者,所以他在外公那里孜孜不倦地勤学不辍。就在他十九岁那一年,外公颜老先生由于年事己高,在一场大病中去世了。孔子悲恸不已,他和母亲在颜家守丧百日,然后回到自己的家里。P11-14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鲁昌平乡陬邑。逝世后葬于曲阜北郊的泗水边,即今日孔林。
据考证,孔子的祖先本是“成汤”后裔。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孙开始以孔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为了逃避宋国内乱,从宋国逃到了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国出名的勇士,他的原配夫人施氏未能为其生育出一个健康的儿子,因此,叔梁纥晚年休妻,再娶了年轻的颜征在,颜征在即是孔子的母亲。孔子三岁时,其父叔梁纥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日益贫寒,其母将其交由外公抚养、教育。孔子天资聪颖,又极为谦虚好学,故学识日进。到青年时,孔子已经以博学知名于世,并开始广泛招收弟子,传授《诗》、《书》、《礼》、《乐》等古代文化典籍。其后多年,孔子为求学布道而四处游走。
孔子五十一岁时回到鲁国做官,仅用短短数月,就使鲁国内政外交等各方面均大有起色,国家实力大增,百姓安居乐业,恪守礼法。孔子杰出的执政能力让齐国备感威胁,为了挤走孔子,齐国向鲁国送上120匹良马和80位女乐,使鲁国国君鲁定公和大臣季桓子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身系民生的孔子自然无法对此表示认同,遂携高足离鲁,开始周游列国。
他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蔡、楚等诸侯国,并曾在卫国、陈国停留了较长时间。然而,他始终没有得到机会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也没有找到贤明的君主来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一般只是被供养起来装点门面而已,并多次备受冷遇与迫害。
孔子率弟子在外游历十四年,于六十八岁时回到鲁国,鲁国新继位的国;君——鲁哀公对他礼遇有加,但依旧没有重用他。此时的孔子,已无心从政,只专心于教授门徒及整理文化典籍,修订六经。
孔子七十三岁时去世,众多弟子为他守孝三年甚或更长时间。在守孝期间,众弟子将孔子平时所讲的话经过讨论辩证,写成流芳百世的《论语》。
孔子在世时,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他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中心思想是“仁”,“仁”的概念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它是读者理解孔子思想的关键所在。“仁”的最简单表述就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想达到“仁”的标准,就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对自己的克制和约束以提高道德水平,从而符合礼的要求。他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不仅自己要在社会上取得自立,在事业上有所发展,还需要帮助别人做到这些。孔子的学生概括他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中体现出一种关怀互助与平等相待的人文主义精神。总的来说,孔子将“仁”看作道德的最高准则,也是道德的总体。
孔子的思想兼有博大与朴实、内在与超越的特点,可以为身在浮尘之世的人们,揭示出人生的真谛与世间万物的内在“谜底”,使其能修其内,而安其外,在纷繁混乱的红尘中拥有一份真正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