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伯拉罕·林肯,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拯救了美联邦并结束了美国奴隶制度。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林肯(解放黑奴的平民总统)》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专题、名人名言栏目,并与内容同步配以生动、有趣、丰富的“知识链接”和“资料链接”,精选大量与林肯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了林肯传奇的一生。本书由图说名人系列编委会主编。
《林肯(解放黑奴的平民总统)》采用“以图读传”的形式,辅以专题、名人名言栏目,并与内容同步配以生动、有趣、丰富的“知识链接”和“资料链接”,精选大量与林肯紧密相关的各类图片,以简洁大方的版式将图片与文字有机结合,再现了林肯传奇的一生,《林肯(解放黑奴的平民总统)》使读者看到一个全新、立体的林肯,并能从中获取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刻的人生体验。本书由图说名人系列编委会主编。
满载希望的“五月花号”
1620年,在弗吉尼亚的东北方(目前马萨诸塞州的朴茨茅斯海岸),出现了一艘破旧的帆船。这艘船叫做“五月花号”,我着来自荷兰的102名英国人。
自古以来,英国人就信仰基督教。亨利第八与罗马教皇不睦,自创英国国教派,脱离了基督教而独立。到了16世纪末期。马丁·路德(1483—1546)改革宗教后,新教传到了英格兰,受到许多英国国教派教徒的支持,于是改信新教的人与日俱增。
马丁·路德始终反对过于重视仪式、强迫信徒迷信的基督教,他主张发自内心的虔诚信仰。
当时的英国,信仰旧教的多半是贵族;而新教却普及于一般的民众之间。信仰新教的人认为,在神的面前是没有身份差别的,任何人都可以信仰神,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信徒应该始终具有虔诚的心,谨言慎行,彼此互相关爱。
为了拥有虔诚之心,他们也主张务必戒除烟酒和奢侈的享乐,否则将会陷于堕落之渊。换句话说,他们的理想就是过着简朴的生活,并且一边祈祷,一边工作。这种追求心灵清静的英国新教徒,又被称为清教徒。
这些教徒一直反对以国王为中心的贵族政治,所以遭致以英皇为首的英国国教派的迫害,无法在英国立足,只好成群结队地逃往荷兰。而搭乘“五月花号”前来新大陆的,正是这些清教徒。
在朴茨茅斯海岸登陆的人当中,也有一些是非清教徒,不过大家都能同心协力地为开创未来的生活而努力。只见大家围成一个圆圈,完全没有尊卑之分,充分地表现出所有的人都是自由平等的清教徒理想。紧接着,他们就开会讨论大家的共同问题,或者以选举方式选出能为大家解决困难的领袖人物。这是当时欧洲旧社会中没有的开明风气。
“五月花号”上的人就在虔诚的信仰之下求生存,每天过着一边祈祷,一边工作的简朴生活。他们建筑圆木小屋、砍伐森林、开垦耕地,把本来是野兽栖息的荒地,改变成理想的家园。他们深信,凡是有坚定信仰的人,必能克服任何困难,开拓光明的远景。
当其他地区的清教徒得知“五月花号”到达新大陆后的情形时,无论身在荷兰或英国本土的清教徒,都陆续越过大西洋前来新大陆。
如今的波士顿一带,当时就在这种情况下变成英国殖民地,并被称为新英格兰。来到新大陆的英国人与西班牙人那种抢夺当地住民金银财宝的作风不同,他们是想在那儿扎根,因此都竭力地开垦荒地,辛勤耕种。
这是造成日后英国殖民地繁荣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五月花号”上的那些人深信的自由平等的精神,更被后来北美的移民所承袭。
此后,原本在新大陆及东方国家活跃一时的西班牙及葡萄牙侵略者,就逐渐势微了。相反的,英国则以惊人的速度日渐茁壮。
当时,英国的船只,频繁地活跃在大西洋及印度洋之间。接着,身为海洋国家的荷兰,也仿效英国人的模式向东方国家及新大陆谋求发展,终于在现在的纽约一带,开发了又一个殖民地。
看到英国及荷兰在新大陆发展的情形,法国人也不甘示弱,开始向目前加拿大的魁北克地区移民。
然而,法国人的作风依然与西班牙人相似,他们的目的在于收集大量兽皮运回欧洲牟利。
北美的英国殖民地,并不是靠英国政府的力量开发的,到了17世纪,英国政府才试图采取行动,把这块土地纳入英国的版图。不久,由荷兰人在纽约所开发的新阿姆斯特丹港,也被英军占领了。
这个时候,英国又出现了一个叫做教友派的新教。1682年,教友派的信徒分别搭乘数艘船只,抵达纽约港。这是前所未有、人数最多的一次移民。后来,他们在纽约西南方的一片原始森林中,开发了一个新的殖民地。
率领这群人前来的威廉·宾(1644—1718年),盼望能够在此建立一个大家都具有同样信仰的和平村落。经过一番努力,他们的愿望实现了,英国女王将这块殖民地赐名为宾夕法尼亚,是取自威廉·宾的名字,意思是“宾的森林”。
正如清教徒视波士顿为根据地一样,教友派信徒也以费城为中心,且渐渐扩展到目前的宾夕法尼亚地区。
于是,英国人就在北美的东海岸地区扎了根。
不容忽略的事实是:无论清教徒还是教友派教徒,他们都是凭着坚定的信仰及意志,才顺利开发蛮荒的地区,建立一个安适的生活场所。
即使后来的物质文明很发达,这些人刻苦奋发和热爱自由的精神,仍然一直被承袭下来,成为美国人民的优良传统。P11-13
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1809-1865年),美国第十六任总统。林肯是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政治家,也是世界历史中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拯救了美联邦并结束了美国奴隶制度。
1809年2月12日,林肯出生在肯塔基州哈丁县,父母是社会低层,是具有勤劳、俭朴、谦虚和诚恳品格的英国移民后裔。1816年,林肯全家迁至印第安纳州西南部,他们以种田和打猎为生。
9岁时,林肯的母亲去世。一年后,父亲与一位寡妇结婚。继母慈祥勤劳,一家人生活得和睦幸福。林肯自幼参加劳动,做过雇工,乡村邮递员等工作,此后步入政坛。林肯学习刻苦,品德高尚,为人善良,做事谨慎而又坚定,得到人们的赞扬。
林肯说:“我一生中进学校的时间,加在一起总共不到一年。”但他勤奋好学,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请教。没钱买纸笔,他就在土沙地上和木板上练习写字,他放牛、砍柴、挖地时怀里也总揣着一本书,休息的时候,一边啃着粗硬冰凉的玉米饼子,一边津津有味地看书。晚上,他在小油灯下常读书读到深夜。长大后,林肯离开家乡独自一人外出谋生,他什么活都干,但始终没忘记学习,他抓紧一切空闲时间刻苦自学,攻读历史、文学、哲学、法学等著作,获得了丰富的知识。
林肯青年时期就痛恨奴隶制度,因为他当水手时,多次运货到南方,亲眼目睹了奴隶主的野蛮残暴和黑奴遭受到的残酷折磨。他当了议员之后,经常发表演讲,抨击蓄奴制,在群众中很有影响。林肯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是在接踵不断的磨难中度过的。挫折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抑郁是他个性的特征。但林肯还是挺了过来,直到最后一刻!
他入主白宫后,在奴隶制等问题上,政界发生倾轧,国家出现分裂,遇到了很多困难。在日常工作中他不顾个人安全,每天挤出大量时间接见群众,听取申诉,尽力解决他们的问题。在他任职期间,由于各种反动势力的影响,政策上有过踌躇和动摇,但在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推动下,能够顺应历史潮流。在4年国内战争中,他领导联邦政府同南部农场奴隶主进行了坚决斗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力地推动了美国社会的发展。 林肯主张反对黑人奴隶制,领导了被称为继独立战争之后的美国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成为黑人解放的象征。战争初期的妥协政策一度造成北方失利,林肯在人民推动下颁布《宅地法》和《解放奴隶宣言》,解决了当时美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从而扭转时局,促使北方最终取胜。但奴隶主却对他万分仇恨。1865年4月14日晚,他在华盛顿福特剧院观剧时突然遭到枪击,次日清晨与世长辞。
林肯由于在内战的最危急关头,能够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以革命的方式摧毁奴隶制,并解决人民对土地的要求,因而推动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做出了重要贡献,受到后人尊敬,成为继华盛顿之后美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人们称赞他为“新时代国家统治者的楷模”。
人们怀念他的正直、仁慈和坚强的个性,他一直是美国历史上最受人景仰的总统之一。他那敏锐的洞察力和深厚的人道主义意识,使他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革命导师马克思高度地评价林肯说,他是一个“不会被困难所吓倒,不会为成功所迷惑的人,他不屈不挠地迈向自己的伟大目标,而从不轻举妄动,他稳步向前,而从不倒退;……总之,他是一位达到了伟大境界而仍然保持自己优良品质的罕有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