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吉尼亚·伍尔夫编著的《一间自己的房间(精)》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该作被誉为振聋发聩的“女性主义文学宣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间自己的房间(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英)弗吉尼亚·伍尔夫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弗吉尼亚·伍尔夫编著的《一间自己的房间(精)》以“妇女和小说”为主题,通过对女性创作的历史及现状的分析,指出女人应该有勇气有理智地去争取独立的经济力量和社会地位,只有这样,女人才能平静而客观地思考,才能不怀胆怯和怨恨地进行创作,从而使被历史埋没了的诗情得以复活。该作被誉为振聋发聩的“女性主义文学宣言”。 内容推荐 《一间自己的房间(精)》是著名女性主义先驱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文艺评论合集,主题围绕着“妇女与小说”展开,阐述了妇女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便是要争取独立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房间,以及每年五百镑的收入。唯有这样,女性才能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创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扰,才华也得以充分地展现。 《一间自己的房间(精)》中作者以其特有的细腻和智慧,回顾了漫漫历史长河中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该作是伍尔夫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也是女性主义文学的宣言。 目录 选篇一 普通读者 选篇二 现代小说 选篇三 一间自己的房间 选篇四 妇女与小说 选篇五 《简·爱》与《呼啸山庄》 选篇六 诗歌、小说和小说的未来 选篇七 贝内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选篇八 论简·奥斯汀 试读章节 对于现代小说,进行任何一番考察,即使是随便看上两眼而不做深究,都难免不会想当然地以为,这门艺术到了现代多少都要比以往有一些进步。可以说,仅凭着简单的工具和原始的材料,菲尔丁的小说就已经称得上十分出色,而简·奥斯汀还要更胜一筹,但他们的机会岂能与我们相比!他们的杰作,风格朴素得让人惊奇,也就理所当然了。而把文学,打个比方来说,与汽车制造的过程相提并论,虽然经不起推敲,但乍一看也差强可比。让人怀疑的是,几个世纪以来,尽管我们对制造机器有了长足的认识,对于创作文学,我们是否也曾学到了一星半点儿的知识。我们并没有写出更好的作品;只能说,我们继续时而朝着这个方向,时而朝着那个方向,前进了稍许,但若站在足够高的山顶去观察这整条轨迹,应该就会发现这大体上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圆形。实际上,我们从来也不曾站在那样一个有利的高处,连片刻也不曾有过。我们只是站在平地上,淹没在拥挤的人群中,任由飞扬的尘土迷离了双眼,心怀嫉妒地回顾那些远较我们幸福的战士。他们已经凯旋,战利品无声地言说着自己的辉煌,让我们怎能不感叹他们的战斗远非我们这般激烈。这一切要由文学史家去定夺,由他来下个论断,我们是在开启还是在终结,抑或是正站在一个伟大的散文体小说的时代中间,因为我们身处山下平原,眼界有限。我们只知道,有一些善意、也有一些敌意激励着我们;知道有一些道路似乎可以通往富饶的土地,另一些则通向尘埃和荒漠。而对此做一番探讨,也许是值得一试的。 那么,我们的矛头就不必指向古典作家,而若是说我们与威尔斯先生、贝内特先生,还有高尔斯华绥先生针锋相对的话,在一定程度上不过是因为他们尚且在世,他们的作品也就还活生生地显露着自己的不足之处,不由得我们不去斗胆冒昧说上几句。不过,话又说回来,对他们的累累硕果我们也心存谢意,只是还是把自己无条件的感激之情留给了哈代先生和康拉德先生。而对那位写下了《紫红色的土地》、《绿舍》以及《那时远方》的哈得孙先生,我们也略表感谢。威尔斯先生、贝内特先生和高尔斯华绥先生都曾让我们满怀希望,却又让我们一次一次地落了空,因而我们的谢意大都不过是感谢他们让我们看到了那些他们原本可能却不曾达到之处,还有那些我们确实不能,不过,也许正是我们确实不愿做的事情。对他们那些大部头的作品,如此卷帙浩繁,内容庞杂而又良莠不齐,只用只言片语是无法概括我们心中的指责与不满的。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我们只能说,这三位作家都是物质主义者。他们关注的并非心灵而是肉体,因此让我们失望,还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只消留意一点礼节,英国小说越早与他们背道而驰,哪怕是一脚踏入荒漠,对于她的灵魂而言,也要有益得多。要用一个词,既要一语中的,又要一石三鸟,这自然是不可能的。在威尔斯先生那里,这个词就明显落在了靶心之外。但即便如此,这个词也让我们看到了在他的天才之中所融入的致命杂质,那一大块掺杂在他那纯净灵感中的泥巴。而贝内特先生大概在这三人中算得上是罪魁祸首,因为他的技艺最为精湛。他写起小说来,结构严谨、滴水不漏,就算是再吹毛求疵的批评家,也会觉得无懈可击。就连窗框间也密不透风,板壁上也天衣无缝。然而——倘若生命拒绝栖身于此,那又当作何论呢?写出了《老妇谭》,创造出了乔治·坎农、艾德文·克莱汉格以及各色人等的贝内特先生,大可以声称已经排除了这种风险。他笔下的人物丰衣足食,简直让人难以想象,但他们如何生活、又是为了什么而生活,这依然值得一问。他们只让我们看到了花在火车头等包厢中软席上的时光,看到他们无休无止地摇响铃铛、按下按钮,却把五镇上精心建造的别墅日渐抛诸身后。而他们奢华之旅的目的,也日渐明确,是要在布赖顿的顶级酒店里永享清福。就威尔斯先生而言,他倒没有把兴趣都花在布局谋篇上,在这方面,他还称不上是个物质主义者。他为人过于慷慨,满腔的同情让他来不及把事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坚实可靠。他的物质主义纯粹来自于他的古道热肠,本应是政府官员的工作也被他揽到了自己肩上,他心里又塞满了各种念头和事实,根本无暇去顾及笔下的人物是否生硬粗糙,或是压根就不记得要去将人物角色一一考虑停当。可是,对他笔下的尘世与天堂,如果要说如今及日后住在其中的便是这样的琼和彼得们,那么,还会有什么比这还严厉的批评吗?纵然他们的创造者慷慨地为他们建筑宅邸、树立理想,可还不是被他们卑劣的天性弄得黯然失色?同样,尽管我们敬仰高尔斯华绥先生的正直与仁爱,在他的字里行间也找不到我们所寻求的东西。 那么,要是我们在他们的那些书上统统都挂上个标签,写上物质主义者这几个字,我们的意思就是:他们的书里,都是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们把高超的技艺与非凡的精力都用错了地方,那些鸡毛蒜皮、转眼云烟的小事,在他们的努力下,倒好像是真实不虚、可以流芳百世的了。P6-9 序言 深刻而绝望的诗意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英国女作家,现代派及意识流文学的先锋,著名的文艺团体“布鲁姆茨伯里派”的核心人物。《达洛维夫人》《去灯塔》和《海浪》等作品都是其名作。此次“悦经典”之伍尔夫作品系列收入两种,除《达洛维夫人》之外,还有被后世视为女权主义著作范本的《一间自己的房间》。伍尔夫不算漫长的一生经历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衰亡、大英帝国的没落和两次世界大战,在思想上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学、女权主义及同性恋运动的影响,这些经历和思想在她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记。 伍尔夫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喜爱阅读,而她父亲庞大的藏书库正好满足了她那无底洞般的求知欲。在伍尔夫十三岁时,她挚爱的母亲突然离世,此后父亲也变得郁郁寡欢、脾气暴躁,这些导致了伍尔夫一生中的第一次精神崩溃。在治疗期间,她得到了一位女性的悉心照顾,并爱上了这位与自己同性别的人。在《达洛维夫人》一书中有对这种同性恋关系的极为细腻绝妙的描写。而父亲性格的大变也直接导致了她对传统社会的父权的深刻反思,这些都反映在了《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本理论性名著中。仅从书名来看,我们就不难看出作者的用意——一个从事文艺创作的女性必须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精妙地写出了女性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空间这样一种女权主义思想。 父亲去世后,伍尔夫经历了第二次精神崩溃,之后全家搬迁至布鲁姆茨伯里区居住,并在那里与朋友们渐渐开始了每周四夜晚的固定聚会,这就是后来著名的布鲁姆茨伯里文艺圈。在这个圈子里,有当时知名的画家、文学家、哲学家、评论家等等,其中还有后来成为伍尔夫丈夫的作家伦纳德.伍尔夫。这些思想前卫、风流倜傥的才子佳人们聚在一起无所不谈,话题里也包含了许多开放的性内容,甚至还举行了一系列可谓惊世骇俗的活动,在社会上产生了重大影响。1912年,弗吉尼亚。史蒂芬(伍尔夫的婚前名)与伦纳德·伍尔夫成婚。婚后不久,伦纳德就发现妻子极度厌恶房事,更令他苦恼的是,弗吉尼亚还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反复出现自杀倾向。不知道可不可以说伦纳德是一个伟大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了这一切,一次又一次地把她从绝望的边缘、死神的手里拉了回来,成为弗吉尼亚生活上的真正依靠。而且,他还是弗吉尼亚的文学知己,对妻子的每一部作品他都会拿出自己诚恳的意见和她一起讨论。后来,夫妇俩还在自家的地下室里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并出版了伍尔夫的所有作品。1913年,伍尔夫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远航》,这部作品与其后的意识流小说全然不同,完全采用传统的写作手法,行文流畅明晰,而且伍尔夫的许多思想在这本书里已有所反映。 从1922到1924年,伍尔夫花了两年时间创作了她的杰作《达洛维夫人》。不论是从技法还是从思想性来说,这本书都达到了堪称完美的境地,在意识流小说中建立了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首先是这本书的精妙结构,故事情节设置在同一地点的同一天——伦敦市区,主人公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举行宴会的一天。时间以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大本钟的嘹亮钟声为标志。与这种简洁明了的结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个充满鲜明个性的人物,一大段一大段迂回曲折的心理描写,在不同层面上展开的丰富情节,这些特色使这本书就像“万花筒”一样,让人阅尽人间百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本书跟很多名著一样,值得反复阅读,而且常读常新。 主人公达洛维夫人是个养尊处优,在现实生活中如鱼得水的女人,本书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节就是她举办宴会,而宴会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这又是一个在内心深处不满现实、渴望高尚,与生活现实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旧情人彼得·沃尔什从印度归来,这是一个我行我素,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对世俗化的达洛维夫人的种种嘲讽更加剧了主人公内心对现实的不满。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是战争的幸存者沃伦·史密斯,他得了严重的战争后遗症——弹震症(shellshock),完全处于疯狂与谵妄的状态,在达洛维夫人的宴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时,他自杀了。他的死意味深长,表面上看是一战残酷的持续效应,却也折射出当时知识分子对欧洲文明的幻灭感,是写实,也是象征。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阴影也是无处不在,以至于她最终在1941年选择了自沉于家附近的乌斯河中。 本书的语言最为人称道,一个个曲折生致的长句,如一条条深邃美丽的长河,读来时而让人兴奋,时而又让人心生敬畏,这正是伍尔夫意识流的魅力所在。 1928年,伍尔夫分别在剑桥大学的纽纳姆学院和哥顿学院做了两次演讲,演讲的题目是《女性与小说》,在此基础上,伍尔夫于1929年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是一本理论杰作,在这本书里,伍尔夫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清晰流畅的论述,强有力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她在本书中阐述了女性在社会中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遭受着种种的不公与偏见,提出了女性要有自己独立的生活与思想空间,要强调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差异,要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来完成属于自己的宏伟事业。正是这样鲜明的观点,使这本书向来被视为女权主义的代表作品。论述当中,伍尔夫化身为一个名叫玛丽的女人,在一个晴朗的十月上午坐在河岸出神发呆。玛丽神思所及,河,河岸上的灌木丛,河面划船的大学生及河中倒影,牛津或剑桥大学校园里的草皮,与学院及图书馆相关的那些文稿与学者,所谓信仰与理性的金本位基石,浇了奶油的鳎鱼,带土豆片、调味汁和凉拌菜的烤山鹑……联想所及,包容内容之广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写作领域。不是论文,也不是散文,表面的杂沓无序却有一股内在的诗意。 当初接到《达洛维夫人》的翻译约稿,我既开心又惶恐。开心的是有机会能够翻译如此著名的一位大作家的作品,惶恐的是伍尔夫的文章素来以晦涩难懂、复杂精深著称。出版方要求尽量用通俗流畅的语言翻出当代人能够读懂、理解与欣赏的伍尔夫来。历经了半年咬文嚼字的生活,终于完成,却如同掉了一层皮。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与上海雅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能够邀请我参与翻译“悦经典”系列丛书的作品,能够重新演绎“作家中的作家,经典中的经典”。译作疏漏之处,还请读者们批评指正。如今又勉力写就了这样一篇不成样子的译序,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姜向明 2013年12月 书评(媒体评论) 弗吉尼亚·伍尔夫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E·M·福斯特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