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黄庭禅(心即是气)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张庆祥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黄庭禅创办人、讲师张庆祥,内地唯一授权《心即是气》、《拨云见日》合集!

身心灵畅销作家张德芬心灵修行地图的最后一块拼图、从情绪中解脱的终极良方!

情绪本身是无碍的,造成我们痛苦的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抗拒。

内容推荐

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

这本书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

本书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

目录

推荐序 情绪解脱的终极妙方

总序 关于黄庭禅

自序 净化心头一股“气”

孟子谈“不动心”与“气”

新解孟子心气说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不得于心,勿求于气。

“志”与“气”有什么关系?

 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

“志”与“气”孰轻孰重?

 夫志至焉,气次焉。

 持其志,无暴其气。

“志”与“气”如何相互影响?

 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

 今夫蹶者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

何谓“浩然之气”?

 敢问夫子恶乎长?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其为气也,至大至刚。

 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义”该从何做起?

 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

 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

“观自在”心法的诀窍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养气,顺其自然!

 无若宋人然,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

 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自古圣贤一条心,人性真理只一个

 何谓知言?

 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

 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发于其事,害于其政。

 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修行原理——《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试读章节

不动心的层次

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有一天,公孙丑问孟子说:“夫子您所谓的不动心(不动贪嗔执著所挂碍的自在),与告子所说的不动心,到底有什么不同呢?”

孟子回答:“告子曾说过:‘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这后两句‘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是对的(因为气确实是跟着心走的);但前两句:‘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则是有问题的(因为心未必是跟着言走的)。”

也就是说,告子讲了四句话,对了两句,错了两句。为什么孟子说这前两句是有问题的呢?我们先来了解告子这段话的意思,再来说明为什么孟子说他是错的。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

告子说:“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我们先来解释什么是“言”。一般人只把“言”解释成“说话”,但这“言”字不只代表说话。有时一个人不必说话,也能清楚传达所要表达的意念。那些通称为“言”。

例如,你的举止、作为、眼神……,都可以充分地表达出你的意念,这些都可以称为“言”。好比我们看到一个人,两手插腰,眼睛斜斜地瞪着你,你马上知道他心里可能对你有所不满了!有时人们用肢体语言来表达内在的声音(言),比直接透过语言说明还要清楚、还要具体的。因此,你的肢体语言也在“言”字的范围内。

又如你走在狭窄的路上,看到一位长者,也许你们两个人都没说话,但是你马上躬身退步让路。这个举止在表达什么?这个举止已完整地表达出你的谦让与恭敬的心意了。如果你与长者相遇,却站在路中央一动也不动,眼睛瞪着他,虽然你没说话,这又代表什么?这已充分地说明你的不敬、你的目中无人了!

所以,外在的举止,往往比直接说话,更能完整地表露你内心真正要说的声音。这就是告子所说的“言”。

所以,“言”不只包含语言,也包含身体的肢体语言、表情、作为,甚至包含了还未说出口的起心动念。

有了这个认识之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告子所说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是什么意思。“得”是有所成就的意思。告子把“言”和“心”扯在一起,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说话没有内涵,举止不中规矩,动容周旋不中节度,那你说他的心能修得多好?这是不可能达成的。”

告子的意思是说修行从哪里开始。第一步就是外在的言行举止、规矩、礼貌、作为,起码要像个样,这个人才有可能修出善良的心地。

这话听起来似乎无可疑议,但反过来说,我们也常看到一些修为多年,礼貌规矩一流,外相及功业皆堂堂的人,内里实在只是个伪君子而已!

所以,如果只靠外在的言语、举止、穿着、礼貌、作为等征兆,来判断一个人内在的心性是否有所成就的话,有时固然会准,但岂不闻古人说“地狱门前僧道多”吗?可见很多时候表里并不是一致的。

告子这话虽也有不错的立意,但也有疏漏之处,就是硬把属于内在“心性”的成就与否,完全交给外在的“言”去决定了!这内外本末给颠倒了,弊端便是让后世有志于心性修为的人以为:“只要努力地修饰外面的言行举止,或是经营功业上的伟大成就,就等同于是在修持自己的心性了!”

这种把“心”与“言”的本末倒置,不从内里扎根,只去雕饰外在末节的修法,沦落到最后,岂不是变成专门在训练一批虚伪造作的人吗?

所以,孟子说告子的这前两句话是有问题的。这种失去根本的修为若不导正,对后世有志心性修为的人,将是一场大浩劫。

P28-30

序言

净化心头一股“气”

虽然年岁渐长,经验、学识渐增,但纵观整个社会现象,我们可以轻易地发现,人们对于安定自己心灵的能力,并没有随着经验及知识的累积而提升。甚至还像在开倒车一样,发生在每个人心中的烦恼,实际上一年比一年还多!

尽管我们身处知识如此发达的时代,但绝大多数的人在安心、修心的路途上,仍然如歧路亡羊一般,茫茫然不得其本!我们简直可以说,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无数心理专家的努力,对于人们心灵的净化成效,依然没有发挥丝毫的功能,这其中必有一个连宗教家及学术家都识不破的症结存在,更何况是一般的人呢!

为了寻找心性的本源,多年前我曾致力于三教经典性理心法的比对与整理,目的是要探讨古圣先贤们,究竟是如何指引人们,解脱自心内的无尽烦恼。当我读到如来佛的一句“六尘妄想缘气”时,才开始对这个修心史上最不易道破的烦恼根源若有所悟!而后又读到孟子一句“志壹动气、气壹动志”,更开启了我连续数年往自身内去探索“心”与“气”纠葛关系的觉察与体悟。

最后终于有机会在自身中验证到,人们的烦恼挂碍,原来与心头一股“气”的微微起伏变化,有莫大的关系!

这不仅是天下众生烦恼妄想奔驰不已的根源所在,更是现今无数的心理学者与修行者所识不破的真机!少了这一层认识,再多的努力,都只能治标,而很难达到净化人心的根本效用。

孟子的《心气说》,这段短短三百多个字的文章,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直接道破了千古以来,修心史上最大的盲点所在,那就是“烦恼挂碍与心头微微的气机起伏有密切的关系”。更难得的是,他用了极短的文字,便道破了“如何在心头气机生灭起伏的烦扰下,即刻从烦恼挂碍中解脱出来的心法与诀窍”!

这段短文,不只是现代人想要达到“解脱无尽烦恼”的目标时,所不可或缺的认识,更是所有有志修为的人,想要扫三心飞四相,直人心源性海的明确指引。不论对一般社会大众,或是有志修为的人来说,这都是一篇非常值得一再品味的绝妙文章。

期盼大家都能从这篇短短的文章中,学习到古圣先贤教导众生们从烦恼挂碍中即刻解脱出来的法益,进而验证到各教圣人所提倡的安心之道,原来是这么的切身,这么的息息相通!

甲申年秋分之月

张庆祥 写于 中岭山禅院

书评(媒体评论)

情绪本身是无碍的,造成我们痛苦的其实是我们对它的抗拒——再缩小范围来说,是我们对胸中气血动荡感到不安才造成痛苦、烦恼的。黄庭禅帮助我们放下抗拒,恢复平静,让我们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而不再是它的奴隶。这就是从情绪中解脱——不是没有情绪,而是与它和平共处,这也是无为的精意所在。

黄庭禅是张讲师研究古代典籍而悟出的实修方法,也就是我灵修地图的最后一块拼图:特别实用,可操作性强,清楚明了,弥补了现代心理学和修行者的疏漏。

——身心灵作者 张德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18: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