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出世
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正月初八,在位四载、三十一岁的武宗帝孛儿只斤海山驾崩。世祖忽必烈创立的朔漠帝业,由海山的皇太子(实为皇太弟)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袭承,世称仁宗文钦孝皇帝——这是大元帝国的第四位皇帝。
元朝自世祖于1271年实现大统,改革国制,除弊兴利,大治昌盛以来,经过“守成皇帝”铁穆耳的安抚稳定阶段,到武宗海山随心所欲,广示恩宠,彻夜图欢,淫乱无度,病死于大都深宫的玉德殿,已经整整走过了四十个春秋。
江浙处州府青田县南田武阳村(今属浙江文成县辖),住着一户刘氏书香人家。主人刘熵,字如晦,是个不第秀才,一生苦读不辍,到头只落得一个遂昌县教谕的学差(相当于现在的县教育局局长)。究其祖业,却十分殷实深厚。其祖父刘濠,精通儒学、天文、历算、阴阳、医卜等,南宋官至翰林掌书,禄高位显,家中境况方圆独一无二。宅院古老大方,宽阔厚大的古砖蓝瓦,把墙山垒得实实。伟壮的门楼前,一对威武勇猛的石狮,安宁地担负着看家守院的神圣职责,合抱粗的樟树,枝盛叶茂,绿荫蔽天。踏上青石台阶进入院庭,几十间房屋层层递进,列队欢迎四方宾客,房前花香草密。后院有一眼石井,四季不息地为主人喷涌出潺潺甘泉。
刘氏虽为官宦之家,却始终不忘根本,时常济世救民,受到乡邻的称道。刘濠每当归乡省亲,清晨总要与儿子刘如晦一道,登高察看,望到无炊烟的贫寒人家,必定派家人前去给予赈济。
不幸的是,南宋灭亡,刘濠与邑人林融等不满元朝的统治,组织起义,反元复宋事败,遭到统治者的残酷镇压。统治者仍不肯罢休,派专使前往调查余党,准备一网打尽,斩草除根。
专使得到一些地方土豪的支持,终于弄出一份义军人员名单,牵连人员甚多。
当专使拿着捕人名单返往大都路过武阳村时,巧遇天黑,大雪纷飞,便在村子里停留下来。刘濠得到消息,暗想,当朝正在想尽办法整治南人汉人,这一大批名单除起义军外,不知陷害了多少志士仁人和无辜百姓,若落入朝廷之手,又会出现成千上万的冤魂。于是,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假借为使者洗尘,设宴款待,与儿子、乡人一起,左一杯、右一盏,不多时分,便将专使灌得烂醉如泥,俯床沉睡。
半夜,刘濠亲自点燃一把大火,焚烧了自己的庐舍,这祖祖辈辈创立的家业,连同元使装有名单的行李一起,顿时吞噬在熊熊大火之中。
元使被人们从沉睡中拉出房门奔命时,惺忪的睡眼惊呆了,只见浓烟滚滚,烈焰冲天,弄不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耳旁,只有救火声和哀哭声。这位专使失去了被捕人员名单,只得凭着记忆,勉强凑出约二百人的单子回去复命,余人皆免于劫难。刘濠的仗义救人行为,当然博得了人们的称颂和崇敬,但其家道,却从此中落下来,成为一个普通人家。
转眼到了刘如晦执掌家务的时候。他虽然俭朴度日,彻夜苦读,仍圆不了恢复祖业之梦。
九月的一日,刘妻富氏夫人到后院晾晒衣服,突然发现屋后覆在地上的石臼离地升起四五寸高,她觉得此事蹊跷,赶忙把刚从遂昌回来的丈夫拉来观看。
刘如晦仔细一瞧,嘿,出奇迹了,秋天竞有此事,原来是一株破土而出的青笋正顶着石臼呢!他使劲用双臂抬起石臼,忙让妻子挖出这株笋,兴高采烈地拿在手中左右端详, “哈哈,秋天果实累,九月笋抬石,食之家丁旺。快去把这宝贝吃了,来年一定会给咱添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妻子满脸通红。
说来也快,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子时,随着“呱呱呱……”的一声啼叫划破长夜,富氏真的给刘家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小子。接生婆抱着小手小腿不断乱动的婴儿,一面包裹,一面乐哈哈地高声喊叫:“刘先生,快来看,是个男娃,恭喜你了!”
这婴孩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后来成为明朝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的股肱心腹,具有雄才大略的谋士刘基。
当时,刘如晦接过儿子,喜得半天合不拢嘴,心像灌蜜一般甜。他想,妻子食笋而得子,得益于大地之基,当即给孩子起名为“基”,字伯温。
刘家盼望儿子像竹笋那样深深扎根大地之中,不管风吹雨打,一直耸往云天,更盼望儿子能成长为国家之栋梁,修身、齐家、治国,成为一个有用之才。P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