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旨远航,树立国威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和助手福建人王景弘等人,率领27800余人,分乘“清和”“惠康”“长安”“安济”“清远”等62艘宝船和140余艘其他船只,浩浩荡荡从南京起航,循着长江,抵达苏州府太仓刘家港,进入大海,途经浙江温州港,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等待东北季风到来时驶向大洋。
太平港,原来叫马江,因为是郑和下西洋停靠的最后一个国内港口,希望讨个吉祥,才改名为太平港。这里不仅是供郑和船队停泊的港口,也是船队补充给养、修理船只的重要基地。
当时,恰巧有吕宋、淳泥两国前来朝贡的使者尚未回国。明成祖知道后,特命他们搭乘郑和的船队,并由其护送回国。两国使臣感激不尽,而他们也有幸成为宝船队接送的第一批外国使臣。据传,明成祖之所以选定郑和出任正使,是因为受了鸿胪寺序班袁忠彻的举荐。袁忠彻和父亲袁珙都是当时著名的相士,相面识人,技艺高超。从前,明成祖在北平做燕王时,袁珙就预言他在40岁之后会登基称帝,后果然应验。据袁忠彻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下西洋前夕,明成祖想选派郑和统兵出航,曾征询袁忠彻的意见,袁忠彻回答说:“三宝姿貌、才智,内侍中无与比者,臣察其气色,诚可任。”明成祖大喜,就命郑和出任正使太监,王景弘为副使太监,协助郑和完成此次出使任务。当然,这也与郑和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回族的特殊身份分不开的。
首先,郑和是“靖难”的功臣,深得明成祖的信任。其次,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少年时,郑和就在军中服役,后转入燕王府,成年后又参加了靖难之役,随明成祖出生人死.转战南北,历经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再者,郑和知识丰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并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此外,郑和还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下西洋之前,曾出使过暹罗和日本,具有外交经验。而郑和特殊的回族身份,也给他提供了很多便利。他熟悉伊斯兰教地区的习俗,又尊重佛教,而航海所经之处,不是信奉伊斯兰教,就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他们相互沟通,赢得当地民众的认可。
到了十一月,东北季风吹起的那一刻,郑和船队从太平港徐徐驶出。经过八九天的航行,船队到达了第一个目的地吕宋(今菲律宾马尼拉一带)。
吕宋国盛产黄金,因此,这里的百姓都很富有,社会也比较安定,很少有人为了蝇头小利发生争执,所以官府很少接到百姓的诉讼文书。这里距离福建漳州很近,两地之间经常有商船来往。这年,吕宋和浡泥(今文莱)都派遣了使者前来中国朝贡,适逢宝船队正要下西洋,这两国的使者就顺便随郑和的船队一起回国了,他们有幸成为宝船队接送的第一批外国使臣。
当庞大的船队来到吕宋的时候,近两百艘大船同时出现在港口的情形,大概会令每一个目睹这一幕的吕宋人终生难忘。在庄严威武的仪仗队的引领下,郑和会见了吕宋国王,转达了明成祖的问候以及希望两国和平共处的美好愿望,并将明成祖赏赐给吕宋国王的礼物郑重地交到他的手中。
吕宋是个小国,能够得到明成祖这样的重视,无疑为国家安全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所以吕宋国王很热情地接待了郑和的使团。
使团在吕宋只停留了很短的时间,就继续顺着季风向西南方向航行。不久,船队到达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苏禄国信奉伊斯兰教,政权主要控制在东国酋长、西国酋长、峒酋长三位王侯的手里,其中以东国酋长权势最大。洪武初年,苏禄曾大举侵犯淳泥,几乎使淳泥亡国。此次郑和到达苏禄,主要是应淳泥使者请求,奉明成祖之命,前来化解两国之间的矛盾。苏禄统治者见明朝国力强盛,船队声势浩大,不敢用强,只得接受调解,两国化敌为友。随后,郑和率领船队前往淳泥。 在浡泥,郑和船队受到热烈欢迎,淳泥酋长麻那惹加那乃还派使者前去迎接。郑和则亲自前去拜谒,并举行仪式,代表明成祖册封麻那惹加那乃为淳泥国王,又将册封诰敕、国王令章,连同一些服饰和财物,一并赏赐给麻那惹加那乃。麻那惹加那乃感激不尽,热情款待郑和等人。为了感谢明朝的庇护之恩,三年后,麻那惹加那乃亲自率领淳泥使团前往南京朝贡,那是明朝第一次在本土接待外国国王。明成祖非常高兴,临别时又送给他许多财物。
P35-37
纵观中国的历史长河,一代盛世往往出现在新王朝建立的初期。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朝代,在它建国之初,也曾存在过一度辉煌的时期。但是,一个朝代的辉煌离不开英明的君主与成就辉煌历史的时代巨人。在明朝,就曾出现了一个时代巨人——郑和。
本书的主人公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出生于云南府昆阳州,他原姓马,名和,小名三保(也作三宝),回族。郑和的家世显赫,曾经是“簪缨世家”“钟鸣鼎食”的显赫家族。他的祖上可以追溯到宋朝,后来成了元朝的贵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祖父和父亲都曾到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朝圣。
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的天下基本已定,元梁王偏安云南,也不足为虑。可是,对一个帝王来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朱元璋终究还是对云南放心不下。终于,他下令大将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侯沐英为副将军率大军征讨云南。其实,朱元璋也曾运用和平的手段进行招安,并且进行了两次招安。但是,元梁王铁了心就是不愿意归降。于是,朱元璋就率兵征讨,元梁王悬梁自尽,妻子、儿女投了滇池。
从古至今,只要是朝代更迭,灾难最深重的永远是黎民百姓。马和的家族是元朝贵族,自然就是明王朝的敌人。小马和就是在这次战乱中被明军掳到了军中,并且身遭宫刑,成了一名小宦童。他的父亲也在痛失爱子、战乱中受惊吓的情况下而病倒了,不久便死去了。
公元1390年,20岁左右的马和由于常年在军营中受到历练,已经初露锋芒,终于被慧眼识英才的燕王朱棣看中,并留在身边做了亲随。建文元年(1399),“靖难之役”爆发了,燕王朱棣率兵进攻南京,马和在这次战役中英勇无敌,立下了赫赫战功。燕王朱棣称帝后,为表彰马和,赐姓“郑”,“马和”从此成了“郑和”。
永乐三年(1405)六月,郑和率领宝船队第一次下西洋,先后到达吕宋、苏禄、淳泥、占城、爪哇、旧港、满剌加、苏门答腊等国。郑和下西洋,是秉承明成祖朱棣“怀柔远人”的政策,宣扬大明国威,招抚各国诸侯,举行册封仪式,赏赐各国财物,以加强中国和海外各国的关系。1407年冬天,郑和奉命第二次下西洋。这次航行是紧接着第一次回国之后马上起程的。这次航行所到之处,基本上与第一次相同。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是紧接着第二次归来之后开始的,在1409年起航。1413年,明成祖又下达了第四次下西洋的命令。郑和这次出使,除了重复前三次出使的航程以外,还访问了西亚及非洲各国。又经过两年准备,第五次下西洋在1417年秋天开始了。1421年,郑和第六次下西洋又开始了。此次的航程同第五次下西洋一样遥远,主要任务是将前来中国的各国使臣送回国,对沿途经过的国家又一次进行友好访问,并进行商业贸易。宣德五年(1431),郑和又开始了第七次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从1405年到1433年,共计28年时间,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共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他们建立联系,发展贸易,加强了明朝与世界的联系。1433年,郑和在古里去世。
郑和七下西洋,虽然给当时的明王朝带来了一定的财政困难,但是,郑和下西洋却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因为他比意大利航海家哥伦布第一次出航早87年,比新航路开辟者达·伽马的第一次出航早92年,比首次环球航行的麦哲伦造114年。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不论是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还是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古今所无的。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高潮,成果辉煌,影响深远。郑和远航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世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郑和是中国航海第一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
郑和远航是古代传统的一次历史性总结,同时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地界文明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郑和是中国航海第一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华惠主编的《名垂青史(郑和)》主要从郑和的出生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不论是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还是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都是古今所无的。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开启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最高潮,成果辉煌,影响深远。
明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个重要的朝代,在它建国之初,也曾存在过一度辉煌的时期。但是,一个朝代的辉煌离不开英明的君主与成就辉煌历史的时代巨人。在明朝,就曾出现了一个时代巨人——郑和。华惠主编的《名垂青史(郑和)》主要从郑和的出生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