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智的父母之爱(精)》是苏霍姆林斯基权威全译、无删减、无修改版本。
教育学典范之作,成就优秀教师的必备经典。
B.A.苏霍姆林斯基女儿郑重授权的经典译本。
许多家长完全不懂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观点和习惯,不知道这个过程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对社会有益的好人,然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睿智的父母之爱(精)/大教育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苏)B.A.苏霍姆林斯基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睿智的父母之爱(精)》是苏霍姆林斯基权威全译、无删减、无修改版本。 教育学典范之作,成就优秀教师的必备经典。 B.A.苏霍姆林斯基女儿郑重授权的经典译本。 许多家长完全不懂应该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塑造他们的性格,培养他们的观点和习惯,不知道这个过程包括一些什么内容。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诚实、对社会有益的好人,然而不幸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会教育孩子。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 内容推荐 《睿智的父母之爱(精)》是苏联当代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家长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员阅读所写的经典著作,国内畅销近30万册。 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家庭教育的专著,他认为“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子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这本书就是他长期探求的结果,这是一本精辟、生动的“家庭教育学”。 这是一本关于如何去做父母的书。 不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物理学家、化学家,但是所有的人都会成为父亲、母亲、丈夫、妻子。这本书的意义正在于此。 目录 家长教育学 前言 1 重要的是,从小就培养孩子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2 父母的公民义务和道德责任 3 看看自己的精神世界 4 什么使你在孩子的心目中变得高大 5 珍惜孩子心中对高尚、美好和坚毅的信念 6 珍惜人的爱的情感 7 家庭的道德价值 睿智父母 论家长的教育学素养 利用家长集体的力量 让孩子学会思考 没有惩罚的教育 论家长的教育学素养 小心,你的面前是孩子! 怎样使用父母的权威 孩子们的精神依赖是怎样产生的? 难教的孩子 小心,你的面前是孩子! 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 我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 儿子心上的烙印 寄语父亲们 我们在孩子身上延续自己 使自己长大成人 劳动和义务 培养义务感 劳动和义务 写给一位年轻父亲的信 给儿子的信 第一封信 第二封信 第三封信 第四封信 第五封信 第六封信 第七封信 第八封信 第九封信 第十封信 第十一封信 第十二封信 第十三封信 第十四封信 第十五封信 第十六封信 第十七封信 第十八封信 第十九封信 第二十封信 第二十一封信 第二十二封信 第二十三封信 第二十四封信 第二十五封信 第二十六封信 第二十七封信 第二十八封信 第二十九封信 第三十封信 给女儿的信 论爱情 给女儿的信——论爱情 译者的话 试读章节 这项工作的特点是,人在其中可以寻找到无可比拟的幸福。父亲、母亲在延续人类的同时,也在儿童身上复制着自己。这种复制行为的自觉程度,取决于父母对人类、对孩子未来的道德责任感。我们把这种复制称作教育,它的每一个瞬间都在创造未来,都在为着未来。 在这项工作中,社会教育和家庭内父母个人的教育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了一起。我认为,人类幸福的和谐就在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 如果您想身后给社会留下点什么,那也不是非做著名作家、学者、宇宙飞船的发明者、元素周期表上新元素的发现人不可。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的儿子女儿和好的父母,也同样能向社会证实您的价值。 造就人是一项高度紧张,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事业,它需要生活的智慧,也需要技巧和艺术。孩子不仅仅是幸福的源泉,更重要的,孩子本身就是幸福,是您辛勤劳动创造出的幸福。记住这些吧,你这位惴惴不安、等着和亲爱的人约会时刻到来的年轻人;还有你,身边摇篮中的婴儿已经学会咿咿啊啊唱歌的年轻父亲;当然还有您,已生华发、家庭生活的欢乐和愁苦使你变得睿智的孩子的父亲、自己孙子的爷爷。请记住,为人父母的幸福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也不会因为你们——年轻小伙儿和姑娘——刚刚办完喜事,成了丈夫和妻子而光临。它艰难,饱经痛苦——这就是幸福。幸福只会走向那些不畏惧单调和艰辛,长年忘我劳动的人们。养育孩子的劳动是复杂的:它是理智和情感,智慧、爱情和能力的融合;眼前的幸福使你陶醉,孩子的未来又使你惶恐。哪里失去了做父母的聪颖和才能,哪里的幸福就会变成幻影。 我想起了一段痛苦的往事。在我们区住着一个善良的人,一位大家景仰、敬重的优秀联合收割机手、劳动勋章获得者。他的照片经常见报。有一次,甚至路边的橱窗里也摆上了伊万·菲利波维奇的大幅相片,上面写着:“我们学习的榜样!”伊万·菲利波维奇有个儿子,也叫伊万。父母疼爱这唯一的孩子,但爱得没有理智。他们满足伊万西克(儿子的爱称)一切刁钻古怪的要求,小宝贝(双亲这样称呼都快十四岁的儿子)要什么就买什么。儿子沐浴在父亲荣誉的光环中,没有经受过任何磨难。孩子就这样长大,成了一个游手好闲的人。对他来说,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但是,在童年、少年时代幸福和欢乐来得越是容易,成年以后真正的幸福就越少。这是教育的一个规律,亲爱的父亲、母亲们!老师几次约请伊万·菲利波维奇,但他总说没有时间,不是要到集体农庄管委会开会,就是要到区里交流经验,或者是到邻近的集体农庄检查社会主义竞赛合同。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有一天,伊万打伤了班上的女同学,伤得不轻,不得不请来医生。学校派人去找父亲,告诉他:“快,伊万·菲利波维奇,快去学校,你儿子出了不幸的事!”“什么不幸的事?”父亲惊惶地问。来人把事情说了一遍,父亲松了一口气,说:“我还以为什么大不了的事儿呢……我现在没空,我要出席突击手代表大会。” 晚上,伊万·菲利波维奇还是被请到了学校。听完教师焦虑不安的叙述,他一句话没说,回家把儿子痛打了一顿。他发泄着自己的愤怒,吼道:“别再让我去学校了!”就在第二天,伊万西克跑到野地抓了两把烂泥,涂抹在报纸上父亲的眼睛里。伊万·菲利波维奇明白了,教育是要对人的理性和心灵做细致的工作……明白了,但是晚了。这个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它对那些儿子还睡在摇篮中,或者女儿正在待嫁的父母也是很有意义的。P12-13 序言 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的著名教育家,虽然在前苏联早已闻名于世,但是在中国,直到改革开放以后才被介绍进来。最先介绍他的事迹和教育思想的是北京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即现在的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1981年该所连续翻译出版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要相信孩子》、《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后来又翻译出版了《帕中学》。几乎与此同时,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教育研究所的杜殿坤教授翻译出版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一经在中国传播就受到教育界的广泛重视,一时间在中小学校教师中掀起了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热潮。25年来虽然国外各种教育思想像潮水般地涌入国,但中国中小学教师仍然念念不忘苏霍姆林斯基。这是因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普适性、先进性、丰富性,是符合教育的普遍规律,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的。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他的事迹,只要是教师,看了无不为之感动。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人道主义。相信人,相信每一个孩子是他的教育信条。1960年他写了一本书,就叫《要相_信人》,中国翻译过来的时候,因为当时在批判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因此把它译为《要相信孩子》。其实他的原意是不仅要相信孩子,而且要相信人。他教育学生要关心人。他说:“我认为,时人漠不关心是最不能容忍、最危险的一种缺点。”他又说:“我们内心中应当对人,对他身上的良好开端具有无限的信心。”这有点像我国古代孟子的心善说,认为每个人生下来是善的。至于社会上还有坏人,那是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再加上恶劣的环境的影响。教师应该相信纯洁无瑕的学生,这种信念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我国现在社会正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各种思潮影响到青少年的思想,因此现在青少年的思想有点混乱,出现了不少问题。但是我们仍然坚信每一个孩子的天性是很纯洁的,都是要求上进的,都是可以教育的。只有有了这种信念,才能做好教育工作。我们把这种信念概括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这是教师最高的职业道德。这种爱不同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它是一种对教育事业的爱,对人民的爱,对民族的爱,是无私的爱,不求回报的爱。只有具有这种感情才能相信每一个孩子,才能把他们培养成才。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人身上都具有某些好的素质,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素质。他说:“每一个儿童身上都蕴藏着某些尚未萌芽的素质。这些素质就像火花,要点燃它,就需要火星……教育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要让任何一颗心灵里的火药未被点燃,而要使一切天赋和才能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我认为,任何学校,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把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教育理念,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准则。 教师要相信学生,首先要让学生自己相信自己。为了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老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说损害学生自尊心的话,慎重地对待给学生的评价。 我国教育现实中绝大多数教师都是热爱学生的,但是也有一些教师对学生不那么热爱,有些教师只爱一部分学习好的,听话的学生。从而有些学生受到损害。如果我们把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面镜子拿来对照一下,我们就会发现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我认为,教师热爱孩子要建立在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教师要理解孩子的需要,理解孩子的想法,同时让孩子理解自己。教师对孩子的要求要让孩子理解,而不是强迫命令。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沟通,从而建立起互相信任、互相理解的关系。有了这样的师生关系,教育也就很容易了。 苏霍姆林斯基设计的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什么叫和谐发展。他说:“所谓和谐的教育,就是如何把人的活动的两种职能配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一种职能就是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另一种职能就是人的自我表现,自己的内在本质的表现,自己的世界观、观点、信念、性格在积极的劳动中和创造中,以及在集体成员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和显示。”又说:“和谐的教育就是发现蕴藏在每个人内心的财富。……就是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人的充分表现,这就是社会的幸福,也是个人的幸福。”他的话语中充满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他说,每个教师都应该想一想,我们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们培养的就是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人。在人的和谐发展中,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他认为,我们要培养的人,不只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他说,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有一样东西是任何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任何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都没有做出规定的,这就是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他说:“我认为教育的理想就在于使所有的儿童都成为幸福的人,使他们的心灵由于劳动的幸福而充满快乐。”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结合起来。 …… 苏霍姆林斯基也非常重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把它们作为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的,而最重要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为了学生的幸福的生活。 以上我只是作了简要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具有丰富性、全面性、深刻性。所谓丰富性,表现在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在理论上论述了教育的规律、原则,而且身体力行,亲身实践,有着丰富的活生生的案例。他的理论不是苍白的,而是有血有肉,五彩缤纷的。所谓全面性,他几乎论述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都在他的视野之内,都有精辟的论述。所谓深刻性,就是他提出的每一个教育命题都有着深刻的哲理。他讲德智体美劳各育的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统一的,统一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谐发展。他把人的价值放在教育的第一位。因此,我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就不能就事论事,应该理解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实质,学习他的教育思想的精神。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界引进了许多西方教育思想,大多是教学的技术层面的。例如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等,都是论述如何使学生在智力方面得到发展,如何主动地获取知识,却很少涉及学生的和谐全面的发展,尤其很少涉及学生精神世界的培养。因此我觉得今天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深刻意义。今天,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和谐地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不是非常切合我们的实际吗?我们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推广他的办学经验,明确教育目标,把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精神生活放在重要位置。教育是一门科学,需要认真研究它的规律,遵循教育规律施教,就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成绩。教育又是一门艺术,需要每个教师去创造,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素材去创造出一个个具有鲜活个性的人才。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名教育科学家,又是一名教育艺术家。他所创造的美丽的作品永远是我们的楷模。 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中心 顾明远 后记 亲爱的读者,您手中这本《睿智的父母之爱》,收集的是苏联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关于家庭教育的著述。 苏霍姆林斯基出生在乌克兰的一个农民家庭,十七岁时开始了自己的教师生涯,除了卫国战争时期在前线作战和身负重伤住院治疗的一年多时间,他始终没有脱离中小学校的实际工作。他在乌克兰一所普通的农村十年制学校——帕甫雷什中学工作三十三年,从1948年开始担任这个学校校长,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早在青年时代,苏霍姆林斯基就认定“学校工作是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工作”。他把自己的一部著作命名为《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确实把自己的心血和全部生活献给了地球上最光辉的事业——教育。 在苏霍姆林斯基眼里,教育是个整体,教育面对的是儿童完整的精神世界,没有也不可能有孤立的“智育”、“德育”、“劳动教育”……促进儿童个性全面和谐发展,为社会培养真正的人,是苏霍姆林斯基毕生为之奋斗的理想。苏霍姆林斯基长年坚持在学校实际工作中研究和检验教育理论,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一生的教育劳动都充满了紧张的探索和思考。从五十年代中期起,苏霍姆林斯基就作为一个成熟的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活跃在苏联教育界,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他领导的帕甫雷什中学成为世界著名的实验学校,他的教育著作被誉为“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的总结”、是“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苏霍姆林斯基极为勤奋,在不算太长的一生中写了41本书,600多篇论文,1200篇供儿童阅读的故事和童话。他的著作被译成三十余种文字在国内外发行,发行量达四百万册。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两次获得列宁勋章,多次获得苏联奖章,1957年当选为俄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8年被授予乌克兰功勋教师称号,1968年被授予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同年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眼里也没有孤立的学校教育。他把家庭教育比作树木的根须,供养着学校教育这棵大树的树干和枝叶。他坚信“家庭是滔滔大海上神奇的浪花,从这一朵朵浪花上能够飞溅出美好。如果家庭没有孕育人世间美好事物的神奇力量,学校所能做的,就永远只能是再教育了”。他说“学校教育的成果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道德的基础上的”。因此,建立完备的“学校一家庭教育体系”,就成为苏霍姆林斯基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他创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授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基本知识,和家长一起研究应该怎样为人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他把家长组织起来,利用家长集体的力量,积极有效地开展学校教学教育活动。他把家长学校的工作看作学校领导必须去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说“没有家长学校,就不会有真正的家庭学校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养育孩子是一种把理智、情感,智慧、能力融合在一起的复杂劳动,他说“没有什么比父母教育孩孑更加需要智慧的了,我一生都在努力探求这种智慧”。这本《睿智的父母之爱》,就是苏霍姆林斯基长期探求的结果。这是一本关于家庭、婚姻道德修养和子女教育的书,是一本精辟生动的《家庭教育学》。在这本书里,作者会告诉您青年人应该怎样对待爱情和婚姻,应该怎样为建立家庭、教育子女做好精神、道德的准备;会告诉您教育孩子是一种需要付出全部精力的崇高事业,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好公民、好劳动者、好的父亲和母亲,也是您对社会的贡献,也同样能向社会证实您的价值;他会告诉您,家人间的相互关心和尊重是最具有教育力量的精神财富,夫妻相亲相爱、相互忠诚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气氛;他会告诉您怎样积极而谨慎地使用家长的权利,怎样使自己在孩子的心目中变得高大,怎样使孩子心灵的琴弦变得敏锐,只要轻轻拨动,就能和父母产生共鸣;他会告诉您怎样爱孩子才能使他真正幸福,怎样教育孩子才能使他懂得回报父母和社会;他还会告诉您应该怎样启发孩子的智力,怎样保护孩子心灵的纯洁,怎样让他懂得珍惜自己的尊严和人格…… 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会碰到枯燥、晦涩、让人望而却步的“理论”,也不会听到教育家教师爷般装腔作势的说教。不会。这是谈话,是作者与家长、儿女及所有读者的倾心交谈。它说的是现实生活中家长教育子女的痛苦和欢乐、教训和经验。它热情洋溢,富有诗意,既有精辟的理论概括,又有生动具体、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还穿插着许多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趣传说和故事。译者相信,无论您已经是孩子的父母,还是正沉浸在恋爱幸福之中的青年男女,无论您是幼儿园或中小学、大学的教师,还是研究机构的教育科研人员,读一读这本《睿智的父母之爱》,都一定会有所收益。相信您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会像译者一样,被作者的热情、坦诚、睿智和人格所吸引、所感动,会随着作者感人肺腑的谈话,反思自己在爱情生活、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中的对错与得失。 读者面前的这个中译本,是根据莫斯科青年近卫军出版社1988年出版的俄文本翻译的。1992年夏天,译者在基辅拜会苏霍姆林斯基的夫人阿·伊·苏霍姆林斯卡娅和女儿奥·瓦·苏霍姆林斯卡娅,她们把这本书送给译者作为纪念。现在她们授权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它的中译本,借这个机会,译者向她们致以深深的敬意和衷心的祝福! 限于译者的水平,译文中难免有谬误不当的地方,在此恳请读者批评指教。 译者 2014年5月于鹏城雅居 书评(媒体评论) 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问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倘若教师、父母、孩子三方真正缔结为教育的同盟军,那时教育势必突破困局,得以成长壮大,成为现实生活中的真正大教育了。 ——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著名教育家朱永新 教育决定未来。今目中国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在当代,功在千秋。 一著名作家周国平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