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效应:思维呆板,行动迟缓
到银行办业务需要排队,到ATM机前取钱需要排队,乘坐公交地铁需要排队,到食堂吃饭需要排队,超市买东西付钱也需要排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信没人对“排队等待”感到陌生。看着眼前犹如长龙般的队伍,天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轮到自己,排队的时间是如此漫长,哪怕只不过等了十分钟,却感觉仿佛经过了一个世纪。
“等待”容易让人内心躁动,从而陷入一种行动迟缓,思维呆板的精神状态。拿最简单的一个例子来说,银行里正在等待叫号的顾客们,根本无法安下心来做某件事情,哪怕是诸如看电视、电影,或者阅读自己最喜欢的杂志或书籍等,都不能让他们静下心来,这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万一自己一不留神错过了该怎么办呢?正是因为抱着这种等待的心理,他们不等到目标出现就无法安静下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等待与行动效率之间的反比例关系。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由于对某件事情的等待,人们往往会产生态度或行为等方面的变化,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等待效应”。尽管绝大多数人并不会刻意关注生活或工作中的“等待”,但这种“等待效应”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仔细回想一下:下班前的最后20分钟里你在干什么?相关调查数据显示,超过87.34%的人在接近下班的时间里都无心工作,他们大多思维迟缓、行动缓慢,要么装模作样地“磨洋工”,要么以极其低下的效率来强制自己工作,还有一部分人会以收拾办公桌的方式来“杀掉”临近下班的最后时间。
中午吃饭之前磨蹭一会儿,下午下班之前又拖拉一会儿,原本定好的工作任务又怎么能完成呢?实际上,下班前的“放松”并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会给我们带上沉重的精神枷锁。为了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和负罪感,人们常常会自我安慰道:“马上下班了,就十分钟而已,即便是干活也干不了多少,明天早晨上班再说吧!”可是,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如果事事都要拖延,每天下班前都要给自己留个“尾巴”,那么长此以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
如果不想成为“拖延大王”,就不要总是“等着下班”“等着放假”“等着周末”。因为这种“等待”往往会等来等去等成祸。千万不要小看下班前的十分钟,尽管一个十分钟做不了什么大事,但如果把每天的十分钟都加起来,绝对算得上一大笔时间财富。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浪费他人的时间等于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等于慢性自杀。”每天浪费十分钟,日积月累就是一大笔时间上的损失,也许就是因为这点时间利用率上的差别,就会让我们丢掉职场竞争中的优势,从此沦落为“浑浑噩噩”之人。
下班前20分钟你在干什么
等待往往会使时间变得漫长,在等待的过程中人的内心也会饱受煎熬,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非要选择毫无趣味的等待呢?其实,无所事事的等待比有事可干的等待显得更漫长,内心也更容易烦躁不安。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眼巴巴地等着下班铃声响起呢?
我们不妨把下班前的十几分钟时间充分利用起来,这样既能消除“等待效应”所带来的思维呆板和行动迟缓,又能提高工作效率,令自己免受内心煎熬烦躁之苦,可谓一举两得。
赛文是一家大型外企的品牌策划,从专业角度来说,他绝对算得上一名出色的品牌公关人员。然而遗憾的是,能力出色的他不仅从来没有获得过领导的赏识,反而常常成为各种会议上批评和教育的对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天啊,怎么还不下班?我刚才看表还有十五分钟,过了这么半天,怎么还有十分钟才能下班?”这是赛文每天临下班时的口头禅,甚至有时候会反反复复说上好几遍。想继续工作吧,又工作不下去,因为一颗心早就飞到了别处。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状态怎么可能不让人行动迟缓呢?索性就干脆什么也不干,等着下班好了。
起初,赛文等得不耐烦了,就提前开始收拾办公桌,可收拾完了还不到下班时间,等得心浮气躁实在难受,于是便不由自主地开始和周边的同事闲扯。因为这事,同事们对赛文多少都有些意见:“啊?刚才你说什么?我太忙没听到,一会儿下班再说吧!”“赛文你这个闲人不要在我们眼前晃了,我们可没你这么有时间。”同事们或不予理睬或话中有话的回应让赛文十分郁闷,但更令他郁闷的是领导的批评。“还有半小时才下班呢?你现在不好好工作,还找人聊天,你上班时间不工作已经属于违纪了,居然还故意耽误别人!”“赛文你究竟是怎么回事?虽然快下班了,但现在毕竟还不到时间。你这么快就收拾东西,本职工作都做完了吗?”
因为“等待下班”,赛文每天都会提前进入“下班状态”。明明离下班还有半小时,可就是没办法集中精神做事,工作效率低下;明明今天可以完成的工作,结果总是留个小尾巴。久而久之,他的工作堆了一大堆,自然就引起了领导的不满。
要么被公司扫地出门,要么改变自我,赛文经过痛苦纠结的思考,最终选择了后者。此后,每到快下班时,赛文就反复告诫自己:忘掉还有多长时间下班的事情。这个应对之策听起来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并不容易,记得某位大师曾经说过:“除掉杂草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田里都种上庄稼。”
为了让自己从“等待下班”的消极状态中摆脱出来,赛文开始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并希望自己能够在季度总结大会上拿到数额不菲的奖金。有了“奖金”的目标,赛文整个人都显得精神奕奕,哪怕是距离下班只有三分钟,他依然能够心如止水地忙着做自己的工作,而且工作效率一直处于高效状态。在不知不觉中,赛文告别了因“等待下班”而造成的思维懒惰和行动迟缓,工作状态也有了一个相当大的改观。有付出就有收获,赛文的努力很快就获得了领导的认可,并被列为品牌策划部门的后备经理候选人。
“等待下班”与“等待季度总结暨表彰大会”都是等待,都暗含着“等待效应”,为什么所产生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呢?通过赛文的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等待效应”并没有好坏之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运用。
现在就做,不要等待
很多人工作都习惯于等待:等一会儿再说,等到条件成熟再说,等到有了好心情再说,等到有了好的状态再说,这些都成了我们的托词,我们花费很多的时间好让自己能“进入状态”,却没有想到状态是干出来的而不是等出来的。请记住,栽一棵树的第一个最好的时间是20年前,第二个最好的时间就是现在。
只要我们好好想一想,我们就能知道,除了现在之外,我们并不能把握住其他的时刻。如果能使自己专心致志于自己的现在,专心致志于经常被你忽视并让它白白流逝的现在,那你必定能生活得比过去更充实、更幸福。
但忽视现在可以说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通病,为了将来,我们不断地牺牲现在。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一个中国老太太和一个美国老太太死后在天堂中相遇。中国老太太不无惋惜地说:“我辛苦了一辈子,刚刚建好了一栋楼房,可惜没有享受几天。”美国老太太则舒了口气说道:“我住了大半辈子的楼房,前几天刚刚还完了住房贷款。”为了想象中的将来,我们忽视、牺牲了我们的现在。
现在才是我们的一切。将来只是当它来临时,才能成为我们可以把握的时刻。我们应该珍惜我们的每一时刻,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也不要老是幻想将来。好好把握住现在,它才是你唯一的所有。
尽力让自己对现在的时光感兴趣,而不要等待将来。抓住你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好好地度过你的每一分每一秒,珍惜你现在的时光。把你的时间耗费在空想或后悔中,只会使你失去现在,从而也不可能把握住未来。
当我们碰到较困难的工作时,经常会不知道从何处着手,迟迟无法采取任何行动。这时,该怎么做呢?
事实上,只要尽量“着手去做”就行了,并且从最简单、最容易下手的部分去做,而不要在乎次序。当简单的部分做完之后,你自然知道应如何继续较艰难的部分。
例如,当你撰写论文或书籍时,迟迟下不了手不能动笔,这时你就可以先从你最熟悉的部分起笔。同时,如果你已养成了直接在计算机上写作的习惯,就可以完全不受先后次序的影响。
英国有句谚语:“开始做便就完成了一半!”其实工作往往不如我们想象的那般棘手,因此,别还没开始就被自己心里的“畏难”逼退了。
搁着今天的事不做,而想留待明天做,在这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精力,实际上早能够将那件事做好了。
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为了实现他争第一的梦想,全力以赴地工作,早晨5点钟睁开眼后,立刻开始一天的活动;6点半钟往客户家中打电话,最后确定访问时间;7点钟吃早饭,与妻子商谈工作;8点钟到公司去上班;9点钟出去行销;下午6点钟下班回家;晚上8点钟开始读书、反省,安排新方案;11点钟准时就寝,这就是他最典型的一天生活。从早到晚一刻不闲地工作,从而摘取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冠。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