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先生,近代著名书画家。近代诗人陈三立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陈师曾先生出身世家,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能。
《中国绘画史》为陈师曾授课讲义。民国五年(1916)左右,陈氏开始在北京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教,教授国画课程;民国十一年(1922),又曾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史。由于教学所需,他在参考日人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及小鹿青云等人著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及创作实践,编成授课讲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绘画史(精)/中国文化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陈师曾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师曾先生,近代著名书画家。近代诗人陈三立长子,历史学家陈寅恪之兄。陈师曾先生出身世家,绘画、书法、篆刻、诗词,无所不能。 《中国绘画史》为陈师曾授课讲义。民国五年(1916)左右,陈氏开始在北京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教,教授国画课程;民国十一年(1922),又曾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史。由于教学所需,他在参考日人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及小鹿青云等人著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及创作实践,编成授课讲义。 内容推荐 《中国绘画史》为陈师曾授课讲义。民国五年(1916)左右,陈氏开始在北京多所美术专门学校任教,教授国画课程;民国十一年(1922),又曾在济南主讲中国美术史。由于教学所需,他在参考日人大村西崖、中村不折及小鹿青云等人著作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研究及创作实践,编成授课讲义。陈氏逝世后,其学生俞锟、苏吉亨分别将所录讲义整理,交由济南翰墨缘美术学院和天津百城书局出版。 《中国绘画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世三编,自尧舜之世以至民国之际,凡历代绘事兴衰、诸家渊源流派、画家荣辱优劣,无不条分目举,详加胪述。陈氏既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又精擅理论分析,加之全书文字清通,故而甫经问世即颇受好评,被誉为“后学之先导,问道之津梁”。 目录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第一节 唐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唐朝前期之绘画 第三节 唐朝后期之绘画 第四节 李思训一家 第五节 王维 第六节 鞍马画家 第七节 中唐及晚唐之绘画 第八节 周防与赵公祐一家 第九节 花鸟画与论画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第一节 五代绘画概论 第二节 南唐之绘画 第三节 前后蜀之绘画 第四节 五代之山水画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第一节 宋朝文化总论 第二节 宋朝之画院 第三节 宋朝画派之沿革 第四节 宋朝之论画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第一节 元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元代绘画之变迁 第三节 四大家 第四节 题款及道释画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第一节 明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明朝之画院 第三节 山水画之沿革 第四节 浙派 第五节 院体画之一派 第六节 吴派 第七节 道释风俗画之变迁 第八节 花鸟及杂画 第九节 闺秀妓女之绘画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第一节 清朝文化概论 第二节 清朝之山水画 第三节 人物画之变迁 第四节 花鸟及杂画 附录 清代山水之派别 清代花卉之派别 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意见 绘画原于实用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文人画之价值 中国画是进步的 试读章节 刘宋之武帝受东晋之禅位以统御南方,而北地为拓拔氏所盘据,是谓南北朝。声名文物、风俗习惯因地势而生差别,书画亦然。雄峻峭刻成为北派,软美蕴藉成为南派,亦自然之势也。南方陆探微、张僧繇声名最著,北方则曹仲达、杨子华、萧放、刘杀鬼等颇为世所称。 陆探微事宋明帝,常在侍从。其画多佛像及古圣贤像,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画有六法,自古鲜能足之,至探微得法为备。又作一笔画,连绵不断。盖王献之有一笔书,因创一笔画,以书法移于画,其用笔之妙,当可想像也。其子绥洪及绥肃,并传乃父之法。袁倩、顾宝光皆出其门。 陆家一派之外,则有吴晾,刘胤祖、绍祖兄弟,谢庄、谢灵运兄弟。顾景秀字骏之亦刘宋武帝时有名者,创赋彩之新制,能变古法。又宗炳、王微皆为山水名手。宗炳字少文,亦有一笔画。东坡《书宗少文一笔画》诗云:“宛转回纹锦,萦盈连理花。何须郭忠恕,匹素画缫车。”宗炳、王微皆拟迹巢、由,放情丘壑,各有画序,意远迹高,盖为文人画之先率者也。当时北魏如蒋少游、扬乞德、王由等,皆善佛道人物,为北方画苑之名家。 南齐谢赫,尤长人物,不俟对看,一览便归,操笔点刷,研精意,存形似,毫发皆无遗失。别体细微,多自赫始。盖顾恺之以后,貌写人物,其法至此大备。尝作《古画品录》,品第陆探微、曹不兴等画家二十五人为六品,以六法为标准。其所谓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摹移写。此六法乃古来画家对于画之心得,而谢赫综合安排,成为条件,为后来评画之所祖。 谢赫之外,毛惠远、惠秀共事武帝,官至少府卿,师法顾恺之,画体周赡,意匠不穷。武帝将北伐,画《汉武帝北伐图》以备观览。其子棱亦善画。刘瑱篆隶、丹青并为当世所称。惠远善画马,琪画妇人,并为当世第一。姚昙度以魑魅鬼神著。章继伯、蘧道愍并善寺壁,兼长画扇。沈标、沈粲专工绮罗屏障,笔迹调媚。 萧衍受南齐之禅即位,是为梁高祖武皇帝。为人英迈,通文学,好绘事。其子绎,字世诚,是为元帝,元帝之长子方等,皆能画。元帝尝作《山水松石格》,有《职贡图》及《游春白麻纸图》。方等尤能写真,座上宾客,随意点染即成。 武帝之世,张僧繇为古今之巨擘,六朝艺苑放一异彩。僧繇,吴中人。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江陵天皇寺,明帝置,内有柏堂,僧繇画卢舍那佛像及仲尼十哲。帝怪问:“释门内如何画孔圣?”僧繇曰:“后当赖此耳。”及后周灭佛法,焚天下寺塔,独以此殿有宣尼像乃不令毁。唐李嗣真《后画品》云:“顾、陆人物衣冠信称绝作,未睹其余。至于张公,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兼备,实亦万类皆妙。”其画今日虽未得见,然当时佛法盛行,印度、西方之美术确有所传染,奇形异貌,殊方夷夏,皆参其妙。其法不用笔墨钩勒,以重色青绿朱粉适宜染晕,开一新生面,所谓没骨法也。其法盖由印度染晕法脱化得来。其子善果、儒童并师其法。 张氏之外,当时名手有袁昂、焦宝愿、嵇宝钧、解倩、陶弘景等。宝愿画树色皆出新意,点黛施朱,不失轻重;宝钧意兼真俗,赋彩鲜丽。又萧贲于扇上画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 至陈之文帝,锐意搜求古画,所得八百余卷。陈亡,遂归于隋之皇室。陈之名手为吴郡之顾野王,字希冯,善草木虫类。 节录唐张彦远叙南北朝时代师资传授: 晋明帝师于王虞。卫协师于曹不兴。顾恺之、张墨、荀勖师于卫协。史道硕、王微师于荀勖、卫协。戴逵师于范宣。逵子勃、勃弟颙师于父。以上晋。陆探微师于顾恺之。探微子绥洪、绥肃,并师于父。顾宝光、袁倩师于陆探微,倩子质师于父。顾骏之师于张墨。张师于吴暕。暕师于江僧宝。刘胤祖师于晋明帝。胤祖弟绍祖及子璞并师于胤祖。以上宋。姚昙度子释惠觉师于父。蘧道愍师于章继伯。道愍甥僧珍师于道愍。沈标师于谢赫。周昙研师于曹仲达。毛惠远师于顾。惠远弟惠秀、子棱并师于惠远。以上南齐。袁昂师于谢、张、郑。僧繇子善果、儒童并师于父。解倩师于聂松、蘧道愍。焦宝愿师于张、谢。江僧宝师于袁、陆及戴。以上梁。田僧亮师于董、展。曹仲达师于袁。以上北齐。郑法士师于张,法士弟法轮、子德文并师于法士。孙尚子师于顾、陆、张、郑。陈善见师于杨、郑。李雅师于张僧繇。王仲舒师于孙尚子。以上隋。二阎师于郑、张、杨、展。范长寿、何长寿并师于张。尉迟乙僧师于父。尉迟跋质那,在隋朝。陈廷师于乙僧。靳智翼师于曹。吴智敏师于梁宽。王知慎师于阎。檀智敏师于董。吴道玄师于张僧繇。卢棱伽、杨庭光、李生、张藏并师于吴。刘行臣师于王韶应。韩斡、陈闳师于曹霸。王绍宗师于殷仲容。以上唐。各有师资,递相仿效;或自开户牖,或未及门墙;或青幽于蓝,或冰寒于水。似类之间,精粗有别。P13-16 序言 “中国文化丛书”包括两套书系:“经典随行”和“书礼传家”。 我们所谓的“经典”,是指经久不衰的典范之作,它们历经岁月的淘洗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广播四海,经典累代不乏。晚近以来,中国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代,西方学术和思想大量涌入,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巨大冲击,国人或主动或被动地卷入这样一股变迁的时代洪流中,摸索前行。社会巨变之际往往精英辈出,中西文化的激荡,产生了一大批大师级的学者,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经典随行”书系选取近一百年来有关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思想、宗教、文化、艺术诸领域,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蒋维乔《中国佛教史》、许地山《道教史》、蔡元培《中国伦理学史》、陈师曾《中国绘画史》、柳诒徵《中国文化史》等,都是具有典范性的经典力作。 在推出这些学术文化经典的同时,我们希望以一种更加新颖的方式使读者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于是我们策划了“书礼传家’’书系。中国自古崇文重教,“十户之村,不废诵读”,“书礼传家”是许多中国人悬挂于门楣的精神坐标。“书礼传家,’书系引进立体阅读的概念,以“实物仿真件+文本解读”的方式,来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精心选择中国传统文化中与普通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书,从一件件具体的实物说开去,以小见大,生动有趣,从微观角度反映传统社会千姿百态的生活方式,将“科举”、“婚约与休书”、“花笺与信物”‘、“奏折”、“当票”、“地契”、“状子”等反映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婚姻制度、爱情观念、古代官制、典当制度、土地制度、司法制度等一系列传统社会制度的内容纳入进来。翻开这套书,就如同走进了一座“流动的文化博物馆”。 “中国文化丛书”致力于介绍阐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著述”,而不是中国文化“元典”本身;面对的读者对象是普通大众,以推介中国文化常识为基本立足点,过于艰深的学术探讨不在选择之列;在表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简明准确。 “大家的文笔,大众的视角”,是我们对“中国文化丛书”的基本定位,愿这套丛书能够为人们搭建一座接近经典、了解历史与文化的桥梁。 中华书局编辑部 一○一二年十二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