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是一部关于少年在特定的背景里成长的小说。几个性格各异的少年,几乎互不关联,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他们走到了一起。他们中有老师眼睛里的好学生,有被同学轻视的学生,也有让老师头疼的学生,还有处于叛逆期的少女,甚至有常人眼睛里的“小混混”。突然降临的灾难,一下子把这几个少年推到了他们从未有过的绝境里,也把他们平时“伪装”起来的外表彻底地撕开了。在生死的巨大考验面前,他们摈弃矛盾,放弃陈见,收起小“我”,于是他们成了一个整体,于是生命的潜能爆发了,于是他们共同谱写一曲生命的赞歌,一曲爱的歌唱。
男生黄春荣和钟雷都对宋佳玲有好感,两人因此结仇。宋佳玲请另外一位叫元帅的男孩去调解。元帅想出的办法是:让黄春荣和钟雷到郊外去决斗,而他和俞前进当裁判!宋佳玲为了阻止两人决斗,和女同学顾芳芳赶到郊外制止。
这时候,大地震暴发了。
六名少男少女被困郊外,回不了镇上。在缺水缺食,又有人受伤的情形之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微妙和复杂。这几个少年,性格和人生经历都完全不同,其中有好几个人还是别人眼中的“坏男孩”,他们能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吗々
这六个孩子的遭遇只是大地震中的一个缩影,在作者笔下,还涉及到以地震为背景的更为宏大的社会场景。人性善的光芒在这个特殊的生存背景下熠熠生辉。
“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何平老师的手指敲着办公桌,眼睛盯着黄春荣,“你说,你这样下去怎么行?”
黄春荣不看何平老师,他把头偏向窗子,目光懒懒散散地在五月的校园里游走。
何平老师拍了一下办公桌,严厉地命令道:“你给我站好了,眼睛看着我!我跟你说话哪!”
黄春荣挪了挪两只脚,双肩耸了耸,把身子站直了,目光收回来,虚虚地对着何平老师片刻,便落在自己的脚下。
何平老师叹了一口气,他端起杯子连喝了几口茶。
“黄春荣,我想不出你为什么这样?刚教你的时候,我还觉得你不错,聪明,活泼,如果你能把精力花在学习上,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学生……”从何平老师的语气中可以看出他在尽量压抑着他的一种感情。
不知不觉,黄春荣的肩又塌了下去,腰又萎了下去,一只脚的脚尖在地面上漫不经心地抖着,那懒散的目光犹犹豫豫地又出了办公室……
完全是一副松松垮垮的样子。
何平老师的声音陡然升高了,“黄春荣,我的话,你到底有没有听进去?”
黄春荣没有回答何平老师的话,嘴角不以为然地抽动了一下,然后把自己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也就是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在老师办公室应该有的样子。
依据每次进办公室的经验,黄春荣知道等何平老师说得口干舌燥时,他会自己给自己找一个台阶下。果然,只听见何老师缓了语气说:“老师是为你好,你还要老师怎么样?你回去仔细想想我的话,看是不是有道理……”
这句话说完以后,表明何平老师对黄春荣的处理暂时告一个段落了,黄春荣可以走人了。
黄春荣没有马上走,他要等何平老师的最后一个动作,一个经典的动作——何平老师像驱赶着蚊虫一样地冲黄春荣挥了挥手。
一件事终于画上了句号。
黄春荣暗自松了一口气,不过他没有把他的轻松表露在脚步上,他略微拘谨地走到了办公室门口。在办公室的门口,黄春荣下意识地朝着何平老师扭了一下头,而何平老师蹙着眉头,目光正盯着他,那里面有恨铁不成钢的意味,但更多的是无奈。
黄春荣连忙转回头。
黄春荣是老师办公室的常客,他非常熟悉何平老师的愤恨和无奈,包括何平老师的经典语言:“老师是为你好”、“你这样下去怎么行”、“你怎么能这样”……
黄春荣真有些想不明白何平老师。许多老师面对黄春荣的时候,无论他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他们都能保持心平气和,即使黄春荣在课堂上睡觉,即使在别人考试的时候黄春荣在街上的某个网吧里,也不能影响这些老师的情绪。在这些老师的眼睛里,好像没有黄春荣这个人。可是单单这个何平老师,竟不愿意放过黄春荣,查他的作业,查他在校园之外的所作所为,居然还到街上找过他几次,并且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家访,一次次找他谈话。
也许因为看到何平老师一次次被他气成那样,黄春荣才在何平老师面前有所收敛。在何平老师的课堂上,黄春荣能规矩地坐着,能听讲,能完成作业,旷课或睡觉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但是,昨天黄春荣跟一帮朋友去喝了酒,把酒喝过了,下午回到学校时,口里的酒气还没有散尽。这样,黄春荣便被何平老师又“请”到了办公室。
估计何平老师看不见自己了,黄春荣彻底放松下来,他在脸上抹了一把,习惯性地耸了耸肩膀,身子一晃一晃地朝教室走去。
二(1)班的俞前进不知打哪儿冒出来,凑到黄春荣的身边。
“老何找你干什么?”
“能干什么!”
“听说你们昨天喝了不少酒,你怎么不带我去呀?”
“带你去?你不怕你们老贾修理你?”黄春荣的手搭上俞前进的肩,“兄弟,你还嫩了点儿,酒可不是人人都能喝的东西。”
“老何这次有没有要你叫家长?”
黄春荣站下了,“我家老头子在江苏,怎么叫?他给我假吗?”说着,黄春荣笑起来,“不过,也难说,老何一再说为我好,保不准他真的舍得掏路费让我去江苏。”
“不过,你们班的老何说不定真的是为你好,那么多老师怎么只有他……”俞前进想起自己班主任贾老师看他的眼神。
黄春荣打断俞前进的话,“为我好?你真以为今天会有谁为别人好?他是希望我为他挣考分,他好多拿些奖金!别以为我没有看出来,我是把他们看透了,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钱是亲的……”
迎面走来宋佳玲,黄春荣和俞前进都不说话了,看着宋佳玲。
宋佳玲看也不看这两个人,昂然地从他们身边走过,不久有两个字跳进了空气里,“德行!”
声音不高,但黄春荣和俞前进都听见了。
“你说谁哪?”黄春荣变声期的声音扑向宋佳玲的背影。
宋佳玲没有回答,但“哼”了一声。
“小心我抽你!”黄春荣恶狠狠地说。
宋佳玲站住了,转过脸,瞪着黄春荣,“你敢!”
说了这两个字,宋佳玲并没有离开,她继续瞪着黄春荣,脸上多了似笑非笑的表情,似乎等着黄春荣过去。
黄春荣十艮得咬牙,却没有过去,而是和俞前进走上了另一条道。在学校里,只有宋佳玲不把黄春荣当回事,并且敢当面顶撞黄春荣,他们虽然不在一个班级,彼此却非常熟悉,因为他们在小学同桌过两年,那时黄春荣没少抄宋佳玲的作业,想抄宋佳玲的作业,必须跟她说好话。每次宋佳玲把作业给黄春荣抄时,都要挖苦他一番。而黄春荣只好涎着脸皮,任宋佳玲数落他。
“你上次说她与那小子的事,是真的吗?”黄春荣站下问俞前进。
“那还有假?我亲眼看见的。”俞前进说,看见黄春荣脸色很难看,他又讨好地补充了几句,“不过,说不定她也喜欢你,有些女孩子喜欢一个男孩子,就这么表达出来,连书上都这么说。要不你试试?”宋佳玲的一句“德行”也让俞前进很不舒服。
“你不是拿我开心吧?”黄春荣看着俞前进。
“哪能呀?我们是什么关系?”
“那小丫头是欠揍了!”
“要不要我帮忙?”
“没你的事!”
俞前进还想说什么,黄春荣已经率先走了。
“好像你有多么了不起一样!”看着黄春荣的背影,俞前进心里颇为不悦地说。
这时候是上午。
P2-6
做《儿童文学》杂志主编,常和读者有交流。听说我们要出版一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有位小读者就和我进行了一场对话。她叫阳阳,是一位可爱的五年级小学生,率真、活泼,对文学有一种痴迷的爱。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读《儿童文学》杂志,是我们杂志的铁杆“粉丝”。
阳阳:徐老师,您主编的《儿童文学》可好看了,我们班很多同学都订了。听说你们要出版一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我们好多同学都特别高兴,但也有一些同学觉得有《儿童文学》就足够了,没必要再搞什么书系。你们为什么要编这套书呀?
徐:你的这个问题问得很好,其实这么多年来,我们除了做《儿童文学》杂志以外,很少做原创图书的出版。四十多年来,我们培养了很多作者,在全国各家出版社出版了很多好书,在儿童文学创作上取得了很大成就,也为我国的儿童文学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这是我们一直引以自豪的。
编辑出版一套“金牌作家书系”,把本刊的作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这早就在酝酿之中。之所以现在来做这套书,起因于牧铃的那本长篇动物小说《艰难的归程》。你看过这本书吗?
阳阳:看过,是写一条瘦弱的小狗,怎么成长为一条了不起的大狗的。那故事可精彩了,我们班的男生们平时不爱看小说什么的,可他们就爱看这本书。
徐:这就对了。这是一部小人物的艰难成长史,是一个从卑微到高贵、从怯懦到坚强、从弱小到强大的故事。去年刚接到牧铃这部书稿时,我们就想着手编这套书,把《儿童文学》的骨干作家集中在一个书系下,连续出版,形成品牌。但是,当时见市场上那么多书,各家出版社也都在抓这批作者,我们再搞一个书系,不知效益如何。迟疑再三,牧铃这本书最后还是以“《儿童文学》典藏书库”的形式出版了。没想到出版三个多月,竟然再版了三次,差不多每个月都要重印一次。到今年三月份,总共印了将近十万册,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尽管现在社会上套书、丛书很多,看来只要是好书,还是会得到读者认可的。另外,作家们也支持我们来做这套书。这些作家都是《儿童文学》的老朋友,有些年轻作家还是我们培养起来的,他们非常希望《儿童文学》做一个书系,通过当代作家原创作品的出版,展示一下本刊作家队伍的阵容和实力。这套书的出版,也是《儿童文学》品牌的深度开发,我们中少总社社长李学谦也非常重视,多次参与我们的选题论证会,从各方面给予了我们很大支持。
阳阳:那为什么叫“金牌作家”呀,他们真得过金牌吗?
徐:傻丫头,那不过就是个叫法,就像把你们这些爱读《儿童文学》的读者叫做铁杆“粉丝”一样。不过这些作家可都是《儿童文学》的主力作家、骨干作家,有的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已经十几年、几十年了,在艺术上那是“相当成熟”啦,叫“金牌作家”也是当之无愧呀!为能参与这套书,作家们可用心啦,可以说这套书是他们的倾情奉献!
不过,要编这套书,我们也有为难之处。你知道《儿童文学》杂志是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老刊物,从茅盾、冰心、叶圣陶那一代人算起,已经有四五代作家了。每个时代都有她的代表作家、骨干作家,是这些作家支撑了这个刊物,为这个刊物的成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很多老作家的作品流传至今,已经成为儿童文学的经典之作。要说“金牌作家”,那真是一代有一代的金牌得主,你说出谁的书不出谁的书,是不是也很为难?
后来我们商量出这样一个结果:这套“《儿童文学》金牌作家书系”立足于市场需求,以当代《儿童文学》的主力创作队伍为基础,其作品要贴近当代少年儿童生活,艺术质量上乘。以原创中长篇小说、童话为主,兼做少量优秀作家的个人短篇作品集。至于前辈作家的流传之作、经典之作,我们就收进“《儿童文学》典藏书库”中。你知道吧,我们那套“《儿童文学》典藏书库”,像《一路风景》、《盛世繁花》、《岁月留香》也很有名,总共销售了一百七十多万册呢!
阳阳:我怎么一点儿也不知道这套书?从来也没有看过呀?
徐:这是四五年前的事了,那时你还小嘛。
阳阳:那套书你们还重印吗?我真想看呀!
徐:我们准备重新编辑一下再印。因为以前按年份从后往前倒推出版,有点儿乱,我们正在着手重做,特别是把最近几年的、以前没有收入的优秀作品多收一些。不说这套书了,等出版以后我告诉你。我们还是言归正传,说说这套“金牌作家书系”吧。
阳阳:好的。您刚才说这套书只收当代作家新写的中、长篇作品,那人数也不少呀!
徐:是啊,少说也有一百多入。不过,我们可没那么大气魄,一出就几十本、上百本,我们可不搞批量生产。我认为文学创作可不是生产套娃,一套模子一压就出一批,大大小小都差不多,这是一种很艰苦的脑力劳动,每一件作品都很个性化,是作家心血的结晶。心血,你懂不懂?那不是水管里的水,什么时候一拧,都能流出来。所以我们也不着急,看准一部出一部,成熟一套出一套。每年出上几个作家的,几年下来,就会形成规模,建立起一个品牌来。
阳阳:这样好,还能保证质量。你们慢慢出,我们就一本接一本慢慢看。要是—下子出得太多,还真看不过来,也不知道先看哪一本好。您能不能告诉我,今年准备出哪几个作家的书呀?
徐:今年要出版的也就五六位作家的书吧。有位梦华的《科学家两极历险》丛书……
阳阳:我知道这个人,是个大科学家,他到我们学校讲过课。他可神了,是我们中国第一个到达南极的人,后来他九次到北极,和爱斯基摩人一起捕鲸,一起生活,还差点让北极熊给吃掉,几次经历生死考验,可惊险,可好玩了!要有他的书,我肯定买。还有谁的?
徐:还有一套《薛涛作品坊》。
阳阳:薛涛呀!我也知道。我从《儿童文学》上读过他很多作品。他的作品可美了,也很有意思,我很喜欢。他写的《两只相距四点五厘米的蚂蚁》,还有《我家的月光电影院》都挺好玩的。不瞒您说,我在偷偷地跟他学艺,学怎么观察生活和结构故事。
徐:噢,你很会读书呀l还有汤汤的“鬼精灵童话”、范锡林的“武侠童话”等。
阳阳:汤汤的童话我们也很喜欢,她写的那些魔鬼和精灵心地纯洁,特别可爱。喂,告诉您一个小秘密,我们几个同学还想把你们刊物上发的汤汤那篇《最后一个魔鬼在雕花木床下》改成小童话剧,“六一”的时候在全校庆祝大会上演出。
徐:好啊!阳阳,这点子多好啊!我支持你们!我们这次除了汤汤的“短篇童话精选”以外,还出了她一本长篇《来自鬼庄园的九九》,也是写魔鬼的。要不然,我把那本长篇稿子也给你们看看?那本书场景开阔,故事生动,情调温馨而活泼,说不定更适合改成舞台剧。
阳阳:好啊!好啊!起码是先睹为快呀!
徐:其实范锡林的武侠童话也很好玩,那里面不光有生动的故事,还有超人的智慧。我觉得,读范锡林的武侠童话,人都能变得聪明起来。好啦,我不说啦,反正这些书,还有很多其他作家的书,一人一个风格,各有各的特色,各有各的绝活。这些书我们会陆续出版,你就等着慢慢欣赏吧。
阳阳:徐老师,您说读这些小说、童话有什么好处呀?我们老师还不错,挺鼓励我们多读文学作品的,就是我妈,总说读那玩意儿还不如多做几道数学题。
徐:你妈要这样想就不对了。读文学书起码有这样几个好处:一可以滋润心灵。你心里要有点什么小郁闷、小疙瘩,静静地读上几页好书,说不定那些小疙瘩就不知不觉地化开了。二可以使你变得高雅而高贵,气质不俗。从小读书多的人很少粗野、粗俗的,这个你信不信?三呢可以帮你开阔眼界,使你变得聪明。你想,那些小说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生活,人生百态尽收眼底。通过读书,你比同龄人见识得要多,经历得要多,经验也多,你是不是就比别人聪明呀?第四条最实际,你可以用这条去说服你妈,那就是能提高写作水平。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诌。看的书多了,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写作水平就提高了。花十几块钱买本书,既享受了阅读的乐趣,又提高了写作水平,那比花几百块钱上干巴枯燥的作文班划算多了。当然,读书的好处还有好多好多,古今中外,有关读书的高论很多,我不过是一孔之见呀!
阳阳:谢谢您,徐老师!您讲得真好,能不能把您这番话对我妈说说呀!
徐:哈哈,我还不认识你妈妈呢!这样吧,我把刚才我们的谈话整理一下,就放在每本书的前面,作为“前言”,你看好不好?
阳阳:好呀好呀!您可要写上我阳阳的名字呀!
徐:好的,一言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