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散文选共分五辑。第一辑是散文诗选。第二辑选译的主要是和打猎有关的篇章。第三辑是文学回忆录。第四辑主要是演说和序言。第五辑是书信。每辑篇目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篇后的日期,作者有时署上新历(即公历),有时署上旧历(即俄历),也有新历、旧历一起署的。注释有的是原编者加的,有的是作者的原注,也有的是译者加上去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屠格涅夫散文选/外国名家散文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俄)屠格涅夫 |
出版社 | 百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散文选共分五辑。第一辑是散文诗选。第二辑选译的主要是和打猎有关的篇章。第三辑是文学回忆录。第四辑主要是演说和序言。第五辑是书信。每辑篇目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篇后的日期,作者有时署上新历(即公历),有时署上旧历(即俄历),也有新历、旧历一起署的。注释有的是原编者加的,有的是作者的原注,也有的是译者加上去的。 内容推荐 本书包括屠格涅夫散文作品七十一篇,按散文诗、札记、回忆录、杂著、书简各类分为五辑。 这些文字是屠格涅夫著作中,最能够体现作者的人格气质,及其所生活的时代氛围的部分。 本书译自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屠格涅夫十卷集》第十卷和该社1975年版《屠格涅夫十二卷集》第一卷、第十二卷。 目录 第一辑 鸫鸟(之一) 无巢 乡村 乞丐 玛莎 两首四行诗 麻雀 玫瑰 最后一次见面 门槛(梦) 菜汤 蔚蓝的王国 老人 作家与评论家 鸫鸟(之二) 悼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 当我去世的时候 岩石 鸽子 明天,明天! 大自然 我将想些什么呢? “玫瑰花,多么美丽,多么鲜艳 海上航行 我们还要较量一番! 爱之路 爱情 祈祷 俄罗斯语言 哇哇 我的树 第二辑 幽会 树林和草原 话说夜莺 国外书简 猎狗佩加兹 我们的人派我来的! 第三辑 《文学回忆录》代序 三言两语谈谈格兰诺夫斯基 我所见到的别林斯基 彼·阿·普列特涅夫家的文学晚会 关于《父与子》 果戈理 [普罗斯佩尔·梅里美] [回忆谢甫琴科] 第四辑 [莎士比亚诞生三百周年] [新发表的普希金书简] 在莫斯科发表的演说[1879年3月6日] 序[为1880年版长篇小说集而作] 致《十九世纪》报编辑 [莫斯科普希金纪念碑揭幕典礼上的演说] 第五辑 致波琳娜·维亚尔多 致巴维尔·瓦西利耶维奇·安宁柯夫 致谢·季·阿克萨柯夫 致列·尼·托尔斯泰 致阿·尼·阿普赫京 致波琳娜·屠格涅瓦娅 致费·米·陀思妥耶夫斯基 致康斯坦丁·康斯坦丁诺维奇·斯鲁契夫斯基 致叶丽札薇塔·叶果罗夫娜·兰别尔特 致巴维尔·瓦西利耶维奇·安宁柯夫 致阿·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致谢苗·阿法那希耶维奇·温格罗夫 致玛·阿·米留京娜娅 致尤莉娅·彼得罗夫娜·弗列夫斯卡娅 致阿列克赛·谢尔盖耶维奇·苏沃林 致弗拉奇米尔·柳德维果维奇·基根 致弗谢伏洛德·米哈依洛维奇·迦尔洵 致雅科夫·彼得罗维奇·波龙斯基 致斯帕斯克-鲁托维诺村的农民们 致列·尼·托尔斯泰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尤尼朗诵完了……他得到的反应,是从广场各个角落里响起的喧哗声、呼哨声、哈哈的笑声。 所有面对着他的脸,都露出愤慨之色;所有的眼睛里,都燃烧着怒容;所有的手都举了起来,握成了拳头,威吓着! “真是异想天开!”愤怒的声音吼叫着,“让这蹩脚诗人从高台上滚下来!叫这傻瓜滚蛋!用烂苹果、臭鸡蛋扔这个胡闹的小丑!快拿石头来,拿石头扔他!” 尤尼从高台上翻滚下来……但他还没有跑回家里,就听到了一阵阵热烈的鼓掌声、欢呼声、喊叫声。 尤尼怀着惊疑的心情回到了广场,但他设法不被人们注意(因为激怒变得凶恶如野兽的群众是危险的)。 他看到的是什么情景呢? 万头攒动的广场上空,身披紫红斗篷、卷发上戴着桂冠的他那位对手——青年诗人尤利,站在扁平的金盾之上……而周围的老百姓却欢呼着: “光荣啊!光荣啊!光荣属于留芳百世的尤利!在我们悲哀的时候,在我们感到巨大痛苦的时候,是他安慰了我们!他赠送给我们的诗,比蜜更甜美,比铙钹更铿锵,比玫瑰更芳香,比碧空更纯净!隆重地把他抬起来吧,让缭绕的香烟萦回在他富有灵感的头上;轻轻扇动起棕榈枝叶,让他的前额感到清凉;让阿拉伯没药的香气,弥漫在他的脚下!光荣啊!” 尤尼走近一位欢呼者。 “啊,我的同胞!请你告诉我,尤利朗诵了什么诗篇使你们如痴如醉。唉!当他朗诵的时候,我不在广场上。如果你记得住的话,请给我重复一遍,劳驾啦!” “这种好诗能记不住?”被问的人热心地回答,“你当我是个什么人呢?听着,——然后欢呼吧,和我们一起欢呼吧!” “诗歌爱好者们!”被人崇拜的尤利是这样开始朗诵的…… 诗歌爱好者们!伙伴们!朋友们! 一切和谐、悦耳、柔美的崇拜者们! 但愿沉重的悲哀的瞬间,不会搅扰你们的心绪, 盼望的时刻一到,——白天终将赶走黑夜! “怎么样?” “请原谅!”尤尼喊叫起来,“这是我的诗呀!当我朗诵的时候,尤利大概就挤在人群里。他听到了,稍加改动,就重复了一遍。只改了几个地方,当然不会改好!” “啊哈!现在我把你认出来啦……你是尤尼。”被他叫住的公民,紧蹙眉头,回答道。“你是个嫉妒鬼,或者是傻瓜蛋!不幸的人,你只要想到一点就够了!尤利说得多么庄严:‘白天终将赶走黑夜!……’可你呢,简直是胡说八道:‘光明终将驱散黑暗’?!什么光明?!什么黑暗?!” “难道这不都是一个意思吗……”尤尼本想辩驳…… “你敢再说一句话,”公民打断了他,“我就喊群众来……他们将把你撕得粉碎!” 尤尼知趣地不再吭声了。一个白发老人,听了他和公民的谈话,走近这位可怜的诗人,拍拍他的肩膀,说道: “尤尼!你朗诵的是自己的诗一旦不合时机;他朗诵的不是自己的诗,——但却符合时机。所以他是对的,而你只能安慰安慰你自己的良心了。” 可是当良心安慰陷入窘境的尤尼的时候(说真的,无论如何,这种安慰十分糟糕),在远处,在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中,在普照一切的金色的阳光下,尤利紫红的斗篷闪闪发亮;在缭绕的香烟下,月桂冠黯然失色;他那傲岸地挺立的身躯,仿佛是走回国土的帝王,庄严、肃穆地缓缓行进……长长的棕榈树的枝叶,依次向他垂下头去,似乎是以它轻微的抖动、温顺的鞠躬,表示那种不断高涨的、洋溢于如痴如醉的同胞们心头的崇敬之情! 1878年4月P14-16 后记 一九八三年九月三日,是屠格涅夫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这本散文选恰巧在今年八月底译完,就算是译者对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一点微薄的纪念吧。 屠格涅夫一生除了长篇、中篇、短篇、诗歌、翻译之外,还写过大量的特写、散文诗、回忆录、评论、书信、日记。他的全集共二十八卷,为俄国人民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世界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屠格涅夫文笔优美,语言丰富、明确、朴素、生动,富有抒情味。他是描写俄罗斯风景的大师,又是探索俄罗斯女性心灵隐秘的巨匠。他笔下的一幅幅自然风景,一个个俄罗斯少女和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 在俄罗斯古典作家中,屠格涅夫在散文上的成就,几乎是无与伦比的。托尔斯泰盛赞屠格涅夫的风景描写。他说:“这是他的拿手本领,以致在他以后,.没有人敢下手碰这样的对象——大自然。他两三笔一勾,大自然就发出芬芳的气息。” 在译者和许多散文作家交谈时,他们常常提到屠格涅夫的作品对他们创作的影响。在译者多年练习散文写作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现象:“五四”以来,中国许多散文家都翻译过屠格涅夫的作品,如刘半农、郭沫若、郁达夫、周瘦鹃、梁遇春、黄药眠、陈学昭、刘大杰、巴金、丽尼、陆蠡、李健吾、丰子恺等。屠格涅夫的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影响之深远,由此可见一斑。 这本散文选共分五辑。第一辑是散文诗选。第二辑选译的主要是和打猎有关的篇章。第三辑是文学回忆录。第四辑主要是演说和序言。第五辑是书信。每辑篇目以写作时间先后为序。篇后的日期,作者有时署上新历(即公历),有时署上旧历(即俄历),也有新历、旧历一起署的。注释有的是原编者加的,有的是作者的原注,也有的是译者加上去的。 第一辑的散文诗,是屠格涅夫垂暮之年的作品。他把老年人的思考、感受、体验、浓缩到很短小的篇章里。其中不无老人的感伤,沉重的叹息,孤独的痛苦,以及回忆幸福的青春岁月时感到的怅惘之情。但这并不是主调。散文诗同时反映了迫切的社会政治问题。如《鸫鸟》(之二),《悼念尤·彼·弗列夫斯卡娅》;歌颂了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如《门槛》;赞美了爱情的忠贞,如《玛莎》;描写了母爱之伟大,如《麻雀》;体现了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如《俄罗斯语言》……作者往往通过一个细节,表达一种哲理的思考,把具体的感受升华为带有普遍性的结论。 这些散文诗,像是散文和诗熔炼成的合金。结实、厚重,内涵丰富。又像压缩了的弹簧,具有浓厚的激情和内在的力度。如果把这些抒情小品匆匆忙忙浏览一遍,那是不容易体会内中的精妙的。难怪屠格涅夫把这些散文诗寄到《欧洲导报》杂志发表时,他在序言里请求读者不要一下子把它们全部“浏览”完毕,而是建议“今天一篇、明天一篇”地慢慢细读。 这些抒情小品,仿佛是一面明亮的镜子,映照出屠格涅夫老年时复杂的内心活动。 屠格涅夫的童年是在俄国中部地带奥廖尔省姆岑斯克县斯帕斯克一鲁托维诺村度过的。这里的斯帕斯克庄园,原是屠格涅夫叔祖父在世时建立的一个庄子。一条条菩提树的林阴道,交叉成罗马字母XIX,象征着这个美丽的别墅建立于十九世纪。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色彩缤纷的花坛,垂柳掩映的池塘,绿茵如毯的草坪。少年的屠格涅夫在这里捕鸟、钓鱼,钻进密林里朗诵普希金、莎士比亚的作品,听家庭教师讲迷人的故事,并亲见他的母亲残酷虐待她的农奴。成年以后,他经常带着猎枪,牵着猎狗,到庄园附近的村道、丛林、草原上去打猎,仔细观察了故乡大自然的风光,目睹了农奴制度的黑暗,看到了农民的智慧以及他们贫苦的生活。他那部《猎人笔记》,就是他打猎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艺术记录。 选译在第二辑里的《幽会》、《树林和草原》,是《猎人笔记》里的优秀篇章。 《幽会》以阴晴多变的秋林作背景,描写了农家姑娘阿库琳娜不幸的遭遇。作者把年轻少女纯洁的心灵和地主家仆卑劣的行径作对比,勾勒出了两幅生动的肖像画。其中独幕剧似的、富有戏剧冲突的场面,毕现说话人个性的对话,阿库琳娜由期望到失望而终于绝望的心理活动的轨迹,描绘得极其传神,显示了散文大师屠格涅夫精微的观察和娴熟的技巧。 《树林和草原》,写于1848年末,作为《猎人笔记》的尾声。这是一篇描写自然风景的散文杰作。在这篇散文里,我们可以闻到俄罗斯森林和草原的芬芳气息,可以看到大自然瞬息之间的细微变化。我们跟随着猎人的足迹前进,俄罗斯中部地带春夏秋冬的种种风光——早春的融雪和浓雾,夏晨草地上绿色的足迹,弥漫着葡萄酒似的香气的秋林,白雪皑皑的冬天原野上蓝色的天空,宽银幕般在我们眼前一一闪掠而过。于是,我们也会和猎人一样,情不自禁地展开想象的翅膀…… 《我们的人派我来的!》记述了一八四八年巴黎工人六月起义中的一件小事。作者首先渲染六月起义中巴黎街垒林立的紧张气氛,然后描写起义工人在和资产阶级政权浴血战斗中,仍不忘关怀一个从柏林到巴黎的、外国侨民小孩的安全。他们把这孩子暂时寄养在一个女工家里,然后派一个老工人,通过战火纷飞的封锁线,去向孩子的父亲送信,叫他放心,并告诉他儿子的地址,以便他在战争结束之后去领取。作者在文章结尾对英勇的巴黎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精神,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四 第三辑里的几篇文学回忆录,生动地刻画了普希金、别林斯基、格兰诺夫斯基、普列特涅夫、梅里美、谢甫琴科等作家、学者的肖像,真实地记叙了俄国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文学界的情况。作者同时回忆了他自己步入文学界时立下的誓言。 他在《代序》中说:“我不能和我所憎恨的东西相处在一起,和它呼吸同样的空气……我必须远离我的敌人,以便从远处更有力地向它攻击。在我看来,这个敌人具有明确的形象,有着大家熟悉的称呼。这个敌人就是农奴制度。我要和我归纳在这个称谓之下的一切现象斗争到底,决不妥协……我所以去西方,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誓言。” 屠格涅夫在《关于(父与子)》一文中,回顾了这部长篇小说引起的一场旷日持久的争论。作者解释了青年读者误解的原因。他说:一个人物一旦酝酿成熟、塑造出来,他就是一个客观存在,将有他自己“独立的生活”;作家不能任意支配他、美化他,或者丑化他。正确地再现生活真实,乃是文学家至高无上的幸福,——即使这一真实和他个人的好恶并不一致。 五 屠格涅夫是个学者化的作家。他大学毕业之后,到德国专门研究过哲学、历史学、语言学,掌握了多种外国语。他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同时是思想家、评论家、翻译家。他热心于把俄国文学介绍给西欧的读者。长期生活在国外,他和西欧许多著名作家,如福楼拜、梅里美、乔治·桑、都德等,有着广泛的联系。他视野开阔,学识渊博。他的评论文章,常流露出长期从事创作实践的人所特有的精辟见解,因而受到福楼拜的赞赏。 第四辑中关于莎士比亚和普希金的两篇演说,气势磅礴,热情洋溢,纵横论述,铿锵有力,具有相当的历史深度,显示了屠格涅夫作家兼学者深厚的修养和多方面的才华。 屠格涅夫在为一八八。年长篇小说集出版而写的一篇总序中,总结了他写长篇小说的经验。他说:“对于艺术来说,怎么写的问题,要比写什么的问题重要。”这句话是他在一八七九年八月说的。过了一百年,它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他怎么做。同样,一个作家的个性风貌,不仅在他写什么题材,更主要是他怎么写这个题材。这个怎么写的问题,即角度、感情、立场、分寸感等等,才是创作中至关重要的问题。 六 现在留存下来的屠格涅夫的书信共有六千多封,编辑成厚厚十三卷。这批信件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到了当时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表达了他对政治、哲学和文学的思考,反映了作家一生经历的许多重大事件,如一八四八年的欧洲革命,克里米亚的战争,十九世纪俄国六十年代的改革,普法战争,斯拉夫民族的解放运动,七十年代的民粹派运动。在这数量可观的信件中,有的记下了他某些作品的创作过程,成为这些作品的重要注释。有的对国内外许多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作了评价。在有些信件中,屠格涅夫和青年作家切磋写作技巧,向他们提出他的忠告,表示了他对文学事业继承人的关心。一句话,这六千多封书信,是研究屠格涅夫思想和创作极其重要的文献材料。它们透露了一个伟大的俄罗斯作家的欢乐和痛苦,表达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亲友、对自然、对艺术、对创作的态度。其中不时闪耀着幽默的火花,流露出他所特有的忧郁。 译者从六千多封书信中选择出二十封,真好比是沧海中之一粟,但由此也可窥见作为书信体裁巨匠的屠格涅夫的某些风貌。 这一辑中的最后一封信,是写给托尔斯泰的。写完这封信不到两个月,屠格涅夫就去世了。在他身体极其虚弱的时候,他为了俄罗斯的文学事业,挣扎着坐起来,用铅笔写信给托尔斯泰,祈请他不要迷恋于其他事情,赶快回到文学创作上来。他说:“我已是个行将就木之人……我的朋友,俄罗斯大地上的伟大作家,请您倾听我的请求吧!”这是一个艺术大师在临死前向另一个艺术大师的哀求,读来感人肺腑,催入泪下。 七 屠格涅夫是真正的语言艺术家,对俄罗斯语言规范化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列宁在列举俄国语言大师时,首先提到了他。他热爱俄罗斯语言,认为它是俄罗斯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俄罗斯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俄罗斯民族性格特征的一种表现。他坚信拥有这样美好的语言的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他对柔顺的、迷人的、神奇的俄罗斯语言热爱的程度,可由他的散文诗《俄罗斯语言》来证明: 在怀疑的日子里,在痛苦地思考我的祖国命运的日子里,你是我唯一的依赖和支柱。啊,伟大的、有力的、真实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呵!如果没有你。看到故乡发生的一切,怎能不陷入绝望之中?但是,如果说这样的语言不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那是不能置信的啊! 一八七七年,屠格涅夫写信给艾·弗·李伏娃,劝她说:“请像爱护圣物那样爱护语言的纯洁性吧。请不要滥用外国的语言吧。俄罗斯语言是如此丰富多彩、委婉有致,我们没有必要向语言比我们贫乏的人们去借用。” 八 屠格涅夫长期旅居国外,但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对他来说,世上最珍贵的,莫过于他的祖国。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祖国的历史,热爱祖国的文学艺术,是他的爱国主义精神的表现。 叶落归根。他多么想回到祖国去,回到故乡斯帕斯克去,但他身患重病,已经回不去了。临死前,在疾病折磨的痛苦时刻,他那思想的羽翼,从遥远的巴黎,飞回到祖国,飞回到故乡。他思念着他的花园,那池边长着杂草的小路,那园中他亲手栽种的老橡树。当他离开尘世时,对故乡的一切怀着深深的眷恋。他多么想再呼吸一下祖国田野上那艾蒿的苦味,那荞麦的甜味;他多么想再看一眼秋风拂过林梢,摇荡起无边的、金色的麦浪。啊,故乡的八月,正是收获的季节啊! 整整一百年前,俄历一八八三年八月二十二日(公历九月三日)下午二时,屠格涅夫病逝于巴黎郊外布日瓦尔。遵照他生前的遗嘱,遗体运回祖国,安葬于彼得堡沃尔科夫墓地,永与别林斯基做伴。 今年九月三日清晨,译者在京郊带露的白杨林里,仰望着林梢上临风摇曳的叶片,忽然想到屠格涅夫生前在斯帕斯克庄园里栽种的那棵老橡树,已经一百多年了。它此刻兴许也在承受着九月晨风的吹拂。啊,阵风和阵风呼应,叶片向叶片致意,——世界各地的树木,都在低声絮语,向那位用语言描绘大自然风景的艺术大师,诉说绵绵不尽的怀念…… 张守仁 一九八三年九月中旬于京郊黄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