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孟子看来,修身以俟命,“尽心一知性一知天(道)一立命”是一个人修行的次第,至立命,则生死之间,人道尽矣。关键是内外兼修,孜孜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死而后已!
把握今生今世,由生知死,生死如一,是孔门生死观的重要特点。据《论语·先进篇》载:“季路(即子路一笔者注)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曾子是践行儒家生死观的典范。曾子死前,因为自己所垫的席子不合礼制,就要求更换,让自己身心死得其所。《礼记·檀弓上》记此事说,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下,书童坐在角落里拿着蜡烛。书童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书童又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赏赐我的,我没有能换下它来。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不能移动。等到天亮,我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书童啊。君子爱人以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道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原文: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听来,诸子百家争鸣,那一定是何等的热闹,非常的有趣。事实上,所谓争鸣,所谓诸子的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一个传统的中心在转。这个中心,便是‘道’,也就是儒、道并未分家,诸子百家也并未分家的天人之际的‘道’。尤其重在‘人道’。”
南先生此论,不可不谓卓识。
因为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灿烂时代的存在。郭店楚简作于公元前300年以前,与南师所说的时代亦大体相合。通读郭店楚简儒道诸书,我们会发现,当时儒道不仅不互相攻击,且二者互通,甚至儒家的核心概念亦取自道家。比如郭店楚简《五行》的核心圣、智的观念。
四川大学历史系魏启鹏教授在释《五行》“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一语时明确指出,这种观念与《文子》相通。他写道:“《文子·道原》:‘文子问圣智。老子日: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定州汉简《文子》亦保存有论圣智之言:‘刑而知择行。故闻而知之,圣也。’‘此功者天置之所成,听圣人守道……。’‘知也,故圣者闻……。’‘知。平王日:何谓圣知?文子日:闻而知之,圣也。’圣智之学,儒门似取之于道家。”
李学勤先生在给魏启鹏教授帛书《五行》篇(魏先生当时称为《德行》)校释所作的序中,亦指出古代心性之学源流远矣,且儒道互通。他说:“清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宋学的兴起是受了释道二氏的影响。实则古代思想界限本不甚严,孔子即曾问学老子。而思孟一系畅言心性,至少在形式上与道家有共通之处。帛书《五行》、 《德圣》抄于《老子》书后,与道家的《九主》同列混陈,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宋学继承思孟,也与二氏有了类似的论题。单纯归因于二氏的影响,恐怕是不合乎史实的。”
南怀瑾先生还说,儒者重人道。从《五行》篇中我们看到,儒门修道主张从人道起修,最终达于天道。这一点郭店楚简《尊德义》中讲得最为清楚,上面说:“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在《五行》中,以善代表人道,德代表天道。集大成之君子,能由人道而达及天道。其路线最为稳健、平实!
孔门中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学派,是由孔子一曾子一子思一孟子一宋明理学诸家传承,注重心法的思孟学派。《二程语录》介绍其师承关系说:“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P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