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蓝田书院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翟玉忠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在孟子看来,修身以俟命,“尽心一知性一知天(道)一立命”是一个人修行的次第,至立命,则生死之间,人道尽矣。关键是内外兼修,孜孜行善,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死而后已!

把握今生今世,由生知死,生死如一,是孔门生死观的重要特点。据《论语·先进篇》载:“季路(即子路一笔者注)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曾子是践行儒家生死观的典范。曾子死前,因为自己所垫的席子不合礼制,就要求更换,让自己身心死得其所。《礼记·檀弓上》记此事说,曾子病倒在床上,病情严重。乐正子春坐在床下,曾元、曾申坐在脚下,书童坐在角落里拿着蜡烛。书童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子春说:“住嘴!”曾子听到了,突然惊醒过来说:“啊!”书童又说:“席子花纹华丽光洁,是大夫享用的竹席吧?”曾子说:“是的。那是季孙氏赏赐我的,我没有能换下它来。曾元,扶我起来,换竹席!”曾元说:“您的病非常严重,不能移动。等到天亮,我一定遵从您的意思换了它。”曾子说:“你爱我不如书童啊。君子爱人以德行,小人爱人是姑息迁就。我现在还求什么呢?我只盼望死得合于正道罢了。”于是大家扶起曾子,换了席子,再把他扶回到床上,还没有放安稳,曾子就去世了。(原文:曾子寝疾,病。乐正子春坐于床下,曾元、曾申坐于足,童子隅坐而执烛。童子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子春曰:“止!”参子闻之,瞿然曰:“呼!”曰:“华而皖,大夫之箦与?”曰:“然,斯季孙之赐也,我未之能易也。元!起,易箦!”曾元听来,诸子百家争鸣,那一定是何等的热闹,非常的有趣。事实上,所谓争鸣,所谓诸子的学术思想,都是围绕着一个传统的中心在转。这个中心,便是‘道’,也就是儒、道并未分家,诸子百家也并未分家的天人之际的‘道’。尤其重在‘人道’。”

南先生此论,不可不谓卓识。

因为1993年郭店楚简的出土,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这样一个灿烂时代的存在。郭店楚简作于公元前300年以前,与南师所说的时代亦大体相合。通读郭店楚简儒道诸书,我们会发现,当时儒道不仅不互相攻击,且二者互通,甚至儒家的核心概念亦取自道家。比如郭店楚简《五行》的核心圣、智的观念。

四川大学历史系魏启鹏教授在释《五行》“见而知之,智也;闻而知之,圣也”一语时明确指出,这种观念与《文子》相通。他写道:“《文子·道原》:‘文子问圣智。老子日:闻而知之,圣也,见而知之,智也。……圣人知天道吉凶,故知祸福所生,智者先见成形,故知祸福之门。闻未生,圣也。先见成形,智也。无闻见者,愚迷。’定州汉简《文子》亦保存有论圣智之言:‘刑而知择行。故闻而知之,圣也。’‘此功者天置之所成,听圣人守道……。’‘知也,故圣者闻……。’‘知。平王日:何谓圣知?文子日:闻而知之,圣也。’圣智之学,儒门似取之于道家。”

李学勤先生在给魏启鹏教授帛书《五行》篇(魏先生当时称为《德行》)校释所作的序中,亦指出古代心性之学源流远矣,且儒道互通。他说:“清代以来,学者多认为宋学的兴起是受了释道二氏的影响。实则古代思想界限本不甚严,孔子即曾问学老子。而思孟一系畅言心性,至少在形式上与道家有共通之处。帛书《五行》、 《德圣》抄于《老子》书后,与道家的《九主》同列混陈,可能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宋学继承思孟,也与二氏有了类似的论题。单纯归因于二氏的影响,恐怕是不合乎史实的。”

南怀瑾先生还说,儒者重人道。从《五行》篇中我们看到,儒门修道主张从人道起修,最终达于天道。这一点郭店楚简《尊德义》中讲得最为清楚,上面说:“圣人之治民也,民之道也。禹之行水,水之道也。造父之御马,马之道。后稷之艺地,地之道也。莫不有道焉。人道为近。是以君子,人道之取先。”

在《五行》中,以善代表人道,德代表天道。集大成之君子,能由人道而达及天道。其路线最为稳健、平实!

孔门中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学派,是由孔子一曾子一子思一孟子一宋明理学诸家传承,注重心法的思孟学派。《二程语录》介绍其师承关系说:“孔子没,传孔子之道者,曾子而已。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孟子死,不得其传。”P18-19

后记

中国本土学术体系之所以不为世人所认可,不是因为它太古老,而是因为它太先进;不是因为它太简单,而是因为它太复杂;不是因为它太朴素,而是因为它太辉煌;中国本土学术形式上的完美与内容上的统一是西方碎片化的学术体系无法比拟的——比如其中的名学,极为复杂,对社会治理和自然科学都意义重大,学人不可浮光掠影,一读不过,当仔细参究,方能体会中国文化的真味。

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国文化内核是一个高度复杂、高度集成、一以贯之的知识体系。从内圣到外王,圆融无碍,这是世界文明史上极为罕见的。

……

可以这样说,穷理、尽性、至于命是通过内圣的修习达及清静大道,而道、名、法是以清静大道为基础,以名连接形上形下,成就外王的事功,最后目标是整个社会达到清静无为的太平之世——由己及人,兼善天下,修齐治平——这不是后世儒家混乱、苍白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大学问,大事功。吾辈敢不敬之,慎之!

内圣而外王,是通天人之际的大道,是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的显著特点。因为西方学术基本上是以外在事物为研究对象,而中国学术不仅重“外王”,更重“内圣”,认为后者才是学术的根本。《管子·心术上》云:“其所知,彼也;其所以知,此也。不修于此,焉能知彼?”彼即外物,此即内心——学人若能于此大本处落脚,孜孜以求,当无愧于此生矣。

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真正了悟生死(命)的本来,人生的本分,修身以俟之,死而后已。才能视死如归,生死一贯,“夕死可矣”!

有志君子,勉哉!

目录

性命之学照亮人类未来(代序)

 一、命有三科

 二、性有善恶

 三、生死如一

第一章 导言

 一、孔子为何罕言性与天道

 二、百家皆言大道

 三、“新四书”是修证天道的大法

第二章 楚简《五行》篇

 一、善,人道也。德,天道也

 二、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

 三、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

 四、不圣,思不能轻

 五、聪则闻君子道

 六、君子慎其独也

 七、君子之为德也,无与终也

 八、未尝闻君子道,谓之不聪

 九、圣人知天道也

 十、仁义,礼所由生也

 十一、爱父,其攸爱人,仁也

 十二、贵贵,其等尊贤,义也

 十三、恭而博交,礼也

 十四、刚,义之方;柔,仁之方也

 十五、君子集大成

 十六、耳目鼻口手足六者,心之役也

 十七、闻道而乐者,好德者也

第三章 楚简《性自命出》篇

 一、性自命出,命自天降

 二、凡性为主,物取之也

 三、凡心有志也,无与不可

 四、其用心各异,教使然也

 五、凡性,或动之

 六、长性者,道也

 七、凡见者之谓物

 八、凡道,心术为主

 九、其出于情也信,然后其入拨人之心也厚

 十、《赉》、《武》乐取,《韶》、《夏》乐情

 十一、凡至乐必悲

 十二、凡忧,思而后悲;凡乐,思而后忻

 十三、凡学者求其心为难

 十四、凡用心之躁者,思为甚

 十五、凡人伪为可恶也

 十六、凡人情为可悦也

 十七、言及则明举之而毋伪

 十八、凡交毋烈

 十九、凡于路毋畏

 二十、凡忧患之事欲任

第四章 《礼记·大学》篇

 一、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二、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四、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

 五、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六、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七、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八、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

 九、絜矩之道

 十、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十一、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十二、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第五章 《礼记·中庸》篇

 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二、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三、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四、中立而不倚

 五、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六、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七、反求诸其身

 八、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九、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十、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十一、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

 十二、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十三、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

 十四、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十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十六、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十七、至诚如神

 十八、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

 十九、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二十、大哉圣人之道

 二十一、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二十二、君子之道,本诸身

 二十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二十四、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

 二十五、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后记 中国有通天人之际的大学问

 一、道、名、法三者的本质及其间的辩证关系

 二、穷理、尽性、至于命,修养做功夫的三个步骤

序言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有何规律可循?性命之学回答了这两个长期困惑人类的重大问题。对于迷失于物欲的现代人来说,它是大宝贝——不仅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是这样,对于科学越发昌明、宗教约束日益淡薄的西方世界也是这样。因为性命之学超越了所有宗教神学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人作为人的本来面目。

西方人以宗教安身立命,那么,中国人安身立命原本靠什么呢?

答曰:性命之学。

性命之学是研究生命的本质及人生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

——性命之学,让这一伟大学术思想照亮人类艰辛前行的漫漫长路吧!

内容推荐

  《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介绍了:西方人以宗教安身立命,那么,中国人安身立命原本靠什么呢?

答曰:性命之学。

性命之学是研究生命的本质及人生规律的知识体系,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值得我们特别重视。

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有何规律可循?性命之学回答了这两个长期困惑人类的重大问题。对于迷失于物欲的现代人来说,它是大宝贝——不仅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是这样,对于科学越发昌明、宗教约束日益淡薄的西方世界也是这样。因为性命之学超越了所有宗教神学形式,让我们看到了人作为人的本来面目。

《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的作者是翟玉忠。

编辑推荐

“性命”之学与“天道”之学回答了两个长期困惑人类的重大问题: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人生有何规律可循?并指出了性命所追求的终极之“道”……《性命之学(儒门心法新四书阐微)》(作者翟玉忠)是关于研究新儒家的专著,全书分为楚简《性自命出》篇;《礼记·大学》篇;《礼记·中庸》篇等五部分内容。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4: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