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分类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作者 金碧华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著作以社区矫正假释犯为研究对象,运用社会支持网络等相关理论,通过实证研究,重点探讨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解构”和“重构”的内在规律,厘清他们在重新回归社会以后社会支持网络的“解构”和“重构”的基本逻辑过程,期待发现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的特质和分层、社会支持网络“解构”和“重构”的行动过程以及行动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如何采取积极的社会措施和可行性方案,构建和谐的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以期对社区矫正刑事政策的制定和对假释犯对象再社会化的矫正社会工作有所帮助。

《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由金碧华编著。

内容推荐

假释犯是指已经在监狱内执行部分刑罚(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剩余刑期在监外执行的“罪犯”。随着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定数量的假释犯开始进入公众的视野,并进入社区接受强制性的教育改造。不过,在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前,由于存在理念上的滞后以及管理上的盲区,假释犯几乎成为一个被遗忘的特殊的“社会群体”(社区矫正过程中一般称他们为“对象”或“案主”,《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由金碧华编著。沿用这一通常称呼)。他们很少受到人们的关注,更不为外界所了解而事实上,正是这一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被强制性社会化过程中承受双重压力,在因为犯罪必须承担法律的权利剥夺和相应地制裁的同时,还必须面临被社会所抛弃的危险。当然,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危险”是指“社会性失权”,包括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面临的各种社会性问题,如生活居所、合法身份、工作与劳动保护、医疗保障等权利的缺失。

假释犯对象重新回归社会之后必然要面对一个

“两难”境地:一方面需要接受强制性的教育改造,另一方面必须为摆脱各种困境(找工作、解决户口、住房、婚姻等)而做出不懈努力。这种“两难”的生存境地对于长期在围墙内服刑的假释犯对象来说无疑是一种艰难的挑战。当然,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假释犯对象要想顺利地实现再社会化,摆脱这种两难境地并不是很容易。对于他们来说,在这段时期内重新建构社会关系网络,并努力寻求各种支持和帮助是至关重要的。

现实情况是,大多数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不得不为生活世界的变迁而重新设定自己的行动逻辑。为了摆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解构和重构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成为假释犯对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那么,假释犯对象是如何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呢?其行动过程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犯罪的经历对于他们社会支持网络的影响如何?文化制度背景对于假释犯对象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有怎样的影响?以上这些问题就是本课题需要研究的内容。《支持的过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针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主要以社会支持网络为分析框架,结合嵌入性理论通过文献、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个案研究等形式,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假释犯群体如何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动态过程。当然,本课题对宏观、中观、微观层面的网络构建过程都有所提及。

翻阅已有的文献,目前国内有关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文献很少,有关社区矫正尤其是假释犯对象的研究大多是从法学学科,尤其是刑法学学科出发,大多集中于政策性、制度性干预的立场,集中对矫正对象处遇的立法、执行主体、矫正内容、矫正方法等进行探讨,对于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生活世界的实证研究还很缺乏,缺少从社会学理论视角来探讨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这一现实的问题。本课题研究的一个意义就是填补这个空白。一方面使人们了解目前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假释犯这个特殊的群体社会支持网络结构的变迁、再社会化过程中应对社会支持网络变迁的行动逻辑以及可能面临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探讨建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和应用性。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将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动态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并透过这一过程的规律性探析折射社会对假释犯群体的人文关怀。本课题在第一章导言部分提出了假释犯作为一个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特殊人群在出狱之后面临的生活世界的变迁,以及在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而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则是假释犯对象摆脱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社区矫正对假释犯对象的处遇回顾和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两方面进行讨论。第三章主要涉及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的确定和选择,以及理论框架的明晰和补充理论。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对“人监前”、“人监后至假释前”、“假释后至解矫前”以及“解矫后”这四个阶段的分析,详细地了解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变迁规律。此外,本章还对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形式作了解剖,从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两个视角进行说明。第五章讨论了假释犯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行动运作过程。首先分析了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策略及其差异,这是假释犯对象在面临变迁社会之后对社会支持抱有的主观愿望。当然,假释犯对象存在的动机仅仅是选择社会支持网络具体内容的前置性条件。因此,我们还对假释犯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了讨论,认为不同的假释犯对象对社会支持的获取是不同的。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假释犯对象在面腼社会变迁的环境下如何解构和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当然,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假释犯对象在具体事件上的类别化倾向,这有助于迁、再社会化过程中应对社会支持网络变迁的行动逻辑以及可能面临的文化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上探讨建立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系统的可能性和应用性。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将假释犯对象回归社会以后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的动态过程进行客观描述,并透过这一过程的规律性探析折射社会对假释犯群体的人文关怀。本课题在第一章导言部分提出了假释犯作为一个几乎被人们所遗忘的特殊人群在出狱之后面临的生活世界的变迁,以及在生活、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所面临的困境,而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则是假释犯对象摆脱现实困境的必然选择。本部分主要阐述研究的缘起、研究目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意义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国内外社区矫正对假释犯对象的处遇回顾和国内外有关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两方面进行讨论。第三章主要涉及本课题的研究设计,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调查地点、调查对象的确定和选择,以及理论框架的明晰和补充理论。第四章重点分析了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网络。通过对“入监前”、“人监后至假释前”、“假释后至解矫前”以及“解矫后”这四个阶段的分析,详细地了解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网络的变迁规律。此外,本章还对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形式作了解剖,从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两个视角进行说明。第五章讨论了假释犯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行动运作过程。首先分析了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策略及其差异,这是假释犯对象在面临变迁社会之后对社会支持抱有的主观愿望。当然,假释犯对象存在的动机仅仅是选择社会支持网络具体内容的前置性条件。因此,我们还对假释犯的社会交往能力作了讨论,认为不同的假释犯对象对社会支持的获取是不同的。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假释犯对象在面临社会变迁的环境下如何解构和重构自己的社会支持网络。当然,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假释犯对象在具体事件上的类别化倾向,这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在获得社会支持方面所表现出来的行动逻辑的差异性。第六、七章是有关社会支持网络的文化因素的影响。第六章从行动的“双重嵌入”出发,研究假释犯对象在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文化制度背景的影响。当然,嵌入的结构环境在本课题中以文化、制度为背景,主要从中国社会伦理场域在现代的内涵以及制度变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出发,进行分析。第七章分析了假释犯对象在解构和重构其社会支持网络过程中受到的来自社会保障体制、劳动力市场、社会关系网络三方面的排斥,折射出他们趋向于利用社会关系网络来获得各种社会支持的逻辑事实。第八章是本课题研究总结。主要对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理论和现实问题所做的归纳概括,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假释犯:生活世界中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特殊的“社会群体”

二、转型社会生活的快速变迁对假释犯的冲击和影响

三、“风险社会”的预警机制:社会支持网络对假释犯的积极意义

 第二节 问题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评述

 第一节 社会网分析的滥觞

 第二节 国外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一、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概念

二、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国内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的研究

一、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支持网络整体变迁的研究

二、对城市居民、乡村农民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三、对老年人、妇女、青年人、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四、对在校学生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五、对教师、护士、农民工、下岗就业者的社会支持网络研究

六、对社会支持网络建立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国内外社区矫正中罪犯处遇与社会支持关系研究

一、有关社区矫正福利性和惩罚性关系的研究

二、有关社区矫正对象权利保障的研究

三、有关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矫正过程的研究

四、有关社会支持网络对于社区矫正的价值意义的研究

五、有关社区矫正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实证研究

 第五节 国内外关于社会支持网络研究的简评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社区矫正

二、假释、假释犯

三、社会网、社会支持和社会支持网络

(一)社会网

(二)社会支持

(三)社会支持网络

 第二节 研究地点、对象的选择和确定

一、研究地点的选择

(一)被调查街镇的基本情况

(二)被调查街镇社区矫正的开展情况

二、研究对象的确定

 第三节 理论分析框架及展开

一、理论溯源

二、分析策略

三、理论补充

 第四节 研究的逻辑进路

 第五节 研究方法的确立和运用

第四章 支持的网络“结构”: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的社会支持及其形式

 第一节 “结构”的隐喻

 第二节 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的基本状况

一、“入监前”的社会支持

二、“入监后”至“假释前”的社会支持

三、“假释后”至“解矫前”的社会支持

四、“解矫后”的社会支持

 第三节 假释犯对象“生命历程”中社会支持的主要形式

一、非正式的社会支持形式

(一)配偶支持

(二)代际支持

(三)亲属支持

(四)朋友支持

(五)邻里支持

二、正式的社会支持形式

(一)单位支持

(二)社区支持

(三)公、检、法、司机构支持

(四)NGO支持

(五)专业的咨询机构支持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支持的“行动”过程: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的“解构”和“重构”

 第一节 “行动”的内涵

一、“行动”研究

二、我们的观点

 第二节 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自我涵括型”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自我涵括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典型案例

(二)“自我涵括型”社会支持策略的特点

(三)“自我涵括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局限性

二、“核心网络型”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核心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典型案例

(二)“核心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特点

(三)“核心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局限性

三、“扩大网络型”的社会支持策略

(一)“扩大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典型案例

(二)“扩大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特点

(三)“扩大网络型”社会支持策略的局限性

 第三节 假释犯对象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支持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

一、假释犯对象社会交往能力的“分层”

(一)社会交往能力的分层“标准”

(二)假释犯对象社会交往能力的“分层表现”

二、假释犯对象的社会交往能力与社会支持网络的维持与再生产

(一)典型个案

(二)简要评析

 第四节 支持行动的“运作”:假释犯对象对社会支持网络变迁的类别化处理

一、对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类别化处理

二、对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的类别化处理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支持的网络“嵌入”:文化制度背景对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影响

 第一节 嵌入性与弱嵌入性理论

 第二节 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的文化传承

一、伦理本位:中国社会人际关系交往的本质

二、伦理场域: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行动依托

三、简要评述

 第三节 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的制度情境

一、户籍制度及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一)我国户籍制度的发展历程

(二)目前户籍管理制度中有关假释犯对象的一些规定

(三)户籍制度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二、就业制度的变革及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一)我国就业制度的变革

(二)目前有关假释犯对象就业问题的一些规定

(三)就业制度变革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变革及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

(二)目前社会保障制度中有关假释犯对象的一些规定

(三)社会保障制度变革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四、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及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一)刑罚执行制度的改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

(二)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对假释犯对象的有关规定

(三)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社区矫正试点)对假释犯对象的影响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另类”考察: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的社会排斥问题

 第一节 社会排斥的范畴

 第二节 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各类社会排斥的运作过程

一、社会保障体制的排斥运作过程

(一)社会保险体系和社会排斥

(二)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排斥

(三)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排斥

二、劳动力市场的排斥运作过程

(一)体制内劳动力市场排斥

(二)体制外劳动力市场排斥

三、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运作过程

(一)非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

(二)正式社会关系网络的排斥

 第三节 社会排斥和自我排斥:假释犯对象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中的另类融合

一、相对自我排斥的个案分析

(一)典型个案

(二)分析

二、绝对自我排斥的个案分析

(一)典型个案

(二)分析

三、简要评述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研究结果

二、研究局限

三、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社会支持的“过程性”

(二)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理论延展

 第二节 进一步讨论:社区矫正的“福利性”和“惩罚性”

 第三节 对策和进路:构建“多层互补”的社区矫正假释犯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

一、法律政策层面的支持

(一)健全和完善假释制度

(二)明确假释犯对象的权利保障机制

二、社区、社会组织层面的支持

(一)稳固和强化社区功能

(二)加快社会组织培育和机制建设

(三)探索建立社区矫正的三支队伍

三、假释犯对象个体层面的支持

(一)完善假释犯对象的自我支持体系

(二)不断拓展假释犯对象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