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思想文化经典。继承并认真学习,研究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不断培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鲁迅集/大家小集 |
分类 | |
作者 | 鲁迅 |
出版社 | 花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鲁迅是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鲁迅的文学创作,早已成为中华民族最可珍视的思想文化经典。继承并认真学习,研究这份宝贵的精神遗产,对于不断培育、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的人文素质,必然是大有裨益的。 内容推荐 鲁迅是中国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人格是高尚的,他的作品是超群的,这是历史的结论。学生时代多读些鲁迅的作品,是人生成长的必需,也是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表达和写作能力,提高学习成绩的必需。本书就是为这个目的而选编的鲁迅作品集子。书中选择了小说、回忆散文与杂文三个方面的部分作品。 目录 小 说 《呐喊》自序 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狂人日记 孔乙己 药 明天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白光 兔和猫 鸭的喜剧 社戏 祝福 在酒楼上 长明灯 孤独者 伤逝 ——涓生的手记 弟兄 阿金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回忆散文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五猖会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为了忘却的记念 我的种痘 忆韦素园君 忆刘半农君 我的第一个师父 死 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 杂文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娜拉走后怎样 ——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 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讲 论雷峰塔的倒掉 春末闲谈 灯下漫笔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八 六十五暴君的臣民 青年必读书 ——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长城 一点比喻 记念刘和珍君 无声的中国 ——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老调子已经唱完 ——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会讲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九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讲 答有恒先生 可恶罪 文艺与政治的歧途 ——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学讲 答中学生杂志社问 《守常全集》题记 言论自由的界限 隔膜 买《小学大全》记 编后记 试读章节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监督之下,羼水也很为难。所以过了几天,掌柜又说我干不了这事。幸亏荐头的情面大,辞退不得,便改为专管温酒的一种无聊职务了。 我从此便整天的站在柜台里,专管我的职务。虽然没有什么失职,但总觉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听人家背地里谈论,孔乙己原来也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幸而写得一笔好字,便替人家钞钞书,换一碗饭吃。可惜他又有一样坏脾气,便是好喝懒做。坐不到几天,便连人和书籍纸张笔砚,一齐失踪。如是几次,叫他钞书的人也没有了。孔乙己没有法,便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但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字。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决不责备的。而且掌柜见了孔乙己,也每每这样问他,引人发笑。孔乙己自己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便只好向孩子说话。有一回对我说道,“你读过书么?”我略略点一点头。他说,“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么?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孔乙己等了许久,很恳切的说道,“不能写罢?……我教给你,记着!这些字应该记着。将来做掌柜的时候,写账要用。”我暗想我和掌柜的等级还很远呢,而且我们掌柜也从不将茴香豆上账;又好笑,又不耐烦,懒懒的答他道,“谁要你教,不是草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孔乙己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点头说,“对呀对呀!……回字有四样写法,你知道么?”我愈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孔乙己刚用指甲蘸了酒,想在柜上写字,见我毫不热心,便又叹一口气,显出极惋惜的样子。 P27-29 后记 十年前,1998年夏在新疆师范大学举办的鲁迅研究学术研讨会期间,我和当时花城出版社编辑秦颖先生因是同乡兼同行好友,便时常在一起闲聊,谈论一些选题方面的事。当时我们商量出版一套中国现代作家选集,还想弄出点新意,把名目弄得响亮一些。开始我想出了一个现代八大家的系列书名,这是从唐宋八大家借来的(其实现代文学史不过几十年,唐宋却有数百年历史,二者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是不好类比的)。我们先开列了一个十人名单,记得是:鲁迅、周作人、郁达夫、徐志摩、沈从文、林语堂、茅盾、巴金、郭沫若、梁实秋。大概是这么一个顺序吧,尤其前五位我是记得很清楚的。然后是从十人中再圈定八家。前五位意见一致,后三人却费些琢磨,一时不好确定下来。于是我拿了这个十人名单向一位与会的学术界老前辈请教。他圈画的顺序我记不全了,但他动笔圈画之前说的一句话我印象很深。他说如果按人品,这里最差的是周作人和郭沫若。我当时解释:这八大家,只看他的文学成就,和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不考虑其人品及政治态度。我记得他所圈画的人名,周氏兄弟还是排在第一第二位,而郭氏则在八大家之外了。 现代八大家名字虽然叫得响亮,但嫌太偏狭,近现代文学家可谓群星璀璨,八家、十家岂能包容得下,并且仅凭我们的圈定,在读书界也容易引起争议,而出版社方面看样子也愿意把看好的选题做强做大,这样就决定放弃了这个好听的系列书名。之后我又提出了一个名字,叫“大文豪小文集”。这不仅是改了一个名字,思路上也有了一点变化,这就是不单讲究大(名家),而且还讲究小(精编),也就是出一套现代作家的精编文集。秦颖兄很表赞同,他当时与我约定,由我承担这个系列的第一本,这就是《鲁迅集》。不过“大文豪小文集”这个名字秦颖兄后来又改作了“大家小集”,据说是请教了舒芜先生,他认为这样更加简明、上口。 很久以来我就有一个设想,想在《鲁迅全集》这个专业版本之外,另编一个部头要小得多的普及读本,虽说是一个普及本,但它将囊括作家的传世经典之作,并且在编校注释上比全集进步,它将尽量吸收1981年版《鲁迅全集》出版以后,上世纪最后二十年的研究成果,也就是说这个版本将可以作为研究人员参考用的精编文集,它的读者对象并不局限在业余爱好者。实际上这个构思是有矛盾的,我们可以做到小而精,却不大可能做到又小又全。可是当时我就是怀着这样的野心或抱负担当了这个工作。不过这对我来说的确是一个机遇,我可以把自己多年来的读书心得充分利用到这部文集的编校注释之中去。 我的工作进展算是很顺利,自我感觉不错吧,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脱稿交稿了;在跨人新世纪,适逢鲁迅诞辰120周年之际,于2001年1月花城出版社就把一部两卷本《鲁迅集》呈献在读者面前了。 十年前的新疆之行,使我收获了一部书,这真是十分有意义的记念;但那时不知天高的“少年”盛气和狂气,后来又颇使自己感到惭愧。这里只举一个例就令我汗颜,“小说散文卷”里有一幅插图,是后脑勺被一只手揪住了辫子的阿Q画像,因画家用了一个与瞿秋白相同的化名,我在编辑时竟不经任何查证,就张冠李戴地将此幅作品算在了瞿秋白名下了。我不知道这将会误导多少青少年读者!这个硬伤将要随两卷本的绝版才能消除。再说书的篇幅,两卷本计九十万字左右,相当鲁迅全部创作的三分之一,这么大的部头,还算得了精编普及版本吗?这与“大家小集”的编辑意图也就离得远了。后来我在编《鲁迅文学书简》时就有了检讨的意思,承认那时的计划是不切实际的梦想,说自己并没有得到《西游记》里镇元大仙那般的法力,一举手,将袍袖一挥,天下之物就兜进自己的衣袖里去了。事实上,起码当时正在编的文学书简就没有兜入进去。还有鲁迅的文学史著作《中国小说史略》,别说能不能兜进去,就是自己要完全读通,都是不简单的事情。 尽管编者的本领十分有限,但毕竟所选的是大家名作,编校上的不足和遗憾已为经典所掩饰忽略;也庆幸读者没有对编辑提出更苛刻的要求,否则就不可能有这次修订重版的机会了。 现在的新版修订本确定为一卷。篇幅虽然小了许多,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并没有削减,仍然保留了小说、回忆散文和杂文三部分,覆盖了作家文学作品的精华。这里所采用的是类似雕塑家的方法,但不是锉掉、挖去多余的部分,达·芬奇认为雕塑就是“砍掉雕像以外的一切废石”,而这里并没有多余的石块,我努力要做的是抽掉专业性较强的作品,也就是删去过去我认为重要而实际是对于专业研究人员才是不可不读的文章。这方面自然以论文和杂文居多,比如:《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庆祝沪宁克服的那一边》、《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等等,这些有关时政或与自己的论敌进行论战的论文,它的可读性,文艺的气息相对确实要少一些。小说删去的如《一件小事》、《端午节》、《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起死》等等,这些有的可以算作随笔、杂文或小品一类文字。散文如《(二十四孝图)》、《女吊》、《谈所谓“大内档案”》等,这虽然算是《朝花夕拾》似的回忆散文,但所写多系民俗资料以及文史掌故,一般读者并不易欣赏,也就不予保留。散文诗集《野草》,考虑到其中不少篇什即使是专业研究者也是不易明白理解的,就全部割爱舍去了。还有各种别的原因删去的,也都是采用这种雕塑的办法。但这里得说明一下,所谓专业性强,只是比较而言的,因为鲁迅作品往往用着曲笔,寓意很深,谈古论今的东西也颇多,如果都视为专业性强的文字均无不可。如本书的最后一篇《买(小学大全)记》,所叙述的是清代文字狱,假如没有一点历史方面的知识,恐怕是不好懂的。本书没有删去此篇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既有普及历史知识的意义,同时又具有深刻的社会认知价值;它既是学术的,又是文学的。 将大部分这种“冗余”的、“专业”性较强的作品删去,分量虽然小多了,但比重并不小,而传播的力量却增强了,更容易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如果感到这部一卷本不足以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样的读者自然完全可以去阅读两卷本,甚至去翻阅作家的全集。在书本的海洋里,人们应该进入乌托邦的境界,实现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各任其好的理念。 新版不仅在篇幅上做了大的改观,在编校注释上也做了若干订正,比如《头发的故事》的题注引用了许羡苏的一段回忆,最后一句说:“鲁迅先生则因此写了一篇《头发的故事》,其中提到的‘M’校长就是当时的女高师校长毛邦伟。”责任编辑给我来信说:“在《头发的故事》的题注末,提到‘M’校长,但我在正文中找不到M。请核。”这是很委婉的指误,这不仅纠正了原回忆文的一处误记,也对我的编辑做了正编。“M”校长是鲁迅在《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里提到的,《头发的故事》中并未涉及,而《从胡须说到牙齿》一文本书并没有收入,这样也就对一般读者没有参看意义了,所以根据责编的提示,新版修订本这条题注便删掉了整个这一段文字。 还有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初版留下的一个遗憾,就是外文书籍的中文书名号问题,这次借重校的机会,统统删去了;外文书名或改为斜体,或另加双引号,恢复了原著原貌。原著中的一些古今字,就是当时通行而现在却不那样写了的字,有几个也恢复了它的原貌,如:《古小说钩沉》,作者手稿作《古小说拘沈》,“钩沉”二字即改为了“拘沈”。此外像“沉静”“沉郁”等,也酌情改为了“沈静”“沈郁”。因为它们都不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比如“越王句践”,“句践”与“勾践”就不是繁简字的关系,应该还是采用史籍上的字为宜。 最重要的订正就是将那幅张冠李戴的画撤换下来了。瞿秋白其实是一位绘画和篆刻的好手,这次换上了一幅真正出自他手笔的漫画,是用10个Q字组成的阿Q像:《“我手持钢鞭将你打”》。这是阿Q嘴里念着戏文最得意或最为解恨时的样子,真可谓“得其放心矣”,这也是瞿氏后来在狱中想写点回忆文字时颇以为然的一种精神状态。把这幅作家友人的绘画配上,我想作者与画者如泉下有知一定都会满意的。 周楠本 2009年1月3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