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8 1980年代Ⅰ)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傅谨主编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1907—2007)是一个填补话剧史、话剧研究领域出版空白的一个项目。从项目的框架设想看,该项目分为作品卷、理论卷。总体规模为十五卷。其中,作品卷占主要篇幅主要遴选在话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引起巨大反响的剧本。理论卷次之,主要遴选在话剧研究理论方面占有重要位置的文章。也包括著名演员、导演、话剧舞台艺术参与者的回忆文章。作品卷以时间为序。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8 1980年代Ⅰ)》为作品卷第八卷,由陆炜主编,收录了《荷珠新配》、《绝对信号》、《游园惊梦》、《阿混新传》、《红白喜事》等十一篇。

内容推荐

19世纪中叶,西方侨民把话剧带人中国,数十年后,话剧开始为中国人接纳。

20世纪中国话剧的经历,就浓缩在这套十五卷的《中国话剧百年典藏》里。本套书是我国话剧百年发展历史的纵向呈现,也是话剧创作成果和理论积累的集中展示。全套书分为剧本、理论资料两大部分,其中前十卷是剧本,后五卷是话剧理论与资料汇编。

我们不妨把这部《中国话剧百年典藏》看成一部全新的中国话剧史的雏形。基于这部典藏的中国话剧史,或许更接近于“话剧”的历史,而不是话剧被外力所操控的工具史。人们并不难从中找到新的历史线索,还有对中国话剧发展进程新的历史把握。

《中国话剧百年典藏(作品卷8 1980年代Ⅰ)》为作品卷第八卷,由陆炜主编。

目录

荷珠新配

绝对信号

游园惊梦

阿混新传

红白喜事

逝海

蝴蝶兰

WM(我们)

魔方

一个死者对生者的访问

田野又是青纱帐

试读章节

第二场

[齐子孝偕妻入场。两人散步行走。

齐子孝 少年失意擦别人车子,老大出头坐自己车子,车子车子,老子的车子名叫Benz。我齐子孝,当今生意买卖人之中也算是个拔尖儿的了,只因性格乖僻,生平无友,而今膝下又无一子半女——唉,想起来好不教人寂寞啊!

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年嫁给旁边这位先生的时候,正赶上他失意落魄,潦倒不振,成天就看他窝在家里数脚趾头。到如今富贵高显,生意兴旺,三天两头地往外跑,没哪天看到他回家吃饭过。近两天倒怪了,他突然又开始窝在家了,今儿个竟然要我陪他散步解闷儿——也好,免得杵在家里尽是和他大眼瞪小眼的。

齐子孝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时运顺过头就开始背了。近来心事重重,混了那么多年的名堂,一个周转不灵,眼睁睁地看着就要垮了,平日那些跟前又跟后的人——现在有求于他们,他们可一个也不见了。唉,瞧她一脸悠哉富泰,我这儿真是苦在心里口难开啊。

妻 老伴儿,散个步好端端的,怎么尽唉声叹气?

齐子孝 哦!我唉声叹气了么?

妻 生意事儿折腾了一天,回到家就该把那些统统忘掉,好好休息!

[荷珠入,探头探脑,东张西望。

荷珠 那个赵大爷如果没有吹牛皮,就是这一个地址了,待我慢慢瞧瞧。哟,前面这一对老人家莫非就是……(偷瞧了一会儿,再用鼻子往前嗅嗅)嗯,没错,富富泰泰的样子,绝不是普通人家。我且前来试他一试。唉,我该说些什么呢?廿年没见面,现在的感情应该是……是……高兴!对,高兴!(自己对假想的对象表演起来,一蹦一跳地似乎很快乐)爸爸妈妈!(招手)你们猜,我是谁?(想想不好,重来,换个悲伤的吧)爸——爸——妈——妈——你们——猜——我——是——谁——(也不好,问题在哪里呢?)不行,先要培养好情绪……走路样儿得端庄些……说话语气要有教养些……唉,到底是应该高兴还是悲伤呢?再想想……(自己表演练习着)

妻 唉!

齐子孝 你又为什么叹气了?

妻 你看到那边那个小女孩儿了吗?

齐子孝 你又在想你的女儿金凤了!

妻 唉,你看她一个人独自在那儿玩耍有多快乐,如果我们的金凤还在的话……

齐子孝 你不能老是这样啊……(欲言又止)

荷珠 有了,不是悲也不是喜,是悲喜交集,两种感情都有,这……不容易啊。(试音,OK,趋前向二老,音调是快乐的)请问,您——您二位就是齐——(音调突换悲伤)齐先生——和齐——太——太——吗?

齐子孝 正是,这位小姐是——?

荷珠 (抱住齐妻双腿,失声大哭)哇——爸爸!妈妈!——

齐子孝 爸爸?

妻 妈妈?

荷珠 我是金凤啊!

齐子孝 金凤?

妻  金凤?

荷珠 (悄语)这会儿怎么成了小学生上课,我说一句他们跟一句的?!(继续)呜——这是我的命啊——

齐子孝 难道她会是——

妻 起来,快起来啊,事情究竟倒是说来给我们听听。

[荷珠一径低着头啜泣,二老努力端详。荷珠站起转身,往后方哭着跑着。二老紧随不舍,荷珠渐抬头。

荷珠 苦啊——廿年骨肉离散,各走东西,如今是一家人见面不相识;我,我怎么说是怎么讲啊?

齐子孝 快说。

妻 快讲。

荷珠 (站起,夸大地描述着)伤心人提起伤心事,正是悠悠忽忽半生如梦。廿年前父母将我生下,只因家境穷困,无力照养,乃将我托养于邻居刘氏,从此各走天涯,互相失去音讯联络。五年前无意间从养父口中得知此事,就此跑来台北谋生,一心盼着找到亲生父母消息。近日偶然间听起朋友提到齐子孝赫赫大名,正是晴天一声雷,我兴奋得连这个月才买的爱国奖券也不要,于是一路寻来,如今见着了双亲,却禁不住满腹的辛酸,一时悲喜交集,恍若前世,难道这是一场梦吗?

[说话时,老鸨跟踪而至,见状,甚为不解。

老鸨(一旁悄语) 这是什么德性!

齐子孝 你当真是金凤?!

妻 你果然是金凤?!

老鸨 (于一旁四下张望,不解)这是和谁说话?

荷珠 (悄语)我该没露出什么破绽吧,昨儿个练了一宿,我这个仪态也该有个大家闺秀的模样儿了,还有什么话漏了没说周全的?……

齐子孝 (对妻)是有点我们家人长相啊!

妻 什么“有点”?!像极啦!说话行动更有我们这种大户人家的风味儿,真个是龙生龙,凤就生凤!

齐子孝 真是太没有想到了,啊,慢着,还有个重要问题忘了说,我说——这位金凤啊——

荷珠 对了,我忘了说,养父刘氏近年来因为工作职务忙碌,经常不在家,因故很少与我见面,来日待他得闲,一定请来与爸爸妈妈见过。  妻  对对对,一定要请他来这儿坐坐,我们可要好好感谢他对你的照养之恩。以后我们都是一家人了,太好了太好了,金凤,你真的是金凤!想不到我们还有这么一天。

齐子孝 太想不到了!太让人意外了,来,我们进去家里面好好谈谈。

(边走边说)太让人意外了,我们的女儿又回来了,真是太意外了。

(突然对妻悄语)太太,这不会有问题吧?

妻 (全然置身于快乐中)怎么可能,别乱想了。(转对荷珠)来来来,我们回家去好好叙叙,妈妈我真是做梦也没想到……太意外,太意外了。

[三人由老鸨面前擦身而过,下。

老鸨 他们意外?我才意外哪!

P10-13

序言

二十世纪80年代是话剧创作繁茂的时代,是足以和40年代相媲美的又一个话剧的黄金时代。这个戏剧繁荣阶段是由历史条件造成的。

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时期。这种解放是在1970年代末期形成的。1976年“文革”结束,当年10月华国锋为首的党中央逮捕了“四人帮”,从组织上粉碎了极左的政治势力,但未来的道路怎样走还处在摸索之中。突破发生在1978年。该年3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的发表开启了一场真理标准的大讨论,使得人们的思想从“两个凡是”(按:“两个凡是”指被奉行的规则或信念:凡是毛主席说过的话,确定过的事,都必须遵行而不可以改变)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当年11月举行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思想路线上肯定了突破“两个凡是”,提倡解放思想,从工作方针上决定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经济政策上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治上决定平反冤假错案,包括给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平反。这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完成了否定极左路线的历史性跨越。1979年举行的第四次文代会则取消了“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口号,代之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法,邓小平的祝词更明确地反对党对于文艺创作“横加干涉”。这些事件的发生,不仅是给经历了“文革”之后的思想解放思潮“开闸”,更是对思想解放的提倡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大潮由此形成和奔涌起来。

然而,进入80年代后,方兴未艾的思想解放运动并非继续得到官方的鼓励,而是受到不断的遏制。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考虑到思想解放运动溢出政治边界的可能,从而提出了四个坚持,即“坚持社会主义,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入80年代后,“四个坚持”被一次次地强调,先是写进党的决议,接着写进“宪法”,成为著名的“四项基本原则”。198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全国文联召开“剧本创作座谈会”,针对《假如我是真的》等剧本提出“社会效果”论(揭露和反思社会问题的剧本动机是好的,但社会效果不好,作家创作应该考虑社会效果),从而制止了戏剧创作向社会批判发展的势头。接着,针对西方思想和文化的涌入大陆,出现了“清除精神污染”的口号。1983年,在思想界和文化界发动了第一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1986年发动了第二次“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直至1989年的“政治风波”,从1978年开始的思想解放的“新时期”终于结束。

上述情况直接影响了80年代戏剧的发展面貌。思想解放运动兴起后,从来是政治要求最集中鲜明的表现的戏剧在思想解放的文艺创作潮流中一马当先,涌现出了直接批判“文革”、为蒙冤受屈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平反、接触社会问题的一大批剧作,形成了1979年到1981年的戏剧“三年繁荣”的盛况,一时间,“恢复现实主义”的思潮成为众口一词的口号,“触及时弊”、“干预生活”成为时兴的创作倾向。“剧本创作座谈会”召开以后,这种创作势头被遏制了。由于人们期望的尖锐接触时弊的剧作不再出现,1982年开始出现了剧场票房冷落的现象。戏剧界一时惊呼“戏剧危机”。但这一变化并没有造成80年代的戏剧萧索,而是引发出了两个现象。第一是戏剧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化和题材宽泛化;第二是戏剧形式革新的大潮。

戏剧文学创作的思想深化和题材宽泛化之所以可能,原因在于80年代中国大陆的思想和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从思想解放运动说,这一运动的内容并不仅仅是对于“文革”从政治上“拨乱反正”而已,而是包含着根本价值观的解放:从过去崇尚阶级斗争,人只是为革命而生存的概念转变到重视人的价值的概念上来。于是,过去的一切都可以和需要从重视人的价值的立场上来反思和描写,这就有了极为深广的创作空间。从社会变化来说,随着经济的改革开放,社会发生了种种巨大变化,个人的生活已经从过去一切由国家安排,“吃大锅饭”转变到可以自主择业,可以下海经商,可以自我设计以追求个人发展的状态,中国进入了社会的转型期。这种巨大的变化带来了人的精神和生活现实的巨大改变,这就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需要表现的创作题材。于是,触及时弊的社会问题剧创作势头被遏制本身虽然是一种限制,具有消极性,但却导致了一个积极的效果:戏剧创作摆脱了直接为当前政治服务的狭窄轨道,回归到艺术的正常状态,即走向了从广泛的意义上反映生活、思考生活的广阔天地。于是,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从人性的角度深刻反思历史的作品,出现了许多及时反映社会转型期人们生活变化的作品。它们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

如果说戏剧文学的上述表现是自然而然出现和发展的,并非刻意追求和大张旗鼓的话,那么戏剧的形式革新正与此相反。形式革新的浪潮是高喊着“开阔戏剧观”的口号而兴起的。从1982年开始,出现了一个“戏剧观”大讨论,几年中,探讨戏剧观念的文章奔涌而出,成为所有戏剧杂志的第一主题。这个潮流的到来看似突然,其实是戏剧发展内在要求的应时而发。中国话剧自从五四时代原样引进西方的话剧之后,虽然也有一些现代派的戏剧,现实主义始终是主流。1949年之后,话剧的形式始终是写实主义的一统天下。形式上突破写实主义限制走向多样化是话剧发展的必然的要求。“文革”结束以后,话剧创作由于题材变得宽阔、内容出现更加内心化和哲理化的趋势,采用新的表现手法的尝试已经出现。“文革”后一批戏剧人走出国门考察戏剧,则发现世界戏剧的形式极为多样。中国话剧的形式革新已经蓄势待发。于是,当戏剧危机出现,大倡现实主义和触及时弊的声音落潮的时候,导演、舞台美术家们要求形式革新的声音就占据了戏剧论坛的中心地位。一时间,似乎形式革新成了戏剧摆脱危机的药方和出路,布莱希特、中国戏曲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的不同成为整个戏剧界趋之若鹜的热议话题。戏剧观讨论是到1985年落潮的,而剧场中戏剧形式的实验则从1982年开始由最初的“探索戏剧”演变为普遍的“小剧场运动”,直至80年代末仍未停歇。这场形式革新的效果完全是正面的。1985年之后,中国大陆话剧的舞台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完成了一个历史性的变化,由过去写实主义一统的局面转变为形式多样化的,和世界接轨的面貌了。

于是,80年代的话剧是内容丰厚、形式多彩的一个黄金时期。

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代的戏剧繁盛不仅是大陆,而且是台湾和香港。

台湾的当代戏剧可以以1979年政府文艺政策的变化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表现为一种政府统制的生态。自1949年国民政府迁台之后,重建戏剧体系,提倡创作“反共抗俄剧”,是为50年代的戏剧面貌。进入60、70年代,反共抗俄的色彩逐渐淡化、消解,但戏剧平淡而不繁盛。但自1980年的首届“实验剧展”开始,台湾戏剧出现了转型,变成了民间的、实验戏剧的生态,创作和演出繁茂,形成了后期的戏剧繁荣局面。这种明显的变化,一般归因于西方戏剧潮流的影响。的确,自1960年代李曼瑰倡导和举办“世界剧展”和“青年剧展”活动以来,台湾的戏剧逐渐打开眼界,年轻的实验性的戏剧人才开始生长起来,到了1980年的“实验剧展”终于修成正果,民间的、实验的戏剧从此蔚成局面。而到了此时,台湾戏剧的骨干人才也已经更新换代:由50、60年代主要是大陆迁台戏剧家变成主要是由台湾去西方专攻戏剧学成归来的一批新锐了。这些人由于戏剧素养与世界接轨,戏剧手段极为自由、丰富,与大陆迁台戏剧家恪守写实主义截然不同。所以,西方戏剧对台湾的影响不仅是明显的事实,而且发展脉络清晰。但当代台湾戏剧的转型和繁荣还有其他的重要原因。台湾的经济60年代开始起飞,于是,由60年代到70年代,台湾社会的心态已经由以反攻大陆为精神支柱转变为珍重当下的现实生活。到了70年代末,政治不仅趋向宽松,而且社会空气已经向提倡民主、最终发展到1987年的“解严”的气氛转变。正是这种社会的变化使得当局在1979年做出了文艺政策的改变,使得戏剧终于走出政府统制的藩篱。开启台湾戏剧繁荣时期的1980年的“实验剧展”也就顺理成章地出现。总之,应该说是社会的变化和西方戏剧的影响一起造成了台湾当代戏剧的转型和繁荣。80年代正是这种繁荣势头最旺的时段,这和大陆戏剧文学创作的繁荣及形式革新在时间上正好同步。

香港的戏剧在1950年代由少数旅港的大陆成名剧作家充当亮点,1960年代至1970年代是由中学、大学的校园戏剧充当主力。从1977年香港话剧团建立到1985年香港演艺学院建立,专业戏剧逐渐发展起来。从剧本创作看,进入80年代,对翻译剧的依赖减少,原创剧本的写作有很大发展。而1984年关于香港回归的《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是一个巨大的刺激,港人由此形成了如何对待回归的所谓“97情结”。港人开始积极思索香港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思考身份、价值与文化。这一思潮使得刚刚起步的本土创作具有了变得明晰的自我意识和需要表现的历史内涵,使得一批思想和社会内容比较厚实的剧本产生出来。

于是,在80年代,大陆、台湾和香港的话剧创作同时呈现出了繁荣的局面。应该说,80年代话剧的繁荣不论在分布的地域上、优秀作品的数量上还是在思想的深度、题材的广度和艺术形式的丰富上都大大超越了被称作话剧“黄金时代”的40年代。

上述的繁荣使得本书挑选哪些优秀的入选剧目更费斟酌。在数量上,80年代选入的剧本数量和40年代一样,即比其他的每个十年多出一倍,分为两卷。在具体选择上,我们注重拉开时代距离,用长时段的概念看剧本,即不是注重某个作品的演出当时多么轰动,而是设想多年之后人们能在剧本中获取的历史感和文化价值感。我们意识到大陆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台湾的经历“解严”、香港的进入回归倒计时是这个年代最深刻最重要的历史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戏剧创作内容丰富和深刻的基础。所以,入选的作品不仅要求写作一流、演出受欢迎,更注重其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的历史性变化,以此作为选择时侧重的标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8: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