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际智道/中国古代智道
分类 经济金融-管理-公共关系
作者 卞修跃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卞修跃编著的《人际智道》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人际关系研究的中国古代智道书。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内容推荐

人际关系贯穿着人性的滋生与毁灭。卞修跃编著的《人际智道》是中国古代智道系列之一,《人际智道》作者试图系统地解释中国古代传统的人际交往智道:注重人生修养的同时,注重人生实践:追求个体价值实现的同时,追求着社会整体价值的实现;执着于人生理想的同时,注重于对现实人生境遇的把握。作者揭示了中国古代人类生活最为主要的内容——人际关系,分析了中国古代儒、墨、道、法等主要思想流派有关人生修养、人格理想、人际交往的理论体系,探讨了古代中国主要思想流派有关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及追求理想国度实现的思想精髓。

目录

第一讲 天地人与道法自然

 乾坤定位,万物化生

 上帝·天命·鬼神

 道与德

 圣人以神道设教·敬鬼神而远之

第二讲 天人相应与世道兴衰

 天地生物,人为其长

 天人相分与天人相应

 宗法规范·亲情原则

 治道与乱世

第三讲 天子·父母官·子民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天下有罪,在予一人;民为贵,君为轻

 好皇帝·清官·顺民

 官官相卫与官逼民反

第四讲 礼法交织的网罗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以法为教

 义者利也

 名分与纲常

第五讲 理想·修养·境界

 修齐治平·凡人皆可为尧舜

 小国寡民·返璞归真

 逍遥游的幻想——与天地精神相往来

 兼相爱,交相利

第六讲 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

 家事,国事,天下事

 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

 沉郁与激昂的互补

后记

试读章节

对于宇宙的初始状态,中国古代的哲人似乎是无力,同时也是不愿意去加以深究的。从一开始起,他们即把自己的目光注重于宇宙形成、万物化生之后,社会衍成、文物昌明之时所能实在把握到的东西。而对于天地的广大和宇宙的无限,他们表现出了一种无知但却心安理得的态度。

中国古代文明的创造者们,似乎是有意要把这种以当时他们质朴的思维和有限的能力所无从解决的难题,留给后世的人们去探讨、思考。而中国广大人民则更是在传统的民族理性观念的影响下,始终企图把社会与自然界联系为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他们把自然的存在视同人类之存在于天地间一样的理所当然。因此,后世的中国人也从来未对这一十分重要的问题,予以以真的探求。而且,由于他们能够在心灵的深处理解自身与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和谐存在,所以,他们也从未因为自身的渺小相对于宇宙的无限而惶惶不安,从而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之中,保持了一种安详无虑的心态。

但是,对于天地初成的问题,中国人并未因上述的态度而忽略。他们有着自己的一种形象而简单的阐释,这就是中国民族所独具特色的天地开辟神话。时至今日,它们仍然是非常美丽动人的。

每一个中国人都会知道,中国的开天辟地故事,就是最为著名的“盘古开天辟地”。这则神话最初见于西汉初年所成之《淮南子》,并由此而逐渐演变成一则有头有尾的故事,其间气象颇为壮阔。

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开天辟地,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尺,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皇。数起于一,立于三,成于五,盛于七,处于九,故天去地九万里。

这一则记载只是隐约说出了盘古氏开天辟地的事迹,但是其间经过和具体情形却不大令人明了。于是更有任唠之《述异记》中的记载来对之加以补充:

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

另有一则有关盘古氏开天辟地的记载则是见于《绎史》中所引《五运历年纪》,比这两则更为具体而生动:

元气蒙鸿,萌芽滋始,遂分天地,肇立乾坤,启阴感阳,分布元气,乃孕中和,是人也,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成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河,血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身之诸虫,因风所感,化为黎僵亡。

P1-2

序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文献典籍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国人以此为荣耀和骄傲。我们的先人怀着对中国历史发展无比崇敬的热忱,特别注重对历史过程的探索,注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借镜。他们以继承和发展、开拓与创新为重,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不顾身家安危,敢于向皇权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直面千夫指,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神圣,载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科学的内涵,进而使我们拥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实录、文集等林林总总、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继往开来、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国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否则就是荒谬;现实是需要面对的,否则就是逃避,而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恰恰就是文化与智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动力的源泉,使我们懂得伟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执着,魅力源自孤独,成功源自独创,生存源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将历史研究与认识国情、建设新中国紧密联系,赋予历史科学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们撰写的中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普及教育的历史著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使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有了传人和继承者,这是祖宗的恩赐,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辈的感召和谆谆教诲下,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因应广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将各自在史学研究领域,钻研积累的个人心得认识贡献出来,由涓涓细流汇集为《中国古代智道丛书》系列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这说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推动历史、现实,更是推动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

回首往事,斗换星移,当年的年轻学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的是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独具慧眼,使我们能够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睿智,获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的确幸莫大焉。而今中国社会出版社重新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大众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令人为之振奋。这是我们著者的机缘,也是读者的幸运,更有可能“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天地、节令、宫省、君臣、治国、人际、军事、用人、饮食、服饰的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它们自成一体,各有侧重;互相映衬、珠联璧合。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丛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有感于此,是为序。

后记

“事非经过不知难”,时至今日,笔者才对这一古训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早在就读南开大学期间,因为对先秦诸子的著作有着浓厚的兴趣,常自阅读,不忍释手,每每被中国古代的哲人志士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对于现实的关注,对于理想的追求和对于自己主张的坚贞深深地感动着,因而也常自怀着一种理解和同情,也觉得别有一番情趣和意境。偶有心得,着于笔端,落于纸上,虽属敝帚,犹且自珍,保留至今,即是本书的雏形。但是雏形毕竟只是雏形,其凌乱和不成熟是可想而见的。虽常起心意要把它们理出个头绪来,作一总结,作为自己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爱好的一个交代。但是屡经着手,屡经中辍,是因为自己的畏难与懒惰,也是因为自己思想的浅拙。

但是自己总是不能忘情于这一堆无绪的随笔,于是欣然接受了王熹先生的约稿,撰写《天理·人伦·世道》。然而,动起笔来,我才意识到自己的浅薄和轻率:中国古代思想博大精深,流派繁杂,五彩缤纷,令人目眩。先圣哲人们对于人生的每一个问题及每一个问题的侧面都有极为深刻的见解,体现着他们对于人生现实的关注和对于理想的追求,其思想的深邃我不能很好地把握;其态度的执著,我不能理解。我以一个涉世不深、不谙待人接物的年轻人,率然接受了一部谈论中国古代人际关系智慧之道专著的写作,简直近乎玩笑了,悔意立即溢于笔者的心头。

但是,“人无信不立”,既然接受下来,就不再能推诿,而且以自己的本心也不想推诿。难则难矣,怯阵脱逃总会被师长和友好们鄙薄的,我只好硬着头皮干将下去。于是多少日日夜夜,伏案冥思,千次万次击打键盘,一点一滴把字、词、句敲进电脑,印在纸上。多少次因思想的枯竭不得不停下手来,燃起一支香烟,把目光注向冥茫的夜空,用手击打着自己愚笨的脑袋,期望着灵感;又有多少次因为自己对于先哲们的智慧隽语有所理解而感到欢欣愉悦——我亲尝了著书立说的痛苦和欢乐。书稿脱成,即觉得一种解脱与欣慰,又默然自语好累,同时又有一种忐忑和失落:将来摆放在读者和同好们面前的将是一本怎样的书呢?自己想说的没有说清楚,自己理解甚浅的却又在那里胡说一通“歪理”,虽然“研究”了这么长时间的人际关系智慧之道,而自己对它的了解却依旧是空疏,也远不能达到先贤们宠辱不系于心的境界,这也许是一种嘲讽吧。我深知,书中的错讹和谬误,乃至观点上的偏颇是免不了的,那就请关心我的友好们和每一位读者批判指正了。而“悔其少作”的感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没有。

最后,我真诚地感谢中国社科院的王熹先生对我的看重和时时对我的开启与督责,感谢我最亲爱的朋友徐宇小姐在我写作过程中给予我的悉心关照,感谢中国社会出版社给了我这一机会。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3: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