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张謇的交往世界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他创办我国第一所纺织专业学校,开中国纺织高等教育之先河;首次建立棉纺织原料供应基地,进行棉花改良和推广种植的工作;以家乡为基地,努力进行发展近代纺织工业的实践,为中国民族纺织工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謇的交往世界》(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写)带你入走进张謇的人际交往世界。

内容推荐

《张謇的交往世界》带你入走进张謇的人际交往世界,全书包括了《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张謇与罗振玉的结交与断交》、《助张謇培养航海人才的萨镇冰》、《支撑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张三衙门”》等文章。

《张謇的交往世界》由南通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写。

目录

张謇传略

第一部分 

师生情义感苍天

——张謇与翁同□

张謇与吴长庆

张謇心目中的张之洞

新宁有光

——刘坤一对张謇初创实业的强力支持

张謇与袁世凯

张謇恩师孙云锦

张謇与梁启超

张謇与袁昶

从地远心近到地近心远

——张謇、沈曾植的心路交往

张謇与马相伯的交谊

张謇与周家禄的交往

张謇“一生知己”顾延卿

实业救国的力行者,政治活动的同路人

——张謇与许鼎霖

王汝骐、王康寿父子与张謇的两世情缘

立名于当时,可式于后人

——张謇与汤寿潜

张謇挚友之一——清官实业家王清穆

张謇与福建王氏兄弟的情缘

张謇、黄炎培的友好交往与合作

张謇与罗振玉的结交与断交

张謇与韩国钧

助张謇培养航海人才的萨镇冰

张謇与海门同知王宾

刁难张謇的知州汪树堂

第二鄯分

张□、张謇兄弟共苦甘

支撑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的“张三衙门”

沥胆相扶资老友

——记肝胆襄謇办纺厂的沈燮均

对南通自治有重大贡献的刘桂馨

张謇办大生的得力助手——高清

沙元炳与张謇

张謇得力助手吴寄尘

张謇知己徐静仁

同窗挚友徐翔林

张謇与杨点半个世纪的交往

张謇慧眼识英才,培养重用郁芑生

“不甘心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记纺织专家、张謇事业的继承者李升伯

张謇门下陈琛

敢为人先,勇创“第一”

——张謇提携重用的纺织工程专家张文潜

通海垦牧“首席执行官”江导岷

张謇得力助手刘垣

张謇与荷兰工程师特来克

菏重御江河,濡泪别恩师

——以张謇为榜样而治水的宋希尚

内河推手江石溪

张謇培养的建筑师孙支夏

张謇与景本白

张謇与田状元刘旦诞

”金沙的张謇”——孙做.

星河互仰望,东西各敬事

——张謇和涩泽荣一的相迎与相远

张謇与爱国华商吴锦华的交往

第三鄯分

张謇与西亭宋氏的四世缘

头白谁相慰

——张謇与挚友范伯子

张謇之友朱铭盘

君子之交

——张謇与韩国学者金泽荣的真挚友情

伶史同与时代新

——记张謇与梅兰芳交往情谊

张謇与欧阳予倩

大爱无疆

——张謇与刺绣艺术大师沈寿

张謇与“小先生”沈粹缜

张謇培养的刺绣艺术家——施宗淑

张謇与传真画师张衡

“老农老圃吾不如也”

——张謇与孙钺

终身与啬师游的曹文麟

张謇与费范九的师生情谊

张謇聘请的医学博士夏德门

张謇与江谦的师生情缘

张謇倡办之通师两附小的开校主事李元蘅

张謇与缪荃孙的交谊

南通女界的第一块碑石

——致力于女子教育的才女姚蕴素

得到张謇器重与栽培的罗玉衡

张謇培养的女教育家范北强

樱之花,长芬芳

——记早期通师日籍教师木村

应张謇之聘旅通执教十一载

——记通师早期日籍教师西谷虎二

附录:征引书目及参考文献

编后记

试读章节

同治十三年(1874),调任江宁发审局的孙云锦邀张謇前往任书记,帮助办理文牍。为报知遇之恩,二月二十七(4月12日),张謇抵江宁“执弟子礼”,踏上了游幕生涯的旅程。江宁时为东南文化中心,人才荟萃。张謇结识名士,扩大社交圈,先后报考了钟山书院、惜阴书院,并向桐城派大师张裕钊叩习古文法,感悟“治经读史为诗文之法”的文理。是年腊月,张謇回家迎娶海门徐端为夫人。

光结元年(1875)二月,张謇返回江宁,经孙云锦介绍,结识了驻军浦口的直隶正定镇总兵吴长庆。吴为淮军儒将,对张謇的才华十分赏识。张謇应邀于翌年夏(闰五月)加入庆军幕府,专治机要文书。光绪六年(1880)冬,张謇随庆军移驻山东登州黄县。光绪八年(1882)夏,朝鲜爆发了“壬午兵变”,日本以保护侨民、使馆为由,军逼仁川,索要赔款。李氏王朝无奈签订城下之盟,同时向清政府求救。此时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张树声,对日本持强硬对抗立场,派遣吴长庆统军于六月下旬赴朝。张謇则“理画前敌军事”,参与庆军历次重大决策,迅速有效地解决了朝鲜的内乱,也暂时挫败了日本吞并朝鲜的企图。吴长庆对张謇紧急变故中镇静应付与勤勉治事的良好素质,评价颇高,亲笔致函张树声为其请功,称:“赴机敏决,运筹帷幄,折冲尊俎,其功自在野战攻城之上……张君在军中将近十年,淡于功利,况处置如此大事,举重若轻,何等识力器量。”遗憾的是,这位十分器重张謇的淮军将领,由于卷入派系斗争,内心抑郁,于光绪十年(1884)闰五月,溘然长逝。幕客星散,军旅十年的张謇,落寞地回到故里。

为了博取社会的认同和体现自身的价值,旧文人跳不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次年春夏之交,张謇赴京参加顺天乡试,顺天乡试依例南方省份的举子最高只能列为第二,名为“南元”。张謇此次高中“南元”,并与军机大臣翁同稣结下了师生情谊。

光绪十三年(1887)五月,孙云锦调任开封知府,再次邀张謇入幕随往。八月中旬,黄河在郑州附近决口,九月,张謇奉命勘察水势,并应河南巡抚之邀,代为拟订治河方案。他博考宋明历史,查阅治河旧著,提出“乘全河夺流,大治正河,复禹故道”,“以切滩取直法治河南险工之河”,并采用机械施工等主张。虽然主张未被采纳,却显露出他“治水、务工、理农”的宏大气魄。张謇痛感“河患终无衰止之日”,于十一月中旬辞职回归故里,致力于教书与著述。先后应聘主持江苏赣榆选青书院、太仓娄江书院、崇明瀛州书院、江宁文正书院、安庆经古书院,光绪十四年(1888),纂修《赣榆县志》。他“广洽博采,匡谬订误”,将12卷增订为18卷,仅四个月时间就稿成付梓。

光绪二十年(1894),慈禧六十寿辰,清廷举行恩科会试。张謇再次应试,此为张謇第五次参加礼部会试,前四次俱未中试,这次获第六十名贡士,参加殿试考官翁同謇评阅张謇殿试卷“文气甚古、字亦雅、非常手也”,力主将该卷定为十名之首,并得到光绪帝的首肯。年逾不惑的张謇终得金榜题名,高中状元,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

光绪二十年(1894)六月,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北洋海军惨败。张謇单独上奏朝廷,弹劾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战不备,败和局”,请求朝廷“另简重臣,以战求和”。甲午战败之辱,进~步激发起张謇忧国忧民的民族情感,坚定了他“救亡图存”的信念。

甲午之后,张謇与从清流队伍中走出来的洋务派健将、两江总督张之洞,在兴办实业等方面有不少共同语言,两人交往频繁。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月,为了“开风气而保利权”,张之洞正式札委张謇经理通海一带商务,要求他招集商股,在通州兴办纱厂。他踌躇思索累日,认定“中国须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慨然应允。纱厂筹办之初,上海纱市疲软,加上通州风气未开,集股遇到极大的困难。张謇奔走于通沪之问,忍辱蒙讥,屡经挫折。光绪二十五年(1899)五月,一座拥有20400纱锭的大生纱厂终于建成投产。张謇根据《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日生”,给纱厂取名“大生”。此后,张謇利用大生纱厂获得的利润,滚动发展。光绪三十年(1904),张謇在崇明外沙(今启东市)创建大生二厂。民国3年(1914)与民国9年(1920),海门的大生三厂和城南的大生八厂相继诞生。 张謇兴办实业的势头一发不可收拾。光绪二十九年(1903)始,创办通州大达小轮公司,开辟内河航线后,又将目光转向长江航运与江河海水陆联运的系统工程上。天生港和上海大达轮步公司、达通航业转运公司、大中通运公行、泽生水利船闸公司、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等点状分布,构成江海大平原上的交通运输网络。一整套产业链的蓝图也逐一变为现实,创办通海垦牧公司、资生冶厂、资生铁厂、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阜生蚕桑染织公司、颐生酿造公司、颐生罐诘公司、淮海实业银行、同仁泰盐业公司与渔业公司、翰墨林印书局、大隆皂厂、懋生房地产公司、大昌纸厂、大聪电话公司、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通遂火柴厂、通明电气公司、镇江笔铅公司、耀徐玻璃厂、上海闸北房地产公司以及有斐旅馆、南通俱乐部、桃之华旅馆等20多个企业,并开发苏北沿海滩涂,创立了20多家垦殖公司。自1912—1921年,张謇的大生系统获得了空前发展,一度成为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

光绪二十六年(1900),爆发义和团运动。接着,八国联军经天津进犯北京。为了东南地区市场的稳定与安全,张謇参与了刘坤一、张之洞的“东南互保”活动。次年春,撰写《变法平议》,全面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力争一个安定的生存发展空间,以推进他的实业与兴教大计。P3-5

序言

晚清民初著名的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张謇,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在他的后半生,放弃仕途,退居家乡,专注于通海一带的经济、文化建设与地方自治,试图在家乡“建设一个新新世界的雏形”,一个属于众人的公共空间,并推而广之。实现自己追求国家富强的梦想。在前后长达30年的时间里,张謇在家乡南通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早期现代化试验,将一个封建闭塞的县城,建设成布局合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模范县”,被外国友人誉为“中国的乐土”、“理想的文化城市”,铸造了“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辉煌。

张謇的一生极其曲折而多彩,其思想与实践涉及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社会福利乃至市政建筑等诸多领域,为后世、为南通留下了大量有形与无形的珍贵资产,成为今天我们再创“中国近代第一城”新辉煌的一大独特优势。张謇当年经营南通时城市与区域规划建设的理念,教育与实业并重,工业与农垦并举,科技、文化、社会公益事业多方面协调兼顾的主张与实践,对于当前建设基本现代化新南通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尽管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人,张謇的所思所为不免有所局限,尽管当今的国情、市情与张謇那个时代相比已迥然不同,但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有惊人的相似,张謇当年的实践经验,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可以为我们所借鉴。同时,张謇汇理想与笃行于一身,矢志高远又务实精进的开创精神,历经困厄而百折不回的拼搏精神,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不懈寻求破局之策的探索精神,重人格,尊人道,心系苍生的人文精神等,都值得今天的我们传承与弘扬。

张謇作为曾经对晚清民初社会产生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一直受到史学界的重视与关注。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张謇研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国内外的学术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令人瞩目。多年来,南通市委、市政府极为重视对张謇的研究与宣传,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一山、一水、一人、一城”的城市品牌效应已经形成。南通人对张謇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南通市政协也早在1962年开始征集、编印有关张謇的文史资料,在当时市政协编印的《南通轶闻》一书中收录了《张謇轶闻》。时隔半个世纪后,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在有关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下,编辑、出版了《张謇的交往世界》一书。该书收编了张謇与数十位对其本人有较大影响,对其所创事业有密切关系的人士的交往实录,试图从张謇人际交往的角度,引导读者较全面地洞悉张謇的思想与活动,以及张謇事业成就的轨迹。

现有的大量史料以及张謇研究成果表明,张謇一生能取得非凡成就,既由于他自身的勤学笃行、远见卓识与雄才大略,也得益于不少良师的悉心指点,有识之士的辅佐支持,以及众多门徒友人的相帮相衬。回溯和研究张謇成就南通近代辉煌的历史进程,就不能不关注和研究张謇与其同时代人物的交往。张謇一生社会活动非常丰富,人际交往极其广泛,交往对象上至达官贵人,下至普通农民。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最能凸显人的品格,张謇在人际交往中,体现出的至尊、至诚、至信、至义的道德精神,使张謇极富人格魅力和凝聚力,他的身边集聚了许多朋友、志同道合者与人才。

张謇善于用人,其用人之道也是成就其非凡事业的重要原因之一。他举贤不分亲疏,用人不拘一格,不论地域、国籍、资历、辈分、年龄、性别、行业与阶层,唯才是举。张謇用人以事业之所需,做事之尽责,才干之高超为标杆,并提出“今日用人不患无用,而患无体。其人果正,则必有忠君爱国之心,则勤求事理必于当”的用人理念。他在这里所讲的“体”与“用”,其实就是品德与才干,他用人的标准首先在于德。张謇交往的人士中,有许多出自他的门下,他慧眼识人,在芸芸众生中发现他们,培养他们,历练他们,终使他们成为自己方方面面得力的助手。在用人上,他还颇具世界眼光和魄力,大胆从国外引进先进人才。张謇高明的用人之道,知人善任的点点滴滴,在《张謇的交往世界》一书中俯拾皆是,本书为大家全面了解和借鉴张謇的思想理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料。

张謇曾说:“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张謇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他的事业,还把他的思想,他终其一生的光荣与梦想留给了我们,留给了未来。

(作者系南通市政协主席)

后记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与张謇研究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南通在张謇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大量原始资料得以挖掘整理。在这些史料中处处彰显着张謇广泛的人脉关系,其中许多人与南通地方事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张謇成功事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张□与他们的交往与合作中,可以生动地反映出南通近代历史面貌,反映出张謇事业成就的轨迹和他的人格魅力,极具学习参考借鉴价值。但这些史料大多散见于研究专刊、专著,读者也只限于专家学者,史料亦不翔实,缺少系统性,为将这些史料保存下来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在再创南通辉煌中发挥作用,经南通市政协主席会议同意,学习、文史委员会确定了今年文史资料工作选题,并制定了具体编辑方案,面向社会广泛征集与张謇在南通的各项事业密切相关的同时代人物资料。在对现有史料进行研究分析后,我们多次与张謇研究专家商讨,选定征集名录,并向有关专家定向约稿,经一年的努力,汇编成《张謇的交往世界》一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