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日)佐佐凉子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佐佐凉子著的由竺家荣、马梦瑶翻译的《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介绍了一种职业——国际灵柩护送员,其职责就是将在国外去世的日本人接回国内,并做基本的防腐处理和遗容整理,再送到家人的身边。如果是外国人在日本去世,他们就根据死者的宗教、民族习惯处理后送出日本。本书以国际灵柩送还公司的社长木村利惠这个女强人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阐述了死亡是什么,以及死者的尊严要如何被尊重,它对生者又意味着什么等话题。

内容推荐

佐佐凉子著的由竺家荣、马梦瑶翻译的《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里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你可能未曾察觉,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天使飞行--国际灵柩送还士》里面讲述他们需要为死者整理仪容,哪怕已经残缺、腐烂、体液渗出,那也要确保他们以最美的样子“回家”;他们会和死者聊天,安慰他们,鼓励他们,告诉他们亲人正在千里之外的家里等候;他们开车时习惯了慢慢启动,轻踩刹车,因为这是灵车,车上装着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他们经常拍着遗属的肩膀,却说不出一句安慰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痛失亲人的空白并非语言能填埋;当灾难、战争、恐怖袭击来临的时候,他们在聚光灯之外做着不为人知的工作。他们的愿望就是被人遗忘,因为遗忘了他们也就遗忘了亲人离世的痛苦。

目录

遗体交易

采访的起因

迎送死者的公司

遗属

新员工

何为“国际灵柩送还”

创业者

灵车司机

采访者

接班人

妈妈

老爸

应被遗忘之人

完结篇

试读章节

遗体交易

深夜时分,在羽田机场国际航线货运站,尔赫斯国际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木村利惠披着夹克,快步朝遗体处理车走去。停在货运站的处理车里放着刚刚从东亚地区运到的灵柩。

白天的货运站是铲车和卡车往来穿梭的地方,可到了夜晚,只有几盏昏暗的路灯亮着,不见一个人影,除了关着铁拉门的成排的仓库,就是开阔的停车场和大片空地。

从海外运回的遗体由于受到机舱内气压的影响,90%以上都会发生体液流出的现象,因此,遗体需要在处理车内进行必要的处理之后再送到家属那里。利惠一进入处理车,就对在灵柩旁边待命的年轻员工说道:“慎太郎,开始吧。”

利惠一叫这个名字,在惨白的灯光下,刚进公司一年的川崎慎太郎就回答了一声“是”,随即打开了灵柩的盖子。处理车内还有身兼司机和助手的古箭厚志在准备处理用具。慎太郎打开捆包,掀开灵柩的盖子。这里面还有一个铁板做的封盖,他用专用工具把螺丝一个个拧开后,将铁板打开。

员工们都说,这个瞬间是最令人紧张的,因为在打开盖子之前,他们完全不知道灵柩里面是什么情况。从外国运回来的遗体,有时会变得超出人们正常的想象。

刚一打开盖子,一股刺鼻的腐臭味喷涌而出,犹如腐烂的鱼或葱那样的臭味,还掺杂了一种胃液翻上来的那种甜酸味,对臭味敏感的人会条件反射地不停地干呕。即便开着换气扇,臭气也会附着在纤维、头发和衣服以及鼻毛上,随着每一次呼吸亳不留情地钻进鼻子深处。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几乎从来没有谈论过一句关于臭味的话题,据说在他们的记忆里,臭味会马上跑得无影无踪。“大脑对于臭味没有反应。”利惠如此解释。腐臭味是个前兆,对于导致腐臭的原因及其意味着的事态严重性,才会使他们感到紧张。

他们朝灵柩里看去,一幅从未见过的景象映入眼帘。“怎么会……”员工们都惊呆了。利惠只觉得血往头上涌。

“遗体不是挣钱的工具,为什么不尽可能处理一下再运走呢?”

灵柩里面躺着一个在当地因交通事故而丧生的赤裸着身体的日本男人。

从国外运回来的尸体一般都经过防腐处理。通过给死者的静脉注射防腐剂,其遗体保持与生前相同的外表。但是,这个男子的皮肤因氧化而变成了灰绿色,头部的解剖创口只用订书机钉了几处,从这个未缝合的创口流出的血液和防腐剂,在皮肤上留下了道道污迹。

最让利惠痛心的还是和遗体一起放在灵柩里的东西。大概是为了吸收渗出的体液吧,灵柩中胡乱塞进了五十多卷卫生纸,这些质地很差的卫生纸,因吸足了液体变成了红褐色,膨胀得很大。尽管已经做了多年的遗体运送工作,但这种没有包裹尸体却填塞了大量卫生纸的灵柩,利惠还从没有见到过。谁愿意以这种不堪的样子回到日本呢?

利惠望着灵柩里面的情形,脸上呈现出苦涩的表情。她不禁抹了把眼泪,说:“大叔,真是让你受罪了,一定很难受吧。”

一想到此人死后被人如此粗暴处理,利惠的心情就无比难过。

P1-3

序言

天使般的职业

每一个人的存在都很巨大,留下的空缺永远无法填埋。

——摘自《天使飞行》

接到悦读纪的总编打来的电话,希望我翻译一本关于“国际灵柩运送”的书,乍一听,觉得很新奇,这样的题材还是第一次遇到。总编对于引进这本书的价值和意义做了一番说明,听来很有道理,便应承了下来。

起初,只是出于好奇,然而,通读了一遍之后,感觉非常震撼,的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报告文学。作者佐佐凉子通过对从事遗体运送业务的尔赫斯国际有限公司职员的采访,为读者细致描绘了一幅幅感人至深的画面。女汉子范儿的总经理木村利惠,技术精湛、一丝不苟的董事长木村利幸(木村利惠的儿子),帅气勤奋的年轻员工川崎慎太郎,本分尽职的司机古箭厚志等人,都被作者刻画得有血有肉,个性十足。他们对死者的敬畏与敬业精神令人钦佩,发人深省。

无论是多么严酷的情况,他们都千方百计地让遗体顺利回国,无论多么腐败的遗体,他们都一丝不苟地进行修复,力求把死者修复成健在时的模样,使得死者体面地回归故里,向亲人告别。

正如书名《天使飞行》一样,他们将逝者看作天使,他们在运送遗体的灵车上画着小天使,使路人根本看不出那是灵车,其实他们自己不正是天使一样的人吗?他们的工作让逝者得到了安息,连接了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的存在即是客死异乡的日本人和外国人的福音。对于逝者的关怀,也是对生者的体恤,使生者能够度过失去亲人的悲伤,好好活下去。

死亡,是人生最严肃也最重大的问题,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深刻问题,关注死亡就是为了更好地关注生存。因此作家们往往将死亡作为创作的精神脉络和艺术关怀的焦点,借死亡来认识人类的困境,叩问生命的意义,表达对现实的深刻关怀。而尔赫斯的员工们的工作则是通过具体的“死亡关怀”,来搭建生死之间的桥梁,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值得人们敬仰。他们通过积极地面对死亡,展示出的人间温情,已经超越了死亡本身,引起世人对生命的价值、人的尊严的思考。

他们身体力行地体现了真正的生命价值,显示出了其生命力的高贵品质。尽管他们并没有信仰任何宗教,但对人的尊严的信仰,足以支持他们慈悲为怀。慈悲可以说是爱心的升华,是从爱心之中产生出来的圆满智慧。通过他们的工作,可以深入探讨世人所避讳却又无可回避的死亡,探讨如何透过死亡认识生命的真谛。

现代人明显地重视“生”而漠视“死”。在中国,乐生恶死乃是人之常情,认为死亡“不吉利”,不愿正视它。正因为如此,一遇上突如其来的重病或死亡时,难免张皇失措,任由医护人员、殡葬人员摆布,缺乏对于生命的尊重与体恤,对待临终者及死者也难做到生死两相安。国人对于生死之事,普遍抱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对生死学、临终关怀、死亡教育等主题的探讨不积极,了解也相当有限。

其结果,丧葬处理都成了与死者不相干的人如医生、法医、祭司、丧葬业者的专业。目前的医护急救,很少有人能够给予临终者心理上的支持。即便死后仪式浮夸铺张,哀戚之情也已失去了意义。

在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社会日益现世化与世俗化,死亡普遍被推挤到日常生活的边缘,“死亡”被当作“事”、遗体被当作“物”来处理的心态,使哀伤之情的表达仿佛都成了奢侈品。这种把死亡意识排除在日常生活之外的态度,不但使生命肤浅化、物化,也使生命失去了超越的意义。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指出,目前社会是个精神枯瘠的沙漠,偏重感性的物质享受,只知崇拜年轻、权势、钱财、性,对待老病残弱便显现不出体恤与关怀,弃置老弱病痛者不顾的情形屡见不鲜,对于死亡更是充满无知与困惑。有些独居老人死了多时都没人知道。

人们遇到死亡及与死亡有关的事,唯恐避之不及,更遑论前往关怀、照顾、体恤。

他认为,人们唯有在真正地面对死亡——也就是真正地面对自己时,才会真正尽力地生活。死亡的探讨绝不是消极、悲观的,或是病态、颓唐的,而是如实了知人生的实情,此严肃主题不是天外天,或是某些不幸者的专属,而是关乎每个人的切身问题,有必要正视它,才不至于畏避、恐惧,临阵张皇失措,毫无心理准备。

生死实为人生的大事,也是每个人需要学习面对的严肃课题,既然无法逃避,只能从经验中学习成长,让生存时活得有品质,临终时死得有尊严,显现人生的意义。

失去双亲就是失去过去。

失去爱人就是失去现在。

失去儿女就是失去未来。

这是《天使飞行》里的尔赫斯会长山科对失去亲人的悲痛的描述。

正如作者写的那样:“在某一时刻,死亡即是“感情”,是痛彻心扉的悲伤和失去亲人的不安,以及恐怖,是一种比任何体验都要强烈的负面感情。这就是死亡的实质。”

对于尔赫斯的工作的意义,作者总结如下:

“当我在听尔赫斯的员工们的故事,每天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便穿越了死亡带来的震惊和悲伤,这些激烈感情,寻找到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在我身处的世界无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的人,却在我的心灵深处好好地‘活着’。

“我认为这就是跨越了悲伤之后的死亡的真正形态。

“他们(即死者)会回到人们心中,成为支撑悲痛欲绝的人们活下去的力量。他们会更亲密、更固执地陪在我们身边。所以才有必要对他们说一次‘再见’。

“即便人已经死亡,也是可以拯救的。只有我们在悲伤至极之后,才能好好活下去。帮助我们这么做的就是尔赫斯的员工们的工作。”

当我和女儿马梦瑶一起翻译完了这部作品后,感慨万千,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关怀课。本书告诉我们,尊崇死者,敬畏死亡,才能够真正体悟到活着的意义。

竺家荣于北京

2014-1-10

后记

完结篇

活下去。不要在回首往事时后悔自己浪费了生命。

活下去。不要懊悔做过的事,并企盼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

活出一个诚实又充实的人生。

活下去。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

在《人生如转轮》(上野圭一译)中,伊丽莎自·库伯勒·罗斯写下了自己向医疗工作者和宗教有关人士讲授濒临死亡的人会有什么感受时的情形。她通过讲课告诉人们,濒临死亡的人想传递的信息归根结底都是一样的,即是上面那一段话。

去世的人托付给我们的作业有两个:一个是要继承他们的遗志,顽强地生存下去;另一个是把与他们分别的悲伤贯穿一生。

死别之后,这两件事在一段时间里会重叠。活下去就等于持续悲伤下去,一直悲伤下去就是坚持活下去。继续走完没有那个先自己而去的亲人陪伴的人生是痛苦的。如果可以的话,人们希望可以不正视现实地活下去。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不到能够说自己已经悲伤透了的时候,悲痛就不会放过我们。

采访之前,我对这些没什么感觉,认为尔赫斯的员工们作为死亡现场的职业工作者,肯定知道如何安慰遗属,让他们不要悲伤。但是,从他们的口中,从未听到过让人感觉舒坦的安慰之语,或是彻悟人生的说教等老生常谈。

他们并没有去阻止遗属的哭泣。国际灵柩送还这项工作,就是为了给遗属提供能够好好看看死者、尽情地哭泣、最后说一次“再见”的机会。为了让遗属能尽情悲伤,他们帮助遗属把死者跨越国境送回国来,对遗属们说“痛痛快快哭个够吧”“好好和死者告个别吧”。以木村利惠为首的尔赫斯的员工们都在拼命地为遗属们制造告别的时间和空间。

反过来看看我们在做什么?震灾之后,我们拼尽全力为他人制造了直面悲痛的时间和空间了吗?我们是否在勉强那些没能尽情悲伤的人重新振作呢?

死亡会照出人们每时每刻的心境,是可以无限变幻的多棱镜。它变化成各种样子,映照出我们此时此刻的心灵。

以前,我觉得离死亡还很遥远,死亡只不过是理论上的死而已。人会因为脑死或者心脏停止跳动而死,并回归尘土。这就是“死”。但这只不过是一种“概念”,和具体呈现在眼前的死毫无关联。而且,在某一时刻,死亡即是“感情”,是痛彻心扉的悲伤和失去亲人的不安,以及恐怖,是一种比任何体验都要强烈的负面感情。这就是死亡的实质。

但是当我听到尔赫斯的员工们的故事,每天思考死亡的时候,我便穿越了死亡带来的震惊和悲伤这些激烈感情,寻找到了心灵深处的宁静。在我身处的世界无论如何寻找也找不到的人,却在我的心灵深处好好地“活着”,当我默默敲击着电脑键盘时,他们就在我身边看着我书写的文章。

我也认为这就是跨越了悲伤之后的死亡的真正形态。

他们会回到人们心中,成为支撑悲痛欲绝的人们活下去的力量。他们会更亲密、更固执地陪在我们身边,所以才有必要对他们说一次“再见”。

我想起了在开始这段采访之前,一位编辑对我说过的话:

“如果是像医生这样以救人为己任的职业的话,还有出书的意义,写搬运死人的工作有什么意义啊?”

现在我可以回答他了。

“即便人已经死亡,也是可以拯救的。只有我们在悲伤至极之后,才能好好活下去。帮助我们这么做的就是尔赫斯的员工们。”

我之所以能在2011年涉足这个领域进行采访,与这个国家里有众多不幸遇难的人并非毫无关联。无论是成为我写就这篇稿子的动力,还是使木村利惠变得坚强,都要归功于那些死者的“存在”。人类不能扭转时间,也不能找回失去的东西,却可以和死者一起生存下去。

在东日本大地震发生一年前,岛田裕巳的著作《不需要葬礼》大卖,“不要葬礼论”成为了时髦。其背景,与家庭和地区共同体的力量减弱而导致葬礼无法进行,以及如今的葬礼日渐形式化不无关系。

但是经历了震灾之后,我们超越了理论的束缚,逐渐注意到凭吊这件事情对于人类来说是最本源的需要。葬礼是一种收纳悲痛的“器皿”,是让我们直面那些以自身之力无法面对的悲痛的设备。

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生存下去就等同于悲伤下去的时代。

那么,对于生活在这种时代的我们来说,需要怎样的凭吊呢?或者说,对于这个国家来说,需要怎样的凭吊呢?我们已经到了一个需要在这里站定并仔细思考的时候了,不是吗?我并不是在谈论葬礼形式或费用的问题,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为了治愈悲痛,我们到底该做些什么呢?

再说得具体一点,或许我们已经迎来了一个学习如何面对悲痛的时代。

没有尽情悲伤,没有深刻感受,总有一天我们还会被拉回原处的。

我们是不是没能好好凭吊死者呢?

在尔赫斯工作的人们的背影仿佛在向我们这样发问。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4:1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