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1866—1944)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这三部传记中,罗兰描述了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伟岸的身躯之后所隐藏的一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人传(全译本)/国民阅读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法)罗曼·罗兰 |
出版社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1866—1944)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 这三部传记中,罗兰描述了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伟岸的身躯之后所隐藏的一切。 内容推荐 《名人传》,又名《巨人三传》,其中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三位传主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都展现了非比寻常的坚强斗志。他们不畏惧命运的挑战,勇敢追求理想,坚定高尚信仰,他们是真理和正义的化身。他们都是人类历史上极具天分而创建至伟的人物,他们的人生丰富多彩,他们的作品精深宏博,他们的影响历经世代而不衰。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在优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怀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目录 译者序 初版序 原版序 贝多芬传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贝多芬的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书信集 思想集 米开朗琪罗传 原序 导言 上篇 无休止的战斗 下篇 舍弃 托尔斯泰传 原序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托尔斯泰遗著论 亚洲对托尔斯泰的回响 托尔斯泰逝世前两个月写给甘地的信 试读章节 贝多芬在忧伤深渊里,却谱写出了满怀希望得到欢乐的音乐。 贝多芬一直以来都在规划自己的历程。从1793年波恩开始,贝多芬就按计划进行创作。他一直想要创作一部歌颂欢乐的乐曲,并希望把它作为所有大作的终曲。在后来的创作中,贝多芬不断探索,怎样把歌颂欢乐的形式穿插在作品中。但是,他一直没拿定主意。即使在《第九交响曲》中,他还是在犹豫没有最后下决心。 贝多芬直到最后一刻还准备把《欢乐颂》放到第十或第十一交响曲里去。值得注意的是,《第九交响曲》并不是像大家所说的,题名为《合唱交响曲》,而是题名为《以欢乐颂为终曲的合唱交响乐》。从这一点看来,《第九交响曲》可能差一点儿就有了另一种结尾。 贝多芬直到1823年7月还在探索把《欢乐颂》放进交响曲的方法,他甚至打算用乐器演奏《第九交响曲》的终曲。但是这种尝试没有结果。他考虑再三还是把乐器演奏放到了第一百三十二号作品之中,放到了那个四重奏之中。森雷特纳和切尔尼肯定地说,在演出(1824年5月)过后,贝多芬都没放弃这一想法。 从贝多芬稿本上看出,这种技术难度是难以驾驭的。贝多芬的这一计划在实行时有很大难度,因为这需要在一部交响曲中引入合唱。为了在作品其他段落引进合唱,贝多芬做了很多尝试,甚至想以别的方法来替代。在柔板的第二旋律稿本上,他写道:“也许合唱加在这里会很合适。”但是他下不了狠心同他忠实的乐队分手。他说:“当我突生一个念头时,我就听见一种乐器在弹奏它,而从未听见人的歌声。”因此,他总是尽量延后使用声部,甚至不仅把终曲吟诵而且把欢乐主题全都交给器乐来演奏。 为解决这个难题,贝多芬必须更深一步地去了解延后和犹豫,其中的原委更加深刻。但是,尽管这个任务很难,贝多芬却还是倾尽心力去思考解决方法。他始终都渴望讴歌欢乐之美,但却总是受到忧愁折磨;他年复一年地延后,并且不断地被卷入激情的旋涡,为忧愁所苦。 直到生命最后时刻他才如愿以偿地解决问题。那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啊!当欢乐主题第一次出现,乐队突然中止。突然间,寂静一片,寂静氛围带来了一种神秘,这使得歌唱气氛也变得神圣。的确应该如此:神圣就是这部乐曲的主题。它用轻柔的气息抚慰痛苦,欢乐悄悄渗入心灵,开始时十分温柔,就像贝多芬的那个朋友说的一样,“因看到他那温柔的双眼而想流泪”。欢乐从天而降,包裹在超自然的平静中。当主题随后进入声部时,首先表现的是低音部,整个音乐情调带着一种严肃和压抑。 渐渐地,欢乐更多地渗入,它征服了每一个人。这是一种征服,是一场对痛苦的战斗。然后是进行曲节奏,所有令人震颤的乐章,男高音热烈而急促的歌唱,犹如浩浩荡荡的大军,让听众感受到贝多芬的气息,感应着他呼吸的节奏,仿佛听到他发自内心的呼喊,看到他在田野间纵马奔驰,一边仍旧在思考作曲,激动狂放,如痴如醉,这种状态就像老国王李尔置身于雷雨中。随之而来的便是欢乐的顶峰,那是宗教般的陶醉,爱的狂欢,神圣的狂欢。在一片欢呼声中,人类伸开双臂,拥抱苍穹,迎接欢乐。 当时维也纳完全被罗西尼和意大利歌剧一统天下。伟大的作品终于震撼了平庸的听众。在那一刻,连维也纳的轻浮也受到震撼。贝多芬想去伦敦定居,并想在那儿演出《第九交响曲》。这一次的情形仍像1809年那样,贝多芬几位高贵的朋友再一次恳求他,请他无论如何不要离开祖国。 这些朋友劝贝多芬说:“我们知道您写了一部新的圣乐曲,您在其中表达了您深刻的信念所启迪您的那些情感。渗透着您那伟大心灵的超自然之光。另外,我们也了解到,您在原来创作的伟大交响曲基础上,又新作了一部伟大乐曲……您最近几年隐遁生活,使所有曾经关注你的人怅然若失。大家都痛苦地思考,为什么当一种外国音乐在设法侵占我们舞台时,当外国人试图把德国本土艺术作品逼得无人问津时,您这位德国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天才人物却沉默不语?德意志期待的一种新生命和荣光,期待有人能够不拘泥于当今形势而创造出一种真与美的时代,我们都认为,这一重任只有您方能承担……但愿您能让我们遂了心愿……但愿仰仗您的天才,未来的春天对于我们,对于世界,将会加倍地鲜花盛放!”这些言辞恳切的信说明贝多芬在德国的精英们中间不但在艺术方面,而且是在道德方面享有多大的威望。他的崇拜者们为颂扬他的才华而想到的第一个词儿,既不是学术,也不是艺术,而是信念这两个字。P25-27 序言 《名人传》是法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曼·罗兰(1866—1944)所著的《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和《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的合集,是世界传记文学作品中的典范之作。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一个是19世纪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一个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雕塑家,一个是俄国的文坛巨匠。书中着力刻画了三位艺术巨匠在忧患困顿的人生征途上历尽苦难与颠踬,而不改变初衷的心路历程,凸显了他们崇高的人格、博爱的情感和广阔的胸襟,为人们谱写了一阕气势恢宏、震撼人心的“英雄交响曲”。 贝多芬——一个被命运捉弄的、最终耳聋的音乐家,一个用痛苦换来欢乐的英雄。这个表面狂傲的人,却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音乐家最重要的听觉器官损坏了,他不敢表露出来,不敢让人知道他的弱点,只好选择离群索居。然而,耳聋后的一次演出几乎毁了他。他没有知音,甚至连朋友也没有。但是,贝多芬接受了现实,承受了上天给予他的痛苦,因此,他也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米开朗琪罗——一个忧郁症患者,一个恨不得把整座山都雕出生命的工作狂,一个享受痛苦、舍弃欢乐的英雄。罗兰让我们了解到了米开朗琪罗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他有着对自己行为的极端厌弃,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一个十足的懦夫。心灵的折磨,奴隶般无休止的劳作,使他一生饱受煎熬,于他而言,生命就是恐怖的地狱。 托尔斯泰——一个自我折磨的人,一个离家出走的老叟,一个打破生活的安宁以便安抚良心的英雄。他出身名门贵族,拥有一般人不可企及的财富、荣誉与地位,但他却像一个疯狂的信徒一样,不断地剖析自己,不断地自我忏悔,以至于为了信仰而抛弃了家庭,抛弃了世俗的欢乐,最后做了一个离家出走的耄耋老者,客死荒郊。 这三部传记中,罗兰描述了三位伟大艺术家对艺术的崇高追求,对生命中苦难的承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伟岸的身躯之后所隐藏的一切。伟人亦与普通人一样,经受着生命的洗礼,甚至遭受超越常人千百倍的磨难。然而,对艺术家来说,无法解脱的痛苦又何尝不是另一种生命的养料,这正好应验了一句名言:“痛苦是有益的,因为至少痛苦时我们没有作恶。”在罗兰的心目中,这三位都是战不败的斗士,是人类精神领域里的英雄。罗兰没有像大多数传记作家们一样满足于追溯名人们荣耀的生平,进行简单的事实堆砌,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伟大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用感人肺腑的语言刻画了他们为追求人类至真、至善、至美的理想,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兰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理解和描绘这些伟人的唯一方法,就是与他们身心交融,并情不自禁地爱上他们。”因此,罗兰的笔触是抒情的,是感性的,他把描写建立在严谨的考证基础上,毫不做作,毫不夸张,有时刚毅雄浑,有时凄楚动人,仿佛在用手中的笔指挥着一阕大型的交响乐,其中不断循环往复的是和命运相抗争的英雄的动机。 请带着真实和真诚来解读本书,罗兰通过平静的叙述和朴实的文字,希望唤起的不是敬畏,而是爱,是悲悯,是理解,是勇气。这些英雄离我们并不遥远,相反,他们每一个都与我们气息相融、悲愁与共,只要你用心去倾听,用生命去感悟,你就会有所收获有所发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