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蒋介石的文化宠臣张道藩(修订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由青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919年7月,张道藩回到天津,本来预备寻求机会留日,但看到许多留日学生不满日本侵略祖国相继回国,他也就打消留日的念头。9月又回南开读书,可此时他已无法安心读书了,他眼见昔日的同学都高了二级,自己不免又惭愧又羡慕,还夹杂一份嫉妒与自卑,整天随着活跃的同学作反日演讲,这样那样的活动弄得他疲累了,才感觉到如此混下去对自己是不好的,他陷入苦闷彷徨中,出路在哪儿呢?

吴稚晖到南开演讲来了,这个无政府主义的疯狂鼓吹者,专讲留法勤工俭学,兴起了张道藩留法的念头。吴氏演讲的第二天,他径直往拜,请教留洋勤工俭学的事,吴稚晖很欣赏这个不速之客,给张道藩不少开导,并介绍南开中学第二舍监为他筹划。

张道藩留法有希望了,他暗暗做好一切准备,于10月中旬向校方请假两星期,南去上海办护照,洽购船票;又到西湖去向笏香五叔祖辞行并报告一切。张笏香不知他的来意,携他游览旖旎的西湖,游了断桥不断、孤山不孤、长堤不长的西湖,面对人间天堂的胜景,张道藩无心观赏,怀中揣着父母要他回乡完婚的家书,还有那留洋的护照和船票,他思虑着如何说动五叔祖支持他留洋。

晚上,他硬着头皮说起留法的事,五叔祖非常反对,还说:“我们对你负有监护之责,你如果非去不可,等我打电报给你父母,得到他们的同意后再走,免得他们怪罪。”张道藩苦苦哀求:“不能拍电报,我父母刚来信要我回盘县去结婚,怎么会准我到外国读书?”叔祖母也极力劝阻:“你这孩子本来很听话的,现在长大了,怎么连父母的意见都不顾了,不是就像一只小鸟长硬了翅膀,只顾自己高飞,忘记巢中的老鸟了吗?你是个独生子,不回家结婚已经不对,还偷偷跑到外国去,岂不是不孝吗?你父母一定会误会我们怎么不阻止你。”五叔祖并表示,只要他打消留洋念头,愿意赔他买船票的钱,张道藩恳切地说:“我希望我父母能够宽恕我这一次的不孝,我到法国之后会详禀父母,说明您二老都曾经阻止过我的。”二位长者见他态度坚决,叹叹气,也不再坚持,转而表示愿意给他提供支持。

张道藩欣喜极了,回到南开,立即晋见校长张伯苓,说明有欧洲留学之意。张校长问:“你学过法文没有?”他答没有,张校长突然生气了:“简直是胡闹,你一句法国话都不会说,到了法国怎样去做工,又怎样去求学?”张道藩和校长争论,坚决地说:“校长,我的护照也拿到了,船票也买好了,无论如何我愿意去吃苦头试一试。”张校长凝视了他一会儿,口气缓和了:“试一试,这句话说得好,你真想去试就走吧!天下许多事,只要有决心去试,总会有成就的。”

1919年11月中旬,张道藩来到上海候船赴法,同期候船的中国人中,还有贵州著名教育家黄齐生。黄齐生是带领王若飞等人组成的贵州实业教育参观团考察了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教育后,先于10月份抵沪的,王若飞一行五人于10月16日乘美国轮船渥隆号前往法国勤工俭学,黄齐生等10名贵州人和张道藩等则乘英国轮船Rhesus号赴法。

这帮人获悉孙中山先生居于上海,他们十二人联名致信中山先生,请求拜谒并求教,两天后,顺利得到孙中山接见的回信。这使他们异常兴奋,孙中山能应允接见这批素昧平生的青年,由此可知中山先生对青年期望之重。临去上海莫利埃路29号拜访孙中山时,闻讯而来的另外6名青年坚决要求同去,黄齐生、张道藩他们不好拒绝,只好带他们同去。

孙公馆的客厅,18位年轻人围着一长条桌而坐,孙中山和蔼地询问各人的姓名、到法国后的打算。黄齐生因为早在1917年冬天拜识了中山先生,大家先就推定他作代表向孙先生致意。黄齐生诚恳地对孙中山说:“孙先生,你是领导革命推翻满清专制创建中华民国的伟大政治家,承你今天允诺我们晋谒求教,我们非常感谢,也认为是莫大的荣幸,你对于欧洲各国的文明、政治学术都有深刻的了解,我们恳求多多给我们指示,使我们知道怎样好好地求学,将来能够对国家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孙中山微笑着,诚恳地说话了,他的国语略带广东口音:“不管你们到哪一国去留学,也不论你们将来学什么,只要你们能够刻苦用功切切实实地去学,将来一定会有成就的。但是你们要知道,我们中国虽然已经推翻了满清专制政体,建立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国。可是我们的立国基础还没有巩固。许多官僚、政客、武人,对于共和政体还没有真正的认识。所以才有袁世凯推翻共和政体要做洪宪专制皇帝的可笑事件发生。现在袁世凯虽然死了,可是北方政府仍然在北洋军阀官僚政客的手里。所以我非在广东组织护法政府重新革命而不能挽救中华民国。你们也要知道中国还是一个贫弱的国家,事事都受到世界列强的干涉和压迫。我们全国同胞,尤其是知识分子,大家必须齐心参加革命,才能使中国得到独立、自由和平等。我国在各国的留学生,应该都是最优秀最革命的知识分子。可是事实上并不完全如此。许多留学好的,只知道读死书求知识;其次的只学了一些外国学术的皮毛;再次的只学得些外国人的生活享受和恶习。最奇怪的是大多数都不知道应该过问政治。比较起来还是留日留法的学生好一点。比如过去留法学生在巴黎和平会议(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时的表现和最近留日学生为了爱国运动,宁可牺牲学业,离开日本,回国参加反日运动。最不行的是留英学生,他们多半误解,以为英国人民不管政治。因为受了这种影响,在留学期间或者回国以后,也就以为参加政治是不必要的。因为英国人平时只靠他们的政党替他们过问政治,而很少直接参与。但是他们留英期间如果遇着英国一次大选,得到机会仔细观察,就会知道英国人是怎样疯狂地参加政治活动的。所以我希望你们到外国去不要以能读死书求得一点知识为满足,应该除了专门科目而外,随时随地留心考察研究各国的人情、风俗习惯、社会状况以及政治实情等等。这些活的知识于你们学成归国之后,会对国家对社会会有很大贡献的。”孙中山发言时,张道藩做了记录,中山先生讲完后,张道藩很礼貌地把记录原本呈请孙先生核阅。P13-16

后记

本书写作参考以下资料:

1.南京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藏档案:

国民党中央、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宣传部、海外部、文化运动委员会、南京市政府有关档卷100余卷。

2.《文坛先进张道藩》,台湾重光文艺出版社印行,赵友培执笔,陈立夫题署。1975年6月初版。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

3.《张道藩先生文集》,台湾九歌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陈立夫题署。《贵州盘县张氏宗谱》,张道藩撰修,张道藩堂弟张道儒续修。《张道藩生平纪年》,张道儒著;《人话——张道儒八十述感》,以上由贵州盘县政协张道儒提供。

4.《文艺斗士——张道藩传》,台湾近代中国杂志社1985年出版,程榕宁著。张道儒提供。

5.《张道藩传记资料》,复旦大学提供。《但开风气不为师——梁启超、张道藩、张知本》,台北文讯杂志社出版,复旦大学提供。

6.《道藩藏印谱》,台湾道藩文艺图书馆印行;《中国文艺斗士——张道藩先生哀思录》,张道藩治丧委员会编印。以上两书由台北市立图书馆道藩分馆、上海市图书馆提供。

7.《自救》、《华侨教育》、《科学化运动》、《杀敌报国》、《最后关头》、《文艺论战》、《文化建设新论》、《中国之命运》、《狄四娘》、《近代欧洲绘画》、《中央政治学校概况》、《中央政治学校大事记》,《中央日报》(1928—1949)、《新华日报》(部分)、《大公报》(部分),《中央半月刊》(部分)。以上书籍、报纸、刊物由南京图书馆古籍部提供。

8.《革命文献》(59、71、91、96各集),(国民党中央编),《文史精华》、《文化史料》,全国、贵州、盘县文史资料,《贵州日报》等(民国时期)以上资料由贵州图书馆提供。

9.《张道藩书画集》(蒋碧薇印行),《密电码》电影剧本,《吟雪——罗马诗文选》。均由贵州日报社罗马提供。

10.网络版图书及资料:

《回首碧雪情——张道藩、徐悲鸿、蒋碧薇的爱情故事》,台湾潘宁东著;《蒋碧薇回忆录》,蒋碧薇著;中青网《中央日报》篇目索引;《蒋氏家族全传》、《陈氏家族全传》;上海、南京、杭州、北京、长春、庐山、广州、重庆、中国台湾、兰州、昆明、贵阳、无锡、巴黎、澳洲各地史料、介绍。有关张道藩之网络资料,恕不一一注明。

11.本书还借鉴、引用以下人士的观点、资料:

台湾李瑞腾、秦贤次、李丽玲,中国文联邵燕祥、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古远清、重庆戏剧家协会石曼、云南民族大学谢本书、南开大学梁吉生、南京大学茅家琦、美国耶鲁大学赵浩生、全国政协舒乙程思远、北京徐悲鸿纪念馆廖静文、全国人大常委会何鲁丽、中国田汉基金会田申、台湾南投盘县藉人士储荣昌、贵州社会科学院熊宗仁

12.作者个人藏书:

《中国国民党全书》、《中华人民共和国大辞曲》、《毛泽东选集》、《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何应钦传》、《金陵春梦》、《中统内幕》、《蒋介石与西南地方实力派》、《贵州文史丛刊》(部分)、贵州、盘县文史资料、《李宗仁回忆录》、《李宗仁先生晚年》、《王若飞传》、《贵州教育志》、《贵州通史》、《黔人》杂志(台湾)、《南京解说词》、《贞观政要》……

13.国民党《中央党务公报》(部分),盘县档案馆提供。

14.全国文史资料,盘县思源图书馆提供。

15.《盘县碧云洞诗文集》、《盘县丹霞山诗文集》,盘县诗词楹联学会叶国仁提供。

本书写作还得到中共贵州省盘县县委、县政府、县档案馆、思源图书馆、宝霞陈列馆提供的大力支持,马丽红女士提供打印、复印、摄制、传真、网络下载和邮件服务等。

谨向以上单位和个人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忱。

作者

2007年春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峥嵘少年

 一、凤山之子

 二、负笈平津

 三、拜谒孙中山

第二章 英法镀金

 一、画家梦

 二、欧洲之恋

第三章 从政之初

 一、讲人体艺术

 二、密电码事件

 三、南京建设的成与怨

 四、参与总理奉安大典

 五、从青岛到杭州

第四章 次长其次

 一、文化运动生涯的开始

 二、与丁玲、田汉的恩怨

 三、政坛中的文化人

 四、激情岁月

 五、推行抗战教育

第五章 救济文化人(一)

 一、文奖会的开张

 二、政校教育长

 三、文运会的功与罪

 四、跟随蒋介石访问印度

 五、家乡情

第六章 宣传部长

 一、钻了风箱

 二、反共急先锋

第七章 救济文化人(二)

 一、海外部长

 二、国共文化界的决裂

 三、西南大援救

 四、做陈布雷副手

 五、古物保护的先行者

 六、围炉闲话

第八章 愚忠之臣

 一、囫囵吞枣的忠

 二、齐白石弟子

 三、独怨的文化领袖

 四、迷茫的一九四九年

第九章 “立法院长”

 一、改造委员

 二、踌躇满志的“院长”

 三、如履薄冰的“院长”

 四、在漩涡中

 五、日月潭之旅

第十章 孤岛晚岁

 一、望故乡

 二、致蒋碧薇的最后一信

 三、一代苦情人的终结

附录 张道藩年表

后记

序言

张道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此人乃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著名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

1897年出生于贵州省普安直隶厅(今贵州盘县城关镇)的张道藩,生于衰败的清末,长于世事动乱的民国时代。负笈平津,留学英法,1926年回国参加革命,因机缘凑巧,归于蒋介石旗下,将他的一生和蒋介石的专制政权捆在了一起。在蒋介石的众多文臣武将之中,张道藩与陈布雷、陈诚、蒋经国诸人,对蒋介石可谓唯马首是瞻,矢志不渝,深得蒋介石的倚重。

20世纪20年代末,蒋介石成功控制国民党政权后,视张道藩为心腹,在蒋氏一手擢拔下,张道藩仕途一帆风顺。先是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教育厅长,然后做到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任国民党第三、四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第五届中央执行委员、第六届至第九届中央常务委员。当台湾蒋介石政权的“立法院长”。无疑地,张道藩是蒋介石培植的国民党干才。政途的顺畅,蒋介石的赏识,为张道藩开展文化运动,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提供了契机。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国民党在文化领域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张道藩加入了陈果夫、陈立夫所控制的国民党党务文化系统,组织中国文艺社,发行文艺刊物;组建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文化建设协会;组成中国美术会、中华全国美术会,并担任理事、常务理事、理事长等主要负责职务。并参与筹组中央博物院,自始至终关注支持中央博物院的筹备工作。同时,负责国民政府古物保管委员会的工作,在国难深重之际,为避免日寇破坏古物,组织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古物迁移行动,南迁、西进,将大量民族瑰宝安全迁移。就在中日战争全面爆发之际,张道藩于1937年春天在南京成功组织民国时期最辉煌的中国第二次美术展览会。这些工作,为他全面掌控国民党文化工作准备了成熟的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争取国民党政权的资金支持,救济文化人,为支持文化战线的抗战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1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从香港、南洋、上海组织撤离大批文化人士赴内地并慷慨援助;1944年底,从广西、湖南等地组织大批文化人士撤往内地并无私援助,为中华民族保存了大批知识界精英人物。在这个阶段,张道藩广交国共、第三方面的文化界朋友,郭沫若、茅盾、老舍、田汉、欧阳予倩、傅斯年、林语堂、蔡元培、梁思成、竺可桢、马衡、姚蓬子、齐白石、徐悲鸿、王子云、方介堪、胡适、林凤眠、刘子华、华仲麟、张友渔、沈志远、冯雪峰、姚雪垠、韩幽桐、胡风、赵清阁、聂绀弩、叶以群、钱纳水、吴祖光、洪深、曹禺、李可染、宋之的、太虚……大批文化人士成了张道藩的朋友。在这一个阶段,张道藩实际上已经全面掌管和控制了国民党文化宣传系统,筹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国际笔会中国分会,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文化运动委员会的组建运行,《文化先锋》、《文艺先锋》的发行,《我们所需要的文艺政策》的出笼,在国民党文化系统和共产党的争夺战中,他的历史局限性也日益严重地显露出来。

解放战争时期,至为愚忠的张道藩,死心塌地为蒋介石专制政权服务,逆历史而动,和历史做拔河游戏,一败涂地。

国民党退守台湾,张道藩对蒋介石的愚忠,得到了蒋氏的青睐:出任国民党中央改造委员、“立法院长”,达到了他政治生涯的至高点。在孤岛晚岁的日子里,他继续代表蒋介石全面掌控台湾文化界,组成中华文艺奖金委员会、中国文艺协会、中兴文艺图书馆、中山学术文化基金会,创作全面反映他自己文艺思想的作品《三民主义文艺论》,全面贯彻蒋介石政权的文化路线,直至1968年离开这个世界。

从这些历史事实可以看出,张道藩作为民国时期著名文化活动家,有功有过,褒贬不一,在历史上留下了其深刻的痕迹和影响。

说张道藩是民国著名美术家,不能仅看他长期任中国美术会理事长、中华全国美术会理事长,而要对他的美术活动史做全面考察。

张道藩童年受他的姑姑侍訚影响,对绘画很感兴趣;童年时代描红,绘《月季》、《野艇》,足见他的美术天赋。南开求学时,老师鼓励他从美术方面发展,带着画家梦留学英法,考察欧洲美术事业,进入伦敦大学美术部,获得该单位颁赠给中国留学生的第一份文凭;旋进入法国国立最高美术专门学校深造,1926年一次以三幅美术作品入选法国巴黎沙龙春季美展,掀起了他美术史上的第一个高潮。留欧学成回国,翻译衍代欧洲绘画》一书;支持刘海粟宣扬人体艺术,偕徐悲鸿举办人生第一个个人美术展览,美术家的张道藩已粗具雏形。遗憾的是从此张道藩的美术历史来了一个转折,“学画不以画为业”,一脚迈进政坛,以至终身,他丧失了成为一流国际美术大师的机会。但这并没有妨碍他成为美术家,他仍在从政之暇,关注、从事美术活动:结交美术界大佬为朋友,如齐白石、徐悲鸿、王祺、张书旗、傅抱石、陈之佛、宗白华等辈,这些人成了张道藩的艺术至交;1933年11月,他组成中国美术会,自任理事长,并倡议、主持修建南京中央美术陈列馆;1937年4月,举办了史无前例的第二届全国美展,并联络全国368名著名美术人士,成立中华全国美术会,张道藩当选理事长:抗战军兴,他又促成美术界抗敌协会成立,并于1940年5月重新组建中华全国美术会,继续当选理事长,1940年至1949年连任三届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1940年12月至1942年2月任教育部美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1942年12月至1943年元月,在重庆举办了第三届全国美术展览,轰动中外:他发起筹建中国美术馆……张道藩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美术界爱国人士,为抗战大业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张道藩积极投身于古物保护事业,为接收并妥为保护各地美术及其他古物作品尽了自己的力量。一直到国民党撤出大陆,张道藩始终以不减的热情从事美术活动,可见他对美术事业的热情。

除了组建美术团体参与美术活动外,张道藩还乐于推介美术人才并亲手作画。20世纪30年代以来,他积极支持徐悲鸿、刘海粟等从事国际美术交流活动,他亲自撰文评介潘玉良、梁又铭、梁中铭、秦宣夫、余仲志、傅抱石等人的美术成就。而1946年底张道藩拜齐白石为师,更凸显了他对美术的热爱,“活到老,学到老”,成了他的座右铭。到台湾后,张道藩仍积极支持美术事业的发展,并亲自操办西班牙画家戈耶的画展,自己陪同蒋介石、宋美龄参观,以示提倡。

说张道藩是一个美术家,根本的还在于他一生致力于美术创作,给世人留下了不少美术作品,纵观他一生的作品,从青年中年到老年时代,虽然书无大字、画无巨幅,但他坚持作画,作品异彩纷呈,独具特色。他的作品有:水彩画《贵阳南郊》、《风尾花》、《阳明山后山》、《兰》、《柿》、《枫林》、《湖畔》、《泛舟》;油画《美人鱼》、《台湾风景》、《睡莲》、《丰富的果实》、《张夫人画像》;国画《葫芦》、《圣诞红》、《兰》、《黔北乌江峡》、《月季》、《荷》;素描《兰》、《人体》、《人像》、《自画像》、《张夫人画像》;水墨画《准知鱼苦乐》……

张道藩的美术作品,或淡雅,或清新,或浓墨重彩,或有所寄托,深得齐白石等方家的称誉。而张道藩的美术作品中,最能显露他性格的便是为至情友人蒋碧薇所作之画了,“宗荫室”中产生的各幅字画,各式《瓶花》,各种《兰》,兰性蕙性,可以窥知一个婚姻失败者、感情成功者的心境了。

从这些事实可明证,说张道藩是民国著名美术家,其实是很合理的。

张道藩一生多才多艺,创作成就巨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话剧的创作对社会的影响最为巨大了。张道藩在留学欧洲时,就和傅斯年常常光顾话剧演出场所,萧伯纳、易卜生等人的作品,成为他的至爱,奠定了他从事戏剧创作和演出的基础。

张道藩的话剧作品可分为翻译和创作两个部分,翻译的作品有:1934年2月完成的独幕剧《第一次的云雾》又名《蜜月旅行》,1936年5月完成的四幕剧《狄四娘》,抗战后完成的三幕剧《忘记了的因素》。创作部分,有1934年完成的四幕剧《自救》,同年10月完成的五幕剧《自误》,1937年5月完成的五幕剧《最后关头》,同年11月完成的独幕剧《杀敌报国》,1968年元月完成的四幕剧《留学生之恋》。张道藩的话剧作品,加上他1936年元月完成的电影剧本《密电码》和1947年3月完成的又一电影剧本《再相逢》,演出的话剧、摄制放映的电影,构成了张道藩文学创作的主体部分,对社会的影响,有相当的意义。在张道藩的作品社会题材剧中,《最后关头》暗喻中日大战必不可免,同时,该剧编排合理,矛盾产生发展冲突结局的处理深合道理,为抗战宣传立了第一功;《密电码》记述张迭代法自己的一段历史,为动员广大青年、国人投入抗战事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杀敌报国》就在于鼓励民众奋起抵抗日寇的侵略。在婚恋题材剧中,《第一次的云雾》、《留学生之恋》其实就是对张道藩和他的夫人郭淑媛爱情的纪念;《自救》、《自误》则是张道藩对爱情题材剧的一次成功探索。另外,社会题材的《狄四娘》,经张道藩改译后,宣扬知恩报恩的思想,其实也就是张道藩知恩报恩,永远还报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知遇之恩的一种姿态;《忘记了的因素》则是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国统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矛盾极度尖锐之际,妄图注入一剂“和谐”的药剂,调和阶级矛盾,自然是白费力气;电影《再相逢》则以喜剧的形式讲述传统悲欢离合的主题,意图唤起国人对国民党政府的好感,当然效果难尽人意。

张道藩实践话剧运动,自编自导自演,确有他艺术家的风采,但他的话剧实践根本上离不开一个政治主题,这明显地影响了他的才情发挥,但这并不影响他作为一个戏剧家的定位。

民国政治史、文化运动史、美术史、戏剧史都无法绕开张道藩。张道藩的成功,在于他借蒋介石、陈果夫、陈立夫等人提供的政治资助,获取了满意的政治地位,使得他的多方才艺在民国历史舞台上得以尽情展现,美术、书法、文学创作;话剧电影编剧、导演、演出;摄影、语言文字、演讲、辩论、烹饪、社交、音乐,其人都有所长,他可谓一个艺术的全才。一个艺术上成功的张道藩,放之于历史长河中估量,此人又做了逆历史而动的蠢事,这就是他的政治选择,决定了他的政治命运是悲剧性的结局。而让世人最津津乐道的张道藩、徐悲鸿、蒋碧薇三人用毕生精力演绎的人间悲情大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难免令人动容和感慨。

内容推荐

张道藩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动乱的年代他投于蒋介石的旗下,成为其“心腹”,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逃亡台湾后,许多国民党权贵显要纷纷失宠,独他官运亨通,成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当局的“立法院长”。他利用自己的政治上的便利,组织国民党文化艺术团体,开展各种活动。尤其抗战时期,争取政府资金救助文化人,支持文化抗战,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物迁移行动,更成为他人生最无争论的亮点。

但是,当他为了“感恩”和“愚忠”,把自己绑在蒋介石的战车上,也就注定了他人生悲剧的命运。正是在抗战时期,当全国文化界成立抗协,团结抗战时,他却玩起挑拨离间的游戏,到处为蒋介石拉拢文化界人士,被骂得灰头土脸。在台湾为维系蒋介石的独裁统治,他甘当炮灰,操纵罢免李宗仁,栽赃诬陷吴国桢,更为千夫所指;他曾经也想“有所作为”,在台湾想搞点西方程序式的“民主”,却也没想犯主子的大忌……一辈子的官场生涯,在他内心里总有“政途的艰难可畏”之感,常存“尸位素餐”“苟全性命”之念。而他作为那场广受争议的“名人三角恋”的主角,几十年的痴情投入,也终以悲剧收场,令人无限感慨。

《蒋介石的文化宠臣张道藩(修订版)》独家解读张道潘的官场和情场人生。

《蒋介石的文化宠臣张道藩(修订版)》由王由青编著。

编辑推荐

张道藩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此人乃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的高级官员、著名文化活动家、美术家、戏剧家,他是民国时期文化人混迹官场社会的代表性人物。动乱的年代他投于蒋介石的旗下,成为其“心腹”,曾任国民党政府交通部、内政部、教育部次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逃亡台湾后,许多国民党权贵显要纷纷失宠,独他官运亨通,成为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党当局的“立法院长”。尤其抗战时期,组织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古物迁移行动,更成为他人生最无争论的亮点……《蒋介石的文化宠臣张道藩(修订版)》独家解读张道潘的官场和情场人生。本书由王由青编著。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0:0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