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尔·凡尔纳被誉为“现代科幻小说的鼻祖”、“科学时代的预言家”。凡尔纳的科幻作品,涉及的范围从地球到宇宙空间,从地质、地理到航海、航天,可以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及。这些作品巧妙地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以夸张的手法和形象反映了19世纪“机器时代”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意志和愿望,并且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一些重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此外,他的作品情节惊险,人物生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创造性于一体,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大胆预测未来。凡尔纳在自然科学方面提出的许多预言和假设,有的已得到了后人的证明,有的则至今还激发着人们的想像力和创造精神。《从地球到月球》为他的其中一部经典力作。19世纪中叶,一颗彗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被带到彗星上,从此开始在太阳系漫游;他们在一位法国上尉的带领下,同舟共济,战胜了太空严寒等种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趁彗星再度与地球相遇之际,胜利返回地球……
《从地球到月球》《环游月球》两部小说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从地球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大炮的发射;《环游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发射之后在太空中的种种历险。小说的语言生动幽默,情节奇幻惊险,充满了作者儒尔·凡尔纳的科学设想,而这些设想在以后几乎又一一得到验证和实现。
《从地球到月球》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
第二章 巴比康主席的报告
第三章 巴比康报告产生的强烈影响
第四章 剑桥天文台的回信
第五章 月球的传说
第六章 美国人不可能不知道的事物和不允许相信的东西
第七章 炮弹颂
第八章 大炮发展史
第九章 火药问题
第十章 两千五百万朋友和一个敌人
第十一章 佛罗里达和得克萨斯
第十二章 全世界行动起来
第十三章 乱石岗
第十四章 十字镐和镘刀
第十五章 铸炮庆祝活动
第十六章 哥伦比亚大炮
第十七章 一份电报
第十八章 “亚特兰大”号轮船上的乘客
第十九章 大会
第二十章 攻击与反驳
第十一章 法国人怎样摆平纠纷
第二十二章 美国新公民
第二十三章 炮弹车厢
第二十四章 落基山的望远镜
第二十五章 最后的准备
第二十六章 开炮!
第二十七章 阴霾
第二十八章 一颗新星
《环游月球》
前章 第一部分的概述暨第二部分的序言
第一章 从晚上十点二十分到十点四十七分
第二章 最初的半小时
第三章 弹舱内部
第四章 学点代数
第五章 寒冷的太空
第六章 问与答
第七章 迷醉的一刻
第八章 在离地球七万八千一百一十四法里的地方
第九章 轨道偏离的后果
第十章 月球的观测者们
第十一章 幻想与现实主义
第十二章 详述山岳形态
第十三章 月球风光
第十四章 三百五十四个半小时的长夜
第十五章 抛物线和双曲线
第十六章 南半球
第十七章 蒂霍山
第十八章 严肃的问题
第十九章 与不可能搏斗
第二十章 萨斯克哈纳号的测量工作
第二十一章 马斯顿被召回
第二十二章 营救
第二十三章 尾声
第一章 大炮俱乐部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马里兰中部地区的巴尔的摩城里新成立了一个颇有影响力的俱乐部。人们都应该知道,美国那帮船东、商人和机械师身上的军事才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那些曾经默默无闻的商人,也没有受过西点①的任何训练,却一脚跨过他们熟悉的柜台,摇身一变成为了中尉、上校和将军;不久之后,他们就在战略战术方面与欧洲大陆的同僚们不相上下,而且也仗着大量的炮弹、金钱和人力打了不少胜仗。
但是美国人胜过欧洲人,主要还是在弹道科学上。倒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达到的完美程度,而是因为它们的体积大得出奇尝且具有空前远的射程。说到平射、俯射或者直射、斜射或者纵射、反射等方面,英国人、法国人、普鲁士人已经没什么好学的了;可是他们的大炮、榴弹炮、迫击炮和美国的超级大炮一比,简直就是袖珍手枪。
这也不足为怪。与意大利人生来就精通音乐、德国人天生喜欢玄学一样,美国佬,这些世界上第一批机械师天生就是工程师。那么看到他们在弹道科学上大胆运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因此,这些巨型大炮虽然远不及缝纫机那么实用,却也同样令人惊奇而且更加受到人们的崇拜。我们知道这中间有帕罗特、道格林和罗德曼等人的杰作。在美国对手面前,那些来自欧洲大陆的“阿姆斯特龙”、“巴利赛”和博利厄的“特勒德”等大炮也只能自愧不如了。
因此,在那场可怕的南北战争期间,那些炮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合众国报纸狂热地吹捧着他们的发明,以至于那些街头小贩和头脑简单的市井小民也一个个没日没夜地绞尽脑汁,估算着一些不切实际的弹道轨迹。
不过,一个美国人有了创意,他就会找支持这个想法的另一个美国人。凑足了三人,他们就会选举一个主席和两个秘书。有了四人,他们就任命一个档案保管员,然后办公室开始运作。有了五人,他们就召开全体大会,于是俱乐部就宣告成立了。巴尔的摩城的俱乐部就是这样成立的。第一个发明新型大炮的人与第一个铸造这门大炮的人和第一个给这门大炮打炮眼的人相互合作。他们是大炮俱乐部(书面语:“火炮俱乐部”)的核心成员。成立一个月之后,俱乐部已经拥有一千八百三十三位正式会员和三万零五百七十五位通讯会员。
凡想加入这个协会的人都得具备一个必要条件,即必须已经发明或至少改良过一门大炮;如果没有大炮,任何一种火器也可以。然而,一句话,那些发明十五响左轮手枪、旋转式卡宾枪或军刀式手枪的人并不十分受到人们的尊重。在任何情况下,大炮发明家都备受崇敬。
“他们所获得的荣誉等级,”有一天,俱乐部里最有学问的一位演说家说,“是与他们的大炮‘重量’成正比,并直接依据炮弹‘射程的平方’来衡量!”
再说得明白点,就是把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运用到了精神领域里。
大炮俱乐部成立之后,不难想像,美国人在这方面的发明天赋会带来什么成果。战场上所使用的炮弹不仅体积巨大,而且具有超远射程,甚至把无辜的平民炸成了两半。
所有这些发明把欧洲那些寒碜的装备远远抛在了后面。通过以下数字,我们能够更好地评判。
以前,“在战争美好年代”,一个三十八磅的炮弹,在三百英尺之外,就可以撂倒三十六匹马和六十八个人。那时属于炮弹技术的萌芽期。从此以后,炮弹技术就逐步发展起来了。罗德曼大炮发射的半吨重(五百公斤)的炮弹,在七英里远(一英里等于一千六百零九米三十一厘米。那么七英里约合三法里)就能轻易炸翻一百五十匹马和三百个人。大炮俱乐部甚至想为此做一次正式的试验。不过,即便马匹同意做试验,那些人可不好找。
不管怎样,这些炮弹具有很强的杀伤力,每一次发射,士兵们就像镰刀下的麦穗一样纷纷倒地。1758年,一颗著名的“库特罗斯”炮弹摧毁了二十五个人的战斗力;1758年在索尔多夫,又一颗炮弹一下子炸死了四十个步兵;还有,在1742年,奥地利的“凯塞尔多尔夫”大炮,每发一炮就轰倒七十个敌人。与上文提到的炮弹相比,这意味着什么呢?那些决定战争命运的惊人的“易安娜”大炮和“奥斯特里茨”大炮又意味着什么呢?在南北战争期间其他的炮弹我们见得多了!在葛底斯堡①战役中,一门滑膛炮发射的一枚锥形炮弹击中了一百七十三个南部合众国士兵;而在波托马克②渡口,一发“罗德曼”炮弹把两百一十五个南部士兵送到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去了。更值得一提的是,俱乐部常任秘书和荣誉会员J.T.马斯顿发明了一种绝妙的迫击炮,它的杀伤力更强,在试炮时就一炮炸死了三百三十七个人,——“轰”,一声巨响,灰飞烟灭!
面对这些颇有说服力的数字,我们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呢?没有了。同样,我们也完全赞同由统计学家皮凯恩进行的下述演算:倒在炮弹下的伤亡人数除以大炮俱乐部的会员人数,他发现后者每人“平均”杀死过两千三百七十五点几个人。
仔细研究这样一个数字,不难发现这个博学的社团惟一感兴趣的就是为了仁慈的目标,去摧毁人类,并把战争武器看做文明的工具。
因此,这是一群索命天使,总之,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人。
还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这帮禁得起任何考验的勇敢的美国佬,不仅限于公式的计算,而且还用自己的生命上阵付诸实践。他们中间有各种级别的军官,如上尉或者将军,有年龄参差不齐的军人,有那些刚刚开始军人生涯的新兵以及那些老死在炮架旁的人。很多人永远地留在了战场上,他们的名字被载入了大炮俱乐部的光荣册上,而得以生还的大部分人身上带着他们无可非议的勇敢标记。拐杖、木腿、假臂、挂在吊钩上的手、橡胶下颌、用银子修补的头盖骨、铂金鼻子,可谓是五花八门。上面提到过的那个皮凯恩同样也计算过,在大炮俱乐部里,四个人总共加起来还没有两条胳膊,而六个人也就只有两条腿。
不过这些勇敢的大炮手却不以为然,每当有关战争的新闻中报道敌方伤亡人数十倍于他们消耗的炮弹数时,他们由衷地感到自豪。
但是,有一天,那是忧郁而凄凉的一天,战争的幸存者们签署了停战协定。爆炸声逐渐停息,迫击炮开始哑声不语,榴弹炮从此保持沉默;还有那些大炮,它们低垂着脑袋,黯然返回军火库;炮弹成堆地堆积在仓库里,血腥的回忆逐步消退,棉花树在施足了肥的田地上疯长,丧服也不再随着痛苦而磨损,大炮俱乐部从此陷入了深深的无聊中。
P5-8
2005年7月4日(美国国庆日),北京时间十三点五十二分、美国太平洋时间上午十点五十二分,一艘叫做“深度撞击”的美国宇航局太空船撞击了一颗叫做“坦普尔1号”的六公里宽的彗星,一个重达三百七十二公斤的“炮弹”撞击器,以每小时三万七千零一十五公里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十五分钟之后,“深度撞击”就像它撞击的彗星一样,进入环绕太阳的轨道永远运行下去。
这是地球第一次“攻击”那些时不时地“冒犯”它的行星和彗星,人类第一次在彗核坚硬的外壳上敲开一个窟窿让我们看到它的内部,全球为之瞩目,振奋不已。正在“炮弹”亲密接触彗星之际,我们的《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的翻译正好接近尾声,作者笔下的另一次地球“出征队”同样赢得了整个地球的关注和欢呼。虽然时隔一个多世纪,可这一虚一实的两次太空探索竟然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凡尔纳的科学幻想在一百五十多年后的某一个美国国庆日再一次得到了实现,这不得不令人惊叹。
我们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多世纪前的美国。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后,和平的钟声替代了大炮声。一群整日以发明大炮为人生乐趣的大炮发明家不得不带着满身伤痕从战场上回到了巴尔的摩的大炮俱乐部。全国上下致力于发展和平,这些昔日无限风光的军人再也找不到任何打仗、开炮的机会,于是只能拖着残缺不全的肢体在俱乐部里发发牢骚,无所事事。既然没法找到向地球上某个国家开战的理由,那么能否把眼光放到地球外的某个星球呢?终于,巴比康,他们的主席,一个沉着、冷静的大炮发明家想出了一个能继续发挥他们制造天赋的好方法,一个轰动全球、无愧于19世纪的伟大试验,那就是向月球“宣战”,通过向月球人开炮来达到美国人征服月球并把月球纳入合众国疆域的目的。巴比康的建议获得了俱乐部所有会员的一致同意,同时还赢得了除了英国人之外的全球各个民族的大力支持,在万众齐呼的时候,巴比康战场上的死对头——尼切尔公开表示反对并认为这次试验注定要失败,他还为此下了好几笔数额不小的赌注。
尽管如此,在得到了剑桥天文台对这次试验做的可行性分析报告后,大炮俱乐部在民众的一致支持下,成立了由巴比康、摩根将军、艾尔菲斯通少校,以及俱乐部常任秘书马斯顿组成的执行委员会。委员会分别就大炮、炮弹以及火药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最终达成共识。在全球各国的捐款像下雨般纷纷落进俱乐部的钱箱之后,巴比康率领一支小分队开赴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叫做“乱石岗”的地方,并在那里招募大批人马,安营扎寨,各项准备工作于是如火如荼地展开了。可来自欧洲的一份电报打乱了准备工作的节奏,一名大胆的法国人——米歇尔·阿尔当提议把炮弹造成圆锥形,并自愿乘坐“炮弹车厢”作月球旅行。米歇尔富有创意的大胆想法在美国引起了轰动,美国男女老少在他身上倾注了无比的敬佩、爱戴之情,美国总统还为此特意给他颁发了“美国公民”的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巴比康受到了来自尼切尔的公开挑衅,于是一场血腥的决斗迫在眉睫。幸亏米歇尔的及时阻拦,才使得他们化敌为友,而且尼切尔也接受了一起做月球旅行的建议以共同见证试验成功。然而可怜的、正直的马斯顿却由于四肢不全的原因被拒之门外。为了弥补对他的愧疚之情,俱乐部同意在预发射时让他体验一下被关在“炮弹车厢”里的感觉。
巨大无比的天文望远镜在美国落基山上傲然竖立起来,世界各地的每一架望远镜都瞄准了天空;终于,在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问题,攻克了一道道科学难关之后,12月1日,在这个天文学上十八年一遇的好日子里,哥伦比亚大炮一声怒吼,一枚重达两万磅的“炮弹车厢”载着巴比康、米歇尔和尼切尔,以一万两千码的初速飞向月球。经历了四天的行程后,炮弹能否如期抵达月球?巴比康他们受到了月球人的热烈欢迎还是军事抵抗呢?全球的人,尤其是留在地面上的马斯顿焦急万分,他以落基山为家,始终倚在天文望远镜旁,日夜望着月面,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原来由于受到一颗流星的影响,炮弹的飞行轨道发生了些许偏差,最终没能成功登月,而是像其他小星体一样,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并一直绕行下去。炮弹上的三位乘客难道就这样在太空中无休止地运行,直到世界末日为止?在完成了一次环月旅行之后,三位游客试图利用火箭再度登月,但最终遗憾地掉回了地球。
如果说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人们无比敬仰那些使人类得以月球探险及撞击彗星的科学家的话,那么在一个半世纪前,在科技还很落后的年代,法国作家凡尔纳凭着他天才般的科学幻想更是受到了人们的刮目相看。对科学探险充满好奇的凡尔纳在十一岁时,曾经私自跑到一艘开往印度的船只,准备开始他梦寐以求的冒险生活,不料被他父亲中途截住,一阵狠揍,从此以后发誓“只躺在床上做幻想中的旅行”。成年以后,这位科幻奇才借助小说尽情开始了种种科学探险之旅,《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叙述的主要是他的太空探索。
这两部小说的内容前后呼应,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地球到月球》讲的是试验的由来和从地球到月球之旅的准备工作以及大炮的发射;《环游月球》讲的是“炮弹车厢”在发射之后在太空中的种种历险。这两部小说生动幽默、妙语横生,情节奇幻又惊险,书中充满了凡尔纳的科学设想,这些设想在以后又几乎一一得以验证和实现。他在宇宙飞船发明之前就想到了“炮弹车厢”,借用书中人物米歇尔的说法“搭乘炮弹去月球旅行只是件水到渠成、简易不过的小事而已。这种旅行是迟早会发生的事,至于采用怎样的交通方式,当然要根据人类进步的规律。”今天,去太空旅行还是极个别科学家和富翁的特权,也许有那么一天,各家旅行社会真的推出“太空几日游”,并标明“炮弹车往返”呢!到时,我们或我们的后代也会像巴比康他们那样观赏到美妙的太空景象。
但如果说吸引读者的只是凡尔纳的奇特、大胆的想像力的话,那就错了。《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中涉及的天文、地理、人文等知识并非是作者关在家里用大脑臆想出来的虚幻的东西,书中所有的数字及描述都是作者丰富想像和理性知识的结合,都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和依据。虽然凡尔纳不是科学家,也不是地理学家、社会学家,虽然凡尔纳没有像他笔下的主人公那样乘坐炮弹遨游太空,但关在家里埋头创作的他其实是掌握了大量的天文学及地理学等方面的材料的。他幻想的探险也是经过他缜密思考和仔细推敲的,绝不是信手拈来、胡编乱造。从太空到地底,从佛罗里达州到整个美国乃至全球,书中每一个天文、地理、人文方面的描述都经过了他详尽的调查研究。凡尔纳将出现的奇迹写得那样详细准确,头头是道,以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往往感觉是在翻译一本科学思维缜密的科技资料及地理杂志。当时,的确有许多学术团体对他所叙述的事情进行讨论,数学家们对他所举的数字花了几个星期的时间去推算论证。当这两部小说出版时,立马就有五百人自愿要求参加下一次的远征。
然而,《从地球到月球》和《环游月球》中的探险及科学知识并非是枯燥、刻板的描述。整个宇宙探险及准备工作之所以显得妙趣横生、引人入胜,还要得益于凡尔纳在小说中塑造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几位主人公都是一些鲜明、生动、正直的发明家,他们都具有超人的智慧、坚强的毅力、执著的科学精神。巴比康主席,美国人,博学、沉着冷静、果断勇敢、聪明又讲求实效,具有博大的胸怀和远见;是他率先提出向月球发射炮弹的建议,统筹安排一切准备工作,并在“炮弹车厢”在太空陷入困境时,带领团队克服困难,胜利返回;与巴比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法国人米歇尔·阿尔当,他追求浪漫、才华横溢、侠肝义胆、喜欢争论,但也和巴比康一样敢作敢为、胆略过人,正是他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月球旅行计划,从而把原先的“炮弹出征”转化为“登月旅行”,他的许多俏皮话往往是人们竞相传播的话题。凡尔纳还塑造了一位非常可爱的有声有色的人物,那就是J。T。马斯顿,作为俱乐部常任秘书,这位正直的大炮发明家身残志不残,他永远忠实地跟随巴比康主席,执著地热爱制炮业,也就是他时不时地给严谨的月球旅行准备工作增添了一份生气和活力;他大大咧咧的言语,冒冒失失的行为总能给读者带来会心的微笑,他的友爱、热情、冒险、积极向上的精神以最幽默的方式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
凡尔纳所塑造的这些人物形象,他们远大的理想、坚强的性格、优秀的品质和高尚的情操已赢得了亿万读者的喜爱和尊敬,也正是通过他们,凡尔纳才得以关在家里经历一系列的情节奇幻的探险;凡尔纳像他笔下的人物一样,用智慧和勇敢创立了科学幻想和幻想科学的小说世界,激发着人类探险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