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知非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周菊坤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逃离漫山岛

一直有个想法,趁周末或节假日的时候,去漫山岛。这个想法已经在心里存了好多年,我也不知道自己去漫山岛的目的是什么,总之,这样的想法时隐时现,很难抹去,这几年似乎愈发地强烈而迫切了,似乎已经漫漶成一种病,让人难以自拔。其实,漫山岛离我住的小镇实在是很近的,如果真的动身前往,开车坐船加起来绝对不会超过一个小时。我不知道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在忙些什么,以至于如此近距离的一个地方,用了十几年的时间都无法去抵达。

十几年前的一个夏天,我与几位文友去过漫山岛。那是太湖里的一个孤岛,距离陆地大概四五里地的样子,很近,但又很远,很远是因为我们对它的未知。那天上午,我们在太湖小镇上买了些肉和蔬菜,在冲山花二百元钱租了一条五桅渔船,朝着漫山岛方向驰去。其实我们最初只是想坐船去湖上兜兜风,体验一下渔家生活而已。渔船主人是对老夫妻,还有他们的儿子媳妇以及孙子,全家人以船为屋,以渔为生,当时正值封湖禁捕的季节,渔民们便做起了旅游的生意,让客人坐船到漫山岛上去,收取一点柴油费。就这样,我们来到了岛上。记得在码头附近的水面上有一艘偌大的水泥船改造的船餐。靠山的坡地上有个工地,据说是在建一个宾馆,外边来人投资的。再往里走,是一个篱笆小院,养了许多鸡鸭。看来,这座偏僻的孤岛上已经有了一点旅游开发的端倪了。继续往里走,是密密匝匝的农舍,但没遇见几个人,后来在一处废弃的小学校模样的地方遇到一个打渔归来的船娘,说刚打上来的银鱼,还有螺蛳,问我们阿要。我们一看,的确新鲜,就花了大概一二十元钱全部买下。尔后,从所在的西头村,经过好大一片水稻田,走到对面的东头村,再绕回船上,开伙做饭。几位女同胞洗的洗,切的切,烧的烧,好一阵忙活,老渔夫的妻子和媳妇也一起来帮忙,我们几位男生则与老人有一句没一句地拉起了家常。很快,香味四溢,在水面上弥散开来,我们坐在船头,打开啤酒,享受着渔家餐独特的味道,尤其是银鱼和螺蛳二道菜,大概是浸润着太湖水自然原味的缘故,显得特别地鲜美。酒足饭饱,我们翻身下湖,在清澈的湖水中悠游,或者,仰身躺在水面上,望着蓝天,水天一色之间,竟分不清哪是天哪是水,有些恍惚起来,便回到船上,在船板上躺下,打起盹来。在水鸟的啾啾声中渐渐醒来,渔船已经开到了远离漫山岛的太湖深处,老渔夫说,这里是太湖水位最深的地方,也是水质最好的区域。低头看去,湖水果然碧清见底,鱼儿游来游去,历历可数,绿油油的水草随着微波轻轻晃动,像一支柔曼的音乐。我们向远处望去,夕阳西沉,湖面上洋溢着一片祥和之气。

多少年来,这一段记忆就像电影,经常在脑海里回放,我把这样的感受说给朋友听,他取笑我的天真,又说,一个小时的路程,想去就去呗。可是,这样的挂念终究只是一个没有对象的承诺,无需借口,心里却早已有了无数个原谅自己的理由。现代人已经习惯了都市的灯红酒绿,夜色阑珊之时,却又往往不知所措,心里空空,没有着落,心中想着逃离,脚下却又充满迟疑和留恋,这种感觉倒是与吸毒有些相似。城市在崛起,心却在陷落,我不知道这样的状态是对是错,是得到还是在失去。很近的漫山岛,其实是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今天,我突然临时起意去了漫山岛,上午作的决定,下午两点已经到了岛上。这是完全在我意料之中的,只是促使我作出这样决定的原因居然并不是多年来萦绕心头挥之不去的那份思念,而是因为工作,我知道漫山岛几于隔世的原始生态对于现今的城市人群意味着什么,那是开发度假旅游的绝好题材,作为旅游国企的负责人,我梦想着把漫山岛打造成为中国的巴厘岛。

我们在老地方上的岸。还是十几年前的那座简陋码头。小宾馆已经建成,外形看上去有点现代欧式风格,据说生意很好,周末要预定才能入住。只是那艘水泥船改建的船餐已然废弃,留下一副骨架泊在水边。右侧是一座山丘,左手边很远的地方是另一座山丘,漫山岛其实就由这两座不高的山丘组成,还有就是西头村和东头村两个村落,二百多户人家。两座山之间是成片的鱼塘,估计是上个世纪围湖造田的产物,因为我们十几年前来岛上时还是一片浩瀚而绿色的水稻田,如今改成鱼塘,我觉得也算幸运的,换了别处,可能早已经沦落为水泥钢筋的世界了。我们沿着山脚的蜿蜒小径往西头村走去,沿路的沟渠里白色的芦苇花在初冬午后的暖风里摇曳。两侧的旱地里刚刚新栽了油菜秧,可以想见,翌年四五月间这岛上连片油菜花盛开的美丽。西头村里的农舍大多为二层小楼,通长阳台的那种,应该是二三十年前的式样了。很少看到人,即使遇上也是些上了年纪的,年轻人都去外面上班了。我曾经的一位同事是漫山岛人,我随手拨通了她的手机,问她是否知道我现在哪里,她咯咯笑了起来,说你这样问那肯定是在漫山岛了。我也笑了,问她你有多长时间没回家了。她回答说自从去外面上了初中就基本没有回去过,算算也要二十来年了,再说,回去做什么呢,家都搬到外面去了。我想想也是,回去做什么呢,便挂了电话,继续往村里走。一路上所见农舍基本上呈现出一式的破败寥落的感觉,从屋舍的外观和场院里的杂物摆放情况,可以看出居住在这里的人真的已经很少了,这倒增加了我对开发漫山岛的兴趣,因为如果把这些农舍租赁下来,再稍事整修,不就是很受城里人青睐的特色民宿客栈吗?我兴奋地继续往前走,竟然看到了一幅更让我振奋不已的场景:一条小河由西往东延伸而去直通太湖,河的两侧是石板老街、枕水河埠,还有鳞次栉比的民居,河里有成群的鸭子在游弋戏水,岸上是两行挺拔的古榉树泛着霜后的殷红。这是一幅只有在周庄同里才能看到的古镇街景,虽然比周庄同里少了些人文气息,但更多的是生命原始野性的真实,这实在是一处现代社会里极难觅得的桃源仙境啊。我暗自责备自己上一次登岛的疏忽遗漏,但又暗自庆幸这样的桃源仙境没有被那些所谓的开发商们觅获。

就在这一瞬间,我突然自问起来,我来这里做什么,我想象之中的未来的漫山岛如果真的成了中国的巴厘岛,中国的甚或世界的游客都来这座岛上度假,那这些宁谧的村子还会在吗,这些白的芦花红的榉树还会在吗,这些无拘无束嬉戏的鸭子们还会在吗?即使还在,它们的角色主体还是曾经的那个自己吗?因为,这岛上的一切都会万劫不复地沦为别人故事情节里的点缀和装扮,开发商对文化再造的承诺永远都是一个谎言,因为他们只会对功利负责。

我们继续往村子深处走去。我看到了熟悉的小学校舍,上面用水泥堆塑出“吴县太湖漫山小学”的字样;看到旁边低矮的房屋,香烟缭绕,里面供奉着岛上村民的精神寄托;还看到尚未翻建成二层楼房的生产队仓库,因为外墙上毛主席的宝像还熠熠生辉地露出慈祥的笑容。有几位中老年人推着手推车经过,与我们擦肩而过时脸上露出憨憨的微笑,车上载着满满的盆碟碗盏和炉灶之类,估摸着明天这村上应该有人家办喜事了。在村子里游走,发现几乎每家都养狗,见我们走近,便远远地狂吠起来,很警惕的样子,就连那些呆头呆脑的白鹅,见了我们也伸长头颈高声叫唤起来,仿佛是在向这房子里面的主人通风报信。那声音直到我们走远,还回响在我们的耳旁。陪同的当地领导问我,东头村还去吗,我悄声说道,没时间了,我们回吧。

这次登岛,终于给了我十多年来的牵挂一个慰藉,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我竟是怀着既踏实又忐忑的心情离开漫山岛的,我生怕我的登临,惊扰了这片纯净的土地。离开的时候,我回望了一下那座萦绕心头十多年的美丽的小岛,我觉得我是在完成一种逃离,这种逃离,反而让我更加清醒,因为,我的心似乎和它靠得更近了。P3-7

后记

我去年五十虚岁,今年马上五十周岁,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几次提笔,想为我的五十岁写点什么,内容很多,感悟也不少,但真要诉诸文字,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人生五十,是个极其重要的节点。孔夫子称“五十知天命”,讲的是一个人经历了三十岁的创业、四十岁的成业之后,阅历已很丰富,人生的见识和智慧也已经非常沉稳和深邃了,到了五十岁,则是阅尽沧桑,天地运行的规律悉数知晓,明察秋毫。一个“知”字,不免露出一些自得之意,但毕竟人生半百,大局已定,于是,这“知”字背后还是隐隐透出一丝无奈和落寞的况味了。

孔夫子为人生五十下了一个注脚,他的朋友蘧伯玉却在他的“天命”之外别开生面,另辟幽径。《淮南子》说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五十岁时仍在反思自己这四十九年来的不足,这是何等完美无瑕的人品啊,难怪他能得到孔圣人的敬重。

蘧伯玉的“五十知非”,与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异曲同工,都是讲人的修为与德行,反观内心,自我修正,这是古人的生存哲学,也是成圣得道的不二法门。据说曾国藩幼时非常愚钝,幸遇一位叫倭仁的老师,教他每天写骂人的日记,当然是不骂别人,只骂自己,这让曾国藩陡然开窍,一生坚持写《求阏日记》,竟写了两百多万字,直到临死的前一天,基本没有中断过。“狎邪之语、禽兽不如、耻心丧尽……”这就是他在日记中对自己之“非”的痛骂与反省。正是这部被称为东方《忏悔录》的日记,为他成就“晚清中兴第一名臣”作了极好的铺垫。

我是一个愚钝而木讷的人,自幼如此,常遭同学讪笑,称我“一根筋”,不懂变通之道。长大后仍是冥顽不化,始终参不透悟不出那些简单却又高深的世事玄机,只是沉湎于自己的思维逻辑里,自得其乐,安之若素。我也每天记日记,自知基因资质尔尔,每天只记流水事务,备忘而已,终究做不到曾文正公那样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于“痛自猛省”中去参悟人生真谛。

站在“知天命”的门槛上,我酝酿与纠结了一年多,最终还是没有写出关于五十岁的只言片语。于是,我从箱箧之中找出近年陆续写就的一些文稿,稍加整理,结成小集,也算是对自己五十岁人生的一份纪念吧。当然,这里还有亲情与乡思的牵挂,闲情与行色的流淌,这些都是我五十人生一路之上随手采撷的风景,敝帚自珍罢了。以“知非”名之,自是为了“求是”,人生般若当在一是一非之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无须刻意,随缘就好。

《知非集》的出版,得到了何建明老师的鼓励,范小青老师为之作序,徐小华文友帮助联络出版事宜,出版社各位老师精美编辑,个中的关爱之情友爱之意,怎一个谢字了得,不说也罢。

2014年11月3日深夜,写于淡菊斋

目录

序 范小青

第一辑 闲情偶拾

 逃离漫山岛

 梅花表情

 时令的馨香

 书有真香

 般若船

 车前子是一味药

 小院风景

 太湖不了情

 梅香永恒

 有这样一位老人

 怪人怪事

 栀子花

 明天我们去哪里乘风凉

 又闻蛙鸣

 那一瞬间,人性的光辉让人感动

 登山杂感

 湖村琐记

 蟹腿的味道

第二辑 乡思如歌

 大气木渎

 山祭

 金山拾遗

 天平山随笔

 范公高义万世师

 观枫随感

 总想为你唱支歌

 毕沅三写梅花诗

 古松园品雨

 南街风情

 当美丽成为一件武器

 苏州历史的木渎情节

 严家花园的前世今生

第三辑 亲情温暖

 老柿树

 大年初五的温软时光

 父亲的书缘

 我陪父亲逛观前

 法海不懂爱

 年惑

 望女成凤

 走不远的牵挂

 老二不在家

 老二回家

 向女儿说声对不起

 音乐小树

 爱菊说

第四辑 行旅漫记

 美加纪行

 澳洲行吟

 高丽纪行

 邵雍故居安乐窝

 西北汉子戴超

 希拉穆仁草原

 寻找草原

 昭君墓

 是什么刺痛了我们的爱国神经

第五辑 杂花生树

 在水一方的苏州女人

 母性的光辉

 给梦想留个空间

 生命之中那一道清泉

 说食色

 让书香弥漫我们的生活

 文化的提醒

 吴中天籁

 梵呗吟处有骚客

后记 五十知非

序言

认识菊坤已经有好多年了,那时候他在木渎。

木渎是菊坤的家乡,而木渎又是我们这些人经常会去转一转,或者陪着外来的客人去看一看的地方。到木渎去的好处,是虚实结合的,我们到石家饭店撮一顿,浓油赤酱的酱方,鲜得掉眉毛的三虾豆腐,于右任老先生点过赞的鲃肺汤,“多谢石家鲃肺汤”,让我们饱食人间美味;然后,到严家花园喝茶,感受空气中的历史文化气味,或者,到古老的石板街上走一走,在亲切的乡音中和乡亲父老擦肩而过。

这个时候,菊坤总会在我们身边。这么多年,无论到木渎干什么,我们几乎都见到菊坤。他会呼朋唤友,他会张罗安排,他会当导游,一直到后来他离开木渎,当上了吴中太湖旅游的老总,完全就是他在木渎这些年的经历的必然延伸。

菊坤当过木渎的文化站长,后来是木渎旅游公司的老总,好像还当过副镇长,因为木渎这个地方,也因为菊坤这个人,我们对木渎就会有一种常回家看看的想法了。

当然,与菊坤的初次结识,现在已经回想不起来了,但其实想都不用想,一定与文学有关。无论工作有多忙,无论生活的变化有多大,菊坤一直坚持写作,同时,他还一直在努力地做着文学的工作。虽然一个乡镇上,没有作协文联这样的组织,但其实许多年来,菊坤正是做了大量的文学组织工作,他把那个地方热爱文学、热爱写作的人都聚拢起来,汇集在一起,

多年前的一个冬天,快过年了,我应菊坤之邀,到木渎参加白云泉文学社的文学活动。那一天特别冷,还下着雨,雨中夹着小雪,路上车开得很慢,我看着车外的雨和骑着自行车在风雨中行走的人,感觉到了冬天的寒冷,也感受到一点孤独。但是一到菊坤组织的那个文学社活动的会场,我的空洞洞的心立刻被那里的温暖填满了。这里热气腾腾,与屋外的天气形成强烈的反差,大家围坐着,围着的就是文学,就是大家心中的依托。

菊坤在木渎工作的许多年中,一直在做着文学社的义工,带领那个地方的喜欢写作的人,一起写作,一起感受生活,他们自筹资金,办了《白云泉》文学刊物,让喜欢写作的入,有一个园地,有一个表达自己的平台。

这事情也许很小,小到也许不值得一提,但是许多年来我一直在提这件事,那一个冬天的那一场相聚,会永远地留在我的心中最神圣的地方。

菊坤的文学情结,持续不断地在木渎开花结果。

后来知道菊坤离开木渎,去太湖担任老总了,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再碰见时,所谈内容,完全是一个公司老总关心的事情了,比如商议怎么开拓发展啦,比如组织谁来采风宣传啦,等等。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我知道菊坤仍然是一个文人,一个写作者,他的工作再忙再累.他的事务再杂再多,他肩上的担子再重,他仍然会写作,仍然有他静心独处的时间和空间。

似乎为了印证我的这个想法,菊坤果然来找我了,他给我发来了他的散文新作《知非集》,让我的欣喜之情,从内心深处溢漫出来。

我正是事务繁杂、心里纷乱的时候,硬挤出时间,硬逼着自己静下心来读《知非集》,读着读着,我的心真的静下来了。

通过《知非集》中的几十篇文章,我跟着菊坤赏景,赏家乡的景:山水,小岛,老街,古村落,古园林……也赏异国他乡的景:黄石公园的温泉,墨尔本的桉树……跟着菊坤会友:会熟悉的老友,就连原本不认识的、陌生的人,因为菊坤的文字,使我感觉到他们也是我的老朋友了;在《知非集》中,我们还能跟着菊坤读书、跟着菊坤思考,感受着菊坤对亲情的体会,感受着菊坤对家乡的挚爱,感受着菊坤始终脚踏大地,始终拥抱生活的人生态度。

许多年来,菊坤一直在为家乡贡献着自己的努力,热爱家乡的人,一定是一个幸福的人。

书中第一篇《逃离漫山岛》的立意,展现出作者对于家乡的深沉之爱,浓烈之爱,不忍惊扰之爱。一座太湖中的小岛,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太湖中这样的小岛多而普通,但是它在作者那里,却是魂牵梦绕,难以抹去。从前去过,一直不能忘怀,还想再去,但因为忙碌,因为现代人类的通病,一拖再拖,尽管去往小岛并不遥远,路途也不复杂。但是终于有一天,突然就决定了,一决定了,很快就登上小岛了,就是这样的一个简单的过程,既然又重回了,那就是圆梦了,那就是了却心愿了,那就是皆大欢喜了。其实不然,作者并没有满足而归,却是逃离而去,“我生怕我的登临,惊扰了这片纯净的土地。离开的时候,我回望了一下那座萦绕心头十多年的美丽的小岛,我觉得我是在完成一种逃离,这种逃离,反而让我更加清醒,因为,我的心似乎和它靠得更近了。”

对家乡的爱,爱到不敢惊动它,爱到必须要小心地呵护它,生怕它变成了另一种样子,这已经不只是对家乡的爱,更是对家乡的理解,更是对社会发展的思考和审慎。

文字的魅力,文章的吸引力,是因为作者的情感注入,是因为作者真正有话要说,有字要写,《知非集》特别让人欣慰和感叹的有一点,就是文章皆出之内心,没有应景之作,没有为文而文,也不是为某个报纸开的专栏文章,不是为完成任务而写的“千字文”;《知非集》里的几十篇文章,格式是不尽相同的,有长有短,从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的写作完全是真情流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长短,写的都是真心实话,无论写或者不写,都不做文字的奴隶,只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品格,才有价值。

比如《书有真香》这一篇,表面上看,写的是一次到书展上购书的流水账,怎么进入展馆,怎么买书,先买了哪一本,又买了哪一本,以及这些书的大致内容,等等,似乎都是一般的记录。但恰恰是从这看似平常的记录中,写出了作者对书、对阅读的渴求和敬畏,内涵十分丰富,十分感人,“在书海里穿行,是注定会有很多美丽邂逅的。”尤其是写看到了朱红老师正在现场签售时,作者十分惊喜,作为一个读者,我也同样被他的惊喜所惊喜了。菊坤写道:“竟看到了久未谋面的朱红老师。老先生依然那么清瘦精神,心目中的苏州文人模样。”读到这儿,我也就像是看到了久未谋面的朱红老师了。

所以,读《知非集》,能使读者产生出共鸣,如身临其境,如与作者同行。

所以,我知道,菊坤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老总,同时,他又是一个安静的读书人,一个执着的写作者。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

内容推荐

文字的魅力,文章的吸引力,是因为作者的情感注入,是因为作者真正有话要说,有字要写,周菊坤编著的《知非集》特别让人欣慰和感叹的有一点,就是文章皆出之内心,没有应景之作,没有为文而文。《知非集》里的几十篇文章,格式是不尽相同的,有长有短,从中不难看出来,作者的写作完全是真情流露,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无论长短,写的都是真心实话,无论写或者不写,都不做文字的奴隶,只做自己内心的主人,只有如此,文章才有品格,才有价值。

编辑推荐

通过《知非集》中的几十篇文章,带领着读者跟着周菊坤赏景,赏家乡的景:山水,小岛,老街,古村落,古园林……也赏异国他乡的景:黄石公园的温泉,墨尔本的桉树……跟着菊坤会友:会熟悉的老友,就连原本不认识的、陌生的人,在《知非集》中,读者还能跟着菊坤读书、跟着菊坤思考,感受着菊坤对亲情的体会,感受着菊坤对家乡的挚爱,感受着菊坤始终脚踏大地,始终拥抱生活的人生态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4: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