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军校
毛泽东有一句极其朴实,也极其透彻的理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打下江山的最直接的依据。
但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时一样,孙中山萌生推翻封建帝制的想法之初,也似乎对枪杆子的认识不甚明了。
孙中山自从在日本创建同盟会,以颠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为目的,进行了二十余年的争斗。但仍是循着失败、斗争、再失败的轨迹在摸索。尽管辛亥革命是靠枪炮完成的,但它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还被袁世凯窃取了。
孙中山在苦苦寻觅完成他心中大业的良策。
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起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而孙中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是走了一段弯路。先是天真地想依赖江湖气十足的帮派势力;接着又想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当时的广东各派军阀云集,有粤军、滇军、桂军、湘军,这些“山大王”都在观察风向,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进而向北方的各系军阀讨伐,争得自己的一份利益。
这使孙中山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极不现实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在陈炯明叛变之后,孙中山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苏联、和共产国际商谈如何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
深受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受其委派,也访问了苏联,并出席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讨论创办军校问题的会议。蒋介石出访苏联的目的就是替孙中山考察和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苏联人出的主意颇有道理。这也是他们自己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苏联人建议孙中山,在苏联境内创建一所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骨干的学校。因为中国境内正在进行战争,环境恶劣,不利于军校的筹建。后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中国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应该就近开办军事学校,这才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在中国境内建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孙中山亲近苏联的最突出的举措。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孙中山的首席顾问鲍罗廷就把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在军校创办的过程中和黄埔军校开学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
1924年5月,黄埔军校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这一天也被定为黄埔的校庆日。
孙中山创办军校的宗旨是“创建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给学员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人们也许不清楚的是,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用的就是孙中山的这段训词。
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援。
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先后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支,子弹5740万发,机枪1090挺等,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训练、建军的顺利进行,而且为黄埔学生军的东征,甚至为后来的北伐都提供了帮助。
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的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
苏联顾问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的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亲自示范和教练。在政治教育方面,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开办了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这也应该是军校学员们,哪怕是国民党的学员、后来的高级将领们对马列主义理论都不陌生的缘故。
黄埔军校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创办者始料所不及,远远超出了他们自己原来的设想。
他成了诞生中国现代史杰出人物的孵化器和摇篮,它的学员们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或是并肩携手,或是站在对峙的战线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演出了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出出壮剧。
军校的灵魂:蒋介石和周恩来
尽管黄埔军校从创办时起,就有众多对中国历史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参与其中,但它的灵魂人物却只有两个,就是蒋介石和周恩来。
蒋介石当时仅仅是粤军的参谋长,中将军衔。而当时的广东中将、上将多如牛毛!为何偏偏是蒋介石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
史学家们说,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年轻有为,因此得到了孙中山的充分信任。”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
蒋介石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再次是蒋介石敏锐地觉察出这一职位对国民革命、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并为此职务付出了努力以至心计,从而促使孙中山在1924年5月做出了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的决定。
但如果说蒋介石在一开始就抱有投机革命的动机,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蒋介石担任校长是极为勤勉,极为认真的。他亲自拟选了校训“亲爱精诚”,并身体力行。
他的治军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治军思想,并兼容了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后来整个国民党军队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校长身份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的封建主义、旧式军阀的思想与方法。进而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军校教育思想。
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蒋介石的黄埔子弟几乎掌控了国民政府的所有军队,在他们的眼中,“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些职务,远没有“校长”这个称呼来的亲切,也远没有“校长”这个称呼能表达对蒋介石的尊重。与其说这些高级将领是对政府和事业忠诚,还不如说是对培养自己、给了自己辉煌的校长忠诚。
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