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世纪情仇(黄埔将领恩怨录)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方明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军校

毛泽东有一句极其朴实,也极其透彻的理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这个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也是中国共产党打下江山的最直接的依据。

但和中国共产党创建早期时一样,孙中山萌生推翻封建帝制的想法之初,也似乎对枪杆子的认识不甚明了。

孙中山自从在日本创建同盟会,以颠覆在中国延续了数千年的封建王朝为目的,进行了二十余年的争斗。但仍是循着失败、斗争、再失败的轨迹在摸索。尽管辛亥革命是靠枪炮完成的,但它的结局却不尽如人意,而且还被袁世凯窃取了。

孙中山在苦苦寻觅完成他心中大业的良策。

苏俄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不仅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也使孙中山对如何将革命进行下去的想法一下子清晰起来。那就是手上要有兵,要有军队。俄国革命所以很快成功,是因为“有了革命军队做革命党的后援,中国革命因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所以便不能完全成功”。

而孙中山在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仍然是走了一段弯路。先是天真地想依赖江湖气十足的帮派势力;接着又想拉拢、依靠一派军阀去攻打另一派军阀。当时的广东各派军阀云集,有粤军、滇军、桂军、湘军,这些“山大王”都在观察风向,谁的势力大就倒向谁,进而向北方的各系军阀讨伐,争得自己的一份利益。

这使孙中山深感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才有出路。陈炯明的叛变更使孙中山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去打倒另一派军阀是极不现实的,在建军问题上非寻找新的道路不可。

在陈炯明叛变之后,孙中山组织了“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苏,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和苏联、和共产国际商谈如何建立革命党自己的军队。

深受孙中山信任的蒋介石受其委派,也访问了苏联,并出席国民党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专门讨论创办军校问题的会议。蒋介石出访苏联的目的就是替孙中山考察和学习苏联的建军经验。

苏联人出的主意颇有道理。这也是他们自己用血的教训换来的。

苏联人建议孙中山,在苏联境内创建一所专门为中国革命培养军事骨干的学校。因为中国境内正在进行战争,环境恶劣,不利于军校的筹建。后来,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中国对军事人才的迫切需求,应该就近开办军事学校,这才决定由苏方派出军事顾问,帮助在中国境内建校。

黄埔军校的创办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也是孙中山亲近苏联的最突出的举措。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孙中山的首席顾问鲍罗廷就把首批苏联军事顾问推荐给孙中山,帮助设计黄埔军校。在军校创办的过程中和黄埔军校开学后,苏联又应孙中山要求,先后向广州派了几十名顾问。

1924年5月,黄埔军校从1200名考生中正式取录学生350名,备取120名。5月5日开始入学。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开学。这一天也被定为黄埔的校庆日。

孙中山创办军校的宗旨是“创建革命军队,挽救中国危亡”。6月16日,孙中山在开学典礼上给学员们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在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人们也许不清楚的是,中华民国国歌的歌词用的就是孙中山的这段训词。

黄埔军校宣告成立后,面临着多方面的困难,苏联给了黄埔军校以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支援。

除派遣军事顾问外,苏联先后为军校提供了250万卢布的开办经费,并先后6次为军校运来了大批的枪炮弹药,计有步枪51000支,子弹5740万发,机枪1090挺等,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军校训练、建军的顺利进行,而且为黄埔学生军的东征,甚至为后来的北伐都提供了帮助。

黄埔军校深受苏联红军的影响,无论是编制体制还是军事教育训练,都深深地打上了苏军的烙印。

苏联顾问们帮助制订教学计划,提供苏联红军的最新资料,重订各科教程,在教学中亲自示范和教练。在政治教育方面,在苏联顾问的直接参与下,开办了内容丰富的政治课,对学员进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教育,同时也向学员灌输马列主义思想。这也应该是军校学员们,哪怕是国民党的学员、后来的高级将领们对马列主义理论都不陌生的缘故。

黄埔军校影响之深远,作用之巨大,名声之显赫,都是创办者始料所不及,远远超出了他们自己原来的设想。

他成了诞生中国现代史杰出人物的孵化器和摇篮,它的学员们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这个大舞台上,或是并肩携手,或是站在对峙的战线上,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演出了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一出出壮剧。

军校的灵魂:蒋介石和周恩来

尽管黄埔军校从创办时起,就有众多对中国历史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参与其中,但它的灵魂人物却只有两个,就是蒋介石和周恩来。

蒋介石当时仅仅是粤军的参谋长,中将军衔。而当时的广东中将、上将多如牛毛!为何偏偏是蒋介石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

史学家们说,蒋对孙“表现得很忠诚,又学过军事,有一定才能,当时只有30出头,年轻有为,因此得到了孙中山的充分信任。”但这仅仅是原因之一。

蒋介石能当上黄埔军校校长,是多种因素的组合,造成了这一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国民党内缺乏军事人才。其次是蒋介石“毛遂自荐”,要求出使苏俄。再次是蒋介石敏锐地觉察出这一职位对国民革命、对自身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并为此职务付出了努力以至心计,从而促使孙中山在1924年5月做出了任命他为黄埔军校校长的决定。

但如果说蒋介石在一开始就抱有投机革命的动机,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蒋介石担任校长是极为勤勉,极为认真的。他亲自拟选了校训“亲爱精诚”,并身体力行。

他的治军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治军思想,并兼容了苏俄红军的治军原则。其主要体现在“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以主义及政治观念”五个方面。蒋介石的治军思想从客观效果上讲,对军校及后来整个国民党军队中良好作风的形成,对军队政治素质的提高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另一方面,他又利用他的校长身份极力推行曾国藩、胡林翼的封建主义、旧式军阀的思想与方法。进而形成了一个畸形的军校教育思想。

在以后的近半个世纪中,蒋介石的黄埔子弟几乎掌控了国民政府的所有军队,在他们的眼中,“国民党总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这些职务,远没有“校长”这个称呼来的亲切,也远没有“校长”这个称呼能表达对蒋介石的尊重。与其说这些高级将领是对政府和事业忠诚,还不如说是对培养自己、给了自己辉煌的校长忠诚。

P1-3

后记

我是学历史的,便对历史上所有的风云人物(汉奸除外)都有了一种敬畏。他们曾辉煌地存在过,在现实社会中隐去之后,留下的或是敬重或是非议或是众说不一,纷纭杂呈、褒贬不一。但他们毕竟辉煌过。这是后人无法改变的。

因此,写历史人物,尤其是写极独特、甚具戏剧性的中国现代史人物,便战战兢兢,生怕在他们鼻子上添了一抹白粉,抑或在他们头顶上罩了一个光环。更不要说去描述曾是那个时代的主宰,即国共双方高级将领们之间的交往了。

我清醒地意识到,本书的书名是一篇大文章,远不能用这区区25万字囊括它所涵盖的内容。但又有一种使命感,更是一种纠缠得我不得片刻安宁的兴趣,驱使我去努力完成这部书稿。

当我每每静夜在灯下思索和翻阅史料时,常被历史的博大和自己的浅陋而困扰得惶惑不安。人们常爱说的是“再现历史”,但谁都明白,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接近历史、探究历史,然后用每个人不同的眼光,从不同角度去撰写出自己心中的“这一个”历史。

有一百个评论家,便有一百个莎士比亚;

有一百个史学家,便有一百部不同的历史。

惶论吾辈远远称不上是“家”的普通史学工作者,便只有勉为其难了。

所幸及可以告慰自己的,是尽了心力。改完最后一个字,合上笔记本电脑,揉着酸胀的手指,心中又滚过一阵惆怅,似乎是一种割舍不下的依恋和敬畏。

有关由黄埔诞生的国共两军将领的论著、回忆录、传记浩如烟海。关于他们之间的交往,对立和友谊,则较少见诸专著,此类史料便只有到字里行间去寻觅和搜集。好在河南人民出版社的《中华民国史丛书》;王功安、毛磊先生的《国共两党关系史》;徐矛先生的《国共关系史话》等百余种书籍和刊物,给了我启迪和史料的线索,在这里,要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

为写这本书,蹉跎了十余年。其间冷暖自不必细述。

这部书中,我依历史发展的时序,竭力从各个角度反映黄埔将领在同学、敌手、战友,再发展到敌手,最后站在中华民族统一这面旗帜下这个奇异的轮回过程中的交往。本书的每一个小节都可视为一个小故事,每节之间又存在着有机的联系。这是我撰写此书的初衷。但由于学识、笔力所限,挂一漏万、顾此失彼等谬误在所难免。希望读者能给以指正和赐教。

我还要郑重感谢的是团结出版社。

十余年前,当时的编辑、现在的总编唐得阳,在我由该社出版的《仇天恨海——国民党海空军抗战纪实》一书的出版过程中给了我巨大的帮助;数年前,该出版社的秦燕子编辑又对由我和另一位友人合著、由该社出版的《壮怀激越古荆州》一书提出了诸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而这一次,唐得阳总编和赵晓丽编辑则给了我一个表述自己看法,叙说自己观念和把仅有的历史知识奉献给广大读者的难得机会。

目录

楔子

 用血的教训换来的军校

 军校的灵魂:蒋介石和周恩来

 大时代的将才孵化器

 声名显赫的教员和学员

 黄埔岛今昔

第一章 时代的召唤

 第一节 携手创黄埔

多方力量的凝聚

校长人选风波

国共精英黄埔共事

蒋介石容不下的政治教官

蒋介石笼络周恩来

“我反蒋没有个人恩怨”

“红色教官”

几名黄埔名将的命运纠葛

光彩熠熠四期生

 第二节 优秀师生 共聚黄埔

蒋介石与他的救命恩人陈赓

陈赓为宋希濂挑担结谊

陈诚赢得蒋介石的青睐

影响杜聿明一生的人和事

毛泽东和周恩来曾看中胡宗南

晋升最快的关麟征

王尔琢、贺声洋、黄鳌协助郑洞国

林彪曾与他同学

 第三节 分歧初显

矛盾的激化

“青军会”出风头

“孙文主义学会”的火药味

黄埔两派的明争暗斗

杜聿明投奔蒋介石

 第四节 东征、北伐共生死

学生军初露锋芒

周恩来筹建铁甲军队

东征中的齐心协力

陈明仁赢得蒋介石的赞赏

陈诚一炮“走红”

周恩来选中叶挺

携手北伐与潜在危机

第二章 分道扬镳

 第一节 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蒋介石对共产党动手了

“到底打不打国民党的旗”

火中涅榘

 第二节 各为其主

陈诚不敌林彪

宋希濂选择了蒋介石

誓不两立黄埔生

红军中的黄埔生遭劫难

 第三节 “围剿”与“反围剿”

跳出包围圈

庐山,“剿共”训练营

蒋介石与陈诚的相互依存

胡宗南得宠

蒋介石利用卫立煌

宋希濂和瞿秋白

 第四节 相会古城

请战风波

恢复往来

陈诚的固执与卫立煌的转变

第三章 同仇敌忾

 第一节 捐弃前嫌共御外辱

抗战还得谈判!

壮哉,黄埔师生

陈诚助蒋下决心

黄埔精英联手血战淞沪

宋希濂亲兵爱将

卫立煌与中共高层的往来

朱德肯定卫立煌

同祭名将戴安澜

关麟征遭冷落

李弥的升迁

 第二节 互敬互重 携手同仇

政治部主任和校长的恩怨纠葛

卫立煌的“入党”风波

礼尚往来

“我不能打八路军”

第四章 谈判桌上的较量

 第一节 祥和与机锋

新一轮的较量

蒋介石欲摆“鸿门宴”

毛泽东重庆访友赢声誉

夹缝中的张治中

 第二节 共绘“蓝图”

停战令及其他

马歇尔的介入

三委员

耿飚与陈明仁“打赌”

“就用这个欢迎老同学?”

“你也是黄埔生?”

 第三节 谈判破裂

纸上的蓝图

“学生是三期的”

和平烟幕下的针锋相对

告别

第五章 战场上的较量

 第一节 硝烟再起

历史不可逆转

胡宗南“打不过”老同学陈赓

杜聿明执行蒋介石最后的命令

“卫”道士的悲哀

陈明仁让林彪吃了“亏”

郑洞国投诚

二十年一致后的背叛

陈诚惹众怨

 第二节 与蒋决裂

曾泽生率部投诚

傅作义英明抉择

陈明仁岳麓山举义

 第三节 愚忠的代价

宋希濂与陈赓的重逢

杜聿明被俘

出尽洋相的李弥

 第四节 大一统

“共产党的”代表

肱股之臣

“恩来像是变了个人”

周恩来为张治中化忧

 第五节 对峙

最是仓皇辞庙日

绝望的乡愁

剑拔弩张

第六章 相逢一笑

 第一节 混沌初开

卫立煌与蒋介石翻脸遭软禁

卫立煌秘密出走

毛泽东器重张治中

 第二节 艰难的转变

“四望楼”里的改造生活

脱胎换骨

特殊学堂

悔过的特务与固执的将军

被俘将领获释

 第三节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

卫立煌回归故里

关麟征思念故土、旧友

渡尽劫波 师生重聚

杜聿明受到尊重和帮助

诤友张治中

海峡那一边

转机

回到出发点

久违了,黄埔岛

结语——携手未来

后记

序言

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决定中国社会走向的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支配着这三十余年中国的命运和前途。

在异彩纷呈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际会风云、推波助澜的双方出身黄埔军校的决策人物和高级军事将领之间的交往恩怨,则成了严肃复杂的政治斗争的图解和脚注。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两党携手创立了黄埔军校。这所独特的军事学校是诞生和养育中国现代史军事人物的子宫和摇篮!

就是这些黄埔的师生,在两次东征中肃清了地方军阀,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进而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北伐。

也正是他们,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八年中,以民族大义为重,捐弃前嫌,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刻,共同抵御外侮,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而在两次合作之间和之后,国共两党又站在了中国政治舞台的两端。这是中国独特的历史现象。

张治中、陈诚、卫立煌、杜聿明、宋希濂、关麟征、陈明仁、胡宗南等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与共产党方面的瞿秋白、周恩来、叶剑英、徐向前、陈赓、许光达、阎揆要等,这些当年黄埔军校的师生或同窗,是东征北伐的战友,是抗战中在同一战壕中抗击侵略者的兄弟;而在土地革命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他们又都擎着自己信奉的主义旗帜在战场上厮杀。

这些贯穿于中国现代革命史全过程的国共高级将领之间的交往,折射着现代民主革命进程的艰难曲折,同时又把充满火药味的政治斗争点染得颇有几分意趣。

许多黄埔将领在民族、民主革命的残酷斗争中纠结出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其中的许多细节,又都湮没在重大历史事件中,鲜为人知。

本书在搜集、考证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以尽可能文学的笔法,在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上,真实地凸显了发端于黄埔军校的两党高级将领们沿着“同学、战友、敌手、朋友”的变化轨迹表现出来的独特交往。

这是一本从某个角度填补国共两党关系正史之不足的纪实性专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和可读性。

内容推荐

同一座军校,同一个宿舍,同一个食堂,同一个训练场,为国共两党、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近现代史上声名显赫的军事人才。蒋介石把他们视为命根子,周恩来对他们更是爱护有加,然而,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聚于团结,终于纷争。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这些黄埔精英们半个多世纪以来错综复杂的恩怨情仇,带给我们太多的感慨与反思……

本书在搜集、考证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在保持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在政治斗争的大背景上,真实地凸显了发端于黄埔军校的两党高级将领们沿着“同学、战友、敌手、朋友”的变化轨迹表现出来的独特交往。

编辑推荐

他们是黄埔军校的师生或同窗,是东征北伐中并肩作战的战友,是抗日战争中共御外辱的兄弟,是为信仰分道扬镳战场厮杀的对手,是为民族复兴一笑泯恩仇的朋友……在异彩纷呈的中国政治舞台上,际会风云、推波助澜的出身黄埔军校的国共两党决策人物和高级军事将领之闻的交拄恩怨,构成了复杂的中国近现代革命史的图解和脚注。

这是一本从某个角度填补国共两党关系正史之不足的纪实性专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和和可读性。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5: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