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巨中编著的《晨风吹过故乡》共分五辑,第一辑故乡的原风景;第二辑妙悟堂思绪;第三辑这一方乡土逸韵;第四辑他们的表情;第五辑踏歌而行。其中包含了《石塘曲径》、《野山秋日胜春朝》、《母亲的“语言宝库”》、《穿黄背心的补盆人》、《寻觅山海之梦的歌吟》等文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晨风吹过故乡/海风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陈巨中 |
出版社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陈巨中编著的《晨风吹过故乡》共分五辑,第一辑故乡的原风景;第二辑妙悟堂思绪;第三辑这一方乡土逸韵;第四辑他们的表情;第五辑踏歌而行。其中包含了《石塘曲径》、《野山秋日胜春朝》、《母亲的“语言宝库”》、《穿黄背心的补盆人》、《寻觅山海之梦的歌吟》等文章。 内容推荐 陈巨中编著的《晨风吹过故乡》描写故乡的散文集,在这里,故乡不仅是地理上的一个概念,而且是一个永恒的情结,负载着精神追求与心灵憧憬。这里的土地对作者有着无法替代的影响,作者写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所有的一切都充满感情,深情的笔墨描摹故乡的滋味、色彩、旋律和气息,记录故乡普通的人物和事物,感受乡情、亲情的温暖与力量。 目录 第一辑 故乡的原风景 石塘曲径 别样梅溪 初识水桶岙 梅庄探梅 雨中方山行 品味箬山 前溪随想 阳光岛 夏日狮峰 到白峰看瀑去 野山秋日胜春朝 雾里太湖 丹崖秋光 桃源只在桃溪上 诗意屏上 锦屏山览胜 披云山怀古 金秋寻趣紫莲山 东辉荷韵 观夕洞消暑录 坞根橙趣 第二辑 妙悟堂思绪 父亲母亲的爱情方式 那时小镇 我为书房取名 电影的诱惑 母亲与草头方 母亲的“语言宝库” 陪护的日子 忘了密码 一杯冷开水 歌者老林 谜一样的父亲 不炒股的理由 选择座右铭 剪纸的快乐时光 戈登和朗郎的故事 因为阅读 油菜花开了 井边的女人们 第三辑 这一方乡土逸韵 长满青苔的石磨 春来螺蛳滋味长 梨花风起正清明 朔风起时鳗鲞香 欢天喜地话元宵 话说市日 早已熄灭的煤油灯 画像九宫格 糕塑之殇 木桶盘 糯香甜软的圆 小镇钟声 第四辑 他们的表情 磨刀汉子 卖鱼的女孩 清淤工二贵 拾荒者的背影 小翠的烧烤摊 街角烤薯人 卖草药的阿凤婆 卖花郎 “外路”小杨 擦鞋的孕妇 踩黄包车的阿祥 穿黄背心的补盆人 第五辑 踏歌而行 巧手剪出海韵来 寻觅山海之梦的歌吟 艺海踏浪的汉子 守望者小记 爱笑的女税务官 心向素朴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辑 故乡的原风景 石塘曲径 石塘多曲径。曲径之多、之奇,我不知道还有哪个古镇可与之相媲美。 如果把石塘比作一幅浓墨重彩的民俗风情画,那么,那些曲径无疑就是其中精彩的细节。 石塘的小巷,曲曲的,窄窄的,七折八弯,迂曲隐现;石塘的小路,婉转起伏,含蓄深邃,引人入胜。 站在狮子山上,放眼望去,石塘的小巷、小路,密密麻麻的,犹如蛛网,斗折蛇行、蜿蜒迤逦,它们像是这古镇的背景一样。 穿梭于石塘,那数不清的曲径,是各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不过,它们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虽千姿百态却又毫无矫揉造作之感。在石塘,一道曲径便是一道风景,所有的曲径都是那么的富有自然意趣。一条曲折的小径,常常使你在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峰回路转,又把你引到“柳暗花明”的“又一村”,使你体会豁然开朗的惊喜。 那曲径,虽长长短短,但一般都不开阔,宽的不过数尺,窄的仅能容人侧身而过。其路面大都采用不规则的自由造型,全由一块块土黄中透出红褐色的石头铺就。那些石头,不知历经多少沧桑岁月,光可照人,那上面记载了多少扛网出海的身影,又记载了多少搏海归来的笑声?领略它,如同翻阅这座古镇的历史。 一条曲折幽深的小径,把我的目光牵向远方。曲径状似险峻,边上的缝隙长满了青苔,妙的是在石道边合适的位置上却设有扶手石,安排得恰到好处,自然而又不留痕迹,不能不令人惊叹造路的人非凡的匠心。不知山道何处是尽头,尽头又有什么样的风景?是“石华海月”“海天如画”“墨池”等自然景观,还是妈祖庙或是基督教堂的旧时印迹? 沿着这条小径,能发现这古镇的无数景致。这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造,所有的房子高高低低的造型各不相同。既有单门独户的,又有连成一片的;既有高大傲然的碉堡式的,又有颇具跌宕飞扬韵致的过街楼式、门楼式的,还有的像四合院似的。我还看到一所高高的房子居然有七个边,赭黄的石壁被时光镂刻得斑驳,显得十分凝重而古朴。再往前走,一幢有着三四级石阶的老石屋,似乎比前面的房子苍老,各种绿色的爬墙植物把窗户都遮蔽起来了。屋顶压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门上的铁饰已锈迹累累,似乎是故事里的一段情节。尽管不知道房子里面到底是怎样一番情形,但我猜想,这座古老家园一定住着年长的守望者,他们闲坐在小竹椅中,抽着水烟,那安详、平和的眼神就像一座港湾,期待着远方游子心灵的归根。 在小径上驻足,远望别的小径,自是别有一番情趣。一条又一条小径从另外的地方延伸过来,好似从天外飞来,在石屋间参差曲折、纵横穿插,使石屋与石屋似隔非隔、欲断还连,虽说如同迷宫,倒也有一种隽永、空远的意境。 在路边,可以随意和居民们一起用木棒槌敲鱼饼、做糖阄,或是听老人们唱唱渔歌,或是跟渔姑学织网……这里的渔家都是很好客的,不会把你当作外人。在你欣赏当地风情的同时,说不定他们也把你当成了风景呢。 当初,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依山形地势走向造路,只是为了生活的方便,能够充满掩映曲折的魅力,“使行者左右顾盼有景,信步其间使距程延长,趣味加深”(园林艺术家陈从周语),是他们始料不及的。他们也许不懂得居住环境艺术要讲意境,讲含蓄,讲“透”与“隔”,讲“藏”与“露”。他们用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径把一座座石屋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使之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同时,也成为流淌亲情、乡情的血管,成为传递鱼汛、喜讯的信道。 徜徉在石塘的小径上,人始终在回环不定的品味过程中。曲径或从高向低,或从低向高,左环右绕,折折叠叠,这一切都曲折得自然、精妙,安排得错落有致,有如乐曲的旋律在回旋,节奏在变换。通过曲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品赏石屋的个体细部或石屋群构造之美。剔除曲径的实用功能不说,从美学的角度看,曲径的运用消退了石屋、石墙生硬的直线形成的火气、躁动,以柔顺贯穿始终,显得委婉、安详,有亲和力。曲径有如流水,自然地流动是它的本质,许多优美的曲径蕴含着坚韧的弹性,如回环的钢丝铁线,力在其中。我想,如果把石屋比作果断、刚强、斩钉截铁的渔家汉子,那曲径不就是柔和、委婉、情意缠绵的石塘女子吗? 用种种不同的“曲”来设置空间,调转视线,勾画出移步换景的奇趣,当然便显得深邃。试想一下,如果那些石屋、石楼、石台、石亭都造得四四方方,排得整整齐齐,石塘哪还会有“东方巴黎圣母院”和“画家的摇篮”的美称呀! 也许,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欣赏唐诗宋词里的小桥流水,习惯了寻访富有秦风汉月韵味的亭台楼阁,或者习惯了先人为主的思维模式,而对状似寻常平凡的东西视而不见。到过石塘的人常常会感叹:阳光、礁石、海浪、渔帆,还有石屋,构成了石塘镇独特的海岸风情。这个以新千年第一缕曙光首照地而闻名的古镇,古朴苍茫、瑰丽俊美、雄浑奇逸,给人一种浩然的阳刚之美和悠远的沧桑之感。P1-3 序言 1995年的春天,东海之滨的美丽小城温岭,吹来了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一本名叫《海风》的文学杂志自此诞生。 风从东海来,带着春的暖意、海的气息、梦的诗情,在温岭文坛激起了一阵又一阵涟漪,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故事。不知不觉中,《海风》已坚实地走过了21个年头,成为温岭创办时间最长、容量最大、影响最广的群众文化杂志,成为展示温岭文学创作成果、折射温岭文化建设成就的窗口。 摭彼芳草,显我英华。温岭的文学创作者们会聚在这片集结文学创作力量的精神高地上,一起咏志抒怀,交织出了温岭文学绚烂多姿的多元化天空,澎湃出了如野草般蓬勃的创作激流。从题材而言,他们或叩问历史,或沉醉自然,或寻找生活里被遮蔽的诗意,或解读社会中人生的底蕴……可谓百花齐放,各有风姿。从风格而言,他们或清新飘逸,或典雅庄重,或委婉顿挫,或慷慨旷达……亦是春兰秋菊,各擅胜场。而从整个历史文化的大背景来观照,他们的作品则往往呈现出一种难得的地域镜像和文化印记,自有一股山水灵气荡漾其中。 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海风》一路吹来,播下了一颗又一颗文学的种子,在温岭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摇曳成一片又一片婀娜多姿的文化风景。21岁对于人生来说,正值朝气蓬勃的青春年华,21岁的《海风》亦是朝气蓬勃,充满活力。愿已过弱冠之年的《海风》随岁月的延伸更加展现风华,更加追求高远,为传播社会正能量、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滋养温岭独特的文化生态做出积极的贡献。 是为序。 后记 描写“故乡”这个永恒的主题,似乎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不过,这个挑战,丝毫没有对我构成威胁。因为有些事情,在不清楚它到底有多难时,我们往往不会有什么压力。所以,七八年前我就无所顾忌地写起了故乡,而且还写了不少呢。 本书收录的69篇作品,基本上都和故乡有关,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这些作品创作时间跨度涵盖2007年到2015年上半年,绝大部分曾刊载于各家报纸、杂志,作品虽然称不上完美,但是文中传递的都是我的真情实感。 我写《晨风吹过故乡》不仅是为了感念故乡,也是为了了却很久以来希望为自己出版一部散文集的夙愿。当我整理完这部书稿时,内心十分愉悦。这段日子,一直在为之忙碌着,想到这本集子终于要出版了,我不禁长长地舒了口气。 由于本文集构思时间短,出版较仓促,加上本人水平因素,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望读者朋友多多包涵、批评指正。 感谢所有关心、关怀、关注、帮助我出书的朋友们。 陈巨中 2015年6月20日 于妙悟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