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书,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当然,这些收获不是囫囵吞枣就能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地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才能从平凡处见其神奇,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真谛,发现教育的乐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讲坛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王斌兴//吴杰明 |
出版社 |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阅读本书,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当然,这些收获不是囫囵吞枣就能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地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才能从平凡处见其神奇,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真谛,发现教育的乐趣。 内容推荐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目录 第一篇 成长需要沟通 [美]海姆·G.士诺特 与孩子建立联系 [美]奎尔·哈德曼 沟通是引导孩子最有效的工具 [美]劳伦斯·斯坦伯格 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 [美]斯托夫人 跳过交流的障碍 陆士桢 消除代沟需要先弄明白为什么有代沟 窦桂梅 老师,你了解高中的孩子吗——给女儿开家长会有感 肖复兴 口哨和树 卢 勤 成长需要沟通 周正 周弘 为什么孩子有事不跟大人说 卫亚莉 亲子之间日常沟通状况的深远影响 第二篇 心灵沟通才是真正的沟通 [美]M.S.斯特娜 敞开心扉同孩子交流 [加]马克斯·范梅南 视孩子的秘密为谎言的道德观 [荷]巴斯·莱维林 [美]斯宾塞·约翰逊 你愿意听,孩子才会说给你听 [美]提姆·罗斯 身为人父 粱实秋 代沟 窦桂梅 走上耐心这条路——写给王俊芬老师 李吉林 我又迎来了一年级的新学生 卢勤 尊重孩子 周弘 走进孩子心灵的爸爸 李烈 在信任与重托中进行心的沟通 章龄龄 要用心沟通,多多交流 张勤 了解孩子的沟通特点 [美]陶宏开李卫华 学会与孩子进行理性的心灵沟通 第三篇 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 [德]卡尔·威特 倾听的艺术 [英]约翰·洛克 与孩子建立平等互爱的关系 [加]马克斯·范梅南 教育学理解是一种敏感的聆听和观察 [英]赫·斯宾塞 孩子也有说话的权力 [美]南希·萨曼琳 和孩子平等对话 [美]罗莉·伯金坎 改变交流角色,学做积极的倾听者 史蒂夫·阿特金 [美]卡尔·迈尔斯 与你的孩子交谈 陶西平 可贵的“平起平坐” 于永正 蹲下来看学生 魏书生 听孩子把话说完 李镇西 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孩子 刘彭芝 弯下身子与花朵讲话 柯云路 真正的朋友式的对话 贾馥茗 给予儿童谈话的机会 第四篇 教育沟通的艺术 [苏]苏霍姆林斯基 要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 [美]海姆·G.吉诺特 生气的艺术 [美]希拉里·克林顿 对孩子说建设性的话 [美]安妮·莎莉文 学会“服从”的第一步 [日]河合隼雄 教子一问 [美]罗恩·克拉克 家长应该积极与教师沟通 [日]铃木镇一 幽默的力量 [英]A.S.尼尔 一对一的个别谈话 陆士桢 亲子沟通必须讲究方法 朱永新 怎样消除“代沟”引发的冲突? 卢勤 孩子渴求倾听——倾听孩子说话 赵忠心 平反“冤假错案” 郑杰 学会倾听不容易 卫亚莉 改善亲子沟通的非语言沟通技巧 张勤 沟通中批评的艺术 陶西平 重提家访 王极盛 高三家长与孩子沟通的9大技巧 第五篇 用沟通代替惩罚 [德]卡尔·威特 用沟通代替惩罚 [美]罗伯特·布鲁克斯 通向有效沟通之路的障碍 萨姆·戈尔斯坦 [美]娜奥米·阿尔多特 当沟通适得其反时 [韩]张炳慧 交流——全身心地去感觉 [美]约翰·格雷 改善沟通 [美]托马斯·费兰 家庭会议 傅雷 给儿子的信 魏书生 书信——家长与孩子的心灵之桥 李庾南 钢笔回来了 魏书生 轻声细语的批评效果好 赵忠心 说服教育 以理服人 毕淑敏 下午去开家长会 试读章节 研究者让儿童或青少年把他们自己所期望的、与现实家庭生活中不同的事情写出来,位列首位的几件事情中总是会有他们希望父母能多花一些时间和他们进行平等、单纯的交流。 相信我,你并不是唯一一个读了上则信息而跌破眼镜的人。当知道孩子希望和自己进行更多的谈话时,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感到十分惊讶。 大多数家长都主观地认为,他们和孩子谈话的时间已经够多了。问题在于,他们说得多,孩子回应得少,也很少认真听。家长经常抱怨说,每次他们和孩子谈话,孩子都兴趣淡淡,回答往往都是一两个字: “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 “挺好。” “今天下午你都做了什么?” “啥也没做。” “你去哪里?” “出去。” 结果,家长就认为孩子肯定嫌他们说得太多了。 孩子和家长对于他们之间的谈话这件事有这么不同的看法,主要的原因是家长没分清什么是对孩子说话和什么是同孩子交谈。父母觉得是交谈,对孩子来说可能是讲座、说教或询问。 如果问孩子是否希望家长经常给他们说教或时常追问他们的事情,那显然他们会说不。但如果问孩子是否希望父母跟他们说话,真正地倾听、真正地对他们所谈的内容感兴趣、主动地让谈话成为真正的家长和孩子双方有来有往的交流时,那他们的回答肯定是响亮的“希望”。 尽管如此,你们之间的谈话“有时是”家长的质问、布道、讲授和“总是”这样,显然有很大的区别。想象一下你自己和别人交往的过程,若那个人的注意力总是放在你是否正确、告诉你应当怎么做,或总是试图纠正你的行为举止,即使那个人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的关系勉强维持一段时间后也会让你疯狂,因为这样的关系很无趣、令人厌倦。而且总有一个更强、有更多知识、有更多经验或表面上看起来是这样的人每天在你身边絮絮叨叨,教你这样做、那样做,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渺小、不重要。 家长经常对孩子布道、质问而不是同他进行真正的有来有往的交流,也会给孩子这样的感觉。 我们都希望有人关心,有人帮助,有人对我们进行激励(这可能就是家长会对孩子提很多问题,给孩子上很多课的原因)。但是,我们与人交流还希望得到其他的东西。我们希望别人能倾听我们的观点;希望别人重视我们的观点,而不是总是批评我们的观点;希望有机会教育别人,有机会接受教导,有机会平等地交流一些无关对错的看法和观点。 当你和孩子交谈时,要努力让谈话成为真正的双向交流。不管孩子多小都没关系,只要他到3岁,或只要他能够理解和输出语言就行。 要和孩子进行双向交流,你需要采取正确的态度,使用有效的交流手段。一旦你的态度正确,学会交流方法就变得非常简单了。因此我们从正确的态度开始。 要想成功地进行交流,就要采取正确的态度,而其中关键的就在于家长应当有这样的认知,即虽然他们是家长与孩子关系中处于有利地位的一方,也是具有特殊权威的那方,但不能为了维护这种权威,就不时用各种方法来强调。让孩子教你一些东西并不会减弱你作为老师的重要性,这只能表明你不仅善于传授,而且乐于受教。询问孩子关于正在谈论的问题的见解,并不表明一定要采用他的看法、意见,这只能表明你愿意参考他的看法。问孩子他关于自己最近读到、听到、看到的事物的观点并不是说你就没有能力影响他的观点,这只表明你对他所接触的问题、事物很有兴趣。 一旦你采取这样的态度,并习惯了这种态度,那就可以开始使用下面所列的这些成功进行双向交流的手段了。它们都是经由专家研究证实的颇为有效的手段。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是要专心倾听孩子说话。我个人认为这一点极其关键,不管强调多少次都不会过分。如果你只是在自己说话时才专心,那根本不能进行成功的双向交流。孩子说话时,一定要专心听,用肢体语言告诉孩子你正在认真地听他说什么(放下报纸,与孩子有眼神的交流,身体前倾等)。让孩子感受到在你心目中,他要说的很有趣、很重要。事实也是如此,因为对孩子而言重要的信息,对家长来说也很重要。 第二,主动询问孩子的观点。不要总是等着孩子自己提出意见和看法,家长要主动询问孩子的看法。假设全家计划暑假外出旅游,关于去什么地方,你提出几个选择,这时应当问问孩子的想法,看看他有没有想去的地方;假设你看到某条他可能感兴趣的新闻,那就讲给他听,然后询问他的看法;假设你工作中发生的事情值得讲给家里人听,那就不要讲讲故事就算了,讲完后可以问问孩子他是怎样想的,假设他是这件事的主角,他会怎样做。 第三,家长要注意,对孩子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开放性的。家长要提出可以引出一系列回答的问题,而不是封闭性的、只能得到一两个字答复的问题。如果都没有可说的,那要怎样进行双向的有效交流呢?比如,你不能问他:“你喜欢刚刚这本书吗?”这样的问题只能得到“是”或“不”的简单回答,谈话无法继续下去。你应当问:“你为什么喜欢/不喜欢这本书呀?”具体的问题(“老师对你的研究设计怎么评论的呀”)比笼统的问题(“今天的科学课上得怎样”)更能激发出比较展开的回答,所以更好。 第四,不要打断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有机会说完他想说的话。与成人相比,儿童要将自己的感受、想法转化为语言需要更多的时间。即使你明了他想要表达的主要意思,也不要从中打断,帮他说出他想要说的话,一定要富有耐心地听孩子说完。通常你认为很简单的问题,可能孩子会给出很多很曲折的答案。比如,你问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样,目的是想知道他在学校学了什么,孩子有可能就会花上10分钟时间告诉你今天在学校课间时发生的他认为很有趣的事。让他说完,然后再来问他你真正想知道的事情。如果打断他的话,实际就相当于告诉他,你对他所说的事情不感兴趣。 第五,与孩子谈话时要真心诚意。不要为了问问题而问问题,如果你这样做,孩子就会为了回答而回答。你肯定对孩子某方面的事情真正感兴趣,这会引导你选择问什么样的问题,也会引导你选择对孩子的话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如果孩子提出某个他感到头疼的问题,千万不要用空泛的回答来敷衍(“我保证一切都会过去的”)。孩子既然把它作为问题提出来了,那这件事肯定让他感到了困扰,家长应当认真思考后再做出回答。 单方面的质问、指导和布道能带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你很关心他。但双向交流不仅能让他感受到你的关心,而且能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尊重。 P10-13 序言 亲近大师,亲近真理 我去过很多地方的中小学,发现绝大多数教师的办公桌上放的都是教参教辅类的书;我也去过很多地方的书店,发现绝大多数书架上摆的都是实用和畅销类的书。这反映了在今天这样一个由效率和技术主宰的时代,阅读者和出版者都变得十分“精明”,他们非常注重看得见的“实惠”,摸得着的“用处”和立竿见影的“效果”。 确实,有不少书能让读者马上“按图索骥”“依葫芦画瓢”,获得想要的“东西”。如教学指南类的书能让教师完成一篇教案,考试参考类的书能让学生通过一场考试,健康手册类的书能让家长学会一些烹饪技法等。然而,还有一些书,它们的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它们看似对读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却能在无形中给人启迪、发人深省、怡人性情。 古今中外大师们的经典著作就属于那些看起来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的书。阅读它们,不会让我们立即掌握一项技术、学会一门语言、通过一次测试、获得一种资格认证。但是,它们能慢慢地丰富我们的心灵、提升我们的气质、滋养我们的生命。如果说实用的书是“速效感冒药”,能顷刻解决问题,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名贵中草药”,在不知不觉中强健我们的体魄;如果说实用的书是“地图”,能让我们找到抵达某个地方的路径,那么,大师著作就是“山水画”,能让我们看到云蒸霞蔚的风景,产生魅力无穷的遐想,让我们的心灵丰富和丰满起来。 是的,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驶入一片大海,我们会感受它的博大与雄浑;走进大师的著作,就如同走进一片大森林,越往里走,我们越能领略到其中的丰富、深邃和神奇。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阅读大师、亲近大师是提升自我、获得成长的良好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尤其如此。因为教育的道理,其实都是些大道理、朴素的道理、显而易见的道理,譬如说要启发诱导、要因材施教、要长善救失、要循序渐进等,这些道理早就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大师经典著作中,它们经过了岁月的淘洗和一代又一代人社会历史实践的检验,颠扑不破,历久弥新,如同一棵棵扎根深土的老柳树,只要有读者的春风,就会吐出新芽,绿意盎然。教师们所要做的,就是亲近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追求时髦;就是坚守这些古老的道理,而不是买椟还珠;就是将这些古老的道理转化为自己的信念、智慧和实际行动,而不是将它们尘封于书本和阁楼。只有这样,我们所有的教育教学创新才会有扎实的底蕴和根基。 这套“大师讲坛”丛书,按照教育类别从浩瀚的大师创作中遴选出经典的教育篇章,将大师们的教育思想和智慧系统、集中、分类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读者亲近大师提供了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依我看来,这套书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主题鲜明,丛书共有10个主题,如《大师谈启蒙教育》《大师谈教育沟通》《大师谈教育激励》《大师谈儿童习惯培养》等,这些主题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或是将来,都是大家最为关心的教育话题,也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二是内容经典,丛书所选取的文章是在以人为本的教育前提下,从众多的大师著作中选出的经典教育美文,都有一定的高度,融故事性和哲理性于一体;三是大师众多,丛书所选大师以教育家为主,囊括了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既有先辈,也有就在我们身边的智者。 丛书的选文时空跨度大,观点和主张精彩纷呈,在遴选过程中未受某种体系限制,在一个主题下尽量让多种观点并存,以期给读者多元的思考及吸收之用。 阅读这套丛书,读者会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心智的快乐,从而多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当然,这些收获不是囫囵吞枣就能获得,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需要反复的咀嚼、不断地玩味,需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的功夫,做到“学、问、思、辨、行”的有机结合,才能从微言中晓其大义,才能从平凡处见其神奇,才能真正体会教育的真谛,发现教育的乐趣。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