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沂蒙长风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文学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家杨文学的新作《沂蒙长风》,既用真实确凿的历史叙事呈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又艺术地揭示出了沂蒙人民的大义大爱与人性之美。

《沂蒙长风》用历史的长镜头,全景式地展现了沂蒙人民自抗日战争至今为国家、为民族同时也是为他们自身而展开的生存抗争与选择。

内容推荐

作家杨文学的新作《沂蒙长风》不仅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沂蒙人和沂蒙的故事,更激起了我们在新形势下对沂蒙精神的崇敬与思考。

《沂蒙长风》用历史的长镜头拍摄下的是一批顶天立地的沂蒙人,他们浑身土气,却又散发出一股沂蒙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这就是沂蒙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虽然沂蒙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扩展、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但其核心一直都是无私奉献。杨文学在《沂蒙长风》中着意演绎和深情礼赞的正是这种精神。无私奉献就意味着付出乃至牺牲,意味着付出不图回报,牺牲无怨无悔。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了宽广宏大的人生胸怀。

目录

第一章 移民,沂蒙的当代传

1 激情与寒冰

2 烈火中的金凤

3 一个英模的命运

4 一切为了水源地

5 无法绕开的话题

6 重回故乡

7 库区精魂

第二章 红嫂,你在天堂还好吗

1 真诚的举动

2 大爱无言

3 别样的情

4 血色通道

5 特殊的红嫂

6 舍夫救八路

7 一生的守候

8 红透的人生

第三章 红哥,被淡忘的团队

1 活着的红哥

2 李德的故事

3 好汉无名

4 最美的跳跃

5 小人物大行动

6 “命根子”

7 担架队传奇

8 支前无商量

第四章 英雄,历史记忆中的符号

1 根据地“活电台”

2 从农民到八路

3 飞虎队群英图

4 英雄的苦难

5 选择牺牲

6 谁说女子不如男

第五章 旗帜,永远的风景

1 深谷里的灯塔

2 高山上的动漫

3 商潮中的村庄

4 山村涅榘

5 不败的风景

结语沂蒙,永恒的精魂

试读章节

回忆起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老人仍旧一脸兴奋,布满褶皱的脸因激动而涨红。我知道,那个冬春对老人一生有着太深太深的影响。

老人说:当初上级发动打水库时,说是毛主席的号召,一听他老人家发话了,我们的积极性就空前高涨起来,生产队早早地收拾好庄稼,准备行动。当接到公社要村里出动一个民工连的通知时,全村当夜就匆匆召开动员大会,报名的一下子超过200,村里研究筛选,最后定下120人的民工连,由我带领向跋山进发。我们带着工具,推着小车,拉着搭建屋子的玉米秸和黄草,担着搭铺用的麦瓤,打着红旗敲着锣鼓出了村庄。我们是第一批上工的连队,那时候, 高高的跋山上还是冷清清的,没过几天,这里已是人山人海了。

我们按军事管理制,以团为区域扎下营盘。所谓的团就是公社,营就是管理区。最初的任务是在山坡上找一个向阳的斜坡,挖出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上面搭上架子,架子上排上玉米秸或高梁秸,抹上泥巴后苫上黄草,就建成简易的半地下的房子。然后在整平的地上铺一层干土,上面铺上厚厚的麦瓤草,就成了“房子”。这样的房子一般能住几十人,大者能住一个连队,最小的也能住一个排。

有了住处就得安排食堂。食堂也很简易,一个营一个食堂,一个食堂支着几口大铁锅,铁锅里煮着碾成小碎块的地瓜干和高梁米,好的时候还能放些豇豆或绿豆之类的东西,如果放上些黄豆面,就是难得的美味了。菜呢,是切碎的地瓜秧和豆面儿煮的地瓜菜——现在猪都不吃啊,可在1959年,我们连这样的饭也不能敞开供应,每顿每人不过三勺饭外加一小勺子莱。那时候人穷啊,连个饭碗都没有,所有的民工人人一只瓢头子——对,就是一只葫芦锯成两半的那种。当年我们支援前线的民工大都是用这样的瓢头子,这东西虽简陋却实用,平时盛饭,上工时就用个绳子挂在腰上,当水缸子用。这不起眼的瓢头子从战争年代一直沿用到建国之后,简单的物件就具有了精神传承的意义了。我们啊,就是以战争年代的精神来修水库的。筷子就更好办,随地找段树枝,一断两截就成了。

碰上改善生活,能吃上一顿小米掺上玉米地瓜干三合一的饭就算高级了,有时候也能吃上一顿大油炒的菜。大油是用猪内脏熬出来的,用现在的话说,好像就是地沟油?不过1959年是个物资匮乏的时代,能吃上一顿大油炒的萝卜片就算享口福了。到了1960年,国家碰上自然灾害,物资供应更困难,吃不饱肚子是常有的事儿。

那时候都有一股子激情,工地上人人情绪高涨,精神头十足。跟现在相比,那时候的人穷是穷,可精神头好啊。

你想想,饿着肚子,还能推动上千斤的小车,靠的不就是战争年代传下来的那股子拼命精神吗?

吃住安排好,就得干活了。动员大会提出的口号是“腰斩沂河,根治淮河”。

会后,五六万大军在无儿崮和跋山之间一字排开,工程就这样上马了。

风很冷,尤其是从长长的河谷里吹来的风,带着河冰的凉气,让人觉得更冷了,可整个工地热火朝天。那年月,大伙儿都穷,很多人都穿一件空心袄,可丝毫没有冷的感觉。小伙子大姑娘一旦开展起比赛来,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你一车子推八百,我非推一千不行,那场面,让人难忘啊……

整个工程我最难忘的是挑灯夜战老龙潭了。老龙潭就是大坝中央靠东的一段,那是主河道。1958年曾搞过一次清淤,就是在河上设一座挡水坝,让河水改道走,然后在坝下边清理淤了几千年的河泥。按技术要求,河泥一直要清到石基,并将石基上的泥巴用清水冲刷净,才能用黄土夯实。这样一来工程就艰难了。清到老龙潭时,突然冒出几处脸盆大的泉眼,那水一个劲地往上冒,十几台抽水机不停地抽。水一退,人就得下去清,那可是三九寒天啊,天上飘着雪粒子,人得高挽着裤腿站在水里挖捞泥沙。老龙潭清淤时,指挥部组建冲锋队,我们黄山民兵连也参加了。

我问:李大爷,当时没有防水的皮衣吗?

李培勤老人笑了:那工夫人人都穷,国家也穷,每个人就是一条棉裤,一件空心棉袄,连个衬衣都没有,上哪里去弄啥皮衣啊!我们就把布鞋一脱,裤脚一挽,两条腿泡在冰凉的河水里,就这么着干起来。

听了老人的话,我本能地一颤。风从结了冰的水面上吹来,我尽管穿着厚厚的棉衣,身上还是起了一层鸡皮疙瘩。

寒冷的冬天赤脚站在冷水里,那是什么滋味?我没有尝试过,我的采访对象李培勤大爷尝试过了。我问他站在水里的感觉,他说:下水前,喝上几口白酒,趁着热乎劲就下去干,好像并不太冷,可是时间长了也不撑劲啊。站在水里挖泥的人还好受些,那些下到河底下用篓子背泥的人更受罪。一身泥水,不一会儿就冻僵了。没办法,就把支持不住的人换下来,擦干身上的水,围上棉被,喝两口白酒暖着。等到把僵硬的腿脚和身子暖热了,再下去干。P6-8

序言

沂蒙长风。

沂蒙长风,是凝聚着天地精华,躁动着乡野元气,抒写着生命激情,飞扬着中华魂魄的烈烈雄风。

沂蒙长风,缘起风光秀美的蒙山沂水,既呼啸于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雕绘出声震齐鲁、名扬天下的平民英雄群像,又轰鸣在建国以后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凝定成无私奉献、感天动地的恢弘乐章。

沂蒙长风,既是齐鲁大地大爱无言、大德昭昭的沉朴民风,更是中华民族大悲大悯、大道大义的浩然国风。历史、革命、土地、人性,构成了沂蒙长风坚实沉厚的质地,激荡起雄浑激越的旋律,摇曳出美丽瑰奇的风情。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沂蒙大地上的这些人和事、气和神、韵和魂,还使我们感动着,还被我们记忆着、传承着,沂蒙长风就能一路凯旋,呼啸前行,泽被华夏,直至永远,直至永恒。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 18: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