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著名书画大家范增先生曾为她的事迹慨然而提“依然故我”四个大字。她真实的一生绝不亚于林徽因、张爱玲等任何一位民国传奇女子,她本名叫耿维馥,生于1900年,卒于1989年,历经民国、伪满、抗战胜利、文革、改革开放几个时期,她的一生因为一个叫赵欣伯的男人而变得扑朔迷离,这个男人让她改用自己前妻的名字——碧琰。
孙旭岚编著的《沧海一笑(跨国奇案女主角的传奇人生)》从她拒绝裹脚、拿着报纸上的一则征婚广告到日本与赵欣伯相见写起,那是1919年,随着事件的展开,我们看到了一个与其夫有着不一样追求的赵碧琰,让人不禁感叹真是命运造人,她与浦仪、婉容有过往来,还是那些罪大恶极的日本甲级战犯的妻子的朋友,她帮助了很多人,自己唯一的儿媳妇便是她从日本人刀下救出来的穷苦人家的孩子。沧海幻世,个人的命运竟是如此波折起伏、无奈而苍凉。这一生,竟只因不经意间看到了那则征婚广告。
《沧海一笑(跨国奇案女主角的传奇人生)》由孙旭岚编著。
《沧海一笑(跨国奇案女主角的传奇人生)》简介:
新中国成立后,一场诉讼时间最长(21年)、涉案金额最多(约30亿元人民币)、取证难度最大的跨闲经济大案,揭开了一段隐藏在历史夹缝中的传奇,故事从民国初年一位少女抗拒裹脚、远赴日本求婚开始……
为了爱情,她接受了荒谬的条件,改用丈夫已逝前妻的名字。
她曾与土肥原贤二、张作霖、溥仪、婉容、裕仁天皇等人有过近距离接触。
丈夫死后,她顶着汉奸老婆的恶名与儿孙艰苦度日。
古稀之年,她莫名地成为了骗子们争相昌充的对象,神奇般地成为一场跨国经济大案的女主角。
从民国初年到伪满洲国,从抗战胜利到改革开放,
从珠光宝气到贫困潦倒,从改辊换姓到做阿自己,
人十六年的时间跨度,一桩桩惊世骇俗的传奇经历。
她的一生注定要震撼世人……
裹脚
她叫耿维馥,是个叛逆的女孩子。不信,看看她那双怪怪的大脚,满个沈阳城也找不出一个像她似的。老人都说,这闺女美不美,先看看脚的尺寸,够不够小,够不够尖。
一群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从沈阳博济卫校的大门涌了出来。她们三五成群的,走在最前面的是几个外国学生,舌头一个劲儿地打着“嘟噜”,鼻子高高的,漂亮的“布拉吉”凸显了她们已经发育的身姿。
离他们不远处簇拥着几个日本学生,看见了老师都忘不了鞠躬行礼,脑门儿被齐齐的“刘海儿”遮得严严实实。
走在最后面的不用说就是中国的学生了。她们习惯了,学校的一切活动都只有走在后面的份儿,她们的那双“三寸金莲”想快也快不起来啊!
别看卫校在中国的沈阳,可真正上学的学生没有多少是中国人。因为女孩子到了十四五岁,提亲的人就会踢破门槛,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就把闺女嫁了。在这儿上学的中国女孩子都是有来历的。
耿维馥在她们中间,除了脚大,个子还高,笑起来像银铃一般。她的外国同学没觉得她的脚有多大,所以不理解她的绰号“耿大脚”。
耿维馥因为这双脚可没少受委屈。老人们说女孩子“大脚”是大逆不道,小伙伴们说她大脚丑陋无比。
记得她还七八岁的时候,街坊邻居的孩子们追着她屁股后面嚷:“大脚,大脚,一个顶人俩脚。大脚,大脚,长大了嫁不了……”她跑到家一头扎在娘的怀里“哇哇”地哭。后来,时间久了,她便不当回事儿了。再后来,她渐渐长大了,就更是我行我素,随便大伙嚼舌头,反正我能跑能颠的比你们都快。
耿维馥小的时候正好是中国风靡一时的裹脚年代。
各家各户的女人们,无论大姑娘小媳妇都觉得自己的小脚美丽,谁的脚又尖又小谁就最漂亮。
耿维馥的娘和姐姐都有一对“三寸金莲”,走路的时候,双脚翘着向前走.屁股撅得高高的,两只胳膊一前一后紧摆,好像是在替小脚儿助力,费了半天劲儿却走不了多远。
耿维馥五岁那年,眼看着那双白白嫩嫩的小脚就要开始发育了,她受罪的日子就来了。她娘和其他女孩子的娘一样,也为她准备了长长的裹脚布。
裹脚布的布面是粗粗的,白得有些发黄,足足有六七尺长。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小脚裹在里面,每裹一层就要用劲儿勒紧一下,连肉带骨头都被扭曲了。甚至能听到小嫩骨头折断了的声音。
有哪个当娘的不疼爱自己的闺女,哪家的娘下不去手,就请外人来给自家闺女裹脚。虽然痛苦难耐,也没听过左邻右舍有谁家闺女反抗过。
耿维馥的小伙伴们,那双小脚都被长长的布禁锢了。她就曾经听见邻家的闺女,因为裹脚“嗷嗷”地叫唤着,每逢此时,都吓得她躲在娘身后闭着眼不敢出声。
终于,她的小脚也到了“受刑”的日子了。她眼巴巴、泪汪汪地求娘,不让娘请外人给她裹脚,让娘裹。娘看着闺女可怜兮兮的小样儿,心软了,就答应了。刚开始,只要娘把她的小脚放在裹脚布上,她就“哎哟哟”地叫个不停.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串串地落在娘的手上,黑黑的大眼睛含着泪水无助地看着娘。
娘不是不疼爱她,也知道裹脚所要遭的罪。可家家的女孩子都要过这一关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又能抗拒呢?
后来娘再给她裹脚的时候,她不哭了,咬着牙忍着。可等娘刚一出门,她就把长长的裹脚布一层层地剥离下来,等娘发现的时候裹脚布已经没有了踪影,娘也气得掉泪。直到最后耿维馥索性把裹脚布用剪子剪得支离破碎…… 裹小脚是不能间断的,因为要利用裹脚布阻止正在发育的筋骨,一日不裹那筋骨也会趁机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耿维馥的娘实在没有办法了,才去跟她爹商量:“这孩子的脚恐怕是裹不成了,裹了放,放了裹,受罪不说,也根本就裹不成个小脚啊!”
耿维馥的爹整天忙于生意,怎能顾得上她裹不裹小脚这点事儿。他总觉得一个小黄毛丫头.还能拗i寸姗乜娘々
当爹的还是想错了,她还真的就拗过了娘。眼看脚一天天长大了,裹是裹不住了。爹和娘也就不得已随了她。“耿大脚”的外号算是落下了。
耿维馥的家在中国版图的北部名叫沈阳的地方,在铁西区一所深宅大院里,是个祖孙三代同居的大家庭。祖上留下的烟草生意由她爹和哥哥打理着,耿家在这地界儿也算是个殷实人家,家里透着宁静和谐。
哥哥、姐姐还有一个比她小两岁的弟弟都只上过几年私塾,唯独她一直上到了卫生学校,也算是他家文化人儿了。耿维馥在家排行老三,爹娘最宠她。除了裹脚这当子事儿让爹娘在亲戚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别的都没挑儿。
从那时起.沈阳城里就有了这么个与众不同的姑娘,一双大脚跑起来像阵风。
耿维馥已经出落成大姑娘了,该发生的枣情迟早会发生的。
这一天是个周末,赶巧是她十八岁的生日,耿维馥请了好多同学到家里做客。几个外国同学捧着生日蛋糕来到了耿家大院,院子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
爹娘在一旁听着她们叽叽喳喳地聊着,外国孩子冒出来的几旬中不中、洋不洋的东北话,逗得娘捂着嘴不停地笑。
她们正聊得热闹呢,藤田幸子从书包里取出了一张报纸。大声地呼喊着:“姐妹们,我这里有个日本男人的新闻,你们想不想听呀?”姑娘们的眼光齐刷刷地落在了藤田幸子的脸上,只见她笑得露出了那对虎牙。
藤田幸子饶有兴趣地念着,女孩子们时而哄堂大笑,时而又羞红了脸。耿维馥的娘坐在离她们不远的地方竖着耳朵也想听个究竟。
藤田幸子是耿维馥最要好的同学。她的中文在所有外国同学中还说得过去,这多亏了耿维馥。而耿维馥在教她中文的时候,也没忘了偷偷地把人家幸子的日本语归为己有。她们俩无话不谈,这不,幸子正用手中挥舞的报纸戏弄耿维馥呢。
藤田幸子不怎么标准的东北口音,让在座的其他同学听得一知半解,可她自己,却不以为然。P1-3
1981年,我通过好友范曾先生结识了震惊一时的“赵氏奇案”的当事人赵昭明先生,饶有兴致地听他叙述了整个案件的始末。此案确实离奇,超乎人们的想象。
三十年后,有幸与本书作者孙旭岚老师长谈了两次,发现她对此案的思考方式和叙述方法很是别出心裁。
一个中国人在上世纪30年代因为特定的历史环境,在寸土寸金的日本购置了数万平方米的大宗地产,还在自家挖了密库隐藏黄金珠宝。后因政局骤变成为“漂浮在宇宙中的240亿”(日本产经新闻1976年报道),从而引发了东南亚数个国家骗子的极度窥视。他们不惜交纳大笔押金,称自己才是财产所有人。有的为了冒充所有人的儿子,还把自己好端端的左眼剜去……面对这样一件迄今为止历时最长、涉案金额最大、极为曲折复杂的跨国案件,中日两国的媒体作了许多报道。读了孙老师的《沧海一笑》使我还明白一点,那就是把一个1900年出生的女人传奇的一生客观真实、具有可读性地记叙下来,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孙女士的文笔洒脱而优美,语言形象又生动,在档案材料上也着实下了不少功夫,让我们得以领略老人历经沧桑的过往与无奈,不禁使人思考个人命运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是多么的飘渺。同时。也不能不说,在相同的背景下,性格也决定着命运,她所经历的事绝不亚于民国时期任何一个奇女子。不了解此事的人还以为这是一部纯文学作品,可这的确是一个编都编不出来的真事。
书中的主人公赵碧琰女士,我曾拜见过两次,这位旷世老人的音容笑貌令我印象深刻。她84岁时所作出的捐献决定,连她的子孙都一时无法理解。可这正是这位耄耋老人回眸沧海的最后一笑吧!
范曾先生感叹老人的行为,于1984年中秋为老人题“依然故我”四个大字,现在又为本书题写书名“沧海一笑”。
掩卷良久,思绪潮涌。历史没有如果。唯曾经沧海方可悟出人生真谛。
真是芳之所在,美而永驻。
虽为序如上,实不能述吾怀之万一。
写《沧海一鳓可以说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奇迹。我很庆幸早在2001年就认识了《沧海一笑》书中的主人公之一赵昭明先生。也是从那时起我就不断耳闻其故事的曲折、离奇。聆听时只是好奇而已,并没有萌生写作的念头。可不知为什么,从此我便开始关注一切有关清末、民国的历史,因为这个故事源于那个年代。
故事跨度长达近一个世纪,随着时间年轮的转动,并没有因沉淀而黯淡,更没有因辗转而平凡。令我不得不敲动键盘急切地记录那段漫长的历史,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故事在我的心中堆积着、膨胀着,愈发有种不吐不快的迫切。我故有自知之明,要想诠释如此庞大的情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于是,动笔之前,我翻阅了大量的史料,无数次采访故事中的主人公——赵昭明先生,在他那里采撷了最真实、最独家、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我也走访了赵碧琰财产案的中国律师付志人先生,呈现了中国律师走向世界的历史时刻;而且在拜访当时侨办负责这起跨国财产案的主要同志时,得到了东京华侨总会原会长陈煜旺的著作《日本华侨·留学生运动史》一书,书中详细记录了赵碧琰财产捐献的过程,为《沧海一鳓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综上才能让故事更动听,人物更鲜活,细节更真切。
那是一个大寒节气的下午,窗外三四级的大风呼呼作响,树叶已经剥离了母体将化作春泥了。涌动的故事一泻而至,噼啪作响的键盘之后梳理着故事的纹络,虽然寒气袭人,我却心潮澎湃。第一节的故事立体地展现在我的面前时已是深夜时分,从此我伴随着《沧海一笑》日夜兼程,一发而不可收。随着故事主人公的一个个现身,我也跟着他们的命运从民国时期的伪满走向东京,从孩提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从一段段爱情故事中得到幸福,从家破人亡中尝到了苦涩……
生命本来是简单、自然的,只是人们不经意间把一些事情搅扰得纷繁复杂,也在不经意间涂抹上了多彩斑斓,更在生命的华丽转身中刻上了深浅不一、参差不齐、优劣不等的印记。为此,世间造就出那么多令人欷口的故事。我满怀着热情、期盼、艰辛完成了这部《沧海一笑》,成功与否对我并不重要,任凭读者审视评判,重要的是我将赵碧琰东京财产案的史实披露给读者,让更多人了解这起跨国财产案,因为有了众多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才让我们看到了后来的圆满结局。
二○一○年的四月初,为了《沧海一笑》,我与赵昭明先生特意去了趟辽宁省省会沈阳市,走街串巷寻找故去的岁月;参观了张作霖的故居,在那里似乎重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走进了辽宁省档案馆,搜寻到了大量的有价值的文字资料和原始图片,手捧着一本本发黄的卷宗,心情无比激动。在此也感谢辽宁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感谢他们热情周到的服务。
沈阳之行虽然短暂,但我却寻觅到了那人、那景、那些故事,找寻到了创作的灵感。记得那天下着小雨,我们根本顾不上初春乍暖还寒,整整一个白天游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找寻仍然残存的古老建筑,尽收眼底之时似乎回到了那个年代。出差期间我并没有离开《沧海一笑》半步,笔记本电脑成了我的忠实伴侣,夜晚蜷缩在宾馆的被子里继续写作,思路异常的顺畅。
书稿完成后,我与赵昭明先生将书稿送给范曾先生审阅,并郑重提请他为本书题名。恰逢央视主持人朱军先生在场,寒暄后方知,范曾先生已经给朱军讲述了许久发生在赵家的奇案。知道我们的来意,范曾先生欣然命笔,还万分感慨地说:“赵家老人爱国之心,天地可鉴,着实令人感叹……”此时,我油然想起一直悬挂在赵昭明先生客厅的那幅“依然故我”也曾出自范曾先生之手。如今,事隔二十六年,再获墨宝“沧海一笑”,实乃一段情缘啊!
二○一○年的四月二十七日,北京的天气还是格外得寒冷,坐在电脑前写后记的时候还穿着棉衣,似乎是一种巧合,写作初始时也是刮着大风,今天的收笔之日仍然刮着大风,但今天却是春风四起,刚刚吐新的嫩绿色叶子随风摇曳着,湛蓝的天空中大片的云飘荡着,我的心也在飘浮不定,不知道《沧海一笑》的命运如何,不管怎样我最终还是完成了,好歹我说了不算,交给您做最后评判吧!
最后,在此感谢为此书帮助过我、支持过我的所有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