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岭南派绘画大师关山月的散文随笔,分为雪泥鸿爪、国画散论、创作感悟、怀人忆往、知人论画、乡心无限、书简序跋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绘事话童年》《论中国画的继承问题》《关于画长城的体会》《重睹丹青忆我师》《献赵崇正溃作画展》等。另外,书中还附有关山月的照片、绘画作品若干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乡心无限(艺术大家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关山月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岭南派绘画大师关山月的散文随笔,分为雪泥鸿爪、国画散论、创作感悟、怀人忆往、知人论画、乡心无限、书简序跋七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绘事话童年》《论中国画的继承问题》《关于画长城的体会》《重睹丹青忆我师》《献赵崇正溃作画展》等。另外,书中还附有关山月的照片、绘画作品若干幅。 内容推荐 关山月,原名关泽霈,中国现代中国画家。1912年10月25日生于广东省阳江县。1933年毕业于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后任小学教师,其绘画才能被高剑父发现,遂被吸收入春睡画院学画。关山月在艺术上坚持岭南画派的革新主张,追求画面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他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他先后出版有《关山月画集》、《关山月、傅抱石东北写生选》、《关山月作品选》、《井冈山》等作品集。本书收录了他的多篇散文随笔,分为雪泥鸿爪、国画散论、创作感悟、怀人忆往、知人论画、乡心无限、书简序跋七个部分,具体内容包括《绘事话童年》《论中国画的继承问题》《关于画长城的体会》《重睹丹青忆我师》《献赵崇正溃作画展》等。 目录 序 陈湘波 梁慧鸣 辑一 雪泥鸿爪 绘事话童年 关于画梅 我所走过的艺术道路——在一个座谈会上的谈话 我与国画 艺术的堕落——游欧杂谈 美国之行 赢来难得晚晴天——我的自白 人生有限 艺海无涯——继往开来初探 辑二 国画散论 中国画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为应邀赴国外讲学而写的提纲 我看中国画 中国画的特色 论中国画的继承问题 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 教学相长辟新途——为建立中国画教学的新体系而写 辑三 创作感悟 创作感悟 敦煌壁画的作风——和我的一点感想 关于画长城的体会 有关中国画创作实践的点滴体会 撮理求势点滴谈 从《碧浪涌南天》的创作谈起 辑四 怀人忆往 中国画革新的先驱——纪念高剑父师一百零六周岁诞辰 劳动人民的画家——怀念赵望云 良师、益友、贴心人——忆陶铸 怀郭老 难忘的友谊 难得的同行——在南京傅抱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重睹丹青忆我师 辑五 知人论画 寿星变法 丹青异彩——祝朱屺瞻老人个人画展 同行如手足 艺苑赞知音——观“赵望云画展”感怀 源与流——从“陈金章山水写生展”想起 我喜欢余本其人其画——参观“余本画展”有感 我所知道的罗工柳——谈《罗工柳画集》 献赵崇正溃作画展 试论赵少昂的绘画艺术 辑六 乡心无限 试论岭南画派和中国画的创新 在深圳美术节上的发言 鼎新革故 继往开来——祝贺岭南画派纪念馆落成揭幕 苦行志与乡土情 辑七 书简序跋 巴黎书简 致林丰俗、郝鹤君同志 《方人定画集》序 追流溯源的艺术——为《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素描集》出版而作 《关山月纪游画集》自序 《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自序 试读章节 绘事话童年 一 我生长在穷乡僻壤的小村子,从小就喜欢涂鸦。家门口的晒谷场,就是我的大画板;随手拾来的木炭瓦片,就是我的画具。见鸡画鸡,见狗画狗,我曾在晒谷场上画过牛耕田,画过牵长线放纸鹞。 我和哥哥和一位堂叔会画炭相,但我觉得黑漆的炭相不好看。一次弄来一小块他们画炭相用的“飞马纸”,便是用这块洁白的洋纸画一只大雄鸡。春节刚过,家家户户都贴有红对联,于是我冒着风险撕下邻舍的一块红纸,企图泡出点红颜色用来画雄鸡的鸡冠。此外,我还发现水瓜叶可以挤出绿色汁液;妈妈上山砍柴时又求她为我摘回一些当黄色用的栀子;有时为了要画多种颜色的花纸鹞,又用土块和石头磨出各种各样色彩的粉末当颜料。 我家是所谓书香世代的破落户,家里有个破败的小花园。家乡叫果园村,我小时候村里到处都是花果树,其中有两人合抱不过来的菠萝蜜、人面果。在我家花园里还有百年荔枝树和两棵古白梅,父亲还亲手植了不少幽兰与修竹,园门口的夜兰花棚悬挂着一副竹刻的对联:“为室因树,补屋牵萝。”父亲读书会客的小书舍,就盖在荔枝树的旁边。总之,破旧的环境还十分雅致,书香、诗味和画意都很浓。 父亲虽然没有赶上考科举,但却是一位有文学修养的小学教师。他曾写过不少诗,也会画几笔梅、兰、菊、竹四君子为题材的文入画。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才跟随着父亲念书,他在哪里应聘,我就在哪里就读,最远的两处地方我记得是小渔港溪头镇和奋兴小学所在的织贡圩。 在奋兴小学念书的时候我已十一二岁了。当时随父亲住在小房间里,见他画画时我也偷偷地临仿,可是他一见我画画就骂我没出息,生怕我分心读不好书;课余便规定我学对对联,把上句交给我,限时要对出下句,这是有意防止我沉迷于画画。 也许是校方对我父亲的照顾,叫我从父亲的房子里搬出来,和一位姓卓的同学住在另一小室,没想到这位同学受了我的影响,也对画画着了魔。当时经常有一个书贩来学校卖书,这位同学偶然从那里买到一本《芥子园画谱》,我第一次见到这本画谱如获至宝,两人便如饥似渴、废寝忘餐地临摹。不多久,贴满一室都是我们的画。在这之前,我曾收集过无数的香烟盒里的小画片,内容大都是《三国演义》、《水浒传》的人物绣像画。记得有一次我哥哥从广州寄回来一盒月饼,饼盒上有一幅芭蕉美人图,这在当时都是我的命根子,都是我的启蒙老师。这些之外,我还临摹过门神,甚至描摹过中国分省的地理图。 当我刚读完初小,父亲失业了,我也就失了学。靠公尝支助的学费,我才跑到离家十多里路的平岗圩读高小,住在祖父那里。寒暑假和星期天要回家帮帮工或帮母亲照看双胞胎的小弟弟,也有机会观摩堂叔和哥哥画炭相,并学会了画炭相的放大术,后来画起炭相来甚至被人认为强过堂叔和哥哥,因此也有人请我画帐眉与门帘,在近里还有点小名气。于是,亲朋戚友就把画炭相的画具送来,求我按照片放大画他们的祖先;请我画帐眉、门帘的又送来了白竹布、笔墨颜料——因为他们都知道我当时最缺乏的是画具,无钱去买却消耗又多;这样一来什么都解决了,相对地只觉得时间不够用,读书是绝不能放松的,只好把应承下来的画集中于假期和星期天完成。当熟落的赞扬声不断传人父亲的耳朵后,他也不再骂我没出息了,这就愈加坚定了我最初的信念:画画并不像父亲那样去理解,是没有出息的玩意儿。 二 既然生活是创作的泉源,画家一定要有丰富的生活积累,包括童年时代的生活积累。在我的创作中,不少作品是和我童年的生活经历有联系的,就说一九七四年画的《绿色长城》吧,它的创作动机应该说是来自童年的生活体验。记得初次随父亲到溪头镇读小学时,由九姜坐了两三个小时帆船之后,还得登岸走一段很长很长的浮沙滩。那时正是初秋中午的大热天,沙滩被晒得烫脚,在浮沙上走动很不带劲,好像每走三步就得后退两步,小脚也烫得又红又肿,口渴得很难受,实在感到走不动。父亲走得也并不轻松,还背上三四十斤重的行李,他不忍心看我确实走不动的愁苦脸相,只好又背了我走了一程又一程。当时我伏在父亲背上就曾异想天开——这里有棵树多好呀!既可歇歇脚,又可遮遮阴。这虽是八九岁时的事,但至今记忆犹新,想起来还历历在目。一九七三年,我有机会回到家乡的闸坡渔港访问,高兴地见到海边沙滩上已普遍种上了木麻黄,马上使我回想起父亲与我在赴溪头镇的路上走浮沙滩的往事。陪我访问的老于同志还说,何止溪头沙滩变了,这沿海一带从阳江经电白以至琼州半岛都变了;他还特别提到博贺港和南三岛,要我有空不妨到那里去看看。我听了不禁动起感情,曾三次访问博贺港、虎头山和南三岛,见到海边一带都变成了木材产地,浮沙滩已变成了肥沃良田,昔日梦想可歇脚、能遮阴的一棵树,现在却真的延绵为数百里的“绿色长城”。我拿新、旧社会对比,压不住自己心头的激动,此行便创作出了那幅《绿色长城》。 P3-6 序言 年初,正在忙于准备馆庆十周年相关学术活动的我们,接到江苏文艺出版社编辑王宏波先生的电话,邀我们选编一本关山月艺术随笔,这引起我们的一些思索。 一般的感觉是,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研究理应不存在过多的资料困难,但事实却不尽然,在十多年的美术馆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觉到了现代中国美术史资料收集的困难和随着岁月流逝很多资料行将泯灭的危机。古人曾说过:“史之难,难于料耳。史才无料,如良贾不操金,大匠不储材。”正是意识到这一点,对于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料,特别是对关山月先生的史料的收集,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时随地都会注意相关资料的收集。我们认为,对于中国现代美术史料的抢救,应该是各美术馆刻不容缓的工作!因此,选编一本关山月艺术随笔正是对关山月先生艺术史料的整理,正合我们的意愿! 关山月先生(1912-2000),当代中国杰出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岭南画派杰出代表,他一生致力于中国画的鼎故革新、继往开来,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促使他始终保持着深人生活、锐意进取的乐观态度和饱满高昂的创作激情。他在不同的时期,都为人们留下的难以忘怀的作品,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创作《漓江百里图》、《塞外驼铃》、《鞭马图》、《今日教授之生活》,到五六十年代创作的《新开发的公路》、《煤都》、《报春图》,七十年代的《绿色长城》、《俏不争春》、《罗浮山水电站工地》,八十年代后的《八十年代第一春》、《秋溪放筏》、《碧浪涌南天》、《国香赞》、《漓江百里春》、《壶口观瀑》、《轻舟已过万重山》、《绿荫庇山泉》等。特别是在一九五九年他和傅抱石先生为北京人民大会堂联袂创作的大型纪念碑式山水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更是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他通过这些作品引导并感染当代大批的中国画后学,并以自己的实践和作品证明,中国古老的传统绘画有无限的生命力。 难得的是,关山月先生在创作之余,还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反映其创作思想演变的文稿资料。在得到关山月先生的女儿关怡老师的授权后,在匆忙中,我们将十多年收集来的关山月先生撰写的文章整理了一遍,并补充了一些新发现的文稿和史料。载于一九四五年第五期《风土什志》上的《敦煌壁画的作风——和我的一点感想》、载于一九五九年四月《美术》杂志上的《巴黎书简》以及在一九五一年的《中国画如何为人民服务》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稿反映了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关山月的艺术思想,是我们探讨关山月创作思想演变的重要史料,也是我们探讨二十世纪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线索。从关山月先生发表于六十年代的《有关中国画基本训练的几个问题》、八十年代的《教学相长辟新途——为建立中国画教学的新体系而写》等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关山月先生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家为新中国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建立所作的实践和思考,这对于我们探讨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美术院校的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形成和特点是难得的一手材料;在《重睹丹青忆我师》、《难忘的友谊 难得的同行——在南京傅抱石逝世二十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劳动人民的画家——怀念赵望云》等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关山月先生尊师重友的美德,也可以发现与这些师友的交往对关山月先生艺术创作的影响,这也为我们研究二十世纪相关中国画家提供了难得的线索;从《敦煌壁画的作风——和我的一点感想》、《〈关山月临摹敦煌壁画〉自序》中,我们除了通过关山月美术馆收藏的八十余幅敦煌临画来探讨敦煌壁画对于当时的关山月艺术创作的影响,更可以通过这些文稿来了解关山月先生早年不辞辛苦到敦煌探索中国传统艺术的心得,来探讨敦煌壁画对于关山月先生那一代中国画家的影响;从《绘事话童年》、《我与国画》、《贏来难得晚晴天——我的自白》等文稿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关山月先生从艺的历程和艰辛;在《撮理求势点滴谈》、《从〈碧浪涌南天〉的创作谈起》中,我们则可以了解到关山月先生从事中国画的创新实践的具体过程和辛劳…… 选编的过程,是我们学习关山月先生做人、做事与作画(追求艺术、追求学问)的高尚情怀的一次难得的经历,我们又一次深切地感受到关山月先生作为一代国画宗师,作为人民艺术家所走过的不平常的道路,以及他所留下的丰富的思想财富,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及其所产生的深远的影响。 在关山月美术馆建馆十周年、关山月先生诞辰九十五周年、逝世七周年之际,关山月艺术随笔《乡心无限》一书的出版,也正是我们献给关山月先生不朽之灵的一辦心香。 陈湘波 梁慧鸣 2007年5月13日于深圳莲花山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